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鳥類如何躲過大滅絕:秘密藏在牙齒裡

2020-12-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恐龍的後代-鳥類,是如何躲過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的,一直是科學家亟欲待答的問題。隕石撞擊地球以及火山頻繁活動導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氣中布滿,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進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龍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最終導致食物鏈最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如暴龍等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為何鳥類得以倖存?

近日,學術期刊《BMC Evolutionary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李志恆團隊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等多家合作單位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能夠躲過災變,倖存至今的關鍵。

圖1 植食性古鳥類 (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與肉食性恐龍同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下的中生代鳥類,演化出不同的取食習性,例如以種子、果實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蟲為食的雜食性,避免了直接與肉食性恐龍的食物競爭。(鄭秋暘 繪圖)

圖2 白堊紀早期古鳥類-會鳥的化石標本。收藏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黑色箭頭標示牙齒位置)。(李志恆 供圖)

研究團隊通過同步輻射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顯微鏡,對小型非鳥類恐龍-包含傷齒龍、近鳥龍、小盜龍,以及古鳥類(見圖2)-包含今鳥類、反鳥類、會鳥、熱河鳥等牙齒的微結構進行對比觀察和研究,發現儘管簡單的釉質層在早期古鳥類中都有保留,但牙釉質與牙本質之間的多孔罩牙本質層(圖3中IGS所示)皆已消失,而多孔罩牙本質(porous mantle dentin)層被認為是肉食性恐龍牙齒中發育的、避免其在掠食過程中牙齒斷裂的特殊避震保護結構。不僅在古鳥類中,本次研究的一種小盜龍標本的罩牙本質層也已經消失。這意味著鳥類與部分親緣關係相近的恐龍,其牙齒不再需要特殊的力學保護結構;間接證實了其在飲食習慣,如咬合力與掠食性方面,與肉食性恐龍產生了極大差異,通過食性轉換避開了與肉食性恐龍對食物生態位的競爭,適應能力極大提高,度過最艱難的時刻。相較於古鳥類的普遍性植食或雜食化的演進趨勢,雖然非鳥類恐龍的少數類群,如小盜龍,也發生了趨同演化,但仍難以避免滅絕的危機。

圖3 白堊紀古鳥類與小型非鳥獸腳類恐龍的牙齒內部微結構演化(a-傷齒龍, b-近鳥龍, c,d-小盜龍, e-反鳥未定種, f-今鳥類, g-長翼鳥, h-會鳥)。高解析同步輻射顯微影像顯示出牙齒中多孔罩牙本質(IGS)在古鳥類和一小盜龍中已消失,提供了食性轉化的演化證據。(李志恆 供圖)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186/s12862-020-01611-w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鄭秋暘/繪圖 攝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隕石撞擊地球及頻繁火山活動,使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最終導致植食性、肉食性恐龍等相繼滅絕。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作者:胡若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鳥類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取而代之的是角質喙,但是鳥類的祖先——恐龍類爬行動物卻是長有牙齒的。在一億多年的漫長演化歷程中,鳥類是如何搞丟了牙齒呢?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或許不少人會問,是不是所有古鳥類都有牙齒?鳥類的牙齒和它們的食性有著怎樣的關係?現代鳥類還會有一些類似牙的器官嗎?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 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但是你知道嗎,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  或許不少人會問,是不是所有古鳥類都有牙齒?鳥類的牙齒和它們的食性有著怎樣的關係?現代鳥類還會有一些類似牙的器官嗎?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遠古鯊魚意外躲過大滅絕
    科學家發現,一些小型鯊魚在遠古海洋中遨遊的時間比科學家原先預計的要長得多,它們一直存活到了1.2億年前。這表明,深海環境可能在「大滅絕」事件中為許多掠食者提供了庇護所。從火山爆發到海水氧含量降低,再到劇烈的氣候變化,大滅絕在化石記錄中向我們展現了生命所能遭遇到的最嚴酷的挑戰。  在大滅絕的受害者名單中,包括許多種早期的裂齒鯊類。這些已經消失的鯊魚具有又長又尖,呈「T」字形的牙齒,而我們見到的現代鯊魚牙齒則寬得多。
  • 為什麼小小的蒼蠅能躲過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
    蒼蠅最早出現在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億年前,而直接的證據就是科學家在緬甸的礦井中發現了帶有蒼蠅的琥珀,而這個琥珀的形成時間就成為了蒼蠅最早出現的時間了。蒼蠅為什麼能躲過白堊紀的恐龍大滅絕事件?首先,我們需要說明一點,白堊紀末期的生物滅絕事件中,地球上的生物並不是全部滅絕了,事實上地球上五次大的生物滅絕事件都不是生物的集體滅絕,而是部分滅絕,就算是最嚴重第二次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也有10%左右的地球生物成功的躲過了劫難。
  • 我國科學家發現最早會飛哺乳動物
    本報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齊芳)12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我國科學家的考古新發現――翔獸,這是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也是迄今唯一的與恐龍同時代的飛行哺乳動物。這一發現將飛行哺乳動物的歷史推前了至少7000萬年,此前最早的記錄是距今大約5100萬年前的蝙蝠化石。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股骨片段。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這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這種鳥類化石,證明在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兩地擁有類似的生態環境。
  • 2.25億年前的滅絕事件,科學家進入阿爾卑斯山,發現其中的秘密!
    2.25億年前的滅絕事件,科學家進入阿爾卑斯山,發現其中的秘密!部分科學家認為,這和西伯利亞的暗色玄武巖有一定的關係,一直到科學家真正進入了阿爾卑斯山深處之後,才發現了其中的秘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西伯利亞平原廣袤無垠,在這裡散布著大片的暗色玄武巖。據估計,總面積大約在300萬平方公裡,而這一面積是經過了數千萬年的風化之後所形成的,西伯利亞平原上暗色玄武巖的面積在形成之初,據推算大約在700萬平方公裡左右。
  • 【北京日報】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這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這種鳥類化石,證明在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兩地擁有類似的生態環境。
  • 科學家發現的螺旋狀牙齒,屬於上古海怪嗎?其實是鯊魚界的妖孽!
    1952年,一位古魚類學家提出如果螺旋狀牙齒位於生物的下頜,那麼會妨礙生物進食,所以應該長在上頜,起到保護作用。總而言之,人類並沒有確切地分析出旋齒的位置,只能根據猜測,模擬這種牙齒的位置,下圖就是人們根據猜測畫的復原圖。後來,科學家發現了另一具和頜骨連接在一起的螺旋齒化石,人類才最終確定,螺旋齒的具體位置。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 一隻寵物貓,據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會使鳥類滅絕
    Lyall's wren是一種小型不會飛的鳥類,曾在紐西蘭的史蒂芬斯島上繁衍生息。它是在自然棲息地魯莽引入掠食者而已經滅絕的眾多物種之一,但是這隻鳥的故事的獨特之處在於據說它被一隻名叫Tibbles的家貓發現並消滅。
  • 阿爾卑斯山深處,發現物種滅絕秘密,科學家:人類很可能重蹈覆轍
    ,為了不重蹈以上生物的覆轍,我們一直都在尋找之前的物種大滅絕的蛛絲馬跡想要以史為鑑,避免自己也落得同樣的下場。前段時間科學家在阿爾卑斯山脈底部的沉積巖中發現了三疊紀生物滅絕的一些證據,更加確定了當時的物種滅絕原因,它們百分之八十是因為火山爆發而滅絕的,因為這次火山爆發不同尋常,一下子持續了一百多萬年。
  • 科學家在紐西蘭,發現已經滅絕700年的鳥爪,仍然附有肌肉!
    考古學家30年前發現,已經滅絕多年的「爪子」,還存有肌肉!人們一直在研究史前生物,部分生物還沒被人類發現便滅絕,人類只能通過化石研究它們,發現新化石的時候候,科學家們極為開心,比如人們第1次在西伯利亞發現了猛獁象的屍體,甚至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把猛獁象復活,不過由於科技的限制,暫時放棄了復活史前生物的想法,生物滅絕有它的原因,然而在30年前考古學家發現已經滅絕700年鳥類,在這個骨化石上竟然附著肌肉。
  • 為了躲過滅絕?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視覺中國供圖只有長脖子才能躲過滅絕?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博物館展陳收藏部主管賀一鳴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一方面,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吃高大喬木的樹葉,可以與其他低矮的植食性恐龍和平分享避免競爭;另一方面,蜥腳類恐龍牙齒如梳子一般,適合從樹枝上輕鬆刮去所有樹葉,不經咀嚼直接吞進肚子裡。這種進食方式能耗低,每天可以攝入驚人的食物,以維持龐大軀體的能量。
  • 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鳥類是如何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以上的爭論表明,引起爭論的主要是兩大派,恐龍專家大多支持鳥類起源於恐龍說,而鳥類專家大多支持槽齒類說,其主要依據是:①恐龍胸前不具有鳥類特有的叉骨(叉骨是由鎖骨癒合而成);②恐龍腰臂部的骨骼、牙齒、趾骨等雖與鳥類有些相似,但不具有同源關係,如恐龍和鳥雖都是3個指骨,但恐龍是由5個指骨中的第
  • 恐龍已經完全滅絕了嗎?科學家說出了真相
    說起恐龍肯定很多人都知道是已經滅絕的物種,65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地球導致的這場物種大滅絕讓我們再也見不到這類身高體長,有具有攻擊性的生物了,當然也有科學家想過要復活恐龍。在電影《侏羅紀世界》中,科學家從一吸了恐龍血液的蚊子中提取出了恐龍的DNA,從而建造了一個恐龍的家園,但是科幻終究是科幻,恐龍DNA的壽命最多只有不到900萬年。如果現在科技足夠發達,也必須要在恐龍滅絕後的900萬年時間內通過基因工程復活,但是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DNA的壽命,我們想見到恐龍也只能在電視上了。於是許多生物學家就放棄了復活恐龍的念頭,轉而去尋找還沒有滅絕的恐龍。
  • 10種新鳥類出現,滅絕生物再現,野生華南虎還有希望嗎?
    並且這次的發現也是一個世紀(100年)以來對新型鳥類的最大發現。科學報告指出,在這10種新生物之中,包含了五個鳥類新物種和五個鳥類新亞種,初期發現是在2013年和2014年的時候。
  • 6600萬年前的海邊「走地雞」,揭開現代鳥類進化謎題
    它們還可以再分為古顎類(Palaeognathae,包含鴕鳥及其近親)、雞雁類(Galloanserae,包括雞鴨等禽鳥),以及其他所有現生鳥類所構成的新鳥類(Neoaves)。它們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是中生代(2.5億~6600萬年前,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獸腳類恐龍的後代。在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除了恐龍被一掃而空,連許多長有牙齒、尾巴及手指的原始鳥類也都滅絕殆盡,僅有今鳥類一家倖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