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顧:
【Day 2】:做一回泉州人,體驗遊玩泉州生活,感受泉州慢生活
【古城西街】
鳥語、花香,迎來嶄新的一天。集合出發,去吃惦記一宿的特色閩南早餐:面線糊
據說標準泉州的早晨應該是從一碗麵線糊開始的。我們在西街隨意找了家小店,一人一碗麵線糊,放了經典的配菜,比如豬大腸鴨血等,再配上經典的炸油條,真的是太好吃了!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西街建築中,除古大厝、近現代騎樓洋樓外,還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處熠熠生輝。據統計,西街區域內已知歷史名人故居含遺址有二三十處,自唐代歐陽詹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大人物與西街結緣。
在西街的小巷裡,你還能看到很多出磚入石建築風格的老房子。每每經過時,我總要感慨一番,看起來雜亂的東西,在這裡卻有著一番精緻的感覺,不僅美麗,而且富有藝術的感覺。
有人說,西街的美在於與時間頑抗後留下來的那些古樸的、天然的、鮮活的碎片——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印度教的花紋……可不是,在時光洪流中,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把唐宋以來泉州眾多絢麗多姿的文物勝跡和古厝古塔等一一貫穿起來。細數這裡的每一件文物,無不令泉州人自豪。
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近現代洋樓,西街上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樓群,構成一個活的建築博物館,不僅蘊涵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訴說著古城的千年滄桑巨變。
【西街116號洲紫新築】
吃飽喝足,我們一行12人來到西街116號,開啟「做一回泉州人」第二季的開幕儀式。
泉州西街116號,洲紫新築。一棟隱藏於鬧市中的別院。大門不是那麼的華麗宏偉。但是院子裡的大宅和後院的別苑,足夠讓人瞠目結舌。
「洲紫新築」原為粘姓府第,1912年菲律賓華僑宋文圃購買改建,1915年完工。據了解,作為旅菲愛國華僑的宋文圃,曾任培實、培英、培元、西隅等中小學校校董職務,在泉州置有多處產業,1951年起,宋家陸續無償捐贈給政府使用的產業有原武警支部、幼師及其附屬幼兒園等用地。
由宋文圃在粘氏舊厝原址上改建的「洲紫新築」,臨街大厝為三開間雙護厝,建築面積千餘平方米,有大小房間40間。厝外有石埕百餘平方米,是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風格。
古大厝後為雙層洋樓,三房二廳二角間,外觀為西式洋樓,內部結構為中式古厝,一樓正門上清晰可見「1915」字樣。建樓時木料全部從菲律賓運來,原擬建鋼筋水泥樓,因戰亂不能運入,改為磚木結構。與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棟洋樓歷經九十餘載歲月滄桑。
今天帶我們的導遊是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老師。在西街生長的洪泓老師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義務帶領文化迷逛西街了。
洪泓老師把西街看做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縮影。而讓更多人了解泉州的多元文化史跡,愛上閩南文化,被洪泓老師當作從上一輩專家、學者手中接過來的責任。
【鯉城區楊氏連發錫鋪】
對於老泉州人來說,錫器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禮器、祭器,大戶人家一般置有「房內九件」和「廳堂九件」,諸如鬥燈、果盒、花瓶、酒壺等,極盡典雅華麗。
泉州錫雕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宋時期,盛於明清朝代。據《鯉城區志》卷五記載:新石器時代,鯉城區就有原始的手工業......唐代,鯉城的手工業生產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宋代,進入鼎盛時期,銅錫金屬工藝品和陶瓷、農具等手工產品遠銷國內外。泉州錫雕工藝隨著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而逐漸發達。
從明代起的三百年來,即開設了好多的銷售錫器的作坊店號,清朝最繁盛時,這條當時僅有兩三米寬的小巷,僅打錫的作坊店號就有二三十家之多。如今錫器早已從人們的日常生活淡出,錫雕行業自然隨之沒落,儘管打錫街的名號得以保留,昔日錫業的輝煌卻再難覓蹤影。
直到1985年,消失半個世紀的「連發錫鋪」字號在其第五代傳人楊峰巖的工作室內恢復。「連發錫鋪」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53年,既是有據可查裡泉州最為古老的一家錫鋪,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一家。雖然自1930年代起,楊氏家業不再以「連發錫鋪」相稱,隱姓埋名的幾十年裡,四代楊家人始終沒有放棄過這一門手藝。
「連發錫鋪」已經是傳奇,它的傳奇還在繼續:它是泉州的最後一家錫鋪,但這不會是一個哀傷的故事。她不僅是南北派系中南派花雕的代表,又是獨門絕技瀕危品種技藝,隸屬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一個小錫器紀念品,鯉魚乃我國傳統吉祥物,寓意「吉慶有餘、飛黃騰達」。
【井亭巷:定心塔,玉泉井】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位於鯉城區西街井亭巷69號民宅內。塔高約4.5米,樓閣式五層五簷,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由紅磚砌築,外塗石灰,每層各錯開設置佛龕四個。下有花崗巖砌築的塔座,依稀可見"南無阿彌陀"五字,另側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興"等字樣。塔頂置有葫蘆形塔剎。
始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元年(1573)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再次重修。城心塔從其意義上來說,是古代泉州城之中心標誌,其性質則是風水塔。1983年1月,城心塔被定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與城心塔一牆之隔有玉泉井。史載:玉泉井,又稱城心井,井盤有三孔。原來沒名號,明萬曆年間建造城心塔後,即稱其"城心井"。井亭巷亦因此井及一座無從考證、現已消失的亭而得名。
【西街各色美食】
穿街走巷,又來到了西街。到了西街,自然是繼續品嘗美食。
潤餅也叫春卷,是中國閩南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薄薄透明的潤餅皮裡裹了捲心菜絲、綠豆芽、香菇、海苔、豬肉、蝦仁、蛋皮絲等,捲成枕頭狀。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炸。這家西街潤餅,據說全年無休。老闆攤餅像變戲法,你即便不買不吃,在一邊看,也是享受。
【開元寺,東西塔】
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開元寺,那才是泉州舊城這件稀世藝術品上的皇冠。去西街的開元寺走走,看看它的清晨與黃昏。親自去了解下它的歷史,有著中西文化的包容和大度。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可以細說的寶貝和故事就有一籮筐,無怪乎1960年董必武來泉留下"東西雙古塔,南北一條街"的盛譽。
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蓮花寺,後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今名。
寺廟規模宏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1300年來歷盡風霜,多次修繕,香火不斷。
這座唐代古剎,蓮宮梵宇煥彩流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蔭,自古便居泉州佛教叢林之冠。一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此欣然題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弘一法師,晚年曾居寺內弘律故居開元寺尊勝院,留下不少傳世經典墨寶。
開元寺大雄寶殿又名紫雲大殿,在它的後迴廊中央,有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的古印度教石柱,明末泉州名僧木庵曾將其稱為「石柱牡丹」,作為開元寺的「八吉祥」之一。石柱的每個圓盤內分別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話故事、中國古代傳統吉祥圖案及花草圖案,但以印度古代神話故事居多。這些故事的中心內容,都和公元前10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公元前5世紀的印度著名史詩《羅摩衍那》有關。開元寺的古印度式石柱,一方面印證了婆羅門教在泉州傳播的歷史,另方面也說明了古代泉州對不同宗教的包容和見佛就拜的習俗。
開元寺內相距約200米的二座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它是開元寺的重要文物。東塔名「鎮國塔」鎮伏邪亂,高48.27米,西塔名「仁壽塔」廣施仁愛,高45.06米。雙塔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築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享譽海內外。
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徵,可謂泉州古文化的"鎮市之寶"……
石塔的建築規模、形制、技藝、雕刻等方面來看,都可以說得上精妙絕倫。東西塔的藝術價值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它給予人們思想與哲理的啟迪從不枯竭!它不但在中國石塔中堪稱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東西塔是這樣的神奇,在泉州人的心目中它一直是崇拜的偶像、學習的榜樣。
參觀完開元寺已到中午,一行人坐著古城泉州特色的公交車,來到金魚巷吃午餐。
【金魚巷】
金魚巷,位於泉州市區府文廟廣場附近(泮宮口牌樓對面),金魚巷在宋代時被稱作謝衙,因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廢,他的後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塊匾,上書「金魚世第」。原來,從唐代開始,五品以上官員就有佩戴魚袋的傳統--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大紅)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謝仲規是宋皇佑元年進士,累官福建轉運使,官至三品。他的後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魚袋,所以謝衙就被稱作了「金魚巷」。
經過泉州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歷時半年多,泉州古城背街小巷 "微改造 " 項目金魚巷改造完成,既留住了古巷的韻味,又令其煥發新生,圖為金魚巷入口的銅板。
千年光陰淌過,謝衙雖早已不再,卻留下了一處處時光的印記。說到金魚巷,就不得不提愛國華僑李功藏,他的故居宅邸就坐落在金魚巷32號。
李功藏,清鹹豊庚申年(1860年)五月初九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是印尼華僑李廷芬的次子。為印尼著名商界領袖,武榮州之望族。清光緒年間因"輸財急公"被皇帝誥授中憲大夫。傑出的商界領袖、慈善家、政治家、戰略家、實業家。
金魚巷更富閩南傳統街巷魅力,並與泮宮、府文廟節點串聯一片,打造古城慢生活街區,今後將成為市民和遊客享受泉州古城慢生活的休閒好去處。
逛完金魚巷,自然就是要吃最具當地特色的美食,至於圖片……忘記拍了,只顧著吃了……
未完待續…………
*攝影:©薄閒陽
*原創圖片及遊記,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商務合作,請私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