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晚清的頂梁柱,世人卻對他的褒貶不一。我覺得梁啓超對李中堂的這一句評價最公允: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甲午一戰,大清國水師主力軍幾乎全軍覆沒,清王朝再次慘敗,帝國主義侵略者虎視眈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又加深一步。
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此敗讓無數人寒心,清廷上下為之震動。以慈禧太后為主的頑固派堅持請求和談,於是代價巨大的《馬關條約》談判開始。
經過再三考慮,慈禧決定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因為李鴻章曾多次與歐美等國家在談判桌上舌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日本有故交,所以派遣他前去日本談判,代表團至少不會被蔑視。
李鴻章被確定為談判代表後,於1895年3月14日率領談判團乘坐輪船從天津出發前往日本,並於3月23日到達日本馬關。此次談判,日方代表團團長是李鴻章的老相識伊藤博文。
雙方按照既定位置坐定,伊藤博文先是寒暄一番,隨後便立馬變臉,將日本早已經擬定好的條約推到李鴻章桌前,伊藤博文話中帶刺地說道:「為了中日和平,今日也顧不得私交了,你籤也得籤,不籤也得籤。」伊藤博文的囂張氣焰讓大清代表團難以忍受,但作為戰敗國,又在人家的地盤上,只能忍氣吞聲。
李鴻章把日方擬定的「議和十條」拿起來一看,心中不免一驚,日方的索賠要求竟然高達2.11億兩白銀,此外3000萬兩贖遼費還得另算。
李鴻章將日方的「議和十條」推回去說道:「既然是和談,那就不該說籤字與不籤字的問題。如果只讓我籤字與不籤字,那還有什麼好談的?如果和談的前提不是中日雙方休戰,那還和談什麼?」
坐在伊藤博文身邊的伊東巳代治搶著說道:「你如果不籤字就意味著拒絕和談,我們將兵臨城下,直接逼近天津,到時候可沒你後悔的餘地。」伊東的話更咄咄逼人,這下徹底把李鴻章惹怒了:「中日兩國人民雖無血緣之情,但卻僅一海之隔,中華禮儀之邦,惠及貴國之事數不勝數。未曾料想,今日我們千裡赴和談,竟被伊東君橫殺一槍,這般無禮真是外交史上首創!」
李鴻章言語並不示弱,伊藤博文見狀,只得賠禮道歉,繼續和談。由於是戰敗國,日本在談判桌上各種刁難,欺人太甚。日方代表佐佐木一郎甚至威逼利誘:「今日和約失敗,明日我大軍必血洗頤和園。」李鴻章同樣以日本代表團沒有禮貌為由,指責日本方面不懂禮數,沒有和談的誠意。伊藤博文只得再次讓佐佐木不準這樣說話。
李鴻章見伊藤博文仍有談判意向,於是繼續說道:「甲午海戰,中方雖敗,日方也不過是險勝,貴國軍艦狼狽逃往外海,雙方實力懸殊究竟有多大,想必伊藤君也該心知肚明吧!若真繼續打下去,日方未必見得就處於優勢……」
伊藤博文說道:「李中堂之言甚是不妥,談判時間拖得越久,我方將士必越英勇,血洗貴國之心越狂躁,若是大本營將士情緒失控,豈能是我能左右的,貴國山東及天津一帶必遭淪陷。」李鴻章也不示弱,以舉國人民堅決抗爭到底為盾,回敬了伊藤博文。雙方第一回合無法達成協議,就此結束。
第一回合結束後,李鴻章返回住處,在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殺,左眼角下被手槍擊中當場昏死過去。李鴻章被送往醫院緊急搶救,李鴻章生命並無大礙,但這一槍卻讓局勢扭轉,日本浪人刺殺李鴻章的消息傳出後,列強紛紛譴責日本這一野蠻行為。
李鴻章被刺換來了談判桌上的一點優勢,他還未等傷痊癒就急著與伊藤博文談判。伊藤博文依然堅持2.11億兩白銀的賠款數額,李鴻章再次拒絕這個天價賠款。李鴻章在日本被刺後,輿論倒向李鴻章這邊,伊藤博文考慮到事件對日本形象的影響,於是經過協商後減去了1000萬兩白銀的艦船損失費,權當是給李鴻章的賠償費。
雖然已經減去了1000萬兩,但對積貧積弱的中國來說,2億兩白銀還是天文數字,代價和包袱實在太大。李鴻章於是據理力爭,想要將額度再減下去。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唇槍舌劍般地談判,由於太過於激動在發言過程中放了一個響屁。日方代表佐佐木因此諷刺道:「八嘎!誰的槍走火了?」
佐佐木本以為這句話能把李鴻章羞辱得無地自容,可沒想到李鴻章卻正色道:「娘胎所養之人皆能呼氣放屁,此乃正常現象,不足為奇。可誰曾料到,佐佐木君又藉此以槍威脅,前些時日我才遭搶劫險先喪命,堂堂日方代表竟然以走火搪塞,日本國民竟如此這般粗蠻?」
李鴻章又故意提起槍擊之事,佐佐木這下傻眼了,他原本以為能抓到一個取笑李鴻章的事情了,沒想到卻被李鴻章說的啞口無言。此時美籍顧問、中方其他代表人士紛紛指責佐佐木此言是對李鴻章人格的侮辱,伊藤博文只好道歉,並且宣布休會。
談判時間拖得越久,對雙方都不利。光緒皇帝的底線是日軍不進北京,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日方則害怕談判再拖下去又鬧出點什麼節外生枝的事情來,於是只得主動約李鴻章重啟談判,為表示日方的誠意,日本方面決定再減掉100萬兩白銀。
談到這個地步,李鴻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事到如今只得就坡下驢,於是在《馬關條約》上簽了字。馬關條約最後的賠款額度為2億兩白銀,這就是《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的來歷。
李鴻章以生命的代價減去了1000萬兩,又因為一個屁和李鴻章的苦苦哀求減去100萬兩,雖然他背上了喪權辱國的罵名,但知道真相的人都稱讚他「馬關條約遺恨留千年,李鴻章一屁抵萬金」。
實際上,一個屁又能說明什麼呢?這一切主要還是李鴻章用命相換和苦苦哀求的結果,這才是最該被人們記住的地方。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大清,在那個垂死掙扎的時代,作為一個糊裱匠,李鴻章用命給清王朝刷下了最後一刷子。幾年後,李鴻章死去,留下了無數褒貶供給後人評說。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覓封侯。
參考文獻:《李鴻章傳》、《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由稗史候說收集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