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三大不平等條約,按先後次序來說是《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
這3個條約無論對當時的清政府也好,還是對老百姓來說,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但是要論到對國民造成的心理打擊,應該以《馬關條約》為最。
《馬關條約》1895年4月籤訂的,主要內容為:
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開放重慶等地為新的通商口岸;
允許日本在華設廠。
清朝建立以後,延續了明朝的閉關鎖國戰略。與此相反,歐洲的工業革命進入迅猛發展時期,他們要將自己的產品推銷向世界各地,並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
終於在1840年,西方列強用炮艦轟開了清廷這扇封閉已久的大門,此時的國人才意識到,所謂的泱泱華夏並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且目前已經遠遠的落後於西方列強了。
在被迫籤訂了《南京條約》之後,朝廷知道了洋鬼子的厲害。
此時的清政府雖然向洋人俯首稱臣了,但他們還有很多的優越感——他們認為至少在亞洲,他們還是老大。
也的確是這樣,千百年來,在華夏大地上建立的朝廷一直主導著世界的進程,周邊的那些國家,什麼「南蠻、北狄、東夷、西戎」,都被他們輕蔑的稱之為「蕞爾小國」。
甲午戰爭爆發前,都一直是以亞洲老大的姿態出現的。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戰爆發,當時的清政府用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號稱戰鬥力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可是在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
打了敗仗的清政府只好老老實實坐到了談判桌上。
在籤訂了恥辱的《中日馬關條約》後,日本收穫了巨大的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
而對國人來說,從此徹底喪失了民族自信。
《馬關條約》的談判是艱難的,這種艱難是因為日本獅子大開口,而清朝的代表們卻在苦苦哀求,進行著討價還價。
在談判過程中還出現了一些花絮。談判進行到第3輪的時候,心煩意亂的李鴻章在坐轎回驛館的時候,遇到日本極端分子的行刺,
遇刺後的李鴻章當即倒在血泊中。
後來經過搶救,李鴻章終於保住了一條老命,但有一顆子彈打進了他左邊臉頰上,由於年邁做手術有風險,從此這顆子彈就留在了他的臉上。
後來有傳說李鴻章因為挨了這一槍,日本給李鴻章支付了精神撫慰金——日方立即減少了一萬萬兩賠款。
其實這都是誤傳。
實際的情況,李鴻章脫離危險後,拖著病體參加了第4輪的談判,此時日本亮出了三萬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這個要價實在太高,李鴻章等人不能接受,並且向國內發出了電報。
但是李鴻章發往國內的來往電報,很快就讓日本人給破譯了。
當日方知道了清朝的代表團有「罷議而歸」的想法,怕談判停止後,西方的列強進行幹涉,日本現在雖然不懼昔日的亞洲「老大」清政府了,但他們知道自己的斤兩,他們和西方列強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伊藤博文等於是決定作出讓步,日本出示的最終修正案中,將賠款折中為二萬萬兩白銀,這是他們的最後要求,不再更改。
最終李鴻章被迫在《中日馬關條約》上簽了字,留下2億兩白銀,而他則帶著刺客「賞賜」的那顆子彈回國了。
李鴻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本來私交很深,但在談判過程中各為其主,而且得勝後的伊藤博文態度倨傲,對中國代表團進行羞辱。
《馬關條約》籤訂後,李鴻章憤憤的對伊藤博文說:「沒有想到閣下是如此嚴酷執拗之人!」
憤然登船回國的李鴻章,發誓終生不再踏上日本土地。
參考資料: 《蹇蹇錄》陸奧宗光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王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