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他被西方譽為「東方伸斯麥」,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此人就是李鴻章,但卻有很多人稱他為賣國賊,苟且偷生的小人。
四十歲前,李鴻章默默無聞,前途茫茫;四十歲後,李鴻章偶遇伯樂曾國藩,從此平步青雲。作為當時中堂大人,大權在握,身居高位,能文能武,顯赫一時。李鴻章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萬年洋務。命運總愛與自己開玩笑,他自己也沒料到,後半生會如此波瀾壯闊而又悲慘悽清。
他創辦的洋務運動帶領清朝走進了一段輝煌時期,但在世人的眼中,他籤訂的《馬關條約》把他定性為國家的罪人,更把他從一個有功之臣變成賣國賊。
在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的勝利之後,李鴻章被迫無奈親赴日本議和。在日本的春帆樓上,中日兩國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如果喪權辱國條約上落款的那個人不是他,也許李鴻章就不會給世人留下謾罵的把柄。雖然他知道,從籤字的那一刻起,他將會背負的一生的罵名。縱然如此,又能怎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因為他知道,即使那個人不是他,歷史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人來背負這一切。
這一籤,就是三十多個,幾乎逢戰必籤。每一次籤約就得給一大筆的賠款,而每一筆賠款後面都夾雜著老百姓咬牙切齒的臭罵。但你要知道,當時衝在前面的是李鴻章,不是那些朝廷裡面只會動動嘴皮昏庸的大臣。李鴻章在籤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慈禧卻在籌備壽宴,並且她告訴李鴻章,無論日本人提什麼條件,都儘量答應他們,因為她不想再打仗了。李鴻章視《馬關條約》為終生恥辱,發誓從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與其說李鴻章賣國求榮,不如說受慈禧指使更為貼切。
李鴻章的後半生是如此悽涼,但縱觀他的一生,如果你真的認為他籤訂不平等條約,是一種罪過,你就真的錯了。他當時創辦的洋務運動中有500多個中國第一,200多個亞洲第一。他是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的開山鼻祖。他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數不勝數。當時,中國軍事、外交屢遭失敗,但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政治腐敗和經濟落後,而不在於李鴻章的洋務活動。
還記得,他曾經壯志豪情地說:「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
還記得,在面對弱國無外交,列強競相欺時,他無奈地嘆了口氣,說:「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
還記得,那一年,他仰天長嘆:「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我想,那一刻,他的心一定在滴血。
梁啓超曾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可悲可痛的是大躍進時期,李鴻章的墳被刨,屍體被掛在拖拉機後遊街,直至屍骨無存。他的功績不亞周公,不輸霍光,他的下場竟如此這般!
李鴻章若聲譽盛世,必流芳百世。可惜他生於亂世,雖也大有作為,但仍遺臭萬年。無論後人對他作何評價,是榮是辱全然置之度外。活著的時候尚且不懼千夫所指,死後又豈悲後人所汙?正如中堂所言:「得失常事,不足慮,總以發奮讀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