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日談判挨了一槍,省下一億賠款,卻只換來慈禧的7字笑語!

2020-12-14 老朽講歷史

你真正了解過李鴻章嗎?一定沒有吧!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生平事跡:

其父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長期在家鄉以課館為業。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並作《入都》詩10 首,以抒發胸懷。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水鷗?遙指蘆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翰林院編修之職。

在京城無聊之中,寫下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為世所傳誦,得到翁心存(孫鏘鳴之師)的欣賞!此後一路高升,並在鎮壓太平軍的戰役中,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欽差大臣。

為何在日被挨一槍:

日本明治政府自19世紀70年代起,組建歐洲式軍隊,侵犯中國臺灣,吞併琉球群島,並伺機侵略朝鮮和進一步侵犯中國。二十年五月,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清政府即派兵赴朝,進駐牙山。日本藉機也出兵朝鮮。不久,朝鮮政府同東學黨達成妥協。清政府命入朝軍隊集結牙山,準備撤回,同時要求日本撤軍。日本拒不接受,隨後挑起武裝衝突,企圖以武力控制朝鮮。清政府為增援牙豐島海戰山孤軍,派北洋海軍巡洋艦"濟遠"、"廣乙",練船"威遠",炮船"操江",由"濟遠"管帶方伯謙率領,護送運載援兵的"愛仁"、"飛鯨"、"高升"三輪(均為僱用的英國商船)赴朝。

農曆六月二十一,"威遠" 護衛 "愛仁"、"飛鯨"兩輪自牙山返航。二十三日晨,"濟遠"、"廣乙"兩艦也自牙山回航,接應正向牙山駛來的"高升"、"操江",當駛至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時,突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巡洋艦"吉野"(旗艦)、"浪速"、"秋津洲"的截擊。中方稱日方先開火,日方則稱中方先開火。戰鬥約一小時,"濟遠"、"廣乙"負傷敗退。"廣乙"逃至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焚毀;"濟遠"被"吉野"緊追,水手王國成、李仕茂用尾炮將其擊傷。此時,"操江"、"高升"駛至。"秋津洲"逼降"操江","高升"被"浪速"所截,船上官兵寧死不降。"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竟下令將"高升"擊沉,清軍950人除200餘人生還外,餘均殉難。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卻是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之後日軍入侵遼東半島,戰火與硝煙蔓延到中國內陸,這時的慈禧十分恐慌,轉而向美國人求助,希望美國能夠出面調停。因為清政府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議和的條件。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後,日本人拒絕和他談判,同時日本又通過美國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慈禧太后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後立刻召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入京,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

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經過幾輪談判後,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議和條款,要求中方在三到四日內答覆。這時候談判陷入了一個僵局,不過在這時候卻發生了意外。

1895年3月24日下午4點15分,李鴻章滿懷心事的從談判地點出來,由於李鴻章當時在國際上具有很大的名聲,街上許多人就湊著去看,人群顯得十分擁擠,李鴻章當時是端坐在轎子上,所以街上的人很容易接近他,就在此時,一個日本浪人突然衝向李鴻章所乘的轎子,推開轎夫,用自己帶著手槍對準李鴻章便開了一槍,正好打中李鴻章左眼下,嵌入頰骨,血流不止。然而李鴻章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忍著劇痛捂著傷口,臉上的血滴在他所穿的黃馬褂上,街上人四處奔逃。這次的突發事件震驚了日本的朝野,因為當時日本政府本來擬就的談判方略是借戰爭逼迫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然後見好就收。此時的伊藤博文最擔心的就是有什麼把柄落在列強手中,讓一直虎視眈眈的西洋各國從中幹涉,坐收漁翁之利。而刺殺外國議和大臣這件事情在國際社會都要受到鄙視,這件事讓日本在國際上形象十分難堪。

同時日本方面也在擔心的就是李鴻章的追究,畢竟在別國談判而被刺殺這是很大的外交問題,日本更加懼怕此刻李鴻章帶來的清政府談判代表團回國,因為一旦回國,兩國又將開戰,日本雖然強大但也是禁不起折騰,倒不如在談判桌上贏得舒服,因此伊藤博文對李鴻章一行人顯得格外熱情。伊藤博文有感於刺殺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當李鴻章提出賠償金額降低一萬萬兩白銀的時候,伊藤博文欣然接受了。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在經過了4月15日的最後一次談判之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在馬關春帆樓籤訂《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在籤字的時候,本來應該由慶親王奕誆來籤字,然而李鴻章對他說:「你還年輕,還有大好的仕途要走,這個字誰籤下去誰就是歷史的罪人,我李鴻章已經老了,也沒有幾年了,不在乎那些名聲了」。說完,李鴻章便提筆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就這樣因為這個不平等條約,李鴻章成為了百年以來一直被人們唾棄的「賣國賊」。不過悲哀的是李鴻章回國後,拿著染血的黃馬褂回國呈給慈禧太后時,太后只是笑了一聲說:「難為你了,還留著」。

可以說李鴻章的後半生是民眾的唾罵聲和列強的欺辱中走完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走完了他79年的人生,而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俄國人還在他病榻旁威逼他在條約上簽字。「老來失計親豺虎」,氣惱交加,李鴻章嘔血不起,臨終之時「雙目猶炯炯不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

相關焦點

  • 馬關條約:李鴻章挨了一槍,大清省了一億兩?
    [摘要]坊間常有這樣的說法,「李鴻章挨了一槍,給大清省了一億兩」,不無道理。然而,如果他的反應不是這樣無所作為,最後的結果,必然不止是省下一億兩而已。一槍換來一億兩:這個籌碼其實可以贏更多正如小山所說,這次刺殺的結果與初衷「完全背道而馳」。按照國際法,外交使節的人身安全應受所在國保護,這使得日本政府如坐針氈。伊藤與陸奧曾沮喪地表示,這次事件比起一兩個師團被打敗更讓人難堪——如果兵敗,畢竟還有轉敗為勝的機會。然而,面對這場突發事件,日方的「危機公關」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 馬關條約談判:李鴻章據理力爭卻僵持不下,挨了槍子兒後峰迴路轉
    1895年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對於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的恥辱,籤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他們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
  • 李鴻章在日本挨一槍,給大清省了一億,在此國籤一協議,丟了百億
    而籤下這些條約的人,是一個叫李鴻章的晚清的重臣。據統計,李鴻章一生大大小小的合約籤了30多個。儘管李鴻章是受慈禧之命,代為籤字的。但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所不齒,被後世人罵了百年。這些不平等條約的籤訂讓清朝逐步喪失了自主權,並且還涉及到大量賠款。其中數目最大的要算《辛丑條約》,1901年,清政府和11國籤下這個條約,約定我們要賠償他們4.5億白銀。
  • 李鴻章巧舌如簧,《馬關條約》談判中,他為清朝談下來多少銀子?
    以慈禧太后為主的頑固派堅持請求和談,於是代價巨大的《馬關條約》談判開始。 經過再三考慮,慈禧決定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因為李鴻章曾多次與歐美等國家在談判桌上舌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日本有故交,所以派遣他前去日本談判,代表團至少不會被蔑視。
  • 籤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被打一槍少賠一億?假的!真相是這樣
    戰爭開始之前,其實李鴻章一直是在試圖避免戰爭,他希望通過英法德等列強的調停,來制止日本的軍事行動,從而避免戰爭。但無奈各方調解均以失敗告終,日本也是執意交戰,侵佔朝鮮。在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北洋軍艦。其實北洋海軍建成之初,實力不俗,曾經一度是東亞最強海軍,連日本都感到畏懼。
  • 馬關條約籤訂時,伊藤博文和李鴻章談了什麼?讓李鴻章欲哭無淚
    說起清朝時期對清朝影響最大的戰爭,就不得不說是甲午中日戰爭了,甲午中日戰爭讓清朝的衰敗達到了極點,在這一戰中,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開始索要的賠款數目達到驚人的3億兩白銀,並且一直不肯退讓,後來,李鴻章因為被日本人小山豐太郎給打了一槍,改成了白銀兩億兩。
  • 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究竟錯在哪裡?他的錯,只是少挨了2槍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李鴻章代表的晚清政府和以伊藤博文為代表的日本政府籤訂了著名的《馬關條約》,以賠款兩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開放北京、重慶等七處通商口岸等巨大代價,換回了日清之間所謂的「和平」。
  • 日本人打在李鴻章臉上的那一槍,李鴻章用它換了一億兩白銀,值嗎
    所以說,當時來看,《馬關條約》的內容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李鴻章此去只需要在頁腳籤上自己的名字即可,但中堂此去,挨了一槍,也贏了一億兩白銀。觀點①值得其實我本人也是非常贊同這個看法的,畢竟李鴻章此番沒有白去,能夠在《馬關條約》強抹掉一個億,這還是有功勞可以言說的。
  • 《馬關條約》日本讓步,真的是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
    就這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奔赴日本的馬關,開始了求和談判。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諒李鴻章再怎麼厲害,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也根本毫無迴旋的餘地。那麼,李鴻章又是憑藉什麼籌碼,砍下了約一億兩銀子的賠款,號稱世界上最昂貴的一顆子彈,又是怎麼回事呢?
  • 《馬關條約》賠款中,清朝為何會少賠1億白銀?都是他遇險換來的
    李鴻章的原名叫章桐,字漸甫,號少荃,是當時洋務運動的領導者,相比於其他人,他對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還是有所了解的,這還要與他長期擔任北洋通商大臣的經歷有關,期間經常需要與洋人打交道,所以千萬別以為北洋通商大臣是個沒有用的官職,這可是一個手握重權的官職,通商、洋務、外交、海防、關稅方面的事務都需要他來打理,正是這些經歷,讓李鴻章比其他人更懂得和洋人談判,且他本身也有能力
  • 世界上最貴的子彈,一顆價值1千億,被擊中者表示還想再來一槍
    要說到李鴻章,很多人會覺得他是一個賣國賊,跟國外列強和侵略者籤訂了如此多的喪權辱國條約,但是真正懂歷史的人會覺得,李鴻章是一個很愛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大環境之下,雖然條約都是李鴻章籤的,可是李鴻章也說出了一句話,我寧願多挨幾槍也不願讓大清帝國變得如此不堪,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打傷,日本為什麼那麼害怕,原來是這些原因!
    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中國戰場的甲午戰爭局面,就戰場形勢本身而言清政府岌岌可危,但就整個戰爭局勢而言,日本方面已經耗不起了,必須儘快結束戰爭,與李鴻章在日本的談判也是希望在談判桌上能提前結束一切。甲午戰爭中國慘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賠償3億兩白銀,當然還有其他賠償條款。
  • 籤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是怎麼做的
    關於李鴻章的不實言論,配圖為張之洞近些年,網絡上盛傳李鴻章因為在日本進行《馬關條約》相關談判時,被日本人槍擊,因為這一槍,李鴻章據理力爭,讓日本人少向中國要求賠償一萬萬兩白銀並且放棄索要遼東半島,以此來彰顯李鴻章的愛國與偉大
  • 清朝王公大臣那麼多,為何《馬關條約》偏要讓李鴻章來籤?
    近些年來,網絡上不少年輕人中流行一句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是民族英雄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之後,被道光皇帝流放伊利,臨別前給家人說的。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個字,可是卻表現出了林則徐面對國家利益和自身安危,毅然不顧自身的大無畏精神,這是值得欽佩的。
  • 在馬關條約籤訂地憶李鴻章 馬關條約籤約120年
    但日方依舊步步緊逼,傷勢未愈的李鴻章考慮到事態嚴重,不得不抱傷與會。在臺灣問題上,日方堅決不讓步,就此出現一個歷史性的經典對話——李鴻章說:「臺灣已是口中之物,何必如此著急?」伊藤博文恬不知恥地答道:「尚未下咽,飢甚!」最後一次談判的時間長達5個小時,李鴻章說得口乾舌燥,但日方絲毫不肯讓步。晚上7點半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外面已是無邊的黑夜。
  • 中日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留下2億兩白銀,帶回來一顆子彈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戰爆發,當時的清政府用巨資打造的北洋水師,號稱戰鬥力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可是在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激烈交戰後,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 打了敗仗的清政府只好老老實實坐到了談判桌上。
  • 李鴻章遇刺改變馬關條約進程
    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到達日本人指定的談判地點廣島。但伊藤博文對二人百般刁難,甚至不允許他們發密電和北京取得聯繫。到達日本的第二天,雙方互換國書。伊藤博文發現張蔭桓和邵友濂所攜帶的國書文字中有「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字樣,遂認定二人授權不足,與國際談判的慣例不符,於是拒絕與他們談判。張蔭桓和邵友濂急忙寫信給陸奧宗光,申明光緒皇帝的確向他們授予了議和全權。
  • 李鴻章曾遭遇槍擊、被竊聽、乞求路費!《馬關條約》談判究竟有多...
    那麼,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贊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之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的李鴻章,真的是賣國賊嗎?
  • 假如李鴻章殺身成仁,堅決不籤《馬關條約》會如何?
    在對日宣戰前,清政府出於出於對李鴻章和淮軍的疑忌,調湘軍北來以分淮軍之勢,藉以鞏固京畿,而防內變,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前期變成了淮軍單獨對抗日本全部軍隊的現象,李鴻章對此產生了一定的抵抗情緒。1895年3月24日,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李鴻章在回到住所時,被日本浪人開槍打傷左臉,險些要了李鴻章的老命,日本天皇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唯恐談判延期,擔心在日本政府拿到賠款之前,日本政府就已崩潰。只可惜清政府對外的情報工作非常滯後,沒有掌握日本國內局勢變化,而清政府與李鴻章的電報往來卻被日本截獲破譯,日本對清政府的底線是了如指掌,因此才在談判桌前耀武揚威,肆無忌憚。
  • 英國要求租借香港100年,為何李鴻章堅持99?如今才知道多明智
    李鴻章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外交家和政治家,帶領當時的清朝走向了洋務運動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了挽救大清的頹勢盡心盡力,鞠躬盡瘁。只可惜生不逢時,最終李鴻章還是沒能阻止清朝的滅亡,但如果沒有他,大清變回提前五十年滅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