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兵後代:回到大陸才發現「老家」沒有了

2020-12-21 搜狐網

本文原載於《文史參考》2011年第22期

  1949年,國民黨幾十萬軍隊撤往臺灣,隨軍而去的還有大批家眷,以及對新政權心存疑懼的逃難者。當時他們都不會想到,這一去將困守孤島四十年,兩岸杳無音信,望眼欲穿。

  一場突如其來的撤退,製造了中國幾百年來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移民潮,也釀成了人倫悲劇。臺灣迎來一百萬背井離鄉的遊子,大陸留下一百萬破碎的家庭。20世紀80年代末,臺灣終於開放老兵回鄉探親,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隔開親人的不再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故鄉雖在,但已物是人非。劉以善:逝去的"老家"

  2009年1月,《寶島一村》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上演,臺灣空軍少將劉以善陪時任"副總統"蕭萬長去看這齣話劇。劉以善,生於1946年,祖籍河南,他與記者說臺灣普通話,回身與家人說話時,則是地道的河南方言。他一生與眷村有不解之緣,青少年時期一直在眷村玩耍,成年後從軍校畢業,後分配到政工部門,眷村管理和服務事務是他的工作重點之一。劉以善感到,那出舞臺劇仍然是片面的,一場戲,一個舞臺,幾個布景,很難把眷村和"外省人"幾十年的甘苦表達出來。究竟是什麼沒有表達出來,他也說不清楚。

  3歲赴臺 爺爺和外公在大陸遭批鬥死去

  劉以善的父親劉自銘生於1920年,是黃埔軍校七分校第十五期(1938-1940年)畢業生,抗戰時期服役於西北戰區胡宗南的部隊,抗戰勝利後奉調青島,是一名陸軍上尉。撤離青島那天是1949年6月1日,現已91歲高齡的劉自銘記得很清楚,因為那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劉自銘帶著即將臨盆的妻子和3歲的兒子劉以善,匆匆登上"延平輪",在海上漂泊8天,到達臺灣北部的基隆港。

  百萬大軍湧入小島,許多冗餘軍官分配在澎湖成立軍官總隊。劉自銘請求退伍謀生,獲準後去新竹投奔遠房親戚。"說是退伍,其實叫做『辭職』更恰當,因為當時沒有發放退伍金。"劉以善回憶說。"為了給媽媽找生產的地方,父親在人家房簷下,用籬笆圍了間屋子,全家住在那裡,每月給房東四十斤大米作為房租。母親上船前在腰上纏了一些戒指和『袁大頭』,初到臺灣的幾個月,父母就靠變賣這些細軟維持生活。雖然艱苦,但我父親能帶上妻兒一起逃難,已經是不得了了。父親後來在宜蘭縣三星鄉當了公務員,母親生產後也繼續小學教師職業。"

  與劉自銘一同赴臺的官兵,有的來不及帶家眷,有的是單身漢,但到了臺灣也不許結婚。那時還準備"反攻大陸",士兵結婚會喪失士氣。早年規定30歲才可結婚,後來放寬到25歲。許多軍人退伍時早已過了適婚年齡,本地姑娘又不願嫁給無根基、無生存技能的外省兵,於是今天的臺灣有許多終身未婚的老"榮民",悽涼孤獨。

  到臺灣初期,藉助一些權貴,還能得到大陸的零散訊息。劉以善父母得知,家人在他們去臺後境遇悽慘。

  "我父母的出身用大陸的說法是『黑五類』。"劉以善說。爺爺劉金生在河南老家鋪路造橋,是做善事的鄉紳,很受民眾愛戴。"當時說要批鬥我爺爺,農會骨幹和鄉親們聯名幫爺爺講話,這樣反而更糟,他成了有勢力的『善霸』,更要批鬥。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農曆四月初一,爺爺被打成重傷躺在地上,沒人敢管,直到天黑後才有三個親戚去把已死的他背回來匆匆掩埋,埋在何處至今不能確定。"劉金生在此前預見到形勢不好,把兩個女兒即劉以善的二姑和小姑送到外地,她們改了名字,加入解放軍文宣隊,免於受到家庭牽連。

  劉以善的外公杜庭瑞在抗戰時期是第十五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後來一直從事國民黨黨務工作。大概在1949年春天,劉自銘赴湖南衡陽出差,杜庭瑞當時在武昌,去衡陽給女婿送錢,以備不時之需。「我爸爸勸外公說,既然來了就不要走了,一起去青島,萬一局勢有變,還可從青島向海外撤離。可外公卻說:『李宗仁跟周恩來還在談嘛,再說還有長江天險。』」杜庭瑞當時以為國共和談可以「劃江而治」,沒料到時局變化如此之快。劉自銘剛剛回到青島,解放軍就渡過長江了。「湖北一解放,外公杜庭瑞就在批鬥大會上遭酷刑而死,屍骨不知去向。」

相關焦點

  • 一灣海峽隔不斷68年的思念 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在臺灣,隨著在世老兵人數越來越少,像方志鵬這樣「代父尋親」、「代母尋親」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漸漸成為兩岸尋親的主力。4小時找到分離68年的親人對方志鵬來說,找到父親在大陸的兄弟姐妹既是尋親,也是尋根。「父親十多歲就到了臺灣,他終其一生,都沒有等到回鄉的那一天。我希望能幫他尋根,找到他在大陸的親人。」
  •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了卻父親「回家」遺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在四川眉山仁壽縣的老家與鄒氏親人團聚。(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中國臺灣網6月21日成都訊 1800公裡要走多久? 對72歲的臺灣同胞鄒如敏來說,很長,長達70年;很短,搭乘飛機只要幾小時。
  • 尋親70年 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多年來,身在臺灣的鄒岱庭一直有一樁心願:幫助爺爺鄒紹雲找到四川的親人。1949年,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的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其後結婚生子。1968年,鄒紹雲因病離世後,唯一心願是與故土的親人再見一面。
  • 尋親70年三代人了卻夙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鄒岱庭介紹,約1949年,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在臺灣期間,他與妻子育有兩兒三女。1968年,鄒紹雲因病離世,當時兩岸尚未開放交流,爺爺也遺憾未能重回四川,臨走時留下心願,期望後代能找到故土親人。因為父親的遺願,在很多年前,大女兒鄒如敏就有了前往四川尋親的想法。
  • 抱「老兵」骨灰魂歸大陸的臺灣裡長
    一棟老舊的四層樓房前,他彎腰湊近百歲老人趙劍霓的耳邊大聲說道,而後扶著老人回到房間用餐。  回到辦公室,劉德文說起老人們的故事,如數家珍。大約10平米的小屋一角,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德文裡長助人濟事似親人,遠隔兩岸成就靖魂回故裡」,落款是「山西老兵張靖山親屬」。  「這些從大陸來臺灣的『老兵』,一輩子獨身,他們視我為兒子,我也把他們當作父親。」
  • 「臺灣老兵」山東尋根:20多年來將百餘位老兵骨灰帶回大陸
    2016-07-03 20:12 來源: 澎湃新聞 樊思思、亓翔、劉琛、王磊/大眾網 7月3日18時許,81歲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和家人從臺灣乘坐飛機抵達濟南,啟程回他的老家菏澤「省親」。
  • 失散69年 三代人苦尋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找到親人
    今年3月,成都商報獨家報導了臺灣孝孫為川籍爺爺尋親的故事,記錄下已故老兵鄒紹雲一家三代的尋親堅守。而今,終於團聚。失散69年今重聚,可嘆老兵已故50載。這是一段承載著無盡思念,飽含親情的歸途——川籍臺灣老兵鄒紹雲對故土的思念,三代人對親情的延續和尋覓,還有海峽兩端的彼此牽掛。今年3月15日,「頭條尋人」發文《臺灣孝孫替爺爺尋四川家鄉親人:「這是我們三代人的心願」》,記錄了臺灣鄒岱庭女士的求助。鄒岱庭介紹,爺爺鄒紹雲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曾就讀空軍學校,在大陸最後留下的地址是四川成都市桂王橋東街51號。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帶上百孤苦老兵骨灰回大陸
    回頭望,才發現救命恩人是曾駐守菏澤的541團中尉軍官李慶紳,李的妻子是高秉涵鄰村人,之前大家早已相熟。他們一起登上了109號登陸艇,而李的妻子和不到一歲的女兒則登上103號登陸艇,同樣平安到了臺灣。然而不幸的人,卻不在少數。衝向海灘的途中,被踩踏致死的,沒有來得及上船被追兵射殺的,甚至還有剛爬上門沿卻遭遇鐵閘關閉,被切掉腦袋切斷手腳的。
  •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臺灣裡長送13老兵骨灰回大陸 完成葉落歸根心願 2012年08月22日 08:08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百歲老兵要回大陸 何以引發多人認親
    海峽之聲網10月27日福州訊(記者王宗磊 特約記者童夢寧)日前,央視《新聞聯播》播放了一段在臺北街頭的隨機採訪,百歲老兵陳光華對著鏡頭說:「年輕時最看重的就是當兵,跟日本打仗。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回大陸。」節目播出後,老人「遺憾沒回大陸」的話牽動了兩岸眾多網友和媒體的心。
  • 離家77年,97歲臺灣老兵回到四川省親,邊防警察給老兵敬禮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這是一首許多人都熟知的現代詩,其字裡行間都表達了作者余光中對親人與故鄉大陸的思念,而這種思念對於那些在解放戰爭時期去往臺灣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大陸的人來說是感同身受,胡定遠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他離開大陸長達77年才得以回到故土。
  • 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姚遠 吳濟海)蔥油餅、刀削麵、麻花、牛肉麵……源自大江南北的特色麵食16日在臺北的一處眷村亮相,講述飽含大陸老兵鄉愁的眷村美食文化。   位於臺灣大學附近的寶藏巖,是從大陸來臺的老兵和其眷屬聚居的一處知名「眷村」。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
    72歲的去臺老兵回到故鄉。老兵返鄉探親,掀起臺灣民眾尋根之旅的高潮,島內民眾的眼界心胸也隨之愈加開闊。那群逐漸消失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心中,是不是有著「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感傷呢?時代傷痕的隱痛,何時得以癒合?前不久,外省臺灣人協會在「光點臺北」舉行大型展覽,紀念臺灣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20周年。
  • 臺灣老兵二十餘年將上百名亡故老兵骨灰送回大陸
    回頭望,才發現救命恩人是曾駐守菏澤的541團中尉軍官李慶紳,李的妻子是高秉涵鄰村人,之前大家早已相熟。他們一起登上了109號登陸艇,而李的妻子和不到一歲的女兒則登上103號登陸艇,同樣平安到了臺灣。然而不幸的人,卻不在少數。衝向海灘的途中,被踩踏致死的,沒有來得及上船被追兵射殺的,甚至還有剛爬上門沿卻遭遇鐵閘關閉,被切掉腦袋切斷手腳的。
  •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臺灣高雄一裡長送多位大陸籍老兵骨灰回家 Taiwan village head returns ashes of mainland veterans
  • 失散80多年 唐山籍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近日,一條臺灣老兵袁光鬥後人尋找河北唐山親人的消息牽動著眾人的心,終於在頭條尋人及社會各方的努力下,在與大陸親人失散了80多年之後,終於找到了在唐山的親人。據袁光鬥的女兒袁小英介紹,11月21日,她的弟弟袁興中將搭乘飛機從臺灣飛往河北唐山探望親人,完成她父親一生的夙願。
  • 一個臺灣老兵的回鄉之路(圖)
    1989年,離別40年的72歲臺灣退伍老兵回到浙江省舟山老家時,久久地站在門前未進門「三通」拉近了兩岸關係新華社發  用了32年,他才「走」到媽媽眼前  60年過去了,兩岸的前四十年因為分離而製造了很多故事,後二十年因為靠近,而開啟了更多人們的故事。  故事背景   1949年,蔣介石的部隊在大陸敗局已定,百萬大軍跟隨蔣介石進入臺灣。百萬大軍,意味著超過百萬家屬仍然留滯大陸。
  • 吳志昆 | 臺灣的老兵農場 | 主播:周德清
    阿里山,日月潭,這是大陸人民牽掛臺灣的心儀之地。其實,臺灣沒有哪一座山叫阿里山,它是由18座海拔二、三千米以上的高山組成的地域。霧上桃源,初可意會為雲霧中的另境,到此才發現在其下200米的大約1500米海拔處,原是臺灣史上悲壯震撼的「霧社」原住民區。我們一般知曉臺灣原住民統稱「高山族」,其實是臺灣高海拔山林有千百年生存歷史的各種原始部落的統稱,如今被臺灣當局所認定的原住民族群就有16個。
  • 漢川籍臺灣老兵三年前離世,在大陸的弟弟盼迎回骨灰
    楚天都市報記者劉閃 實習生張司宇袁良輝三年前,遠在臺灣的二哥去世,身處大陸的胡五元未能將遺骨接回湖北老家。而今胡五元也已入耄耋之年,唯盼闊別家鄉70年的二哥能夠落葉歸根。84歲的胡五元是漢川人。兩年後,他前往臺灣,自此與家人失去聯繫。1987年,有老兵陸續回大陸探親。趁著一位漢川籍的臺灣老兵回鄉,胡再元向他詢問二哥的下落。這位老兵回臺後,通過同鄉會果然找到了胡四元。很快,大陸親人就收到了胡四元的來信。兩年多的書信往來後,胡四元於1990年攜妻重回故裡,家鄉父老夾道歡迎。
  • 百萬臺灣老兵歸鄉內幕——臺灣開放老兵探親20年【7】
    探親潮中,一位女臺胞在大陸找到白髮蒼蒼的母親。 幾家歡喜幾家愁 開放返鄉探親,對老兵來說固是一喜。 小吳在眷村(即國民黨幫老兵們安排的宿舍區)的兒時玩伴小張的爸爸張伯伯是山東人,在舊社會時當地有娶童養媳的風俗。那年,張伯伯帶著張媽媽回到山東老家探親,回臺灣之後張媽媽悶悶不樂,小張則很「雀躍」地跟小吳說,「我竟然是爺爺輩了!」 原來,張伯伯老家家境富裕,張伯伯很小的時候就收了個童養媳,而且還生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