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看臺北故宮「北宋三座大山」,代表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萬壑松風

2021-02-21 書畫文化

有的人覺得水墨山水千篇一律,幾座大山,幾塊巨石,點綴溪流瀑布、樓閣建築……看不出什麼妙處。

水墨山水,從宋代看起!今天帶大家欣賞宋代大山水的代表之作,並稱為「臺北故宮鎮院三寶」。

範寬《溪山行旅圖》

郭熙《早春圖》

李唐《萬壑松風圖》

雖然這三幅都是「全景式」構圖,但放在一起,立現不同氣象!範寬安靜雄渾、郭熙靈動縹緲、李唐壯美剛勁。

門外漢也能看出門道

感受中國山水畫的博大精深

酷暑難耐

或許會有微風徐來的暢爽

更會體驗天人合一的回歸與升華

收穫一份穿越時空的感動

中國山水畫有兩大體系。先是隋唐時展子虔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奠定的青綠山水畫體系。另一體系就是單純用墨,不用顏料的水墨山水畫體系。唐朝大詩人王維,被認為是水墨山水畫鼻祖。

隨著筆墨技法的豐富,水墨山水到五代時走向成熟,在宋代達到鼎盛,逐漸取代了青綠山水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水墨山水的代表人物與畫作。

「氣象」是如何而來的?不是尺幅「大」,而是構圖、造型、筆法營造出的「仰之彌高」的氣魄和意境。

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

崇高、靜穆,這些特質從它的構圖表現出來的,採用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滿幅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範寬獨創了的「雨點皴」,用禿短、發散的筆觸,擦出好似雨點的墨點,聚點成山——表現出大山的蒼勁厚重,古典主義所謂「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

經典的S型構圖,整幅畫面呈現出彎曲向上的曲線,具有極強的縱深感,既顯得雄偉高大,又充滿靈動升騰的氣韻。嫋嫋春霧,淙淙春水,山石如捲曲的雲塊(捲雲皴),處處展現冬去春來的勃勃生機。春遊歸來的一家人、舍舟登岸的漁夫、山間肩挑手拿的樵夫,這些細節都帶來了歡快的氣氛。

縱200.7釐米,橫70.5釐米

山峰高峙,松林高密,鬱鬱蔥蔥,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近處亂石嶙峋,水流奔湧,樹根虯曲蒼勁,大氣磅礴之勢呼之欲出。李唐用毛筆側鋒掃刷皴出的「斧劈皴」,每一塊巖石都剛勁有力,如斧頭劈開,對崇山峻岭的描繪已經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這些畫作不僅宏偉寬廣,其中不乏很多意趣盎然的細節值得品味。

《溪山行旅圖》

在中小學課本中「出鏡率」很高,更不要說美術史。細看《溪山行旅圖》,迎面而來一座巨峰,佔據畫幅的三分之二,所謂泰山壓頂、高山仰止。山頭上是蔥蔥蘢蘢的雜樹,大山靜穆沉穩之中,又透出勃勃生機。

右邊山澗,有一注飛瀑,最初曲折了幾下,然後就「飛流直下三千尺」,給整個畫面帶來不息的活力。瀑布下有深潭,我們仿佛能聽見,飛瀑衝入的水聲轟鳴……水潭激起的霧氣,正在山腳暈開,範寬巧妙的留白,讓山腳顯得深不可測,真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畫面中景,是一個小山丘,水潭溢出的溪水正從豁口流出。因為溪水的滋養,山丘上長著茂盛的樹林,有幾棟樓閣掩藏其中。

下方近景,亂石嶙峋中有一條小路,一隊商旅正緩緩進入觀眾的視野,騾馬鈴鐺聲、趕路吆喝聲與溪水潺潺聲,好像在唱和共鳴,真是靜中有動的詩情畫意!

範寬繼承了荊浩的「壯美」畫風,但在細節皴法上,在山石肌理上,範寬和荊浩完全不同,他獨創了一種「雨點皴」——就是用禿短、發散的筆觸,擦出好似雨點的墨點,聚點成山——表現出大山的蒼勁厚重,古典主義所謂「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範寬「謝幕」後,北宋山水畫壇有段時間十分守舊。範寬式的穩重畫風被一再模仿,巔峰之後是平庸的波谷……

《早春圖》

最早指出「關陝之士,惟摹範寬」這一時弊的是郭熙,他重回寫生,在山林中觀察陰晴雲雨、四季變幻,真正遵循範寬「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絕不抄襲畫面形式。

《早春圖》是郭熙的代表作。描繪嚴冬過後,「木欣欣尚未榮,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

畫面從最高峰頂點到山腳的大石,從遠景到近景,山勢的主線,呈現出一個「S」形曲線。

之後在王希孟《千裡江山圖》、王蒙《青卞隱居圖》,甚至宋徽宗的花鳥畫《芙蓉錦雞圖》中,我們都不斷遇到類似構圖方式。

郭熙也是位藝術理論大家。他在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法」,用幾種不同的視角交錯,去表現風景的「高遠」、「深遠」和「平遠」。

高遠:視線穿過白霧繚繞的山腰,兩座山頭一高一低、一主一從聳立在畫面的上部,山頂是密集的雜樹。正是「三遠法」中「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高遠之勢突兀」,這是仰視巍峨的視角。

深遠:再看山腰右側,有許多蒼勁的參天古樹,一大片樓閣建築群就隱藏於群山深處。峽谷之間,有一疊三跳的瀑布奔流,最後匯入畫面右下角的河流中。這段畫面,恰是「三遠法」的「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深遠之意重疊」,這是居高臨下的俯視

我們跳到山腰的左側看,有泉水繞過一塊「蟠桃」之形的大石,流入畫面左下端的河流中。大石左邊有一條蜿蜒山路,兩個挑夫在吃力攀登;山路繞過大石之後,有一座木橋,隱約可見另幾個挑夫正在過橋,走向畫面右側那片建築。

平遠:順著橋下的泉水,往上溯源,曲曲折折的溪流,出自一個幽深的山谷,山谷十分空曠,隱約可以望見淡淡遠山,似乎可以聽見空谷足音。「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這個局部正是平視望遠的視角。

畫面最下是一組嶙峋巨石,上有數株蒼松,兀然挺立畫幅中線。巨石左側的山腳下,有一條小篷船停靠岸邊,一家人正走向山石下面的草屋。

與之對稱,巨石右面山腳下,則是兩個打魚人正要停船靠岸。

《早春圖》山重水複、蒼松遒勁,郭熙畫大山,不像範寬那樣勁挺,而是有一些柔曲,猶如雲捲雲舒,這是他獨創的「捲雲皴」。他畫樹枝,如螃蟹爪子,筆墨明快,這是「蟹爪枝」。他畫石頭,筆墨隨機皴染,所以輪廓線很模糊,石頭像「鬼臉」一樣變化多端,號稱「鬼臉石」

《萬壑松風圖》

最後,再來欣賞李唐的代表作《萬壑松風圖》。李唐曾是宋徽宗畫院考試第一名,「靖康之變」中冒死逃到南宋。

這幅畫,人們的第一觀感常常是「鬼斧神工」四個字。畫面上半部是一座稜角分明的主峰,每一塊巖石都剛勁有力,如斧頭劈開,這是李唐用毛筆側鋒掃刷皴出的「斧劈皴」

主峰山頭林木茂盛,鬱鬱蔥蔥。兩側則是若干座細瘦的「萬仞山」做陪襯,遠遠隱現於「白雲生處」,這是主次有序、遠近分明的布局。

主峰左側的一個淡墨遠峰上,有一款小字: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

主峰之下是密密麻麻的松林,松針細小但畫得很清晰。松林之後的山澗中,有瀑布跳出。右邊山腳下有一條山路,曲折通向松林裡,好似「遠上寒山石徑斜」。

視線轉到主峰左下方,又有一縷清泉,斷續落下,最後與右側的瀑布匯合成一道歡騰的溪水,漫過山谷的亂石,流入左下方的石潭。

李唐還用了一些青綠顏料渲染松樹的針葉,與水墨皴擦的巖石對比鮮明。遙想千巖萬壑中,風入松林,翠色流動,何等令人心曠神怡!

看水墨山水畫,看什麼?總結幾個實用的小技巧:

1、看整體山勢、看氣魄,重在觀賞者的直觀感受;

2、細看「皴法」,這一偉大的中國畫技法體現著不同畫家的主觀意識和高超水平;

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大家還要善於從飛瀑、溪水、雜樹生花、樓閣居所、漁樵耕讀中尋找畫作的意趣和精神境界。

相關焦點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溪山行旅、早春、萬壑松風」將同時展出
    2011—2012年之交,臺北故宮曾舉辦「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美之極致,北宋山水!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院體畫、 文人畫相互關聯,共同並進,名家層出不窮,作品空前繁多,質量高雅精湛。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分別代表了北宋山水畫的前中後三個時期。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千巖奇峰秀萬壑松風新
    □支 英琦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珍藏著三件宋代的巨幅山水畫國寶,分別是郭熙的《早春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溪山行旅、早春、萬壑松風」將同時展出
    「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特展,在書畫主展廳正面陳列幾張山水巨製,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郭熙的《早春圖》。這些作品,均曾被現代名家陸儼少稱為「銘心絕品」,每一張都堪稱國寶中的國寶,被學界認為「共同代表著宋代山水的黃金時代」。其中,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更令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 時隔十年北宋這三件山水巨作——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將於 2021 年 10 月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期 42 天。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葉榕 整理 2020-11-26 08:4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北故宮「2021新展」全劇透!北宋山水三巨頭共展,閉館前珍品傾出
    早在今年七月,臺北故宮就已透露——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即將於2021年10月同時展出。(👉點擊回顧)三件「鎮院之寶」同場亮相,實在難得。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故宮博物院南薰殿始建於明代,位於紫禁城西南角。曾當過庫房,養過警犬,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於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美之極致,北宋山水!
    ,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谿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分別代表了北宋山水畫的前中後三個時期。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絹本設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範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
  • 深入臺北故宮庫房重地,超清8k視頻看國寶級北宋山水神品
    視頻來源:臺北故宮《萬壑松風圖》畫於1124年春,三年後北宋滅亡。它的作者李唐,也步入南宋,成為兩宋山水畫轉型期間最重要的人物。《萬壑松風圖》創作時的宣和六年,北宋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三年後的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逃去南方。在杭州,這位學北派山水出身的大家,生活陷入困頓,因為南方人不喜歡他的畫風。對此,他也只能自黑式吐槽「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燕脂畫牡丹。」——這大概也是山水畫衰落的轉折點吧。
  • 臺北故宮將於二十五日舉辦北宋書畫汝窯大展(圖)
    中新社臺北十二月二十三日電(記者 董會峰)籌備期長達三年、被視為百年難得一見的「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將於二十五日在新改建的臺北故宮正館隆重登場。屆時民眾可以完整一睹宋代稀世珍寶的精妙可觀。  是次特展分為「北宋書畫」、「北宋汝窯」、「宋版圖書」三部分。除臺北故宮館藏外,還向美國、英國、日本、中國大陸商借多件精品文物共襄盛舉,計有北宋書畫七十六件、北宋汝窯二十四件、宋版圖書二十八部。  「北宋書畫」部分,展品七十六件,其中臺北故宮館藏繪畫四十二件、書法二十九件。
  •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2021:臺北.故宮.
    而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其中《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所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此外,臺北故宮所藏曆代帝後像中,以南薰殿圖像中宋代帝後像最為完備,且頗多可見半身像與全身像是一致的,是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資料。
  • 臺北故宮,2021看點
    而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其中《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所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此外,臺北故宮所藏曆代帝後像中,以南薰殿圖像中宋代帝後像最為完備,且頗多可見半身像與全身像是一致的,是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資料。
  • 從李唐《萬壑松風圖》淺析南北宋山水畫風格演變
    所畫山水、花鳥、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為傑出,成為引領南宋畫院的重要人物 。李唐師承古人而超越古人,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 ,對後世影響很大。傳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軸、《江山小景圖》卷等,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長夏江寺圖》卷、《採薇圖》卷藏故宮博物院;《晉文公復國圖》藏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粗筆《山水》雙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展覽計劃
    而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南薰殿圖像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
  • 賞畫 | 李唐《萬壑松風》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絹本設色 188.7x13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這幅《萬壑松風圖》是李唐的代表作,充分體現出李唐山水畫的鮮明特色。萬壑松風 局部 《萬壑松風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聳峙,險峻巍峨。北宋的山水畫,構圖多採用大圖闊幅的全景式。
  • 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上...
    第三講 臺北故宮國寶故事|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真正的無價之寶,是三幅宋代的山水畫: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