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如果不是李鴻章去籤的話,結果會如何

2020-12-24 騰訊網

說起李鴻章,我們知道這個人在近代歷史上爭議非常大。有人說她對清朝有很大的功勞,開戰洋務運動,利國利民。也有人說他是賣國賊,籤訂了眾多的不平等條約。比較著名的兩個條約是《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兩個條約的籤訂時期李鴻章身上最大的汙點。我們看一下如果籤訂這兩個條約的不是李鴻章,而是其他人會怎麼樣。

先看一下《馬關條約》。這個條約的背景我們都知道,清朝和日本打仗結果失敗了。我們只知道清朝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卻不知道清朝遼東和山東半島很多地方都被日本佔領了。如果僅僅只是海軍戰敗,陸軍沒有失敗,清朝也不會去談和。而且日本的陸軍在清朝的土地上仍在不斷進攻,清朝節節敗退。按照這種狀況,不管是誰來,賣國條約都一定要籤訂。而且在清朝剛開始要求談和時,每次派出去的人都沒日本拒絕了,後來日本直接要求必須李鴻章來談判。個人認為之所以要求李鴻章來,首先是李鴻章掌握大權。其次是北洋水師曾經在長期羞辱過日本一次。這也算是報一箭之仇。

李鴻章到了日本之後,可以說做了詳細的安排。甚至連住的地方都進行了周密部署,日本人都無法進行有效監視。之後的談判,李鴻章總的來說是受盡了屈辱,畢竟打仗失敗了,也沒有底氣。有人可能會說,李鴻章也許因為不願受辱最後籤訂了賣國條約。不過在談判期間李鴻章被日本浪人刺殺了,左眼因此中彈。李鴻章被刺殺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不接受日本人的條約。可見,李鴻章在談判的時候還是有底線的。不過日本人因為這次刺殺,把賠款從3億兩白銀減少為2億兩。而且之後之所以在談判處於下風,是因為李鴻章和清朝電報往來的密碼被迫了,清朝的底線完全被日本掌握。李鴻章是不得不籤訂條約。

再看一下《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籤訂可以說非常苛刻,也是李鴻章籤訂的。其實八股聯軍侵華之前李鴻章就不同意對列國宣戰,只不過慈禧一意孤行。而且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李鴻章等人聯合其他封疆大吏和八國聯軍籤訂了「東南互保」協議。所以南方很多省份才沒有受到炮火蹂躪。我們可以說也正是因為李鴻章這個舉動,才讓清朝損失非常多。不過試想一下即使清朝全民宣戰,也還是無法打敗八國聯軍,到時候受損會更大。因為這次宣戰本身就是錯誤。

當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之後,慈禧叫李鴻章去談判,可以說李鴻章就是處理這些麻煩的。當時北京被被人佔領,結果肯定又是要籤訂不平等條約。李鴻章當時在廣東做兩廣總督,他並沒有直接去北京,而是先去了上海。他在上海待了一段時間,主要是和列強周旋。李鴻章在上海見了其中一些國家的公使,談和一些東西。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想從中分裂他們。想取得其中一些國家的支持。最後雖然條款籤訂了,我們知道賠款4.5億兩白銀。其中在剛開始的時候要求賠款10億兩白銀。也是雙方談了很久之後才變成4.5億兩的。可以說,這期間李鴻章發揮了很大作用。

可以說李鴻章一生中籤的賣國條約,多數都是被逼的。仗已經打輸了,不管誰去都要籤訂這個條約。如果去的不是李鴻章的話,可以說籤訂的條約會更苛刻、更賣國。而且李鴻章在籤訂這兩次條約的過程我們也看到的,真的是據理力爭。只不過城下之盟,再爭也爭不了多少。

相關焦點

  • 在《辛丑條約》時,為何李鴻章拒絕和沙俄籤?李鴻章:曾戲耍過我
    其實打敗仗並不全是李鴻章的責任,但籤條約的卻是他,所以承擔最終歷史罵名的也還是他。據說在《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為了和伊藤博文等人博弈,心力交瘁;但這所博弈的,無非也就是賠償的多少而已,但此時的日本急需「補血」,而且還是大量「補血」,所以不管李鴻章如何談判,最終仍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都給清了嗎?
    清政府雖然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但苟延殘喘的清朝最終還是滅亡了。拋開割地不談,《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還要償還巨額的賠款。1895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日方提出要3億兩白銀的賠款!這讓李鴻章對日本的獅子大開口大為震驚,要知道日本收了這些錢都夠買幾個北洋水師了。然而談判過程中,李鴻章給國內發回的電報都被日方截獲破譯。
  • 如果當時清政府堅決不籤訂中日《馬關條約》,那麼結果又會怎樣呢
    公元1840年的《南京條約》、公元1858年的《天津條約》、公元1860年的《北京條約》和,公元1895年的《馬關條約》,以及公元1901年的《辛丑條約》。從清朝天朝上國的國門被打開,到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這之間,清朝大概用了60年的時間。
  • 馬關條約籤訂,李鴻章無官可做,他後來擔任過什麼職位
    公元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清朝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當時清朝負責籤訂條約的全權代表,則是李鴻章。甲午海戰失利後,日本加快對中國的入侵。日本軍隊大軍直指東北,這裡被視為清朝的「龍興之地」,一向極為重視。眼見形勢不妙,清朝決議與日本議和。但清朝兩次派遣的是使臣,都遭到日本拒絕。
  • 《辛丑條約》:萬劫不復的無底黑洞
    ——教育部編中學八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上冊第35頁 《辛丑條約》籤約於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901年9月7日)。 這中間可謂是一波三折,爭議的核心並不是誰最適合談,最會談,而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這裡面有清朝廷內部的平衡,也有列強之間的爭奪。 此即談判前反覆糾纏的第一個問題,誰是「全權」? 雙方反覆糾纏的第二個問題是,誰是「首禍」?如何懲處?
  • 《馬關條約》籤訂後,清朝為何有眾多官員為李鴻章求情
    清朝最初派的人是一個德國人赴日本談判,結果日本人不理會,直接要求清朝派一個有全權代表的人來談判。於是清朝找到了李鴻章,要求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授權下,李鴻章在1895年3月19日到達日本馬關,雙方開始了正式談判。關於這次談判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籤訂了《馬關條約》,總的來說這個條約非常賣國。李鴻章當時也因為這個條約世人所恥笑。
  • 李鴻章在日本挨一槍,給大清省了一億,在此國籤一協議,丟了百億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只能任人宰割,被迫同意無數辱國條約。而籤下這些條約的人,是一個叫李鴻章的晚清的重臣。據統計,李鴻章一生大大小小的合約籤了30多個。儘管李鴻章是受慈禧之命,代為籤字的。但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所不齒,被後世人罵了百年。這些不平等條約的籤訂讓清朝逐步喪失了自主權,並且還涉及到大量賠款。
  • 假如李鴻章殺身成仁,堅決不籤《馬關條約》會如何?
    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幹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後晚清政府又花3000萬兩買回了自己的國土)、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 李鴻章替慈禧背負罵名,被日本人用槍指頭,堅決不籤《馬關條約》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籤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自此之後,他便被扣上了「賣國賊」的罵名。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他是否是被國人冤枉了一百多年呢?李鴻章的愛國行為關於李鴻章的評價實際上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東方的鐵血宰相」,而梁啓超則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 中日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留下2億兩白銀,帶回來一顆子彈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不平等條約,按先後次序來說是《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這3個條約無論對當時的清政府也好,還是對老百姓來說,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是要論到對國民造成的心理打擊,應該以《馬關條約》為最。
  • 在馬關條約籤訂地憶李鴻章 馬關條約籤約120年
    --- Tips:點擊上方藍色【騰訊文化】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騰訊文化 曼達琳 發自日本下關如果不是因為河豚
  • 大清因《辛丑條約》欠下巨款,大清沒了之後,這筆債款如何處理?
    而從1840年到1912年這長達72年的時間當中,大清為了維持統治,又和列強籤了很多不平等條約。1842年,籤訂了《南京條約》。1858年,籤訂了《璦琿條約》、《天津條約》。1860年,籤訂了《北京條約》。
  • 李鴻章籤馬關條約時說了狠話,讓日本人集體沉默,如今都實現
    原標題:李鴻章籤馬關條約時說了狠話,讓日本人集體沉默,如今都實現 晚清時期有著四大名臣,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還有左宗棠,在那個慈禧統治的年代,清王朝早就開始變得腐朽不堪。
  • 清朝王公大臣那麼多,為何《馬關條約》偏要讓李鴻章來籤?
    先是英國從《南京條約》中嘗到了甜頭,於是便夥同法國,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從康熙年間就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沙俄終於也張開了自己的血盆大口,幾個條約,就將中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給吞了下去。後來,就連清朝一直瞧不起的日本,也在甲午戰爭中徹底將清朝打敗,清朝自此完全陷入了列強的控制之中。戰勝之後的日本,以兵利之勢脅迫清朝籤訂《馬關條約》,而這個條約的籤字人就是晚清名臣的李鴻章。
  • 如果清政府沒有籤訂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中國會怎樣?
    初中、高中的歷史課本一直強調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給中國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割地賠款,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但是籤訂這些條約有什麼必要性,如果清政府不籤訂這些條約,中國會怎樣單單一個南京條約,其籤訂過程與其中博弈就很複雜。
  • 李鴻章巧舌如簧,《馬關條約》談判中,他為清朝談下來多少銀子?
    以慈禧太后為主的頑固派堅持請求和談,於是代價巨大的《馬關條約》談判開始。 經過再三考慮,慈禧決定派李鴻章去日本談判,因為李鴻章曾多次與歐美等國家在談判桌上舌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日本有故交,所以派遣他前去日本談判,代表團至少不會被蔑視。
  • 晚清頂梁大臣:專跟外國談判籤條約,死後被拖拉機拖屍,骨肉難尋
    晚清頂梁大臣,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李鴻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統帥,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他鎮壓過太平天國、捻軍,參與過洋務運動,指揮過甲午戰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專跟外國談判籤條約,代表清政府籤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 晚清老照片,光緒寵愛的珍妃真實樣貌,李鴻章在籤訂《辛丑條約》
    被美國騎兵俘虜的義和團團員,每個人都骨瘦如柴,臉上露出了一臉茫然的表情,他們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什麼結果。1898年河南洛陽,地下排水管。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光緒后妃之中最受寵愛。
  • 日本人為何指定李鴻章為清朝代表,前去籤訂《馬關條約》?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日本馬關與日方籤訂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之外,還需要賠償日本白銀二萬萬兩,一時之間,李鴻章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明知籤訂賣國條約必定受後人唾棄,聰明事故如李鴻章,為何非要趟這趟渾水呢?
  • 日本人打在李鴻章臉上的那一槍,李鴻章用它換了一億兩白銀,值嗎
    但甲午中日戰爭一敗,洋務運動也就宣布破產了……值與不值,自有後人評說1895年3月,晚清政府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要求,特派李鴻章前去日本商討籤訂《馬關條約》的事宜。其實,說是邀請李鴻章東渡日本商討條約籤訂,實際上伊藤博文早已擬定好了條約內容,此番要求李鴻章前來,就是認為李鴻章才算得上是「清政府的代言人」,換作其他人的話,日本人根本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