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杜 燕) 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今年7月31日起,北京市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於10%的課時用於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鼓勵社會資源單位參與課程建設。同時,低年級不得布置課外作業;
北京市教委今天發布《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根據《課程計劃》,北京將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各區縣和學校課程建設自主權。進一步下放課程自主權到學校,鼓勵學校根據學科、課型等積極開展長短課、大小課相結合的課程實驗,周總學時時長不得超過相應年級規定的學時總量。如:一年級不得超過1170分鐘(26學時×45分鐘)。
《課程計劃》還明確了學科課程的定位、性質、目標及其與課程整體育人之間的關係,要求規範課程內容深度、廣度和進度,不趕進度、不增難度,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課程計劃》指出,一至六年級課程原則上分類集中安排,如語文、數學、外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學科等課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進行,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
同時,一至六年級要在課內留有作業時間,低年級作業要在課內完成,不得布置課外作業。實踐類課程中,鼓勵小學各年級布置跨學科、跨年級的綜合類、探究類作業。
此外,《課程計劃》倡導課程創新實驗,加強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建設。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於10%的課時用於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該類課程可以某一學科內容為主,也可綜合相關學科開展。學科實踐活動系列課程由市、區縣、學校三級共同組織開發實施,鼓勵廣大社會資源單位參與課程建設。
根據《課程計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學科實踐活動、信息技術、勞技、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等,旨在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綜合培養人文、科學素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讓學生有適當的勞動體驗,通過出出力、流流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課程計劃》指出,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要避免用學科教學內容簡單替代,要突出實踐性、探究性,儘量依託參觀、調研、製作、實驗等形式,要逐步形成學科內綜合以及跨學科多主題、多層次(知識類、體驗類、動手類、探究類等)的系列課程。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和原課程計劃相比,此次修訂的課程計劃更加注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突出實踐育人的價值,也更加關注課程的綜合化、主題化發展趨勢,強調課程整體育人的功能和價值。
負責人指出,今後,北京市和各區縣教委、政府教育督導室將定期組織督導檢查,檢查課程計劃的落實情況,同時發現來自區縣和學校的好經驗、好做法開展學科和學校間的交流,並分析和研究課程計劃實施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尋找解決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