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成為中小學必修課,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自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全面實施!日前,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這一重要信息。
其實,早在2001年,教育部已明確確立了該課程的獨立地位,《指導綱要》對其進一步加強和鞏固。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肥很多學校,已經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
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根據《指導綱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它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服務、製作、體驗中學習,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可能涉及多門學科知識,但不是某門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也不同於某一門學科中的實踐、實驗環節。
同時也是動態開放性課程,強調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選擇並確定活動主題,鼓勵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過程進行調整和改進,實現活動目的。課程實施不以教材為主要載體,不是按照相對固定的內容體系進行教學。
「森林課堂」 深受學生、家長歡迎
其實,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已明確規定了綜合實踐活動是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確立了該課程的獨立地位。《指導綱要》的出臺,則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獨立地位。
「我們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早已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納入整體課程體系。」合肥市師範附小二小實踐活動課程學科負責人穆陽介紹,當前使用的是省編教材,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開始開課,每周一節課。
「《指導綱要》出臺後,我們已經組織教研人員開始學習。」穆陽告訴記者,學校此前已經開展了不少活動,都跟《指導綱要》相匹配,比如,組織場館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孩子獲得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師範附小二小還參與了包河區自主研發的綜合實踐課程——森林課堂,引導孩子們走進車間,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深受孩子、家長歡迎喜歡,專門設置了『森林課堂護照』,每遊學一個地方就蓋章。」
152個活動主題 不少已經在合肥學校開展
考察研究神奇的影子、學做簡單的家常餐、安全使用與維護家用電器、秸稈和落葉的有效處理、3D設計與列印技術的初步應用、制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及演練……
在《指導綱要》附件中,分類型、分學段推薦了152個活動主題,其中不少已經在合肥中小學開展起來。
「3D設計與列印技術的初步應用,我們已經從去年就開展起來了,到現在孩子們已經完成了幾百件作品。」合肥市臨泉路第二小學的教導主任宋彤說道。
此外,學校還開設了七彩石活動課程,進行社會角色體驗,「就在今年上半年進行了『一元生存體驗』的活動,學生們興致很高,家長也很支持。」
從一年級開始設置 每周不少於一節課
對於《指導綱要》,宋彤也發現了不少變化之處,比如,要求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將會組織學校教研會學習,看看如何教一二年級的小朋友。」
《指導綱要》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在課時安排上,小學一至二年級,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小學三至六年級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於2課時;高中執行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完成規定學分。
從一年級就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宋彤認為非常有必要,可以讓中小學生不僅僅在課堂被動接受知識,還能主動動手實踐,並在活動中鍛鍊人的社會性,增強交流,更加健康地成長。
《指導綱要》真正落地,離不開學校和老師,合肥師範附小二小科學組組長方曉磊認為,這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也得不斷學習、提升,不能僅僅將眼睛放在教材上,而應該延伸到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