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這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發展我國鄉村的主要手段,是我國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舉措。
然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框架下,一些地方對鄉村振興的方向認識不清,簡單認為城鄉一體化就是把農村變成城市,盲目引入汙染較重的工業發展地方經濟,大肆拆具有濃重文化特色的古建築,對鄉風鄉俗無差別批判,導致部分農村失去原來的色彩,變得千篇一律,發展後勁不足。對此,黨中央強調,要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實施方案,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地制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由此可見,保留和發展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要在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堅持綠色發展,加大鄉村文化建設,打造宜居宜人、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實現差異發展。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特色各異,每個村落都有各自的鄉風鄉俗、風景名勝,如果不加調研,盲目改造,疏於繼承、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風俗,就無法實現差異化發展,雖然能在短期內帶來發展,但由於缺乏特色,難以形成可持續的長期發展動力。因此,必須對地方地理環境、生物資源、作物生產情況、旅遊資源等方面進行全面調研,科學統籌,制定長期化發展戰略,像渠縣龍潭鎮,依託高山,發展茶葉基地,因地制宜,集茶、旅、康養於一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美山美景發展旅遊業,形成自身特色,取得長足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宜居鄉村。堅持綠色發展,要求我們在鄉村建設規劃之初,優先發展汙染較少的經濟作物產業、旅遊業,要求我們摒棄緊盯經濟發展總量、GDP等單一發展指標的做法,堅持經濟、生態協同發展,既要經濟發展,也要綠水青山,要求我們對汙染嚴重的低端、零散養殖業堅決取締,加大打擊力度,探索建立集成化、規模化的養殖產業,減少對農村環境的汙染。
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高鄉風文明。體現鄉風鄉貌,關鍵在人,人的素質提高了,鄉風鄉貌自然向好。然而,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一些村花大力氣搞建設、搞經濟,卻惰於建文化場地、搞文化宣傳,村民收入是提高了,但素質、眼界卻還如同井底之蛙。再者,村民的觀念、眼界會直接影響整個村建設的方向、進度,試想,如果一個村的村民只想保護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願意接受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用地解決不了、發展不願出力、建設不願出錢,何談經濟發展、共同富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只有堅持保留、繼承、發展鄉風文明,才能實現鄉村的長久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小康。(段小龍)
作者/來源:光明網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