2014年6月28日,我再次來到紐約的9·11紀念公園。無論公私的原因,我已經多次逗留此地,在茫茫的人潮中,感受最為深的應該是這一次。看著參觀的人群圍繞在雙子塔原有位置上設立的龐大瀑布前,體悟到在提供沉思與回憶以外的不同。因為我的建議,才有了工程順利的完工,讓人們充分感受到雙塔的存在和深入人心的紀念性體驗,因為有不為人知的「安撫亡靈」設置,才創造出一片寧靜,美麗和諧的開放空間。
9·11 事件之後,如何對待世貿中心的殘跡,美國各界異議紛紜。最終各方達成一致,決定在世貿遺址上建造紀念公園,使被摧毀的世貿中心遺址成為一個永久的紀念場所。2002年,紐約市與紐約州共同組建了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負責世貿雙塔所在地曼哈頓下城地區的重建與恢復工作。這是一件關係到美國和國際影響的大事,迅速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也因此遇到了最說明不清、道不明的煩惱,處處不順利,難有進展。為此,他們召集了世界各個宗教門派和一些具有超能量的名家大師,共同研討對策,依然是眾說紛紜,不能有所突破。當年10月,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通過南加州大學找到了我,並且立即安排我到了9·11現場進行勘察。
到了現場,最大的感受是驚悚和震撼,是來自極陰能量的場效。成千上萬的亡靈冤魂不散,雖說是一種負能量,但凝聚之大,怨恨之深到了一種難以平復的極限。於是,我提出的第一要素就是安置亡靈。其實,從9·11發生以後,無論通過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等,幾乎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門派,安撫亡靈的法事一直在做,從未中斷過,其動用的級別和規模都是最高的。我以人體工程學的理論分析,如此深重的怨恨已經超出了安撫的範圍,唯有進行安置才能改變當時的格局,也唯有安置才能讓亡靈積怨有其歸宿。
我提出的以「安置亡靈」為最終目標提議獲得了主管方全面認可。緊接的問題是如何安置。安置亡靈一定要營造亡靈所適宜的環境,但現實是不可能在紐約市最現代摩天大樓雲集的中心建造墳地或類似陰宅的建築,涉及到亡靈的宗教信仰,更是無法釐清和面面俱到,同時要在「廢墟」、「大坑」和「原爆點」上建立一個能煥發陽氣、於曼哈頓建築接軌的新景觀,我又提出了通過水,將所有的亡靈帶入一個極陰之地安置。在我的建言之下,才有了2003 年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所發起的世貿中心紀念園的國際設計競賽及2004年1月第一階段「概念」競賽產生由建築師麥克阿雷德的參賽方案「空之思」。
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將我建言中二個關鍵詞「安置亡靈」和「用水」的思想持續貫徹在所有的方案和工程之中,這也證明,一切符合真正規律的選擇,都會迎來不謀而同的奇遇。建築師麥克阿雷德的方案能在63個國家5200餘個參賽方案中脫穎而出,關鍵就是他巧妙的用了哈德遜河「水」,不經意中解決了整個紀念公園中的最大的障礙,就是安置了亡靈。
麥克阿雷德的設計在所有的設計中是極為另類的,似乎在哈德遜河面上撕開了二個裂口,水流進裂口,卻永遠填不滿。這聽上去難以想像,不過真的是一個有緣虛空的意向,無論河水如何去填滿裂口,裂口依然存在。他通過永遠填不滿的水錶述了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其本質是將所有的亡靈通通帶入到淵深無底的聚靈空間之中。
如果說紐約是美國的中心,而57平方公裡的曼哈頓區便可算得上是紐約的「心臟」了。心臟重創,對整個機體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曼哈頓是在一塊巨大的巖石之上,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曼哈頓才聳立著這麼多的建築,曼哈頓的地形很像男人的生殖器官,因此曼哈頓就顯得陽性十足,足以支持美國國力之強大。毫不誇張的說,因為有了人體工程學「安置亡靈」和「用水」的建言,才平息了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建築師、規劃者之間衝突及工程停滯不前的窘況,才有了麥克阿雷德「空之思」的設計確認,才破解了因「9·11」所造成的美國經濟陽氣不足、陰氣森森。但對於我,最大的欣慰是人體工程學安置了在9·11中不幸身亡的不同國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齡的冤魂陰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