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正在改變節儉習慣 消費者大量動用儲蓄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日本家庭一向以節儉著稱。他們要麼為響應政府的政策而存錢,以確保日本工業能有充足的低息資金來源,要麼為退休而存錢。至少以前是這樣的。

  1990年時,日本消費者還將收入的14%存起來,但自那以後,家庭儲蓄率逐年下降,到2002年已跌至6.2%。

  最新數字顯示,以開戶後的交易量衡量,去年上半年日本家庭的取款額首次超過存款額。

  家庭儲蓄的縮減很可能意味著日本經濟正在發生一個根本轉變。然而,與正處於消費引導繁榮帶來的陣痛中的亞洲其它地區不同,日本的新型支出模式是必然結果,因為人們需要動用積蓄以維持其生活水準。

  根據全國統計數字,儘管日本人從銀行及郵政儲蓄帳戶中支取了額外資金,但截止到去年9月份的九個月間,家庭總開支按年度計算仍然下跌了1%。通貨緊縮是部分原因。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通貨緊縮一直都使價格走低。但是,即便除去通貨緊縮因素,去年日本家庭支出的價值也僅增加0.2%。

  這意味著:到今年三月份,要達到2%的年度預計實際增長率,家庭開支還需大幅增加。回升的驅動力主要在於出口,以及由此而來的面向出口型公司的資本投資。

  換句話說,消費者大肆動用儲蓄的事實體現出的其實是經濟隱憂,而不是自由消費的信心。工資和利息收入下跌的速度超過通貨緊縮速度,迫使消費者減少儲蓄。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經濟師徹文山川在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儘管收入縮水,消費者的習慣卻難以改變。他寫道:「由於消費量及消費方式都有一種慣性,因此可支配收入下降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消費也會同步下降。」

  然而,儲蓄率持續下跌並不僅僅是對困難時期的反應。它同時也是日本社會中更大結構轉變的產物,即迅速的人口老齡化現象。人們退休後會逐漸消耗掉在工作時積攢下來的儲蓄,因此,隨著領取養老金人數的比例增加,儲蓄率在正常情況下也會下跌。日本的勞動人口每年減少約0.5%,在未來數年內,這一趨勢很可能會繼續,甚至加劇。

  日本的人口結構不太可能發生改變,但在短期內,日本的周期性復甦可能會緩和人們動用儲蓄的需要,這也許會為消費飆升鋪路,從而刺激經濟進一步復甦。

  滙豐銀行(HSBC)駐東京的經濟師彼得-摩根說:「消費環境正在穩步復甦,如就業、工資及消費者信心等。這種復甦可能會促成明年個人消費出現名義上的正增長。」

  作為消費的一部分,零售業已在近三年來首次出現增長。此外,儘管10月份消費價格上升是源自於一次性因素,而在11月又下跌0.1%,但通貨緊縮狀況可能正在緩和。

  直到最近,日本人的開支習慣一直呈兩極分化狀態,以年輕的辦公室女白領為證:為了能買得起昂貴的名牌手袋,她們在飲食和化妝品方面精打細算。

  東京亨德森全球投資者公司(Henderson Global Investors)的傑裡米-霍爾表示,目前,人們對奢侈品的需求持續旺盛,但對超低價格貨物的需求卻在減退。他說:「兩年前曾出現最大的優衣庫效應。」他指的是名為優衣庫的折扣服裝零售店。「現在,價格壓力已多少有些緩和了。」

  日本經濟復甦正悄然進入第九個季度,消費者信心上升令人鼓舞,並可能為經濟復甦錦上添花。不過,已有跡象表明,政府將試圖收回部分財富,以填補巨大的公共財政漏洞。

  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看來,今年即將實施的預算將略為緊縮。如果消費者感覺不妙,那么,正在浮現的信心苗頭可能會再次迅速消失。(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巴尼-喬普森)

相關焦點

  • 捷克:消費者購物習慣改變,當地超市紛紛縮小規模
    同時,消費者購物習慣的改變,不僅對非食品類產品的購物慾望降低,而且許多人原本每周購物一次的習慣現在已經改為少量多次的購物習慣,這都要求大型超市不得不精簡
  • 日本年輕人節儉傾向日趨明顯
    ­  日本政府9日公布2017年版《消費者白皮書》,白皮書顯示,受經濟常年低速增長影響,日本年輕人的節儉傾向日趨明顯。­  根據日本消費者廳去年進行的消費意識基本調查,日本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中有近七成表示,最想把錢用於「儲蓄」,這在所有年齡層消費者中佔比最高。
  • 全民財經:打破節儉悖論魔咒,可能嗎?
    這個就決定了現代社會,節儉的概念也發生了改變,節儉再也不是原來那種葛朗臺式的摳零錢,攢夠一塊就永遠不花了。現在的節儉,只要是不浪費,不揮霍,正常的按需消費那就可以了。而我們做到這點呢,已經完全可以為全社會的經濟做貢獻了。還有很多消費品,比如汽車,家電都不便宜,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就得平時節儉著存點錢,關鍵時刻才能果斷出手買各種大件的消費品。
  • 看似節儉的日本,其實是浪費大國?
    ,他們不能容忍食物浪費,但是,其實有好多人不知道,日本才是最大的浪費糧食的國家,因為他們的食物有一個「賞味期」。日本人的極致節儉在日本,他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育要節約糧食,這是上天的恩賜,要懂得珍惜,所以在日本的餐館很少會見到盤子裡還遺留有食物,他們以光碟為榮,日本人對食物的利用率也達到了極致,他們會把核桃殼曬乾煎炒過後泡水喝,在吃魚的時候除了魚肉,魚骨會用來熬湯,魚鰭烤乾後泡酒,魚皮會做成魚凍,從日本人對食物的利用可以看出
  • 當韓國消費者改變購物習慣 樂天如何反應?
    近兩年來,受全球經濟下滑,韓國國內消費持續低迷等影響,韓國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更多地開始在網上和周邊便利店消費。在此情況下,以樂天購物為首的零售企業通過多種方式應對挑戰:拓寬海內外網絡,零售渠道多元化,在產品和門店上進行創新。
  • 來看看鄰國的日本人,竟節儉到如此地步?
    節儉這一點,我們的鄰國日本也一直做得很好,並體現在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人到底有多節儉,有什麼可值得我們借鑑的呢?飲食節約:適量、敬畏去日本旅行、生活過的朋友都會了解到,與我們傳統的請客文化不同的是,日本人即使是與領導、長輩聚餐,點餐時也不會為了彰顯風度、愛面子而大肆浪費,即使吃不完也要點很多。
  • Uber終於進入東京網約車市場,日本消費者還不習慣
    7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日本運營六年之後,Uber終於進入東京打車服務市場。Uber日本業務負責人湯姆·懷特(Tom White)表示,從周五開始,日本東京的用戶將能夠使用Uber應用程式來叫車了。
  • 日本人均GDP27萬多,為什麼生活還很節儉?日本人:生活成本太高
    不過也許是因為咱們國家的人實在太多了,差不多每個熱門景區都是人山人海的,或者是大多景區的風景都是千篇一律,很多人也是開始國外遊。而在眾多國外旅遊目的地裡,像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這些近一點的地方,都是咱們中國人的首選,尤其是前幾年,幾十上百萬的遊客組團前往日本旅遊,瘋狂的買買買,為日本旅遊業的經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 如何培養孩子的儲蓄習慣?孩子買「炸雞」的方式,值得看看
    我們都知道,儲蓄是一種需要重複動作的行為,任何重複的動作時間久了都會無聊且比較難以堅持,所以這也是養成儲蓄的習慣比較慢的原因,如何讓孩子慢慢學會儲蓄,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但把困難的問題簡單化,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
  • 疫情改變巴西人飲食習慣
    新華社聖保羅8月27日電題:疫情改變巴西人飲食習慣新華社記者宮若涵30歲的西塞拉·達席爾瓦住在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市郊,丈夫是一名磚瓦工,有一個6歲的兒子。由於新冠疫情在巴西持續蔓延,達席爾瓦一家已經連續五個月沒有收入。
  • 吝嗇是小氣 節儉卻是爭取人生自由的工具
    這份紙質通訊在1996年12月出版了最後一期,但是節儉運動在網上繼續發展壯大,,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漫長蕭條期。 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人訂閱相關的播客、博客,參加有關如何節儉生活的論壇。一個名為Firedrill的播客,每集有7000多次下載。在蘋果的全美博客下載排行榜上,它是投資類播客的前100名。
  • 日本欲借奧運改變走電動扶梯習慣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記者歐颯)在日本,乘坐電動扶梯時快步行走的人不在少數。出於安全考慮,一些團體和鐵路運營商近年倡導不要在電動扶梯上行走。他們在奧林匹克運動會臨近之際加大宣傳力度,希望改變公眾乘坐電動扶梯的習慣。
  • 從排斥到追捧 海信電視憑什麼讓日本消費者改變了觀念?
    當外資品牌進入日本時,消費者下意識地會以「想當然」的看法,習慣拒絕並與日本品牌進行對比。歷史總是被人改寫的。無論是日本索尼、松下、夏普還是本土消費者,可能無從考證第一臺Hisense(海信)電視何時在日本售出,但他們現在能看到的卻是海信在日本持續高光的表現。因此,日經媒體撰文認為,「海外品牌賣不出去」的時代去不復返。
  • 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動用原子彈
    翌日,珍珠港便遭日本「奇襲」,太平洋戰爭爆發。珍珠港之恥,對美國核打擊目標的確立起到了何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經過近兩年緊鑼密鼓的競跑,至1943年5月,美原子彈研製終於有了眉目。一般人會以為,當時美國還在跟德國打仗,原子彈的首要目標是納粹德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從這時起,日本已取代德國成了最大目標。
  • 「窮遊」 —— 赴德的中國遊客的旅行習慣正在改變
    德國成為了越來越受中國遊客青睞的旅行目的地,但中國遊客的旅行習慣正在發生改變。這裡是最新的趨勢與最佳建議。但《2018中國國際旅遊觀察》顯示,中國遊客的旅行習慣正在發生變化。團隊遊越來越少,個人遊不斷增多,商務與休閒遊相結合成為了最新趨勢。很多人會在出差之餘額外安排幾天假期。
  • 韓國人飲食習慣正在改變:不再鍾情大米飯
    近年來,韓國人的飲食習慣正在改變:麵包、蛋糕等烘焙食品攝入量不斷增加,而米飯攝入量逐年減少。   根據最新統計,韓國2017年人均消費大米61.8公斤,創下歷史最低紀錄。
  • 是什麼飲食習慣的改變,讓日本人在百年後,人均身高增加了14釐米
    與此同時,明治維新改革運動更是讓日本人的生活、飲食習慣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這種轉變之下,發展至現在,也讓日本人的身體基因發生了某些改變…… 我們先來淺談下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在19世紀中後期,日本天皇並無實權,相當於幕府的傀儡。而將軍掌握著政權,組成了幕府。
  • 日本人「摳門」招數過緊日子 男不買車女不買LV
    企業凍薪、股市長「熊」,使得很多過去習慣「大花灑」的日本消費者漸漸變得節儉,不敢亂花錢,這些生活習慣即使在經濟狀況好轉時依然延續,直至去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日本人的消費意欲更是跌至谷底。  面對時艱,除了縮減大額開支,不少日本人甚至想出各種「摳門」招數,獲得熱捧……  本報綜合報導由於對美國和中國出口迅速增長等原因,在二十一世紀初,日本終於走出上世紀九十年代漫長的經濟低谷期。但是,即使在經濟復甦的狀況下,缺乏安全感的日本民眾仍然不願意消費。從2001年到2007年,日本人均消費額僅增長0.2%。
  • 日本人精打細算過緊日子:男不買汽車 女不買LV
    說到在經濟不景氣時如何「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日本人可謂經驗老到。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日本陷入漫長的經濟低迷期。企業凍薪、股市長「熊」,使得很多過去習慣「大花灑」的日本消費者漸漸變得節儉,不敢亂花錢,這些生活習慣即使在經濟狀況好轉時依然延續,直至去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日本人的消費意欲更是跌至谷底。
  • 節儉日本人:上班帶盒飯 手紙絕不浪費
    日本的小公園裡常能見到坐在一起吃盒飯的人。張莉霞 攝記者在同日本人長達10多年的交往中,發現日本又是一個十分節儉的民族,甚至會讓人覺得有點「摳」。記者曾在日本的一家新聞媒體進修過,對日本人節約用紙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裡,負責對進修人員進行指導的高野先生每次發給大家的講稿提綱總是用已經過時的新聞稿的背面列印的,從不用未使用過的紙。一次,記者不解地問高野先生,日本不缺紙,價格也便宜,為什麼還要用已經使用過的紙?高野先生說,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鋪張浪費,因此,儘管日本不缺紙,價格也不貴,但只要背面還能用,就不會動用一張新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