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史上最具俠氣的10首詩

2020-12-14 出欄

莊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千百年來,「江湖」不再是指大江大河,而是一個充滿了自由與傳奇色彩的空間,「闖蕩江湖」是一個讓一代又一代年青人熱血沸騰的詞。

江湖,是男兒的沙場,英雄的天下。

《臥虎藏龍》中李慕白有句話:「江湖中臥虎藏龍,人心裡其實也是臥虎藏龍。」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江湖。江湖,並不只是打打殺殺,氣貫江湖,情滿江湖。愛恨情仇,西風白馬,江湖的魅力正在於它的大起大落,永遠未知的神秘。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分子》中說:「儒、隱、俠構成中國知識分子三大性格要素。」只有中國,才有最地道的俠客;只有中國詩人,才寫得出最正宗的江湖。

【劉叉《偶書》】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野夫怒見不平事,磨損胸中萬古刀。

劉叉是唐代詩人中最像江湖好漢的,也是唐代江湖好漢中詩寫得最好的。

這哥們兒少「任俠」,還因酒殺人,亡命江湖。後來成了詩人,「任氣」,最喜評論時人,看不順眼就「叉」你一下。

時韓愈接待天下士人,劉叉慕名前往,作《冰柱》、《雪車》二詩,韓老師挺欣賞他。那就留下來一塊兒玩吧。

不過沒多久友誼的小船兒說翻就翻了。

當時流行請名人寫墓志銘,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韓愈就是寫這個最著名的一位,收費極高。人死為大,墓志銘當然得說點好話吹捧吹捧,但劉叉很不以為然,認為這個是不義之財,一天,他拿了韓老師掙的一大筆錢跑了——「 持愈金數斤而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

你這錢是吹捧死人得來的,不如給我這個活人花花。「歸齊魯,不知所終」。

韓老師都快氣死了,這是什麼鬼!跑我這兒玩劫富濟貧吶!

……………

賈島《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

王維《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李白《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杳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歡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這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這首《俠客行》古風,寫的是戰國時魏國信陵君門客侯嬴和朱亥的故事,千載之後讀來,英銳之氣,兀自虎虎有威。

李白可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小書生,讀書的同時苦練劍術,文武雙全。他有詩曰:「少年學劍術,匕首插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而且李白還參加過畢業實習,真幹過行俠仗義、舔血江湖的事,據他自己說,「少任俠,手刃數人」。

李白盛讚戰國時齊國的俠士魯仲連,在秦國圍攻趙國首都時卻秦救趙。平原君欲封以官爵,贈千金,魯仲連堅辭不受:「所為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既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田單攻聊城不下,魯仲連射箭傳書,幫他拿下聊城,然後又是拂衣而去。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才是俠之大者。

【陸遊《金錯刀行》】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陸遊中年入蜀,在國防前線擔任過軍中職務,軍事生活大大大豐富了他的創作,他的詩句也頗有壯詞。如「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千人驚。國讎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遊的詩始終貫穿著愛國主義精神,錢鍾書說:「愛國的情緒飽和在陸遊的整個生命裡,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裡。他看到一幅畫馬,碰到幾朵鮮花,聽到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讎,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而且這股熱潮衝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裡去。這也是別人的集裡找不到的。」

貫休《獻錢尚父》

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勤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萊子衣裳宮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各上凌煙閣,誰羨當年萬戶侯。

錢鐐在錢塘自稱吳越國王,詩僧貫休向他獻了這首祝賀詩,錢鐐對「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這一句不太滿意,認為「十四州」有點兒少,於是發話說:「告訴這個和尚,如果他把詩中的 『十四州』 改成『四十州』,我就親自接見他。」

貫休一聽這話馬上來氣了,梗著個脖子叫板說:「等他管轄的州增加到四十個,我再改詩吧。」說完想想話還不夠狠,咬著牙又加一句:「州亦難添,詩亦不改!閒雲孤鶴,何天不飛?」

【白居易《李都尉古劍

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有客借一觀,愛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願快直士心,將斷佞臣頭。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詩中此意白居易多次使用。其《折劍頭》一詩亦曰:「拾得折劍頭,不知折之由。一握青蛇尾,數寸碧鋒頭。疑是斬鯨鯢,不然刺蛟虯。缺落泥土中,委棄無人收。我有鄙介性,好剛不好柔。勿輕直折劍,猶勝曲全鉤。」

「繞指柔」一詞源自劉琨《重贈盧諶》詩:「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現在知道劉琨的人不是很多,說「聞雞起舞」大家就熟多了,這事兒就是劉琨和祖逖幹的。

劉琨出身貴族,「少負志心,有縱橫之才」,以雄豪聞名,當年是風雲一時的人物,包括桓溫等權貴在內的許多人的偶像。祖逖是劉琨最好的朋友,兩個人都有遠大的報負,同為司州主簿時,同床共寢,互相鼓勵,一聽到雞叫就起床舞劍,鍛鍊身體保衛祖國。

龔自珍《漫感》

絕城從軍計惘然,東西幽恨滿詞箋。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

「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這兩句簡直就是黃老邪的寫照。

黃老邪隨身攜帶的就是一管碧玉簫,既能吹著解悶,又是一種厲害之極的武器。桃花島積翠亭有幅對聯:「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此聯乃黃老邪所撰,內含兩門絕世武學,「落英神劍掌」和「碧海潮生曲」。

龔自珍的詩詞最具江湖味道,「簫」、「劍」兩字常在一首詩中出現,再如「來何洶湧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簫」、「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

這一簫一劍,代表著兩般不同人生滋味。劍氣縱橫,男兒闖蕩江湖,匹馬快意恩仇;簫心一片,紅顏柔情似水,款款吐氣如蘭。大多數人心中那個夢幻迷離的江湖夢,最終坐實在這裡。

劍氣簫心,幽情俠骨,怨去吹簫,狂來說劍,這不知是多少人想像中浪漫主義兼理想主義的江湖,也是中國人最嚮往的生活方式之一。這一點,黃老邪輕輕鬆鬆做到了。

其人:形相清瞿,風姿雋爽,蕭疏軒舉,湛然若神;

其行:清高孤絕,卓然不群,至情至性,特立獨行,一個眼神,便足以睥睨天下。

煙雨樓頭,黃藥師摟著女兒笑道:「黃老邪自行其是,早在數十年前,無知世人便已把天下罪孽都推在你爹頭上,再加幾樁,又豈嫌多了?」

有資格這樣說話的,不是人傑,便是霸主。

姚淑《過洞庭湖》

一入洞庭湖,飄飄身似無。山高何處見,風定亦如呼。天地忽然在,聖賢自不孤。古來道理大,知者在吾儒。

姚淑貌美豔,性明慧,善丹青,工蘭竹,此詩卻是極具江湖氣。

總覺得「一入洞庭湖,飄飄身似無」這句大有江湖感覺,第一次讀到就想起了古龍《邊城刀聲》中的那首歌:「天皇皇,地皇皇,眼流血,月無光,一入萬馬堂,刀斷刃,人斷腸。天皇皇,地皇皇,淚如血,人斷腸。一入萬馬堂,休想回故鄉。」

【龔自珍《己亥雜詩》】

不是逢人苦譽君,亦狂亦俠亦溫文。照人膽似秦時月,送我情如嶺上雲。

金庸頗喜此詩,他的大兒子名「傳俠」,據說源於此句。

龔自珍《已亥雜詩》曰「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俠客的社會,江湖仍在,惜無大俠,幾乎幾代人的江湖感覺都來自金庸的武俠小說。

一種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精神,一種永不屈服的意志和鬥志,一種百折不回的決心,一種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這就是武俠小說中對英雄俠客的總結。

古語有云:「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江湖中人的行為準則。現代社會不再提倡「江湖義氣」,然而那「恩怨一揮手,只求得朋友間肝膽相照」的情意,卻是世間最可寶貴的財富。

對於「義氣」許多人有一種誤解,認為那不過是「兩肋插刀」的玩意,其實「義」更多的是一種忠實、責任與履諾,是每行每業乃至每個人都有其所不為、有其所必為的處世方式,它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和基礎。

江南嫵媚,雌了男兒」,這是宋詞人陳人傑在一首《沁園春》序中記下的友人詞中的一句。而這十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真希望我們的國家血性男兒能更多一些。

相關焦點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誰還沒有個大俠夢?
    俠者,身負武學,勇氣卓絕,講究道德仁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會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他們用自己超越常人的武力幫助老百姓,鋤強扶弱,劫富濟貧,在戰亂時又能站出來抗擊外敵,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他們的傳說在世間流傳,受年輕人的崇拜。
  • 《天龍八部》:俠之大者的蕭峰,結局唯死而已!
    在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框架下,江湖武林是有內在靈魂的,是正能量爆棚的,在《倚天屠龍記》中,我們看到趙敏將六大門派的骨幹都擒獲,威逼利誘,想要偷學他們的武功,以榮華富貴誘他們投靠元朝,可沒有一個人屈服,就算是何太衝這樣私德有虧的小人,在大義面前,也毫不猶豫豪不露怯,這樣的江湖,不管怎樣的爾虞我詐紛擾不斷,它是一個三觀很正的江湖,是個有希望的江湖。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就是「俠」最好的詮釋!
    ---蓋聶當天明對大叔說「我要成為像大叔一樣的人,成為最強者」時,大叔反問道:「為了殺死自己厭惡的人而使自己變強,是成為強者的理由嗎?」大叔繼續說道:「殺戮從來都不是變強的理由,一個人若以打敗別人來證明自己,那麼,他就已經輸了。」
  • 俠之大者,那些為國為民的武俠片,錯過一部都是遺憾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雖然這句話是出自梁啓超之口,但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在中國人的觀念上已由來已久。古時候的人們很崇拜一種俠者的風範,他們對劫富濟貧的大俠報以尊敬的態度,對疾惡如仇的俠士稱讚不已。這大多是因為那時候的人們大多窮苦,他們渴望有俠者風範的人給她們帶來公平和正義。
  • 金庸去世,世間再無大宗師,再不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金庸去世,盡失風流與俠骨柔情,再不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2018.10.30日,突傳噩耗,武俠文化的開拓者,通俗文化泰鬥,大宗師,華人世界的傳奇,男人童話的製造者,金庸大先生去世!通俗文化盡失風流,再無俠骨柔情,再無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後輩子弟,哀悼金庸大宗師去世!
  • 《南帝北丐2》義字當先 俠之大者榜首出爐
    據悉,該玩法構思源於武俠小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俠境界,玩家可通過緝捕「一品堂」四大惡人來獲取成名俠客的青睞(俠緣),最終給上陣俠客帶來不俗的戰力提升。目前,遊戲內總共36位傳奇俠客,若以「義字當先」而論,孰強孰弱,誰又是實力派與偶像派兼具的「國民級」大俠,今日將為大家一一揭曉。
  • 為國為民,俠之大義!
    其小說聲口之佳,直逼白羽,且駸駸然有後來居上之勢。《射鵰英雄傳》史詩般大格局、大氣魄的《射鵰英雄傳》(一九五七年)即一躍而登武俠小說的頂峰,不作第二人想!《倚天屠龍記》《倚天屠龍記》寫名實之辨與正邪錯亂;包括了正、反、合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正",即俠義的傳奇。既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的傳奇來歷,又寫"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俠義傳統。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對於古代遊俠,兩位著名史學家評價截然不同
    喜歡武俠的朋友,對金庸先生的小說應該都津津樂道,大俠郭靖說的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詮釋了武俠的核心精神。除暴安良,劫富濟貧,每每讀到大俠們以一己之力懲奸除惡時,人們都會熱血沸騰,恨不能與他們一起並肩作戰,轟轟烈烈。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客情結為何流行於古詩詞文化中?
    亂世之中,他們印證了郭靖所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除卻史學家筆下的俠客,古詩詞中的俠客也自是風流,「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詩仙李白將少年俠氣淋漓盡致地揮灑到了筆墨之間的瀟灑中,少年俠客行走江湖,行俠仗義之後全身而退隱於夜色之中。
  • 「俠之大者」啟動巡演 音樂會致敬金庸
    本報訊(記者  倫兵  田婉婷)2018年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在香港逝世,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這位文學大師的追憶。2019年3月10日是金庸先生誕辰95周年紀念日,為紀念金庸先生的卓越成就,中國歌劇舞劇院當天在京宣布:將於4月12日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上演「俠之大者」致敬金庸經典影視作品音樂會,並啟動全國巡演。
  • 劍來:最具俠氣的北俱蘆洲怎會被神秘組織滲透得如此嚴重?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都知道浩然九洲俠氣最盛者當屬北俱蘆洲,多劍修、多戰鬥、多豪情,抱團、講究、願賭服輸,更無懼異鄉出劍殺妖,可以說北俱蘆洲撐起了浩然天下一半的俠氣和豪情。故而這一夜亮如白晝,一洲劍修沖天而起,合以裂天劍氣遙祭遠去英靈,這才是真豪傑,這才是真俠氣,這才是想要的江湖!只是不曾想過,就是這樣俠氣隆盛之地,如今竟也變成了一個藏汙納垢之所!神秘組織,因為不知道真名故而先這麼叫著,但無論真名為何都無法掩飾這個組織的卑劣和無恥。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國士無雙,當之無愧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先生小說《神鵰俠侶》著作中郭靖給楊過講過的一段話總結,什麼是俠之大者,俠之大者當為國為民。而這幾個字用在李蘭娟院士身上,一點都不為過,是當之無愧。這也是繼2003年非典、2013年H7N9後,她再次到防疫最前線。七十多歲的高齡站在防疫最前線,這才是我們「最可愛可敬可佩的人」。圖片來源網絡如今,武漢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支援湖北的李蘭娟院士團隊也已返回杭州,其丈夫鄭樹森院士也來到機場接機,足足的秀了一波恩愛。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淺談中華文化中的「俠文化」
    在金先生筆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憂國憂民、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人的俠客,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郭靖郭大俠。他的那一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只有具備這樣廣博的胸懷,將國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裝在胸中,才能稱一個「俠」字。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遊俠"在墨子之後聲名大振,使得司馬遷都為之立傳,《史記》中專門有《遊俠列傳》一章來描述他們: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 那什麼是"遊俠"?呂思勉先生下了這樣的定義:"好文者為遊士,好武者為遊俠"。武與俠的聯繫使之又逐漸演變出了"俠客""刀客""劍客"甚至是"刺客"外延。
  • 從儒俠到反俠,從郭靖到韋小寶,金庸筆下主角們的轉變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是金庸託郭靖之口說出來的,也是因為這句話,讓武俠的境界得到了升華。不再僅僅是行俠仗義、除惡揚善、快意恩仇的小俠,而是與國與民相關,為國為民的大俠。而金庸筆下的不少角色,也是秉持著這種大俠的理念行事的,讓讀者們感覺到了他們身上的民族大義,光明磊落,義薄雲天。
  • 試析歌詞《不謂俠》
    這首詞,有豪氣、有俠氣、有才氣、亦有灑脫氣,頗為難得!仔細閱讀,發現遲意借鑑了許多古詩詞,又提煉意境而來。譬如首句「衣襟上別好了晚霞,餘暉送我牽匹老馬」便是自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四首俠義之詩,讀之正氣凜然,千古傳誦!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是出自金庸先生小說裡的一句話。在金庸先生看來,俠之大者,就是所作所為,皆符合傳統武俠的標準: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敢於與侵凌孤弱的豪暴之徒進行殊死的抗爭、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家性命為別人排難解紛,報仇雪恥、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能夠挺身而出、毫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得失、甚至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等等......
  • 《俠客行》李白最有殺氣的詩
    李白在詩歌中運用最多的三個物像就是「酒」,「月」,「劍」,據統計李白的詩中「劍」字總計出現過118次,分布在他的106首詩中。李白這麼喜歡寫劍,那他的劍術究竟如何?有人說他的劍術師從於裴旻,裴旻在唐朝時期勇冠第一,後來王維和顏真卿都寫過《贈裴將軍》的詩來讚頌他的劍術。但是正史上並無記載,所以這個說法還有待考證。
  • 這兩首詩,不僅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也是現代詩中最美的詩
    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因而現代詩往往更追求美和意境的抒發。現代詩中有兩首詩,這兩首詩,不僅是新月派最具代表的兩首詩,也是現代詩中最美的詩。那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和卞之琳的《斷章》。
  • 金庸《天龍八部》俠義世界觀:俠之大者的喬峰誰對他成長影響最大
    金庸武俠著作是很多武俠迷的最愛,因為他的著作不僅情節波瀾壯闊,而且內容也如九曲黃河一般讓人神往。金庸的武俠貫穿前後的俠義世界觀是根植於中華文化沃土開出的奇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喬峰作為生長內地的契丹人在北宋時期的一段虛構故事,在金庸的筆下塑造成心繫天下蒼生的大英雄。正是喬峰滿月時候跟父母一起去外婆家喝酒的時候,在途徑雁門關的時候被襲擊。這是這段不幸的身世讓喬峰能夠多方面接觸到北宋到遼國乃至居住在東北苦寒之地女真族的全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