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直覺中,答案當然是日本。在大眾印象中,日本料理口味清淡、包括大量深海魚類,且日本人均壽命世界第一,日料自然是當之無愧的健康食物。BBC紀錄片《世界最健康食譜》(The World’s Best Diet)中,日本高居第五,僅次於地中海國家和冰島。
因此,日料也成了很多減肥愛好者的逃避現實的選擇。不過,回想你吃日料的經歷:你真的覺得,那些食物有那麼健康嗎?
從甜得發膩的壽喜鍋,到又油又鹹的烤串和拉麵,怎麼看都像是各項指標超標的熱量炸彈。一些食物的卡路裡值,可能顛覆你的想像。
並不健康的日料
如果食量稍大,一頓日料2000千卡以上不是夢。另外一些典型的日本料理,更是從外觀上就和健康感相衝突:比如豬排飯和天婦羅。不管你的減肥朋友如何對你說天婦羅「面少油好」,本質上它就是一種不健康的食物。
稍微一看就有不少問題的日本料理,究竟是怎樣佔領「健康」觀感制高點的?
認為日料是健康食品,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偏見。例如混跡好萊塢的美國明星健身教練Harley Pasternak,就將日本傳統飲食評為「世界上最健康的飲食」。他給出的理由與中國普通人的觀感一致:低糖、低脂,烹飪方式清淡,富含魚肉、蔬菜和豆類,還有大量的複合碳水化合物。不過,Pasternak提到的日本「傳統飲食」,和現代日本人的飲食相距甚遠。現實中的日本上班族,很少有花幾個小時享用一頓懷石料理的機會,日常飲食都是靠各式各樣的便當湊數。
日式便當的普遍問題是:精製碳水佔壓倒性多數,油炸和燒烤食物太多,新鮮蔬菜不足。即使日本人有著頑強的「食草」習性,能把包裹便當的蔬菜葉都生吃下去,吃的蔬菜仍很不夠。2017年日本《國民健康營養調查》表明,日本人平均一天的蔬菜攝入量是276.1克,20歲以上的平均攝入量也只有288.2g,遠低於成年人一天的目標攝取量350g。
對另一種當代日本人的「國民食物」拉麵,詬病就更多了。一碗日式叉燒拉麵(含湯)的卡路裡含量可能達到1100大卡以上,鈉含量和脂質含量也都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標準。如果一天的主食都是拉麵,或者每周吃拉麵的次數太多,都是可能被醫生警告的。
過高的鈉攝入量,可能引發高血壓,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腦卒中。
香港消委會2018年的測試表明,幾乎所有市面上日式拉麵的鈉含量都高於世衛組織建議的每日鈉攝取量「2000毫克」。香濃可口的拉麵高湯是富含脂質和鹽的「罪魁禍首」,但很少有人能放棄美味的湯底。「日式拉麵文化」也鼓勵大家把湯底喝得精光,以示對廚師的尊重。
日料必不可少的米飯,吃多了也未必健康:白米這種精製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數相當高,多餘的糖分不僅會轉化成脂肪導致肥胖,還有可能導致糖尿病。
中國人能吃到的日料
日本人的飲食如此,而中國人日常能吃到的日料,就更與健康離得十萬八千裡了。
如果惠顧日式居酒屋,其主打往往是高油高鹽的炸物和烤串,還少不了可爾必思、波子汽水等高糖飲料,或是清酒、啤酒一類酒精飲品。
如果只吃個工作餐,則拉麵、鰻魚飯、豬排飯等主食顯然不比中式蓋澆飯健康到哪去,即便主吃飯糰,也難逃充斥各種醬料、蛋黃醬和精米。
如果吃日料自助,結果可能最慘:從餐前飲料到餐後甜點,前述所有雷區都要蹚一遍,而且大概率會有控制不了食量、過度飲食的問題……
實際上,日本人4%的超低肥胖率,原因不在於食物和烹飪方式,而主要在於吃得少。Pasternak在書中饒有興致地提到了一些日本人實行的「卡路裡限制」,他們只吃到八分飽。這也和我們對日料的印象一致:食物分量都很小,放在一個小小的餐具裡。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各國人均攝入食物熱量」的比較數據中,日本在發達國家中排名非常低,也低於鄰國中國的人均攝入熱量水平。
因此,日本料理的「健康」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日料中固然有公認健康的深海魚類,但也包括更多典型「垃圾食品」;日式飲食的健康,更多是指總體飲食結構和攝入量的把控,而與某種料理風格、具體食物沒有太多關係。
按照美國人的標準,今天的日本飲食遠沒有日本過去吃不起肉的時候健康。
一項研究稱,「最健康的日本飲食見於1975年的餐桌」。而在1975年的食譜裡,都是諸如「納豆」和「油豆腐烏龍麵」這樣的傳統飲食,前文提到的「不健康飲食」則都還未產生。
然而,飲食結構的變化或者說「惡化」,並沒有影響日本維持極低的肥胖率和較高的人均壽命。
歸根結底,對於健康而言,吃什麼遠遠沒有怎麼吃來得重要。對於在飲食養生上耗費了過多注意力的中國人來說,飯桌之外的鍛鍊、醫療、環境、生活習慣,也許更值得重視和學習。
劉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