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覺得水墨山水千篇一律,幾座大山,幾塊巨石,點綴溪流瀑布、樓閣建築……看不出什麼妙處。
水墨山水,從宋代看起!今天帶大家欣賞宋代大山水的代表之作,並稱為「臺北故宮鎮院三寶」。
範寬《溪山行旅圖》
郭熙《早春圖》
李唐《萬壑松風圖》
雖然這三幅都是「全景式」構圖,但放在一起,立現不同氣象!範寬安靜雄渾、郭熙靈動縹緲、李唐壯美剛勁。
門外漢也能看出門道
感受中國山水畫的博大精深
酷暑難耐
或許會有微風徐來的暢爽
更會體驗天人合一的回歸與升華
收穫一份穿越時空的感動
中國山水畫有兩大體系。先是隋唐時展子虔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奠定的青綠山水畫體系。另一體系就是單純用墨,不用顏料的水墨山水畫體系。唐朝大詩人王維,被認為是水墨山水畫鼻祖。
隨著筆墨技法的豐富,水墨山水到五代時走向成熟,在宋代達到鼎盛,逐漸取代了青綠山水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水墨山水的代表人物與畫作。
「氣象」是如何而來的?不是尺幅「大」,而是構圖、造型、筆法營造出的「仰之彌高」的氣魄和意境。
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
崇高、靜穆,這些特質從它的構圖表現出來的,採用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滿幅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範寬獨創了的「雨點皴」,用禿短、發散的筆觸,擦出好似雨點的墨點,聚點成山——表現出大山的蒼勁厚重,古典主義所謂「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
經典的S型構圖,整幅畫面呈現出彎曲向上的曲線,具有極強的縱深感,既顯得雄偉高大,又充滿靈動升騰的氣韻。嫋嫋春霧,淙淙春水,山石如捲曲的雲塊(捲雲皴),處處展現冬去春來的勃勃生機。春遊歸來的一家人、舍舟登岸的漁夫、山間肩挑手拿的樵夫,這些細節都帶來了歡快的氣氛。
縱200.7釐米,橫70.5釐米
山峰高峙,松林高密,鬱鬱蔥蔥,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面而來!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近處亂石嶙峋,水流奔湧,樹根虯曲蒼勁,大氣磅礴之勢呼之欲出。李唐用毛筆側鋒掃刷皴出的「斧劈皴」,每一塊巖石都剛勁有力,如斧頭劈開,對崇山峻岭的描繪已經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這些畫作不僅宏偉寬廣,其中不乏很多意趣盎然的細節值得品味。
《溪山行旅圖》在中小學課本中「出鏡率」很高,更不要說美術史。細看《溪山行旅圖》,迎面而來一座巨峰,佔據畫幅的三分之二,所謂泰山壓頂、高山仰止。山頭上是蔥蔥蘢蘢的雜樹,大山靜穆沉穩之中,又透出勃勃生機。
右邊山澗,有一注飛瀑,最初曲折了幾下,然後就「飛流直下三千尺」,給整個畫面帶來不息的活力。瀑布下有深潭,我們仿佛能聽見,飛瀑衝入的水聲轟鳴……水潭激起的霧氣,正在山腳暈開,範寬巧妙的留白,讓山腳顯得深不可測,真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畫面中景,是一個小山丘,水潭溢出的溪水正從豁口流出。因為溪水的滋養,山丘上長著茂盛的樹林,有幾棟樓閣掩藏其中。
下方近景,亂石嶙峋中有一條小路,一隊商旅正緩緩進入觀眾的視野,騾馬鈴鐺聲、趕路吆喝聲與溪水潺潺聲,好像在唱和共鳴,真是靜中有動的詩情畫意!
範寬繼承了荊浩的「壯美」畫風,但在細節皴法上,在山石肌理上,範寬和荊浩完全不同,他獨創了一種「雨點皴」——就是用禿短、發散的筆觸,擦出好似雨點的墨點,聚點成山——表現出大山的蒼勁厚重,古典主義所謂「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範寬「謝幕」後,北宋山水畫壇有段時間十分守舊。範寬式的穩重畫風被一再模仿,巔峰之後是平庸的波谷……
《早春圖》最早指出「關陝之士,惟摹範寬」這一時弊的是郭熙,他重回寫生,在山林中觀察陰晴雲雨、四季變幻,真正遵循範寬「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絕不抄襲畫面形式。
《早春圖》是郭熙的代表作。描繪嚴冬過後,「木欣欣尚未榮,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
畫面從最高峰頂點到山腳的大石,從遠景到近景,山勢的主線,呈現出一個「S」形曲線。
之後在王希孟《千裡江山圖》、王蒙《青卞隱居圖》,甚至宋徽宗的花鳥畫《芙蓉錦雞圖》中,我們都不斷遇到類似構圖方式。
郭熙也是位藝術理論大家。他在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法」,用幾種不同的視角交錯,去表現風景的「高遠」、「深遠」和「平遠」。
高遠:視線穿過白霧繚繞的山腰,兩座山頭一高一低、一主一從聳立在畫面的上部,山頂是密集的雜樹。正是「三遠法」中「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高遠之勢突兀」,這是仰視巍峨的視角。
深遠:再看山腰右側,有許多蒼勁的參天古樹,一大片樓閣建築群就隱藏於群山深處。峽谷之間,有一疊三跳的瀑布奔流,最後匯入畫面右下角的河流中。這段畫面,恰是「三遠法」的「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深遠之意重疊」,這是居高臨下的俯視。
我們跳到山腰的左側看,有泉水繞過一塊「蟠桃」之形的大石,流入畫面左下端的河流中。大石左邊有一條蜿蜒山路,兩個挑夫在吃力攀登;山路繞過大石之後,有一座木橋,隱約可見另幾個挑夫正在過橋,走向畫面右側那片建築。
平遠:順著橋下的泉水,往上溯源,曲曲折折的溪流,出自一個幽深的山谷,山谷十分空曠,隱約可以望見淡淡遠山,似乎可以聽見空谷足音。「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這個局部正是平視望遠的視角。
畫面最下是一組嶙峋巨石,上有數株蒼松,兀然挺立畫幅中線。巨石左側的山腳下,有一條小篷船停靠岸邊,一家人正走向山石下面的草屋。
與之對稱,巨石右面山腳下,則是兩個打魚人正要停船靠岸。
《早春圖》山重水複、蒼松遒勁,郭熙畫大山,不像範寬那樣勁挺,而是有一些柔曲,猶如雲捲雲舒,這是他獨創的「捲雲皴」。他畫樹枝,如螃蟹爪子,筆墨明快,這是「蟹爪枝」。他畫石頭,筆墨隨機皴染,所以輪廓線很模糊,石頭像「鬼臉」一樣變化多端,號稱「鬼臉石」。
最後,再來欣賞李唐的代表作《萬壑松風圖》。李唐曾是宋徽宗畫院考試第一名,「靖康之變」中冒死逃到南宋。
這幅畫,人們的第一觀感常常是「鬼斧神工」四個字。畫面上半部是一座稜角分明的主峰,每一塊巖石都剛勁有力,如斧頭劈開,這是李唐用毛筆側鋒掃刷皴出的「斧劈皴」。
主峰山頭林木茂盛,鬱鬱蔥蔥。兩側則是若干座細瘦的「萬仞山」做陪襯,遠遠隱現於「白雲生處」,這是主次有序、遠近分明的布局。
主峰左側的一個淡墨遠峰上,有一款小字: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
主峰之下是密密麻麻的松林,松針細小但畫得很清晰。松林之後的山澗中,有瀑布跳出。右邊山腳下有一條山路,曲折通向松林裡,好似「遠上寒山石徑斜」。
視線轉到主峰左下方,又有一縷清泉,斷續落下,最後與右側的瀑布匯合成一道歡騰的溪水,漫過山谷的亂石,流入左下方的石潭。
李唐還用了一些青綠顏料渲染松樹的針葉,與水墨皴擦的巖石對比鮮明。遙想千巖萬壑中,風入松林,翠色流動,何等令人心曠神怡!
看水墨山水畫,看什麼?總結幾個實用的小技巧:
1、看整體山勢、看氣魄,重在觀賞者的直觀感受;
2、細看「皴法」,這一偉大的中國畫技法體現著不同畫家的主觀意識和高超水平;
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大家還要善於從飛瀑、溪水、雜樹生花、樓閣居所、漁樵耕讀中尋找畫作的意趣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