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一個新加坡華裔的尋根之旅

2021-01-09 中國僑網

「第三故鄉」 南雄珠璣巷:鵝卵石古道,斑駁黃土牆。(新加坡《聯合早報》/李國梁 攝)

中國僑網1月8日電 近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發文章,講述了一個新加坡華裔回到中國「尋根」的故事。在這趟旅程中,作者走過故鄉、祖籍,將沿路的景色與想像中、記憶中的模樣一一對比,展現了一個遊子對故鄉熟悉又陌生的複雜感情。

文章摘編如下:

新加坡與中國建交已經30年。但是,近代本地華人移民史少說也有200年。從1877年起,華人浩瀚下南洋的大時代就已經開始。

改革開放後,新中兩地商機越來越多。而新中建交後,中國移民來自五湖四海,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福建省、廣東省與三江人士,新加坡方面則掀起回祖籍地的尋根熱潮。

文化認同是根的催化劑

新加坡獨立後,華校生的中國情結來自多方面。華文教科書收錄的多數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華校圖書館亦以中國作家的書籍居多。每個學期的閱讀報告,分析中國名家作品穩拿高分。

學校桌球室擺放著六張桌球桌,星期六統一測驗後,同學們濟濟一堂,在運動中揮灑青春。小小的桌球改變了世界格局,李景光等眾多中國桌球名將,以精湛的球技讓海外華人樂開懷,同學們也不忘模仿李景光360度轉身的經典扣殺。

上世紀70年代中葉,剛投入市場的美芝路黃金戲院專門播映中國電影,大坡的長江戲院亦不遑多讓,紀錄片《春滿羊城》、《萬紫千紅》讓老移民看到祖(籍)國的模樣,重新拷貝的劇情片如《女跳水隊員》、《五朵金花》,1980年代初的《小花》、《天雲山傳奇》等,都吸引不少影迷。《廬山戀》出現中國電影第一吻,女主角張瑜成為了許多人的夢中情人。

在第二故鄉聆聽鄉音

文化情結是促使我尋根的動力,至於想看看「家鄉」的廬山真面目,倒是起源於執筆幫父親寫「家書」,回復姑媽要求「代購」日用品的信函。父親最撇不下的就是鄉情,不惜省吃儉用,往家鄉寄東西。後來還有些匯款,讓親屬買腳踏車、彩色電視和冰箱,興建新房屋等。

我的首趟回鄉尋根之旅,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中建交不久後。我在香港住宿一夜,隔天早晨乘船,兩個半小時後抵達江門鶴山港,初次踏上「第二故鄉」。

師傅駛過凹凸不平的橋面,從沙平鎮入大口墟。那是一座古樸的小橋,水牛悠閒地躺在濁濁流水中。車子不時響著汽笛,路過凝聚著清晨人氣的土地。魚塘邊,矗立著修復過的老屋子與三層的新樓宇,這些洋樓就是在外打拼的親人匯款回鄉建造的。鄉下人住新居,端著六堡茶話家常,言談間充滿自豪。聽著聽著,最動人的除了鄉音還是鄉音。

日後,來回第二故鄉倒是有意識地尋味,佩服那些在通訊落後的年代,提起行囊離鄉背井的人,以及他們在無奈、忐忑中走向茫茫徵途的勇氣。

邁入21世紀後,鄉下的橋面寬闊了,河上沒了水牛,新樓也帶上了歲月的痕跡。年輕人到城鎮打拼,不再回到落後的鄉村。寬頻網絡覆蓋各地,打開手機便可精準地導航。老地方人去樓空,揮別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發愁的歲月。鄉下小路立起路牌,看到以前寫信熟悉的昇平墟、古勞圍、衫仔橋,心弦依然有所觸動。

第三故鄉生命流離

憑著宗祠裡太公神主牌所提供的線索,我前往「第三故鄉」珠璣巷。

先民南遷的背景可追溯到南北宋交替時期。從河南開封移民至浙江金華,最終在廣東的南雄珠璣巷定居下來。南宋末年為了躲避元兵,珠璣巷人分散到嶺南各地,因此有廣府人源自珠璣巷之說。

從廣州搭乘高鐵到韶關,再往東北開車約兩個小時,便可抵達第三故鄉。鵝卵石古道,斑駁黃土牆,陣風掠過一絲荒涼。一些發跡的海外華人集資重建祠堂後,珠璣巷成為個別宗姓祭祖的場所。

走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一程復一程。兩年前的中秋時節,我踏上最遙遠的尋根旅途。從新加坡直飛西安——古代絲路的起點,乘車前往陝北的黃河壺口瀑布。「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夙願了結後,順路造訪華人共祖的原點黃帝陵。傳說中,黃帝部落和落敗的炎帝部落結成聯盟,共同開發中原,黃河中下遊就是繁衍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走過天南地北,再度撩起根在何處的反思。原來漸行漸遠的當兒,已經從人文地貌的親切感走向心靈的探索。九曲黃河萬裡沙,孕育著華人的文化智慧;第二與第三故鄉接地氣,跟當下的生活串聯成流動的映畫。西安望月,身在濡染祖籍文化與情感之地,最思念的,卻始終是3000裡外那用情至深,混雜著各種語言的紮根處。(李國梁)

相關焦點

  • 新加坡華裔自述:我的尋根之旅
    新加坡近代華人移民史少說也有200年。從1877年起,華人浩浩蕩蕩下南洋的大時代就已經開始。改革開放後,新中兩地商機越來越多。中國移民來自五湖四海,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福建省、廣東省與三江人士。文化認同新加坡獨立後,華校生的中國情結來自多方面。華文教科書收錄的多數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華校圖書館亦以中國作家的書籍居多。
  • 新加坡華裔青少年泉港「尋根」 領略家鄉風土人情
    精彩的舞龍表演、地道的風味小吃、悠揚悅耳的北管……16歲的新加坡華裔青年唐森手中的相機拍個不停。「我要將此次的收穫帶回新加坡,與親人、朋友、同學分享家鄉的變化。」唐森興奮地說道。12月6日,2013年新加坡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冬令營——福建泉港營在泉港一中開營。40名新加坡籍華裔青少年在一周的時間裡,領略家鄉的人文風情和燦爛的中華文化。
  • 新加坡華裔整理家譜:童年時的鄰居是五代同宗的親戚
    (新加坡《聯合早報》/饒進禮 攝) 中國僑網2月2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為陳述祖父生平事跡,新加坡華裔林碧鸞追根溯源整理家譜,過程中不但更認識祖輩,也發現童年時的鄰居,原來是五代同宗的親戚。
  • 新加坡僑領張永安後裔安溪百年尋根側記
    多年來,張永安後裔一直想要回鄉尋根,還專門到新加坡圖書館查找、複印張永安有關資料,卻由於種種原因遲遲未能如願找到家鄉親人。尋根平臺工作人員向張永安後裔介紹尋根依據族譜信息情況。  2018年1月15日,張永安嫡孫張文來和曾孫女張僡峻叔侄,與其摯友、實業家王有東先生談起這件事。王先生與泉州市貿促會副會長廖雅濱熟識,馬上電話聯繫,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向她求助。
  •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主編鄭維訪談錄
    鄭維(●):新加坡聯合早報網主編   陳宇寧(▲):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網際網路市場調查公司Hitwise公布的數據顯示,聯合早報網是去年新加坡最受歡迎的報紙網站,您怎樣看待這個榮譽
  • 新加坡中山會館將組織中山子弟回廣東中山"尋根"
    中國僑網消息: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創會170年的新加坡中山會館正籌募青年團基金,並在短期內成立青年團,每年帶領本地年輕中山子弟回去廣東中山家鄉尋根,機票食宿,一切費用全免。  新加坡中山會館會務顧問許社佳(78歲)對記者透露這個消息。  他誠摯地說:「我們歡迎中山同鄉年輕人加入會館,就算只衝著這個免費旅遊而來,我們也歡迎。」
  • 新加坡華裔整理家譜:童年的鄰居是五代同宗的親戚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2月26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為陳述祖父生平事跡,新加坡華裔林碧鸞追根溯源整理家譜,過程中不但更認識祖輩,也發現童年時的鄰居,原來是五代同宗的親戚。新加坡長林公會會員林碧鸞,24日在長林公會會所發布自己出版的家族史《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亞公生平事跡》,50多名家族成員應邀共聚。出席者中最年長的85歲,最年幼的3歲,當中有好些人之前素未謀面。林碧鸞的丈夫鍾強順也曾整理自家的族譜,受丈夫的影響,她也成為「尋根發燒友」,10多年前開始到中國廣東省揭陽縣的祖籍地探親。
  • 新加坡《聯合早報》聚焦園區!
    11月12日《聯合早報》用整整兩個版面聚焦蘇州工業園區以中新合作26年的優異成績續寫美好的智慧未來↓↓↓《聯合早報》專訪吳慶文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接受《聯合早報》書面訪問時表示,除了與新加坡共享「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蘇州自貿片區建設等發展機遇,園區也願幫助新加坡企業搶佔中國
  • 聯合早報:是花園城市更是圖書館之城的新加坡
    聯合早報:是花園城市更是圖書館之城的新加坡 2017-08-28《聯合早報》28日刊登標題為《圖書館之城的新加坡》稱,很多外國人都知道新加坡是個花園城市,並以整潔有序聞名,卻少人知道新加坡也是一座圖書館之城,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眾多公、私立圖書館所包圍的島國。
  •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年度中國經濟論壇在廣州舉行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31日報導,以「一帶一路與中國經濟新常態」為主題的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年度中國經濟論壇正在廣州舉行。這是繼北京一系列活動之後,早報網慶祝上線20周年的又一重要活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甘犁教授、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龐中英教授、廣東政協常委、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理事長莫道明先生、中新廣州知識城總裁陳培進先生、新加坡駐廣州經濟參贊馮家強先生作為主講嘉賓,將在本次論壇上分別發言。廣東省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鄧鴻,廣東省外事辦新聞處處長周紀軍,廣州市新聞辦公室主任歐彩群。
  • 新加坡知名華人家族成員將到中國福建尋根
    新華網新加坡7月30日電(記者陳濟朋)擁有200多年歷史的著名華人家族陳篤生家族的200多名成員聚首新加坡,部分成員30日出席了新加坡陳篤生醫院建院167周年紀念活動。此後,32名家族成員將到陳篤生祖籍所在的中國福建漳州村落和祖屋尋根。
  • 華裔學者黃靖被指「影響輿論」 遭新加坡永久禁止入境
    【環球時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辛斌】新加坡內政部4日傍晚發表文告稱,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被認定是「試圖影響本地輿論的外國代理人」,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已取消他和妻子楊秀萍的永久居民身份,並被永久禁止入境新加坡。亞洲新聞臺、《海峽時報》、《聯合早報》等新加坡媒體4日傍晚第一時間報導了內政部的這一文告。
  • 聯合早報:「宜居」關乎新加坡永續生存
    信息 聯合早報:「宜居」關乎新加坡永續生存 2016-《聯合早報》13日發表評論稱,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宜居的課題在新加坡是國家生存的關鍵。
  • 新加坡華裔玩具設計師自學成才 自創玩具模型角色
    (新加坡《聯合早報》/陳淵莊 攝)(新加坡《聯合早報》/陳淵莊 攝)   中國僑網8月13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一般玩具收集者都喜歡電影、動漫相關的玩具模型,而自學製作玩具模型的新加坡當地全職玩具設計師餘文杰從事的是獨立創作,他的作品都是自己創造的人物角色。
  • 新加坡《聯合早報》舉行《奠基人足跡:新中建交30年》發布會
    新加坡《聯合早報》舉行《奠基人足跡:新中建交30年》發布會 2020-10-06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加坡華裔攝影家何國堅:自學成才成就一生熱愛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0月11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刊載文章,介紹了新加坡華裔攝影家何國堅的故事。1939年,何國堅出生在中國廣東番禺鄉下,後因日本南侵,舉家下南洋謀生。他曾先後前往馬來西亞、新加坡,一生坎坷,但因為熱愛攝影並努力學習,於1992年獲得了新加坡皇家攝影學會博學會士稱號。文章摘編如下:1939年,何國堅出生在中國廣東番禺鄉下,日本人打來後,父親帶全家老小去了馬來西亞怡保,在當地錫礦打工養活一家。
  • 聯合早報:新加坡應給中國公民落地籤證
    中新網2月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5日刊發高大松撰寫的題為《應給中國公民落地籤證》文章說,經濟不景氣,在這個時候推出優惠的籤證政策給予中國公民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新加坡政府其實可以逐步實行,先給中國公民落地籤一年的期限,然後可以是永久性的,或者先給居住在第三國的中國公民,然後擴大到全體中國人。
  • 聯合早報:新加坡民航局公布「航空通行證」施行細節
    中國僑網8月2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9月8日起,有意從汶萊和紐西蘭入境新加坡的旅客,在新的通行安排下,雖無須履行居家通知,但他們在新加坡機場接受拭子測試後,得在住宿地點隔離最長兩天,直到檢測結果確認為陰性後,才能自由活動。
  • 新加坡人口普查顯示華裔仍是最大種族 佔76.2%
    環球網記者朱盈庫1月16日報導,新加坡統計局13日公布的2010年人口普查第一批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新加坡人口的種族比例基本保持不變,華裔仍是最大種族,佔總人口的76.2%;馬來族佔15.1%;印度族則佔7.4%。該人口普查報告未對土生土長的公民和新入籍的公民加以區分。
  • 新加坡華裔廚師迪希瓦:讓傳統口味發揚光大
    中新網11月2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華裔廚師迪希瓦(Damian D' Silva)多年來以手工傳統菜聞名。日前,他剛成為一家私人俱樂部餐館的主廚,原本熟悉他口味的熟客,可能會覺得「他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