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重慶,那是出了名的嗜辣之地,上學時有兩位同學,一位老家在四川,一位老家在重慶,平時的生活中處處能感受到這兩味特別能吃辣,這種印象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直到來到重慶之後,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重慶的辣,那是行走在大街上,空氣中瀰漫著的辣味,那是遊逛在景區裡,各式各樣火鍋料散發出的辣味,那是逛吃在美食街區內,各種麻辣小吃傳出的辣味。
來到重慶最不能錯過的就是重慶小面,可以這麼說,重慶人對於小面的感情不亞於對火鍋的感情,重慶小面是重慶人的靈魂,重慶作家曾磊曾經這麼描述過小面,言語之間帶著幾分俏皮,卻充滿了濃濃的愛意,「隨手一抓,一把水面,幾根青菜,三兩分鐘煮畢,五六分鐘下肚,小面之小,莫過於此。」
說來重慶小面的食材和配料並不複雜,做小面的麵條是鹼水面,加上各種調料,大蔥,姜,蒜,辣椒,榨菜,黃豆,芝麻醬,綠葉蔬菜……但就這樣簡單的一碗小面,活生生被重慶人做出了特色,吃出了靈魂。
一大清早,來到路邊的早餐店,迎面而來的是吃著小面的男女老少,有人西裝筆挺,有人衣袂飄飄,有人一身休閒裝扮,儘管穿著各不相同,氣質各不一樣,但大家此時此刻在做一件相同的事兒,那就是對著一碗湯汁紅彤彤的小面,吃得熱火朝天。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在《至味在人間》一書中,曾經提到過重慶小面,還舉了一個《舌尖》美食嚮導的例子,作為一個在成都工作、生活的重慶人,有兩大難題擺在她的面前,第一件就是如何在生活裡找到稱心的男朋友,第二件就是在成都如何找到可口的小面。對於前者,這位美食嚮導會說,「不急,人家還小嘛」,對於後者,她恨不得天天回重慶。
導演陳曉卿舉的這個關於重慶小面的例子,足以說明小面在重慶人心裡的地位,大概就是每一個離家漂泊在外的重慶人,惦念至深的家鄉味。
有媒體曾經評選過「重慶小面50強」,每一家做小面的麵館都有自己獨特的殺手鐧,麵條的軟硬程度,調料的配比,辣椒辣度的選擇,只有重慶人能吃出其中的區別。
作為一個東北人,和重慶的朋友一起吃了重慶小面之後,辣度上完全可以接受,當然這也是在重慶遊玩的這一段時間內,吃過最不辣的辣味食物。
重慶的簡稱為「渝」,那麼重慶菜自然而然稱為「渝菜」。對於我這個外地遊客來說,川菜和渝菜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品嘗出來的不同是在辣的風格上,不過,重慶的朋友會特別強調一下,「渝菜」和「川菜」根本就不一樣。
關於重慶人和成都人的「相愛相殺」,也聽過不少故事,陳曉卿將重慶和成都形容為永遠是嬌嗔的一對冤家。作為人口大省省會,成都在有生之年,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二弟變成了直轄市,心中難免五味雜陳。
在天府之國成都吃東西,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重慶菜基礎不錯,但味道重,那是勞動人民吃的嘛」,或者說,「川菜包括了渝菜,不到成都,渝菜難登大雅之堂」。類似的意見可以概括成重慶菜下河幫偏民間,成都菜是官府菜,講究細緻得多。
蔡瀾在《尋味中國:大食會》中,也有一段關於成都人和重慶人的記錄,每每讀到此處,光是看著書上的文字,就能感受到兩地人的性格。
「什麼,成都和重慶,不都一樣是四川嗎?」有朋友問蔡瀾。
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成都人不認重慶人是四川人,重慶人更視成都人為「死敵」,兩個地方的人一碰面就要吵架。
雖然兩地都愛吃辣椒,個性皆火爆,但成都人吵了半天打不起來。重慶人不止嗓門大,脾氣更大,拳來腳往是等閒事。
當我把這些從書上看來的片段印象跟重慶朋友說的時候,朋友哈哈大笑,還好,還好,沒有那麼誇張啦!
關於川菜和渝菜的爭論,就是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不同嘛。作為一個嗜辣的東北人,在體驗過兩個地方的辣之後,成都和重慶的辣味確實不一樣,川菜的辣,辣得溫柔,辣得含蓄,辣得婉轉,辣得綿長。渝菜的辣,辣得直接,辣得兇狠,辣得凌厲,辣得爽快。
毛血旺,辣子雞,萬州烤魚,重慶黔江雞雜,這些經典的渝菜,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辣子雞,看起來碟子中一片紅彤彤的辣椒,水分幾乎被蒸發殆盡的雞肉塊散落在辣椒和麻椒中,吃一口雞肉,外酥裡嫩,又麻又辣,再吃一口,味道有了層次,麻中帶著辣,這或許就是渝菜辣的特點,辣中帶麻。
吃過經典的渝菜,最大的感受就是,重慶的辣,是帶著麻,辣中帶麻,對於嗜辣的我來說,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直到吃了重慶具有「陽剛之氣」的火鍋,簡直要辣哭了,重麻重辣的鍋底,涮好的食材,一口吃下去,辣味在口腔中大爆炸,伴隨著濃濃的麻味,一直辣到腸胃裡,這種突然而來的辣味讓人無處可逃,無論是正常的呼吸,還是喝解辣的冰豆奶,都逃不過這種火辣,酥麻的感覺。
若要問,在重慶跟人拼辣是什麼感覺?作為一個能吃辣的東北人真的辣哭了,這種辣還帶著麻,直到吃完火鍋,回到賓館睡覺前,都能感受到胃裡依然火辣辣,麻酥酥,像要爆炸一般,不得不說,重慶人是真能吃麻辣啊。
你認為四川的辣和重慶的辣有什麼不同?能接受哪個地方的辣味?更喜歡哪個風格的辣呢?到目前為止,你吃過最辣的食物是什麼?歡迎來留言討論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