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籤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回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2021-01-08 指點江山

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屈辱的歷史,很多喪權辱國的割地賠款條約,都是在這一時期籤訂的。清政府的無能,讓人們至今提起來,還氣得不得了。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年清政府籤訂的《馬關條約》,到底給當時的大清朝帶來了多大的損失。

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讓原本昌盛的清朝政府日漸衰敗。盲目自大,使得原本實力雄厚,在歷朝歷代都擁有璀璨文明的大國,不僅在原地踏步,還沒有絲毫的進步。而且,日漸衰敗的國力,也讓西方列強把中國當成了一塊唾手可得的肥肉,使得侵略者的鐵蹄在中國的山河上橫行。

最終,在清朝末期,中國徹底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然而,更讓人覺得屈辱的是,面對外來者的入侵,清政府不是想著如何抵抗外敵,將敵人趕出自己的土地,而是依靠各種不平等條約,試圖希望通過割地賠款,委曲求全,隱忍退讓,來換取所謂的安穩日子。

清政府先後跟這些侵略者籤訂了數不清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和日本籤訂的《馬關條約》在內。之所以在眾多條款中,要單獨提一下《馬關條約》,是因為這個條約,清政府不但割地還要賠款,它被視為清政府籤訂的所有喪權辱國條約中,具有最大危害的一個條約。

那麼,籤訂《馬關條約》,到底對清政府有多大的損失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

在《馬關條約》中,規定清政府要向日本提供2億兩白銀的賠款。那麼,2億兩白銀到底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呢?這個數目等於當時日本全國國民收入總值的4倍。不僅如此,清政府還要把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等地都拱手送給日本。

正是《馬關條約》的籤訂讓清朝變得一蹶不振,失去了戰鬥力的清廷,也是因為這個條約的籤訂,才加速了其走向滅亡的進程。然而,此時的日本則藉助這筆巨款,大力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其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原始資本,不斷擴大軍事實力,並開展科技創新技術發展。

經過一系列的快速發展,讓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開始走向舞臺,並且,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都在東亞地區處於主導地位,且不斷對周圍的國家進行侵略。

可見,日本是打著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行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勾當。

那麼,既然籤訂《馬關條約》給清政府帶來了如此巨大的損失,可是,為什麼還要籤訂呢?作為籤訂者的李鴻章,該不該背這個鍋呢?

可以這麼說,當初清政府派李鴻章去籤訂《馬關條約》,就是想讓他背鍋的。換句話說,同意籤訂這個條約的,是清廷的意思,並不是李鴻章的個人意願。即便當時李鴻章不同意這個條約,拒絕籤訂這個條約,那麼,清政府還會派別人去完成這個條約的籤訂。

只要清廷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同意籤訂《馬關條約》,那麼,誰拒絕也是不好使的。所以,李鴻章最多就是個背鍋的,是個經手人,他本人即使不同意籤署也沒用。此外,如果當時中方拒絕籤訂《馬關條約》,那麼,中日雙方一定會發起戰爭。

然而,從當時清廷和日本的軍事實力上看,又有怎麼樣的差距呢?

當時,如果李鴻章沒有同意籤訂《馬關條約》,那麼,中日之間的戰爭將不可避免。而雙方的軍事勢力,則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從武器裝備、後勤給養、人員素質等因素來看,當時的清廷與日本的差距其實並不大。

首先,在武器裝備上,清朝的很多武器都是從西方強國進口來的,而當時日本已經可以自己研發武器,所以,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他們國產的武器。

其次,在水師總噸位上,清廷也比日本大,可是,噸位大並不代表能贏。因為,雖然當時清廷有三大水師,但是,卻只有北洋水師的戰力勉強可以與日本抗衡,其它的基本都是擺設。

更讓人氣憤的是,由於當時清廷的腐敗無能,貪汙成風,本來朝廷撥款有100萬兩白銀,給北洋水師擴充兵力使用。但是,卻讓慈禧這個敗家女人拿著給自己過了大壽,修繕了頤和園。

而清軍中的各級長官也是一味吃回扣,挪公款,為一己私利明爭暗鬥,根本沒人關心國家的安危。以至於水師在戰鬥期間,竟然在戰艦發射的炮彈中,出現了相當一部分啞彈。

這些都讓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再看看日本,當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無論是國內的經濟,還是政治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升溫速度很快。

而且,為了不斷增強自己的國力,日本想到了自己的好鄰居,多年閉關鎖國的大清政府。為了能夠戰勝清廷,日本的明治國王一天只吃一頓飯,這跟過著奢侈生活的清廷統治者,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此外,當時的日本士兵,軍事素養很高,他們以效忠天皇為榮。

為了能夠打贏清政府,日本上下可以說是軍民一心,異常努力。而當時的慈禧太后一心只想著為自己過60歲的大壽,想著一團和氣,所以,不想在這個時候打仗。老佛爺的心意自然就是大傢伙的心意,所以,清政府上下都對打仗這個事兒不放在心上,哪怕是那些拿著軍餉的軍人們,也不過是混口飯吃。

所以說,這些軍人們真心想為國家效力、賣命的根本沒有幾個。

試問,這樣的軍隊,毫無鬥志,貪生怕死,怎麼可能打勝仗呢?

因此,甲午戰爭失敗後,清廷面臨著兩個選擇。

論綜合實力,當時的清朝要比日本強很多,與日本相比,清朝人口是其10倍,財政收入是其5倍,國土面積更是沒有可比性,是日本的40倍。本應該是一艘航空母艦,但掌舵人卻是一個軟弱無能自私自利毫無遠見的女人,才讓大清歷經了如此多的磨難和艱辛,更為後來中華大地的滿目瘡痍埋下了伏筆。

隨著旅順和威海衛的相繼失守,日軍等於將通向北京和天津的大門打開了。而此時的日軍,在軍事的實力上已經超過了清廷,讓他們可以藉助旅順和威海衛這兩塊跳板,輕而易舉地向北京發起進攻。在此時,有兩條路擺在清廷的面前:

一條是遷都,然後,跟敵軍血戰到底,奮勇抵抗;

二是任人宰割,割地賠款。

令人失望的是,清廷只著眼於眼前的安穩,並沒有考慮到整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他們選擇了第二條路。

其實,當時清廷內部也不全是縮頭烏龜,有很多人是主戰派的,比如: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他們都上書朝廷,希望能夠領兵,與日軍血戰到底。而且,張之洞提出了「遷都、勤王」的主張,並分析了日軍由於是遠徵軍,糧草都是靠海運。所以,守住其兵力,並斷其補給,一定可以大勝。

看著張之洞的分析,感覺也不無道理,那麼,如果清廷真的聽了張之洞的建議,跟日軍抗戰,其勝算又有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國土面積大,幅員遼闊,所以,如果從長遠的戰略角度看,先遷都,然後,再與日軍殊死一戰,那是可行的。正如張之洞所分析的那樣,日軍是遠徵,糧草補給要靠海運。如果,我們利用地理和人員的優勢,同時,依靠持久戰的策略,日軍一定是消耗不起的。

這樣的戰術,二戰期間,在蘇聯和中國的抗戰中,都得到了證明。

兩個國家之間,如果進行持久戰,那麼,最終比拼的還是兩個國家的國力。而當時的日本,還是一個小國,真正的實力並沒有現在這麼強大。中日雙方的差距,更沒有像二戰時期那麼巨大,所以,如果採納張之洞的建議,清廷在對抗之中有一定的優勢。

一開始,日本與清廷只打了八個月的仗,但是,作為小國的日本,卻已經耗費了國內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財力,很難再繼續打下去。雖然,日本人在這次戰爭的傷亡人數並不大,但畢竟是遠徵打仗,很多士兵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所以,在戰鬥中,非戰鬥減員的人數已經多達3萬人。

此外,當時日本最強硬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對日軍遠徵、人員等物資供給不足的事實也非常無奈,並承認其國內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其軍事物資都已經消耗殆盡。

所以,長期的戰鬥,對日軍的內部供給消耗很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日本在與清廷的對抗中,也是非常的力不從心。當時的日軍已經被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再打下去,日本肯定要輸。所以,當日軍看到清廷提出和議,如同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肯定會非常高興的同意。

而且,他們還抓住了清廷著急和解的心理,趁機獅子大開口,向其伸手要好處,逼著清廷割地賠款。此時的日本人,已經非常清楚慈禧太后是個什麼樣的人物。無非就是一個軟弱無能,貪生怕死的老女人,所以,他們才敢變本加厲,一次又一次向清廷伸手,要各種好處,騎在中國人的頭上作威作福。

正是因為《馬關條約》的籤訂,才讓本就不堪一擊的清政府,再次背上了更加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加快了其走向衰敗的進程。而對於李鴻章來說,籤了這麼一個喪權辱國的條款,讓其背負了一生的罵名,成為了清政府無能統治的「背鍋俠」。

最終,清朝這艘航行百年,已經腐朽不堪的破船,將在猛烈的暴風中被打壓、衝垮,沉沒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

參考資料:

【《光緒朝東華錄》、《東方兵事紀略》、《中日議和紀略》】

相關焦點

  • 如果當時清政府堅決不籤訂中日《馬關條約》,那麼結果又會怎樣呢
    中日《馬關條約》在我國近代史上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因為這部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我國洋務運動的徹底破產,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除此之外,這部條約的籤訂還直接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隨即世界各國列強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潮流。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日本當時在軍事上確實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緒堅決不同意馬關條約,他們真有能力全面侵華嗎?
  •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不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會怎樣?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王朝不肯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到底。那麼日本肯定會長驅直入攻佔北京,將慈禧太后逼到西安避難。在日軍攻佔北京後,西方列強為了防止日本獨吞清朝,肯定會向日本和清王朝施壓,要求雙方籤約停戰。如果在日本攻佔北京後,清王朝再跟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日本提出的條件肯定會更高。
  • 《馬關條約》到底籤訂了什麼內容,讓清政府被唾罵至今
    中國清朝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籤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 如果清政府沒有籤訂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會怎樣?
    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一直強調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給中國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割地賠款,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但是籤訂這些條約有什麼必要性,如果清政府不籤訂這些條約,中國會怎樣單單一個南京條約,其籤訂過程與其中博弈就很複雜。
  • 《馬關條約》籤訂後,清朝為何有眾多官員為李鴻章求情
    這次戰爭中清朝的經營多年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日軍開始入侵清朝陸地。在這種狀況下,清朝被迫和日本進行求和,雙方開始了和談。清朝最初派的人是一個德國人赴日本談判,結果日本人不理會,直接要求清朝派一個有全權代表的人來談判。於是清朝找到了李鴻章,要求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授權下,李鴻章在1895年3月19日到達日本馬關,雙方開始了正式談判。
  • 清朝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在民國成立後,還在繼續履行條款嗎?
    歷史上的清朝在經歷康乾盛世之後,整個國力隨之急轉直下,由於統治者短視與昏庸和閉關鎖國的固步自封。使得中國並沒有趕上啟蒙運動的思潮,更沒有趕上工業革命,而是繼續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想裡洋洋自得,隨著西方列強的軍艦大炮和鴉片,徹底將清朝腐朽沒落的外衣撕開,使得整個華夏民族都陷入了深深的災難之中。
  • 中日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留下2億兩白銀,帶回來一顆子彈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不平等條約,按先後次序來說是《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3個條約無論對當時的清政府也好,還是對老百姓來說,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是要論到對國民造成的心理打擊,應該以《馬關條約》為最。
  • 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意日本的《馬關條約》,日本能將清朝剿滅?
    都知道清朝富有,它的富有在於階級權貴中飽私囊,貪汙行賄,只是富有的同時沒用到守護清朝上,即便如此也不至於甲午戰爭後清朝會被日本消滅,清朝在當時即便堅決不同意和日本的談判,日本時下的實力也做不到將清朝滅亡,之所以被迫籤下那張《馬關條約》辱權喪國的協議在於很多權貴放不下自己的榮華富貴,連帶慈禧一般無二,寧願賣國,都要將自己的好日子保下
  • 兩名高官,因日本的侮辱,卻有幸躲避了籤訂《馬關條約》的罵名
    但是,就因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戰敗後籤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被痛斥為「賣國賊」。李鴻章,究竟是「再造玄黃之人」(慈禧的評價),還是「大賣國賊」?眾說紛紜,爭議巨大。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馬關條約籤定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經過將近半年的談判時間方才敲定,中國損失了許許多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清末和後世,有不少人想著,清廷直接拒絕籤訂《馬關條約》不行嗎?慫什麼,那麼小個國家那麼點人,能奈我們何。然而,事情真有小孩約定——張嘴就來、想反悔就反悔那麼簡單嗎?若能如此,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肯定不會乖乖就範。
  • 清朝面積1316萬平方公裡,若不向沙俄割地,硬扛下去會怎樣?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從我們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委曲求全割地賠款的歷史中悟出的道理,不忘歷史砥礪前行!其實在這些侵略國家中,俄羅斯是割佔我們領土最多的國家,那麼倘若當初清朝堅定不移,拒不向沙俄割地,硬扛下去會怎樣呢?是否會改變歷史?
  • 假如李鴻章殺身成仁,堅決不籤《馬關條約》會如何?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895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洩失敗,並且當時革命黨人跟一些日本人關係密切,清朝擔心日本直接找革命黨人成立政府,危及到清朝對全國統治。為了限制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期的權利,光緒帝又調任和李鴻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東巡撫,甲午戰爭時期,處處和李鴻章作對,各種奇葩的藉口不發援軍,以至於劉公島成為一座孤島,在經歷了悲壯的抵抗後,最終陷落。
  • 假如李鴻章殺身成仁,堅決不籤《馬關條約》會如何?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895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洩失敗,並且當時革命黨人跟一些日本人關係密切,清朝擔心日本直接找革命黨人成立政府,危及到清朝對全國統治。為了限制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期的權利,光緒帝又調任和李鴻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東巡撫,甲午戰爭時期,處處和李鴻章作對,各種奇葩的藉口不發援軍,以至於劉公島成為一座孤島,在經歷了悲壯的抵抗後,最終陷落。
  • 剛果(金)為何會成為唯一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非洲國家
    《南京條約》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籤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開啟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序幕。《南京條約》籤訂後列強紛至沓來與清政府陸續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自1842年《南京條約》籤訂到1912年清朝滅亡的72年間清政府同外國政府或外商、國際組織籤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契約、協約和合約一共1175件。
  • 清朝王公大臣那麼多,為何《馬關條約》偏要讓李鴻章來籤?
    然而,在清朝還有一個人,做了同樣的事情,為清朝背了天大的一口黑鍋。自從鴉片戰爭敲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作為天朝上國的滿清就被他眼中的蠻夷一個接著一個給欺負了遍。先是英國從《南京條約》中嘗到了甜頭,於是便夥同法國,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從康熙年間就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沙俄終於也張開了自己的血盆大口,幾個條約,就將中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給吞了下去。
  • 只因籤訂了《馬關條約》,卻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功臣
    他創辦的洋務運動帶領清朝走進了一段輝煌時期,但在世人的眼中,他籤訂的《馬關條約》把他定性為國家的罪人,更把他從一個有功之臣變成賣國賊。在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的勝利之後,李鴻章被迫無奈親赴日本議和。在日本的春帆樓上,中日兩國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如果喪權辱國條約上落款的那個人不是他,也許李鴻章就不會給世人留下謾罵的把柄。
  • 清朝王公大臣那麼多,為何《馬關條約》偏要讓李鴻章來籤?
    然而,在清朝還有一個人,做了同樣的事情,為清朝背了天大的一口黑鍋。自從鴉片戰爭敲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作為天朝上國的滿清就被他眼中的蠻夷一個接著一個給欺負了遍。先是英國從《南京條約》中嘗到了甜頭,於是便夥同法國,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從康熙年間就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沙俄終於也張開了自己的血盆大口,幾個條約,就將中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給吞了下去。
  • 李鴻章在日本挨一槍,給大清省了一億,在此國籤一協議,丟了百億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是清朝。清朝初期,曾經出現過康乾盛世的美好時光。然而,清朝中後期,故步自封的統治者還在盲目的自信的時候,世界列強開始了入侵。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被迫同意無數辱國條約。而籤下這些條約的人,是一個叫李鴻章的晚清的重臣。據統計,李鴻章一生大大小小的合約籤了30多個。儘管李鴻章是受慈禧之命,代為籤字的。
  • 李鴻章替慈禧背負罵名,被日本人用槍指頭,堅決不籤《馬關條約》
    的確如此,假設李鴻章出生在太平盛世,那麼他可能會流芳百世。眾所周知,李鴻章是洋務運動四大領袖中實事辦得最多的一位。在當時那樣新舊交替的年代裡,他首先認識到了西洋文化的先進性,意識到清政府和列強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在大炮和輪船上面尤其突出。因此,他主辦的洋務實事多以這兩方面為主,為中國近現代的造船、海軍、兵器、郵政、通訊等等事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