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泉州,尋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記憶(二)

2020-10-04 薄閒陽

上期回顧:

【Day 2】:做一回泉州人,體驗遊玩泉州生活,感受泉州慢生活

【古城西街】

鳥語、花香,迎來嶄新的一天。集合出發,去吃惦記一宿的特色閩南早餐:面線糊



據說標準泉州的早晨應該是從一碗麵線糊開始的。我們在西街隨意找了家小店,一人一碗麵線糊,放了經典的配菜,比如豬大腸鴨血等,再配上經典的炸油條,真的是太好吃了!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西街建築中,除古大厝、近現代騎樓洋樓外,還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處熠熠生輝。據統計,西街區域內已知歷史名人故居含遺址有二三十處,自唐代歐陽詹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大人物與西街結緣。



在西街的小巷裡,你還能看到很多出磚入石建築風格的老房子。每每經過時,我總要感慨一番,看起來雜亂的東西,在這裡卻有著一番精緻的感覺,不僅美麗,而且富有藝術的感覺。



有人說,西街的美在於與時間頑抗後留下來的那些古樸的、天然的、鮮活的碎片——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印度教的花紋……可不是,在時光洪流中,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把唐宋以來泉州眾多絢麗多姿的文物勝跡和古厝古塔等一一貫穿起來。細數這裡的每一件文物,無不令泉州人自豪。



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近現代洋樓,西街上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樓群,構成一個活的建築博物館,不僅蘊涵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訴說著古城的千年滄桑巨變。



【西街116號洲紫新築】

吃飽喝足,我們一行12人來到西街116號,開啟「做一回泉州人」第二季的開幕儀式。

泉州西街116號,洲紫新築。一棟隱藏於鬧市中的別院。大門不是那麼的華麗宏偉。但是院子裡的大宅和後院的別苑,足夠讓人瞠目結舌。

「洲紫新築」原為粘姓府第,1912年菲律賓華僑宋文圃購買改建,1915年完工。據了解,作為旅菲愛國華僑的宋文圃,曾任培實、培英、培元、西隅等中小學校校董職務,在泉州置有多處產業,1951年起,宋家陸續無償捐贈給政府使用的產業有原武警支部、幼師及其附屬幼兒園等用地。



由宋文圃在粘氏舊厝原址上改建的「洲紫新築」,臨街大厝為三開間雙護厝,建築面積千餘平方米,有大小房間40間。厝外有石埕百餘平方米,是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風格。

古大厝後為雙層洋樓,三房二廳二角間,外觀為西式洋樓,內部結構為中式古厝,一樓正門上清晰可見「1915」字樣。建樓時木料全部從菲律賓運來,原擬建鋼筋水泥樓,因戰亂不能運入,改為磚木結構。與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棟洋樓歷經九十餘載歲月滄桑。

今天帶我們的導遊是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老師。在西街生長的洪泓老師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義務帶領文化迷逛西街了。



洪泓老師把西街看做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縮影。而讓更多人了解泉州的多元文化史跡,愛上閩南文化,被洪泓老師當作從上一輩專家、學者手中接過來的責任。



【鯉城區楊氏連發錫鋪】

對於老泉州人來說,錫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禮器、祭器,大戶人家一般置有「房內九件」和「廳堂九件」,諸如鬥燈、果盒、花瓶、酒壺等,極盡典雅華麗。



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宋時期,盛於明清朝代。據《鯉城區志》卷五記載:新石器時代,鯉城區就有原始的手工業......唐代,鯉城的手工業生產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宋代,進入鼎盛時期,銅錫金屬工藝品和陶瓷、農具等手工產品遠銷國內外。泉州錫雕工藝隨著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而逐漸發達。



從明代起的三百年來,即開設了好多的銷售錫器的作坊店號,清朝最繁盛時,這條當時僅有兩三米寬的小巷,僅打錫的作坊店號就有二三十家之多。如今錫器早已從人們的日常生活淡出,錫雕行業自然隨之沒落,儘管打錫街的名號得以保留,昔日錫業的輝煌卻再難覓蹤影。



直到1985年,消失半個世紀的「連發錫鋪」字號在其第五代傳人楊峰巖的工作室內恢復。「連發錫鋪」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據可查裡泉州最為古老的一家錫鋪,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一家。雖然自1930年代起,楊氏家業不再以「連發錫鋪」相稱,隱姓埋名的幾十年裡,四代楊家人始終沒有放棄過這一門手藝。



「連發錫鋪」已經是傳奇,它的傳奇還在繼續:它是泉州的最後一家錫鋪,但這不會是一個哀傷的故事。她不僅是南北派系中南派花雕的代表,又是獨門絕技瀕危品種技藝,隸屬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一個小錫器紀念品,鯉魚乃我國傳統吉祥物,寓意「吉慶有餘、飛黃騰達」。



【井亭巷:定心塔,玉泉井】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於鯉城區西街井亭巷69號民宅內。塔高約4.5米,樓閣式五層五簷,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由紅磚砌築,外塗石灰,每層各錯開設置佛龕四個。下有花崗巖砌築的塔座,依稀可見"南無阿彌陀"五字,另側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興"等字樣。塔頂置有葫蘆形塔剎。



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元年(1573)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再次重修。城心塔從其意義上來說,是古代泉州城之中心標誌,其性質則是風水塔。1983年1月,城心塔被定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與城心塔一牆之隔有玉泉井。史載:玉泉井,又稱城心井,井盤有三孔。原來沒名號,明萬曆年間建造城心塔後,即稱其"城心井"。井亭巷亦因此井及一座無從考證、現已消失的亭而得名。



【西街各色美食】

穿街走巷,又來到了西街。到了西街,自然是繼續品嘗美食。



潤餅也叫春卷,是中國閩南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薄薄透明的潤餅皮裡裹了捲心菜絲、綠豆芽、香菇、海苔、豬肉、蝦仁、蛋皮絲等,捲成枕頭狀。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炸。這家西街潤餅,據說全年無休。老闆攤餅像變戲法,你即便不買不吃,在一邊看,也是享受。



【開元寺,東西塔】

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開元寺,那才是泉州舊城這件稀世藝術品上的皇冠。去西街的開元寺走走,看看它的清晨與黃昏。親自去了解下它的歷史,有著中西文化的包容和大度。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可以細說的寶貝和故事就有一籮筐,無怪乎1960年董必武來泉留下"東西雙古塔,南北一條街"的盛譽。



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蓮花寺,後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今名。



寺廟規模宏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1300年來歷盡風霜,多次修繕,香火不斷。



這座唐代古剎,蓮宮梵宇煥彩流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蔭,自古便居泉州佛教叢林之冠。一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此欣然題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弘一法師,晚年曾居寺內弘律故居開元寺尊勝院,留下不少傳世經典墨寶。



開元寺大雄寶殿又名紫雲大殿,在它的後迴廊中央,有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的古印度教石柱,明末泉州名僧木庵曾將其稱為「石柱牡丹」,作為開元寺的「八吉祥」之一。石柱的每個圓盤內分別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中國古代傳統吉祥圖案及花草圖案,但以印度古代神話故事居多。這些故事的中心內容,都和公元前10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有關。開元寺的古印度式石柱,一方面印證了婆羅門教在泉州傳播的歷史,另方面也說明了古代泉州對不同宗教的包容和見佛就拜的習俗。



開元寺內相距約200米的二座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東塔名「鎮國塔」鎮伏邪亂,高48.27米,西塔名「仁壽塔」廣施仁愛,高45.06米。雙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享譽海內外。



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可謂泉州古文化的"鎮市之寶"……



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技藝、雕刻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東西塔的藝術價值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它給予人們思想與哲理的啟迪從不枯竭!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東西塔是這樣的神奇,在泉州人的心目中它一直是崇拜的偶像、學習的榜樣。



參觀完開元寺已到中午,一行人坐著古城泉州特色的公交車,來到金魚巷吃午餐。



【金魚巷】

金魚巷,位於泉州市區府文廟廣場附近(泮宮口牌樓對面),金魚巷在宋代時被稱作謝衙,因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廢,他的後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塊匾,上書「金魚世第」。原來,從唐代開始,五品以上官員就有佩戴魚袋的傳統--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謝仲規是宋皇佑元年進士,累官福建轉運使,官至三品。他的後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魚袋,所以謝衙就被稱作了「金魚巷」。



經過泉州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歷時半年多,泉州古城背街小巷 "微改造 " 項目金魚巷改造完成,既留住了古巷的韻味,又令其煥發新生,圖為金魚巷入口的銅板。


千年光陰淌過,謝衙雖早已不再,卻留下了一處處時光的印記。說到金魚巷,就不得不提愛國華僑李功藏,他的故居宅邸就坐落在金魚巷32號。



李功藏,清鹹豊庚申年(1860年)五月初九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是印尼華僑李廷芬的次子。為印尼著名商界領袖,武榮州之望族。清光緒年間因"輸財急公"被皇帝誥授中憲大夫。傑出的商界領袖、慈善家、政治家、戰略家、實業家。



金魚巷更富閩南傳統街巷魅力,並與泮宮、府文廟節點串聯一片,打造古城慢生活街區,今後將成為市民和遊客享受泉州古城慢生活的休閒好去處。



逛完金魚巷,自然就是要吃最具當地特色的美食,至於圖片……忘記拍了,只顧著吃了……



未完待續…………

*攝影:©薄閒陽

*原創圖片及遊記,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商務合作,請私信留言

相關焦點

  • 邂逅泉州,尋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記憶(四)
    泉州的天后宮始建於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最早、規模也較大的一座媽祖廟,也是泉州比較重要的一個參觀點,這裡的香火非常旺盛。井亭巷的明代莊國禎侍郎第聞名遐邇,一門四代二品銜。明嘉靖年間高中進士,歷任廣東按察使,雲南、江西布政使,後晉升南京刑部侍郎,轉北直戶部右侍郎。侍郎是古代官名,明清時期屬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後來朝廷按禮制,贈封其祖父和父親為河南布政使(正二品銜),成為當地一時佳話。而莊國禎次子莊懋華,則任湖廣左布政使(正二品銜)等職,人們因此稱莊國禎一門「書香門第,四代二品」。
  • 邂逅泉州,尋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記憶(一)
    說說這次旅行,印象中普通的城市而已,但真正走進泉州,了解泉州,才發現我已經真的愛上了泉州。3天3夜72小時,步行約30公裡,2600餘張照片,也只是鳳毛麟角。 泉州,閩南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宗教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人們悠閒漫步在古街巷屋簷下,仍能靜聽開元寺鐘聲的千年古城。這裡是我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 邂逅泉州,尋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記憶(三)
    因該巷86號有一座青龍宮,遂稱為「青龍巷」。 「青龍巷」是泉州市區一條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街區之一,它形成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泉州古「刺桐港」頂盛時期而聞名於世的宋元時期。它們是寶貴的財富,是記憶中的鄉愁。
  • 邂逅泉州,尋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記憶(六)完結篇
    行程:惠女風情園——惠安特色美食——漫遊古城——海潮庵——親手製作魚卷——出發去廈門 終於寫到最後一季了,從泉州回來已20多天,仿佛就像昨天剛剛回來一樣。每天查資料選照片寫遊記,又重新認識了一遍泉州,印象更加的深刻。
  • 邂逅泉州,尋找一座古城的千年記憶(五)
    【Day 3】:遊覽泉州信仰之城,探訪蟳蜅村,穿越洛陽橋滄桑歲月 行程:關帝廟——南少林寺——清源山——蟳蜅漁村——洛陽橋——夜宿崇武古城海邊 匆忙小睡幾個小時,早早又要準備出發了。還好,小西埕民宿的床是我喜歡的硬床,像我這種「大叔」級別的,還是非常喜歡的。
  • 這個五一,去尋找泉州古城的千年拓本
    人們常說, 泉州 古城的千年拓本,一卷在西街巷弄,一卷在清源山山道。 泉州 ,是一座值得細品的城市,她的文化質感從來不在常規的景點裡,而是在巷弄裡,在尋常的老建築裡,在菜市場裡,在街邊的戲臺裡,在清源山的山道裡。我們迎來了五一,街上復甦的煙火氣息,昭示了古城 泉州 正在欣欣向榮地生長。
  • 轉角遇上一座「活著」的古城——泉州
    所謂古城的靈魂是一種精神,滲透於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每一個棲身於這座城市的人們,千百年來世世代代仍舊在這裡保留著生活的習俗,保持著當初的寧靜。泉州便是這麼一座有靈魂的古城。 中山路、西街、聚寶街步行走多少遍都不會膩。
  • 泉州千年西街重拾「煙火氣」 遊人漫步打撈非遺記憶
    「五一」節假首日,福建泉州旅遊經濟逐漸回暖。 林楷煜 攝中新網泉州5月1日電 (記者 孫虹)「五一」假期的到來,讓古城福建泉州的「煙火氣」又濃了幾分。5月1日,展示泉州「非遺」的2020「潤物無聲」新春展在泉州西街開幕,為假期裡出行的人們增添趣味。在有著千年歷史的泉州西街,穿著馬甲的志願者手舉「出門戴口罩,人員勿聚集」的牌子穿行在街頭。遊客走進非遺展廳之前,也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為其監測體溫、進行登記。穿著馬甲的志願者穿行在泉州街頭,提醒遊客「出門戴口罩,人員勿聚集」。
  • 福建泉州,一座漫步在古街,體驗著閩南文化的千年古城
    遊泉州,主要遊覽三類景點:一是各類宗教建築包括開元寺、天后宮、關嶽廟、清淨寺等,體會「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魅力;二是年代久遠的歷史遺蹟,包括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古城、蟳埔村等,探尋古代泉州的同時,感受古人精湛的建築技術和迷人的風俗民情;三是自然風光,觀賞清源山、岱仙瀑布、戴雲山、牛姆林等景色,愉悅身心。"泉州的風景名勝眾多,擁有國內多個「之最」。
  • 初秋夕陽下的東海曲陽古城,尋找一座消失近千年的古城
    東海曲陽古城,就在縣城邊上,我卻一次也未曾去過,直到美國友人Steven提出來,我才想起來去尋找這座消失近千年的古城。東海曲陽古城的歷史據說是從西漢就開始了,是2200多年前一座漢代帝國之城,是完全用黃土夾雜五花土多層夯實圍建起來的一座漢朝城池。漢光武帝劉秀堂兄劉歙的孫子劉鳳和漢明帝劉莊在做皇帝之前,受封的曲陽侯國都城就是現在的曲陽城遺址。
  • 泉州西街:深藏歷史文化 見證古城千年傳奇(圖)
    泉州西街鐘樓路口。  西街,成為人們認識泉州這個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一扇窗口,一張靚麗名片。莫言、餘秋雨走過這裡,感慨以西街為核心的泉州古城是「一座藝術的碼頭」(餘秋雨語)、是一個令人感受「萬古千秋」(莫言語)的城市。
  • 海都深讀:探秘泉州豐州古城 引社區營造激活千年古地
    海都深讀·第125期豐州古城 從千年走來作為千年古鎮和豐州古地,去年5月,南安豐州鎮被省政府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豐州收穫的「眷顧」還不止這些——  日前,住建部在泉州組織召開《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技術審查會。
  • 文創裡的泉州古城印記
    □商報記者 蘇田田 文/圖 泉州是大家永遠無法割捨的記憶與情感,每位創客心中都有一份「泉州情」。當產品和文化元素碰撞出新火花,越來越多的泉州古城元素創意被融入工業文創設計中。 盡顯古城魅力 日前,在首屆「海絲杯」海峽兩岸(泉州)工業設計頒獎活動上,記者看到,在「非遺+文化創意」組作品成果展示區裡,洛陽橋、鐘樓、老君巖、石敢當、滴水神獸、紅磚厝……這些泉州古城元素被創意地融入工業文創設計產品中,從古厝形制的茶具到滴水獸樣貌的廚房瀝水器,再到立足健康生活的自動手扶梯消毒裝置等眾多基於生活的設計新品有望落地,服務市民生活。
  • 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
    (新春見聞)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中新社泉州2月7日電 題:泉州西街尋找「古早味」中新社記者 曾福志 孫虹古城泉州老街多,聚寶街、青龍巷、中山街、西街……這兩三年,西街突然火了起來,有人說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也有人說是由於文創項目多。
  • 曲陽,尋找東海一座消失的千年古城
    我的老家西邊不過百米,屹立著一座古城;由於城牆是夯土而成的,已經逐漸坍塌;小時候,尚能看出全貌,最近幾十年,風吹雨打,各種破壞,城牆比小時候感覺矮了許多;一直不知道這座古城的來歷,前幾年在徐州博物館的漢代地圖上,赫然標著曲陽城。
  • 探秘泉州豐州古城:引入社區營造 激活千年古地
    豐州古城 從千年走來生在豐州長在豐州,傅文川手繪豐州古城東南網5月23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陳建輝 柳小玲 攝影 黃謹 編輯 鄭蓮 視覺 長旺)豐州,閩南發祥之古地也。漫漫歷史行進中,又素有「先有豐州,後有泉州」之說。作為千年古鎮和豐州古地,去年5月,南安豐州鎮被省政府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豐州收穫的「眷顧」還不止這些——日前,住建部在泉州組織召開《泉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技術審查會。
  • 泉州人文第一街變遷——千年西街 人間煙火
    泉州網12月6日訊 (記者 殷斯麒 文/圖)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西街是談起泉州城市就繞不開的地標性建築。自唐朝「列屋成街」起,到如今已超過1300年。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不少來此經商或定居的波斯、阿拉伯等海外商人遊走在古街上,史稱「市井十洲人」。古代泉州以西街為起點,逐漸向外開拓發展。
  • 國內那些冷門但有特色的旅遊景點之泉州,一座千年古城
    說到泉州,小編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千年古城。泉州這個小城市的存在感並不高,可以說是一個很冷門的城市,但在小編心裡,這裡並不比任何一個城市差。接下來就由小編為你們介紹一下泉州這個城市吧。泉州位於福建,可能大家一說到福建就只知道廈門和鼓浪嶼。
  • Discovery in small town:泉州
    泉州老城,是一座值得好好體會的地方,不應僅僅是旅行團行程單上的兩個景點——大開元寺和清源山。對於一個曾經的世界性的大城市,體會他要從他的前世今生開始,泉州的幾個博物館值得去看看。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據說是最好的,我只去了泉州博物館,也不錯,參觀完後感覺懂點泉州了。
  • 泉州香火最旺的寺廟,佔地二畝多,如今已有千年歷史
    眾所周知,泉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文化底蘊深厚,風景優美,十分宜居,相比於省會福州,泉州似乎更加小有名氣,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的泉州已是獨當一面,經濟實力力壓省會福州,就連人氣如日中天的廈門,也表示望塵莫及,GDP穩居省內榜首,實力讓人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