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打在李鴻章臉上的那一槍,李鴻章用它換了一億兩白銀,值嗎

2021-01-08 中亮郎

甲午中日戰爭象徵的寓意很多,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也蘊藏了很多意義,雖然北洋艦隊自此一戰再無東山再起之時,但歸根結底來說,問題還是出在了晚清的封建體質上。

洋務運動固然先進,固然促使中國在近代史上邁出了一大步,但總歸還是局限於器物層面,所以不論是前期「自強」,還是後期「求富」,都沒能擺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框架,沒能從封建制度和國人思想上入手,這場「自救者」的改革無論進展多快、成效多大,總歸還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

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洋務運動,畢竟它的興起也是近代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的象徵,其本身先進性還是有的,對於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具有著難以估量的助推作用。但甲午中日戰爭一敗,洋務運動也就宣布破產了……

值與不值,自有後人評說

1895年3月,晚清政府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要求,特派李鴻章前去日本商討籤訂《馬關條約》的事宜。其實,說是邀請李鴻章東渡日本商討條約籤訂,實際上伊藤博文早已擬定好了條約內容,此番要求李鴻章前來,就是認為李鴻章才算得上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換作其他人的話,日本人根本不承認。所以說,當時來看,《馬關條約》的內容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李鴻章此去只需要在頁腳籤上自己的名字即可,但中堂此去,挨了一槍,也贏了一億兩白銀。

觀點①值得

其實我本人也是非常贊同這個看法的,畢竟李鴻章此番沒有白去,能夠在《馬關條約》強抹掉一個億,這還是有功勞可以言說的。假如李鴻章當時東渡日本只是籤了自己的名字,同意了《馬關條約》中日本人提出的所有條款,那麼恐怕李鴻章招致的唾罵聲和罵名會更加無窮無盡。

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就被日本人打在臉上這一槍嚇了個半死,因為日本人此舉就是為了恐嚇清政府,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讓李鴻章直接在條約上簽字。但刺殺的那個日本浪人怎麼也想不到,李鴻章竟然「借題發揮」,很好地利用了這一槍為清政府和中國人民抹掉了一個億。

觀點②不值得

不值得?哪裡不值得了?難道能夠用這一顆子彈抵消《馬關條約》上的一億兩白銀不值嗎?在這裡,我想向看過這篇文章的讀者問一個問題,有多少人因為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對他本人感到痛恨,「賣國賊」的唾罵聲一股腦兒地朝向了他,「中華民族罪人」的口號也朝向了他。在我看來,李鴻章只是一個「清政府的裱糊匠」而已,根本稱不上「罪人」的程度。

如果有幸身臨其境的話,甲午戰敗、北洋艦隊覆沒、國人心碎、意圖一舉瓜分中國的西方列強虎視眈眈,那樣內憂外患的局勢之下,李鴻章可以不去,總是有人要去的吧?不論換做誰擔任代表籤訂《馬關條約》,我想都應該會背負罵名、承擔輿論壓力吧!

我這樣說的話,李鴻章臉上挨得那一槍,還值得去和日本人討價還價,換得那一億兩白銀嗎?從這點因素來看,李鴻章確實還是具有一定民族意識和大局觀念的。

與日本人談判的李鴻章,很難!

李鴻章安全抵達日本之後,每日回到住所便會將白天同日方談判的過程用電報的方式秘密匯報給朝廷,但這種往來的信息很不幸地均被日方所截獲。正因為如此,再加之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勝利,所以伊藤博文和其他參與談判的日本代表總是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勝利者的姿態,日方完全掌握了清政府此番談判的底牌,故而再談判桌上,無論李鴻章如何爭辯,日方總是寸步不讓。

第一、二輪中日談判沒有結果,第三次談判之時,李鴻章在回來途中不幸遭到了日本人的襲擊,所幸那一槍沒能擊中要害部位,只是打在了李鴻章的側臉上。日本政府防止李鴻章藉此時機洩露此事而終止談判,到時候這個消息如果讓其他列強聽到的話,對於日本來說,絕不是什麼好的事情。於是伊藤博文第一時間對李鴻章進行了安撫,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開始了搜捕兇手的進程。

第五輪談判中,伊藤博文根據清廷遞交上來協議書的要求進行了相應「篩減」,不過這次談判似乎很順利,因為日方答應了清廷縮減遼東半島割地範圍和縮減一億兩白銀的條件。之所以日方能夠答應清廷從「原來的三億兩白銀縮減為兩億兩白銀」,同李鴻章挨得那一槍是不無關係的,因為如果這種事情傳到了其他列強的耳朵裡邊,他們的談判定然不會順利,日本也有可能因此背負起很重的輿論壓力。如此一來,對日本的國際地位將會產生不小的衝擊。

籤字完畢,終生不履日地

公元1895年4月17日上午10點,中日雙方關於《馬關條約》的最終籤訂儀式定於春帆樓舉行,當李鴻章託起顫顫巍巍的右手籤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他明白,他的人生從此就落下帷幕了。他在洋務運動中的一身建樹終將蕩然無存,他的罵名將就此一刻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似乎已經到了永遠不能翻身的地步。

李鴻章竭盡全力保了大清王朝的面子,卻輸了自己的顏面,更重要的是,泱泱華夏喪權辱國,民族的尊嚴也在這一刻蕩然無存了。李鴻章籤訂完《馬關條約》後,便憤慨離去,離去之時,還立下了「終身不再履日地」的誓言。

公元1896年,李鴻章代表清廷出使歐美五國,途中經過日本橫濱,李鴻章換乘了中國輪船,沒有乘坐日本輪船。那年,李鴻章74歲……

相關焦點

  • 馬關條約:李鴻章挨了一槍,大清省了一億兩?
    [摘要]坊間常有這樣的說法,「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了一億兩」,不無道理。然而,如果他的反應不是這樣無所作為,最後的結果,必然不止是省下一億兩而已。一位目擊者後來如此回憶那一瞬間的景象:我想那是下午四時三十分。那天是星期日,天氣和煦晴朗,櫻花將開未開,是個好日子。出門的人也很多,到處都是人擠人。李鴻章還是乘著那頂轎子,正在經過我家門前拐角的一剎那,從路右邊的人群中躥出一名二十三四歲的男子,左手按住轎子,右手掏出手槍,從李全權的右側向其面部開了一槍。負傷的李氏立即以右手的長袖掩住傷口,毫無震驚的神色,態度泰然自若。
  • 籤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被打一槍少賠一億?假的!真相是這樣
    關於《馬關條約》的籤訂,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被刺客小山豐太郎襲擊,因面部被挨了一槍,之後據理力爭,讓日本政府向中國索要戰爭賠款減少了一萬萬兩白銀!李鴻章負傷談判這件事看得大家是熱血沸騰,紛紛讚揚李鴻章硬氣的表現。事情真的如傳說中那樣發展的嗎?
  • 李鴻章在日本挨一槍,給大清省了一億,在此國籤一協議,丟了百億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被迫同意無數辱國條約。而籤下這些條約的人,是一個叫李鴻章的晚清的重臣。據統計,李鴻章一生大大小小的合約籤了30多個。儘管李鴻章是受慈禧之命,代為籤字的。但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所不齒,被後世人罵了百年。這些不平等條約的籤訂讓清朝逐步喪失了自主權,並且還涉及到大量賠款。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打傷,日本為什麼那麼害怕,原來是這些原因!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中國戰場的甲午戰爭局面,就戰場形勢本身而言清政府岌岌可危,但就整個戰爭局勢而言,日本方面已經耗不起了,必須儘快結束戰爭,與李鴻章在日本的談判也是希望在談判桌上能提前結束一切。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賠償3億兩白銀,當然還有其他賠償條款。
  • 「換回」一萬萬兩白銀
    「戴罪立功」的李鴻章後來還是沒打贏仗,黃海海戰爆發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讓人家從海陸兩路夾擊攻佔了遼東,威脅京畿。  甲午戰敗後,清朝政府派代表赴日本談判,日本不予接待。1895年2月12日慈禧看了美國駐華公使田貝轉來的東京來信,說:「所指自是李某,即著伊去,一切開復,即令來京請訓。」2月13日,光緒諭令李鴻章「作為頭等全權大臣,與日本商定和約」,「賞還翎頂、黃馬褂,開復革留處分」。
  • 中日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留下2億兩白銀,帶回來一顆子彈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戰爆發,當時的清政府用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號稱戰鬥力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可是在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 打了敗仗的清政府只好老老實實坐到了談判桌上。
  • 被打一槍少賠一億?假的!籤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是怎麼做的
    關於李鴻章的不實言論,配圖為張之洞近些年,網絡上盛傳李鴻章因為在日本進行《馬關條約》相關談判時,被日本人槍擊,因為這一槍,李鴻章據理力爭,讓日本人少向中國要求賠償一萬萬兩白銀並且放棄索要遼東半島,以此來彰顯李鴻章的愛國與偉大
  • 馬關條約籤訂時,伊藤博文和李鴻章談了什麼?讓李鴻章欲哭無淚
    說起清朝時期對清朝影響最大的戰爭,就不得不說是甲午中日戰爭了,甲午中日戰爭讓清朝的衰敗達到了極點,在這一戰中,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開始索要的賠款數目達到驚人的3億兩白銀,並且一直不肯退讓,後來,李鴻章因為被日本人小山豐太郎給打了一槍,改成了白銀兩億兩。
  • 你不知道的歷史,日本為什麼會有一條道路叫李鴻章道?
    李鴻章,想必大家都是知道,那是在我們近代史上的少有的亂世英豪,在我們國家中,也算是盡心盡力,沒有什麼怨言。但是都知道我們的李鴻章是中國人,為什麼在日本會有我們李中堂命名的道路?那麼現在就讓小編給你說說!
  • 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發誓再也不去日本
    他本是中興名臣,從國之棟梁變為漢奸、賣國賊、千古罵名留一世,唯有李鴻章。歷史很有趣,很多事情我們不能看片面,透過事務看本質會要我們看到不一樣結果,帶大家了解下馬關條約下的李鴻章。甲午戰敗,清廷戰敗,日本要求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大臣奔赴馬關商談和談事宜。
  • 李鴻章在日談判挨了一槍,省下一億賠款,卻只換來慈禧的7字笑語!
    你真正了解過李鴻章嗎?一定沒有吧!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 籤完《馬關條約》,做翻譯的小姑娘,撲到李鴻章的懷裡號啕大哭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0期:《馬關條約》少賠了一億兩銀子,真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同時也擔心李鴻章因此憤而回國,不再和談,導致日本利益最大化不能實現。於是,在日本天皇的授意下,決定在原先索賠三億兩銀子基礎上,減掉一億兩,以安慰李鴻章。李鴻章聞之,甚至講道,自己再多挨幾顆子彈,把賠款縮減到零才好。但不管怎麼說,這顆價值一億兩白銀的子彈就此誕生了,還形成了典故,給李鴻章的形象增添無盡光彩。
  • 《馬關條約》日本讓步,真的是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
    就這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奔赴日本的馬關,開始了求和談判。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諒李鴻章再怎麼厲害,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也根本毫無迴旋的餘地。那麼,李鴻章又是憑藉什麼籌碼,砍下了約一億兩銀子的賠款,號稱世界上最昂貴的一顆子彈,又是怎麼回事呢?
  • 李鴻章巧舌如簧,《馬關條約》談判中,他為清朝談下來多少銀子?
    李鴻章把日方擬定的「議和十條」拿起來一看,心中不免一驚,日方的索賠要求竟然高達2.11億兩白銀,此外3000萬兩贖遼費還得另算。 李鴻章將日方的「議和十條」推回去說道:「既然是和談,那就不該說籤字與不籤字的問題。如果只讓我籤字與不籤字,那還有什麼好談的?如果和談的前提不是中日雙方休戰,那還和談什麼?」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打重傷,為何日本還是忌憚?李鴻章怕是內心絕望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打重傷,為何日本還是忌憚?李鴻章怕是內心絕望!首先第一條中日甲午戰爭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中國,朝鮮,日本三個國家之間互相你爭我奪的那一種戰爭,跟其他西方列強無關。這個時候,李鴻章內心是比較絕望,西方列強表示我可以幫你,但是你必須得撐到我軍隊趕到戰場的那一刻,才能夠幫你呀,現在你的軍隊沒等到我趕到戰場,自個兒玩完了,你說我怎麼幫你,沒有接口插入到這場戰爭裡面了,所以李鴻章來到日本的時候,內心是表示絕望的。
  • 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究竟錯在哪裡?他的錯,只是少挨了2槍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李鴻章代表的晚清政府和以伊藤博文為代表的日本政府籤訂了著名的《馬關條約》,以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開放北京、重慶等七處通商口岸等巨大代價,換回了日清之間所謂的「和平」。
  • 李鴻章去日本籤馬關條約,經歷了什麼,為何遇刺?
    可歷史上就有這麼一顆子彈,意義幾乎等同一億兩白銀。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之後,日本人獅子大開口,對清朝索要戰爭賠款高達白銀三億兩,此外還要割走臺灣、澎湖和遼東半島。
  • 李鴻章:在日本遭槍擊負傷,馬關條約減了1億白銀
    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李鴻章卻畏戰了,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領銜的北洋艦隊不敢主動出擊,而是將艦隊龜縮在威海衛軍港內,導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封鎖了威海衛海面,日本陸軍步兵則登陸威海威。清政府慌了手腳,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只得向日本乞和,於是,就派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和談。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的100餘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
  • 日本為何有中國地區?曾被原子彈炸過 李鴻章在這籤訂了馬關條約
    但是在日本,有一塊地方也叫中國。這裡有兩個城市很有名,一個是全世界第一個被原子彈轟炸的地方,另一個是李鴻章籤訂《馬關條約》的地方。中國地區位於日本的中部,它原本的意思是中部地區。日本平安時代,將日本分為 近國、中國、遠國,也就是說中國這個詞彙唐朝的時候就出現了。所以說中國只是一個地名,跟我們的中國沒有任何關係,如今為了以示區別,日本習慣稱其為山陽山陰地區。
  • 《馬關條約》賠款中,清朝為何會少賠1億白銀?都是他遇險換來的
    ,一枚打在晚清重臣李鴻章臉上的子彈。1895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著名的《馬關條約》籤訂了,清王朝總共賠款2.3億兩,其中3000萬兩為「贖遼費」。並且這其中還已經少賠了一億兩白銀。原因自然是因為李中堂在去往日本談判的時候,遇險後換來的少賠一億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