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討厭日本的宮崎駿,為什麼會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言人?

2020-12-16 新周刊

圖/胡曉江

青春期的宮崎駿討厭日本。後來他才樹立這樣的世界觀:唯有自然才是人類共同的家園。而國家的界限、民族的高牆在歷史長河中都會遠去。

文/ 唐辛子

宮崎駿又雙叒叕復出了!——這是吉卜力的粉絲們近來最關注的一條消息。算起來,這是宮崎駿導演的第七次復出了,粉絲紛紛表示,「老爺子也是蠻任性的」。富士電視臺整理出宮崎駿先後六次的「隱退宣言」在綜藝節目裡播報,後因其中引用的「隱退宣言」並非宮崎駿本人所言而公開謝罪……宮崎駿老爺子每次隱退、復出,動靜都弄得好大。

宮崎駿1941年出生於東京。父母為他取名「駿」,是希望他長大之後像駿馬那樣飛快奔跑、熱愛運動。但事與願違,這個叫「駿」的男孩並不喜歡運動,待在屋子裡塗鴉才是他的愛好。他雖然腿腳不那麼矯健,腦子裡卻時常有萬馬奔騰。他愛畫畫,記憶力也驚人,連4歲時發生的事,都記得清清楚楚。

母親懷抱童年宮崎駿。

4歲半那年,跟隨父母住在宇都宮的駿,遭遇了童年時代的特大事件:宇都宮大空襲。半夜,睡得正香的駿驚醒,只見窗外一片粉紅——美軍飛機從天空掠過,燃燒彈如同飛機的大便一般從高空墜落,將地上的房屋炸出忽明忽暗的紅色。駿的父親和伯父冒死衝進火海,從自家工廠開出一輛小型貨車,載上全家人倉皇逃命。

此後發生的一件事,令宮崎駿一輩子刻骨銘心。全家人上車之後,和哥哥新一起坐在後車廂的駿,清晰地聽到鄰居朝他們大喊:「請讓我上車!」那鄰居的懷裡,還抱著一個小女孩。但是宮崎家的小貨車一刻也不遲疑地飛快開走,將鄰居與女孩拋在了身後。「請讓我上車!」——在貨車的飛奔中,這個聲音很快就變得越來越弱,然後徹底消失。

宮崎駿的父親和伯父當時經營著「宮崎航空機製作所」,專門生產飛機零部件之類的軍需產品,原材料由國家調配。戰爭令很多人家破人亡,宮崎家卻生意興隆,工廠從業人員最多時達上千人。發戰爭財的家庭,拋下鄰居只管自己逃命的家人,這段無法抹殺的童年記憶,令成長中的宮崎駿深感羞恥,並因為對中國和朝鮮等國家的罪惡意識而惶惶不可終日。回憶自己的成長歲月,宮崎駿寫道:「我的廉價的民族主義被劣等的自卑感所取代。不知不覺之間,我變成了一個討厭日本的少年。」

青年時的宮崎駿。

青春期的宮崎駿內心充滿了陰鬱重重的思慮,表面上卻顯得明亮快活。這令他感覺自己矛盾、分裂,心懷憎惡。他討厭日本人、日本國及日本史,對歐洲充滿嚮往。因此他的動漫作品,大都以歐洲為背景。曾經有一段時間,對於日本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一切,宮崎駿都喜歡不起來。

改變宮崎駿,並賦予他全新價值觀的,是考古學家藤森榮一和植物學家中尾佐助的著作。在藤森榮一的書中,宮崎駿讀到了考古學中的日本史。繩文時代的日本令他嚮往——沒有國家,沒有戰爭,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那是一個樸素的和平時代。中尾佐助的《栽培植物與農耕的起源》,則給他提供了看問題的全新視角。

接觸到這本書時,宮崎駿正為作品採外景,到了嚮往已久的瑞士。在瑞士街頭的拐角,從玻璃窗裡映照出來的,是一個帶著「略顯骯髒的人影」,這讓宮崎駿沮喪地感覺到,自己只是一個「東洋的短腿的日本人」。是中尾佐助的書幫助宮崎駿消除了這種自卑感。栽培植物不問國界地四處安身,落土生根,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鏈,令人類擁有活下去的力量與能源。當人們開始學會以千年甚至萬年為時間單位去丈量這個星球的生命發展史時,會發現:唯有自然才是人類共同的家園。而國家的界限、民族的高牆,在歷史的沉重中都從腳底遠去。

動畫電影《天空之城》。

中尾佐助的書令宮崎駿的視野豁然開朗,並最終影響著他作品的價值觀。從《風之谷》開始,再到《龍貓》《幽靈公主》《懸崖上的金魚姬》等,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無一不在追索現代人所失去的原風景,尋找那些被忘卻的初心,探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生命羈絆,思考人類如何學會與其他生物和諧相處,並在良性的自然循環中,對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實現共同維護——而這些,正是宮崎駿作品令人感覺溫暖,並受到普遍喜愛的原因吧。

期待第七次復出的宮崎駿老爺子的新作品。

相關焦點

  • 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為什麼討厭「日本」?
    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為什麼討厭「日本」?當然,我們這裡將「日本」打上引號主要指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我們從宮崎駿的動漫裡面應該就能夠很好的感受到:宮崎駿其實是一個反對戰爭、是個女權主義者、反核鬥士,並一直對二戰期間日軍對中國的暴行感到羞愧的人。所以,我們才能從宮崎駿的動漫中看到關於和平、關於環保、關於自然。
  • 宮崎駿:我怎麼會是個日本人,真討厭
    《起風了》中的主人公僅僅是個想要製造飛機的少年,他對戰爭表現出的情緒是討厭的,他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然而他所製造的飛機者要送往戰場,成為殺人的武器。這本來就是一種悲哀。有人說宮崎駿浪漫美好的夢境之中,有關現實的那一部分,始終是悲涼的。
  • 宮崎駿:融合日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大師
    宮崎駿《起風了》劇照威尼斯當地時間9月1日,72歲的宮崎駿將退休的消息對外界公布,目前正在上映的作品《起風了》成為其收山之作。這條新聞很快引發影迷的一片惋惜之聲。作品融合日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宮崎駿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大概與他獨特的藝術風格有關。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全球共同的精神文化內涵,又擁有獨特的東方視角。或許是因為受日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共同影響,宮崎駿動畫作品的題材來源很豐富,對動畫角色性格塑造也十分細膩。有人曾說,宮崎駿的動畫體現了一個整體的日本「民族化」審美傾向。
  • 宮崎駿為什麼能當日本動漫第一人?
    哈嘍,大家好,又來聊動漫了~文/小右有粉絲問我,宮崎駿為什麼能當日本漫畫第一名?宮崎駿之所以能成為日本漫畫(準確地講是動畫/動畫電影)第一名,甚至在世界動畫上數一數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①宮崎駿的作品知名度高、影響力強,且不乏世界級的優秀作品;②宮崎駿的作品主題意義深刻,讓人不僅僅是看看而已;③宮崎駿身上的工匠精神,他視自己的每一部作品為自己的孩子
  • 日本人為什麼討厭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捧得金棕櫚獎後,最喜歡表彰日本文化出海的安倍晉三首相,用日媒的話說,就是對這位為國爭光的導演「徹底無視」。 「肯定是因為他強烈批判過安倍政治!」一時間,對此事的討論在日本社交媒體上蔓延開來。認可了是枝裕和藝術價值的是坎城電影節,法國報紙自然也要身先士卒為這位日本導演打抱不平,「每當日本人拿到國際性獎項時必會送去讚詞的安倍首相,這次一直保持沉默是為什麼?」當然,也有不少明事理的(硬糖君認為是)日本網友和媒體支持是枝裕和,嘲諷、批判安倍政府氣量之狹小。
  • 為什麼去日本旅遊時,背雙肩包會被討厭?當地導遊透出內情
    導語:為什麼去日本旅遊時,背雙肩包會被討厭?當地導遊透出內情現在大家去旅遊時,都習慣背雙肩包,特別是男士朋友。但凡你背過單肩包或是拿過手提包就會發現,這兩種類型的包不但裝的東西不多,而且非常容易累。所以大家出去旅行都習慣背雙肩包,但是今天小編卻要告訴大家,如果去日本旅遊,背雙肩包會被當地的日本人所「討厭」,你知道這其中的原由嗎?曾經我去日本旅遊時,問過當地的導遊。導遊告訴我的答案卻讓我有些意外。她說,其實日本人並不是都討厭背雙肩包的人,你看日本小朋友都是背著雙肩包上學,因為這更利於小朋友的生長與發育。
  • 同為日本動漫界泰鬥,手塚治虫到底做了什麼讓宮崎駿如此討厭?
    但是同樣是日本動漫傳奇人物宮崎駿卻冒天下之大不韙地評論說:"手塚治虫的作品我很不喜歡,不僅不喜歡而且很不以為然,他迄今的所有言論和主張都是錯誤的!"說起來,宮崎駿還是手塚治虫的後輩,先後都在東映映畫上過班。並且宮崎駿自幼就對手塚治虫的漫畫作品愛不釋手,並因此立志成為一名漫畫家。然而為什麼當初那麼憧憬偶像、前輩,在宮崎駿口中會落得如此評價呢?
  • 中國為什麼沒有宮崎駿這樣的大師?看看日本人是怎麼說的
    宮崎駿1988年的名作《龍貓》在國內上映,僅僅上映5天就票房過億,很難想像這樣一部30年前,畫面即便在經過修復的前提下依然顯得有些模糊的老動畫,能在中國掀起如此的影響力。很多國人開始思考,「中國何時才能擁有自己的宮崎駿?」何時能將中國的動畫作品在國際文化的舞臺上打響。筆者也在網絡上,尋找著來自異國民眾的看法。
  •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韓國為什麼討厭日本的?
    除了極端分子之外,目前在我國還是有很多對韓國或者日本很有好感度的人群。這多是由於日韓兩國文化輸出的成功所致, 不過總體來說,由於歷史等多種綜合原因,中日韓三國是互相有點瞧不上的。
  • 宮崎駿:真正的動漫在中國 日本動漫只是急功近利的產物
    可為什麼,這些人說的不是豐富的經驗交流,也不是深厚的傳統文化,他們侃侃而談的怎麼是金錢?回國後,這位大師再也沒有提起過那方心中的淨土,中國的溫總理前往日本想要見他一面也被婉言謝絕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2014年奧斯卡金像獎終生成就獎獲得者——宮崎駿先生。而說出以上這句話的人,抱歉,你並不懂得宮崎駿先生,你也不明白他曾經做過些什麼。
  • 「千與千尋」為什麼成為宮崎駿的巔峰?
    十八年來首次登上中國內地銀幕,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傳奇力作《千與千尋》,已經在6月21日和翹首以盼的中國影迷們見面了,上映兩天票房就輕鬆突破1.25億元,觀眾們的熱情,就像當下的天氣一樣火熱。作為世界電影史殿堂的經典之作,《千與千尋》可以說是宮崎駿最著名的作品——沒有之一。為什麼說《千與千尋》是宮崎駿的巔峰之作?
  • 為什麼日本學者說日本起源於雲南
    宮崎駿的動畫裡,總有一群森林居民,他們種植水稻,吃白米飯,喝糯米酒,淳樸、勤勞、敬畏萬物鬼神。居住在森林中,守護著遠古的秘密。往往還有一位會飛翔的少女,這種夢幻一般的一切,反映著日本人心中最原始的森林信仰,而探索這個森林信仰,我們發現了學術上的一個名詞叫做照葉森林文化,繼續探索照葉森林文化,我們發現它的文化核心在苗疆,在雲南。
  • 為什麼中國人討厭日本,卻愛去日本旅遊? 壹讀百科
    根據「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從2007年以來,對日本印象不好的中國人比例一路走高,從不到4成增長到接近9成。但嘴上說不要,腳步卻很誠實。中國人民對於去日本旅遊的熱情依然高漲。2014年,中國赴日旅遊總人數達到約220 萬人,同比激增約82%。也正是在去年,日本實現了55年來第一次入境旅遊收入超過日本人出境旅遊。中國人功不可沒。
  • 為什麼日本人討厭「背雙肩包」的遊客,原因非常現實
    日本作為一個具有許多風俗特色,以及多元化的國家,當地的美食、美景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每年都會有不少的遊客前往日本旅遊,那麼當去到一個國家旅遊的時候,提前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對於感受當地的文化來說,是有一定幫助的。
  • 宮崎駿——日本動漫大師
    而島國日本的動漫作品的導演同樣喜歡與他扯上關係,片子出來之前總得宣傳一番「下一個宮崎駿」,最近2016年日本的火爆動漫《你的名字》的導演新城海同樣被如此讚譽。關於宮崎駿的電影如何深入人心,其實我們可以從其個人經歷了解一番。
  • 富士山為什麼會成為日本文化的象徵?
    它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聖嶽」,是所有美意識的原點,更是精神與信仰的寄託所在。那麼,富士山緣何能夠成為日本人的心相風景呢?他是日本飛鳥時代國家的實際執政者,在位期間內修外攘、固政安邦,制定了著名的「十七條憲法」,並且大力弘揚佛教。日本人至今把聖德太子當做聖人。富士山與聖人有關聯,自然也就成為了日本人心中的靈山。
  • 日本旅遊時,為什麼日本女性討厭背雙肩包的遊客?當地人說出答案
    旅遊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潮流,因為現在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和交往十分的密切,很多人都會選擇跨國旅遊,這樣不僅可以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也可以學習到很多其他國家的文化,旅遊可以讓一個人丟掉心中的煩惱。生活中很多人感情受挫,工作不順利的時候都會選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我們去一個地方旅遊時還是要上網查查資料了解下的,防止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比如日本國內旅遊時,當地的日本女性十分的討厭背著雙肩包的遊客,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日本人討厭韓國人嗎?為什麼?看完後明白了!
    日本人從本質上來說,或者說還有點歡迎,在歷史上,中國明代萬曆年間日本曾經入侵過朝鮮,這帶給了朝鮮人悲慘的回憶,再加上近代以來日本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我們可以說,韓國人對日本的好感度是很低的,特別是日本拒不承認二戰中給一部分朝鮮婦女帶來的人身傷害,更加加深了韓國人的厭惡。
  • 宮崎駿:因為日本對中國的暴行而「痛恨日本」
    後來堀辰雄在創作時就用了這句話的前半句作為小說名,而宮崎駿沿用了這個名字,並在海報上用了後半句作為宣傳語,以表達對堀越二郎和堀辰雄的致敬。巧合的是,就在宮崎駿畫完這部電影中所描繪的日本關東大地震場景腳本的第二天,日本就發生了地震,這讓宮崎駿切身感受到「自己已經被時代追上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大量消費文明走向滅亡的第一步,但我覺得當今的時代充滿了緊迫感。」宮崎駿說。
  • 遊客去日本旅遊,日本人為什麼討厭遊客背雙肩包呢?答案另有隱情
    現在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會變得越來越好,現在很多人都喜歡上了外出旅遊,在外出旅遊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選擇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遊玩,有一句話說的不是很好,旅遊就是離開自己呆膩了的城市,去別人待膩的城市去看看,每個地方都有著每個地方不同的文化和習俗,更別說國與國之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