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蠣殼化身「淨水神器」 三門縣大周村試點建設「生物濾壩」
「真沒想到啊,這些又佔地方又難聞的牡蠣殼竟然還能賣錢!」近日,三門縣大周村牡蠣養殖戶周少農一邊望著日漸減少的牡蠣殼,一邊數著揣進兜裡的鈔票,臉上笑開了花。 大周村是三門縣牡蠣養殖大村,全村年產牡蠣近10噸。牡蠣的大量生產給養殖戶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年產超過90噸的牡蠣殼卻成了令村裡撓頭的問題。 「大周養殖牡蠣已經有很長的歷史。
-
詔安:讓牡蠣殼「變廢為寶」
有誰曾想,一度讓詔安縣沿海村莊頭痛的廢棄牡蠣殼如今卻成為市場上的「新寵兒」?這還得從2015年,詔安縣四都鎮引進一家公司說起。「我們村是海上牡蠣養殖大村,牡蠣在給漁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廢棄牡蠣殼對環境的汙染曾經讓鎮村幹部頭痛不已。」詔安四都鎮西梧村書記吳志雄說,當時西梧村道路兩側廢棄的牡蠣殼堆積如山,散發陣陣惡臭,群眾苦不堪言。
-
天津漢沽大神堂海域投放3萬牡蠣礁 牡蠣殼變身「公屋」
天津漢沽大神堂海域投放3萬牡蠣礁 牡蠣殼變身「公屋」2014-03-19 10:1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北方網 瀏覽量: 7416 次 我要評論   漁民廢棄的大量牡蠣殼在經過挑揀包裝後可以「變身」為一個個人工牡蠣礁附著基,投放到海域固定點位形成牡蠣礁群
-
牡蠣殼,翻身
原標題:牡蠣殼,翻身詔安是全省最大的牡蠣吊養基地,全縣年產牡蠣9.2萬噸。按1∶9的肉殼比,年產超8萬噸牡蠣殼。長期以來,牡蠣殼得不到有效處理,被視為固體廢棄物。詔安引入先進技術,將其加工成土壤調理劑,既為海量固廢提供出路,又能有效修復酸化嚴重、重金屬汙染等土壤問題。煩 惱詔安縣四都鎮是牡蠣養殖重鎮。
-
外來娃巧手變廢為寶牡蠣殼變身精美藝術品
原標題:外來娃巧手變廢為寶牡蠣殼變身精美藝術品寧海縣西店鎮位於象山港縱深處,這裡島嶼羅列、港叉縱橫,形成了許多風平浪靜的海灣。每逢冬季牡蠣正當時,灘涂上灰白的牡蠣殼堆成一座座小小的「山坡」,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西店鎮樟樹小學三(1)班的吳蕊是個來自四川雅安的外來娃,在這之前,她從沒見過西店的灘涂美景,可如今,她的小手已創作出不少蠣殼作品,連當地人見到也豎拇指稱奇。和小蕊一樣,400多名在樟樹小學上課的孩子們,全部是來甬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陌生又新奇的牡蠣,讓他們在第二故鄉找到了興趣點。
-
浙江杭州:鄉村汙水設施變身淨水公園,吸引村民遊覽!
2020年3月26日,浙江杭州,作為杭州市蕭山水源保護區內的義橋鎮富春村的農村汙水終端處理設施在今年完成提升並改建為淨水公園,成為村民不出家門就能觀光休閒的新去處。3月26日,浙江杭州,鄉村汙水設施變身淨水公園,村民在杭州市蕭山區的義橋鎮富春村淨水公園裡休閒遊覽。
-
牡蠣殼調理土壤 做成粉每噸600元供不應求
比如,牡蠣殼。 當日下午,在溫喜生物的工廠大院,記者看到一座完全由牡蠣殼堆疊而成的小山,大概有8-10米高。這些看似「垃圾」的牡蠣殼,其實大有妙用。隨著鏟車的轟鳴聲,一鏟牡蠣殼被鏟車成功崛起,送入加工車間,經過車間裡的幾道工序,這些牡蠣殼便被加工成了細膩的牡蠣粉,再經過車間工人的配比和填料,最終生產出了一種看似與牡蠣殼「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土壤調理劑。
-
全省最大牡蠣吊養基地 詔安科技將牡蠣殼變廢為寶
該鎮西梧村村支書吳志雄如此形容牡蠣殼成災的場面:「村道兩旁的牡蠣殼堆成小山,車都開不進來,臭氣燻天,汙水橫流。」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約20年前,村裡有不少殼灰窯,日夜燒制牡蠣殼。」吳志雄還記得,「一筐可賣2元多。」但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再加上建築業主要原料的拓展,牡蠣殼灰開始失去原有市場。
-
你們扔掉的牡蠣殼其實是寶貝 既能「吃」又能用
1月8日下午,記者跟隨「乳山牡蠣體驗之旅」記者團走進了山東溫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現我們視為廢品的牡蠣殼其實既可以作肥料改善土壤,又可以作為飲料餵海參,真是名副其實的「寶貝」。 乳山市牡蠣養殖面積達8萬畝,年產量30萬噸。為人們奉上美味的同時,大量牡蠣殼的處理也成為一大難題。
-
山東乳山:科技「點貝成金」 牡蠣「破殼而出」
「目前,我們已經編制完成48萬畝海區建設規劃和一期10萬畝對外招商方案,並且啟動了一期5000畝示範區建設。」乳山市海漁局局長馬祝介紹,將按照世界領先標準,建設集育苗、養殖、研發、集散和交易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型海洋牧場綜合體,帶動新一輪產業發展。海洋牧場項目建成後,38萬畝浮筏養殖開發海域的產出可達40萬噸,年產值增加到30億元以上。
-
廢棄牡蠣殼髒了村 這裡到處「白花花」
縣道旁的牡蠣殼。作為「中國牡蠣之鄉」的清江鎮,一提到牡蠣,不少吃貨們會垂涎三尺。可剔除牡蠣肉後的牡蠣殼被隨意堆放,影響了當地的村容村貌。日前,有市民舉報:清江鎮上埠頭村存在廢棄牡蠣殼堆積現象。距離河邊不遠的縣道(珍溪口—上埠頭)旁的綠化帶處,同樣堆放著牡蠣殼,將原本綠油油的綠化帶變成了「白化帶」。在縣道的公路路長公示牌下,就堆放著牡蠣殼,顯得極不雅觀。這裡的牡蠣殼和枯枝爛葉一起,散發著陣陣不好聞的氣味。牡蠣殼堆積成片。
-
牡蠣(生蠔)殼的回收處理
挖坑掩埋、傾倒入海、隨地堆積一度成了大部分牡蠣殼的最終歸宿,但這樣容易引發更多的負面效應,比如造成海域面積減少、汙染鄉村環境等。早年,牡蠣殼的主流處理方式是燒製成白灰,用於粉刷牆壁,但因為牡蠣殼在燒制過程中,易產生空氣汙染,小時候隨處可見的那種燒白灰的小作坊已經關停了。
-
廣州用牡蠣殼壘牆,牡蠣殼的建築成了沙灣古鎮的特色
沙灣古鎮在南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這裡是古時的海灣,河水大量湧出,形成了牡蠣殼的大量淤積。不知是佩服古人的智慧,還是取材於當地,將牡蠣殼用黏土砌成圍牆,結果冬暖夏涼,牡蠣殼的建築成了沙灣古鎮的特色。沙灣是舊町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的湖畔,古鎮約七萬㎡的古建設群,完全保存了「三街六市歸無法格局」。
-
廢棄的牡蠣殼已開始清理 約談養殖戶提高文明意識
溫州網樂清支站訊 昨日,曝光清江鎮上埠頭村存在廢棄牡蠣殼隨意堆放現象。清江鎮政府工作人員高度重視,對反映的問題著手整改,昨日,工作人員已針對該村的廢棄牡蠣殼進行清理。 據清江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昨日,他們已組織人員,對上埠頭村村內的幾處廢棄牡蠣殼堆放點安排清理清運工作,並對全鎮進行徹底排查,如查到有廢棄牡蠣殼堆放點,也根據要求進行清運。當天下午,十多名清潔人員開始清理廢棄牡蠣殼和雜草,一車車的垃圾被不斷清運出去。 「報紙上曝光的幾處廢棄牡蠣殼堆放點,堆放的牡蠣殼量較大,部分路段的牡蠣殼堆放點已累積數年了。」
-
十億牡蠣拯救紐約港,淨化環境,造島礁,牡蠣殼也能變廢為寶
美國的紐約市被稱為「牡蠣之都」,上世紀初,過度捕撈牡蠣和相關的汙染摧毀了紐約市沿海水域的牡蠣礁。在過去,處理牡蠣殼對餐廳而言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而如今,一個名為「十億牡蠣」的公益項目,開始讓牡蠣殼變廢為寶。
-
江戶時代,牡蠣是江戶餐桌上的美味,牡蠣殼卻被拿來防火?
摘要:江戶時代,牡蠣是江戶餐桌上的美味,牡蠣殼卻被拿來防火?在江戶時代的餐桌上不可或缺,但在時代劇中卻基本不會出現的食材,那就是貝類!在一部時代劇中曾經有介紹江戶料理的片段,在這裡簡短地介紹過,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看到過。
-
牡蠣殼變廢為寶,「拯救」飽受風暴侵蝕的美國紐約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央視財經《天下財經》)牡蠣是海鮮愛好者普遍喜愛的美食,但牡蠣殼的處理很讓人頭疼。美國紐約被稱為「牡蠣之都」,上世紀初,過度捕撈和相關的汙染摧毀了紐約市沿海水域的牡蠣礁。但近日,一個新的環保項目讓牡蠣殼變廢為寶,派上了新用場。在美國紐約市的曼哈頓區,遍布著許多以牡蠣為招牌菜的餐廳。比如一家名為扎迪牡蠣的餐廳,在這裡,食客們每周能吃下3000隻牡蠣。
-
詔安:開發土壤調節新技術 牡蠣殼不再煩人
按1∶9的肉殼比,年產超8萬噸牡蠣殼。長期以來,牡蠣殼得不到有效處理,被視為固體廢棄物。詔安引入先進技術,將其加工成土壤調理劑,既為海量固廢提供出路,又能有效修復酸化嚴重、重金屬汙染等土壤問題。煩惱詔安縣四都鎮是牡蠣養殖重鎮。
-
生活: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
【生活:牡蠣殼回收利用可以拯救紐約港】導語:牡蠣是一種鹹味和甜味的美味(如果你咀嚼它們)。但是在你完成了啜飲之後,你對貝殼做了什麼?重新使用牡蠣殼的想法是在2014年與Billion Oyster項目一起出現的。該計劃的目標是恢復紐約港的牡蠣礁,這些珊瑚礁曾經是海洋生物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過度捕撈和汙染而倒塌。在1972年清潔水法案開始清理海港之前,牡蠣根本無法生存。現在他們可以儘自己的力量幫助港口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