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灣海峽隔不斷68年的思念 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2020-12-14 騰訊網

替離世多年的父親找到大陸親人,一直是方志鵬的最大心願。半個多月前,他通過網絡發布了一則尋人消息。4小時後,千裡之外的南京傳來回應:父親的兄弟姐妹找到了。在臺灣,隨著在世老兵人數越來越少,像方志鵬這樣「代父尋親」、「代母尋親」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漸漸成為兩岸尋親的主力。

4小時找到分離68年的親人

對方志鵬來說,找到父親在大陸的兄弟姐妹既是尋親,也是尋根。「父親十多歲就到了臺灣,他終其一生,都沒有等到回鄉的那一天。我希望能幫他尋根,找到他在大陸的親人。」

遺憾的是,時隔68年,方志鵬也不能確定大陸親人的準確地址,只有一個模糊的方向:不是合肥就是南京。近年來,方志鵬曾前往安徽、江蘇一帶尋親,遺憾的是,並沒有結果。

但他沒有放棄。2017年12月21日,方志鵬在網上發布了尋親消息,並通過網上平臺將這則信息推送給了安徽合肥、江蘇南京附近的網友。

4個小時之後,南京那邊傳來回應。一位名叫方懷英的網友告訴頭條尋人,自己91歲高齡的父親方德寬,正是方志鵬父親方德才的親哥哥。方德才在大陸的兩個妹妹(方惠珍85歲、方愛華74歲)和一個弟弟(方德慶71歲),也仍健在。

方志鵬介紹說,父親方德才祖籍安徽省廬江縣。祖父方江海,曾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開糧行販賣糧食。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南京撤退時,方江海領著十多歲的方德才,帶著大米糧食來到長江邊,將孩子交給在部隊的親戚方華。於是方德才便隨著方華一家人離開南京遠赴臺灣,與父母骨肉分離。

大陸親人主動尋人日益增多

在兩岸尋親的消息中,一個新的變化是,由大陸親人主動發起的尋人消息越來越多。

近日,湖南張女士在網上發出了求助消息,「爺爺在1998年離世的時候,嘴上還一直念叨著想要找回遠在臺灣的二弟張德勖。我想尋找海峽對岸爺爺的後代,完成爺爺的遺願。」

據她描述,爺爺名叫張德勤,而讓爺爺難忘的二弟叫張德勖,當年隨著部隊去了臺灣。後來兩岸開放探親後,人在臺灣的張德勖也曾委託要回鄉探親的老兵帶信給爺爺,裡面還附了很多家人的照片。信件中還留下了一個高雄的地址:臺灣省高雄縣大寮鄉宣武新村119號。但此後兩家人又漸漸斷了聯繫。

原來,宣武新村是專供軍人及其眷屬居住的眷村。幾十年來,歷經多次改建、遷移,舊址上的「宣武新村119號」已被拆除不復存在。當地媒體幫忙聯繫找到了認識張德勖一家的裡長。現在,張德勖的兒子張懷智已經成功和湖南的張女士取得聯繫,並恢復「通信」。這一次,年輕的一代選擇了網絡作為通信的載體,避免地址更改導致失聯。

從「尋親」到「尋根」的轉變

近年來,兩岸尋親的主角也漸漸發生變化。

今日頭條的兩岸尋親項目負責人說,在開始兩岸尋親項目之前,曾認為能找到的應該都找到了,「沒有什麼老兵再去尋親了」。但內測公益項目的數據證實,依然有許多老兵有尋親需求。

更令人意外的是,老兵後代對尋親的需求非常高,「老兵二代們對於回家的訴求是超出我們認知的。畢竟是血濃於水,對故鄉的思念真是像基因一樣會傳遞到自己的第二代身上。」這位負責人說。

今年7月找到大陸親人的李豫鵬回憶說:「父親從小告訴我們:家在大陸,我們要回大陸。」為了不讓孩子們忘了家的位置,父親在世時多次向他們叮囑老家的地址:河南省許昌縣尚集鎮東大街關帝廟邊。

「我當時問我爸還有關帝廟邊這樣的地址?父親回答說,整個村都是我們的本家姓,到那兒報名字大家就都知道了。我自己的女兒出生長大後,我也是告訴她,我們是河南許昌人,讓她背我們家鄉的地址。」李豫鵬說。

此前,由於沒有合適的渠道,李豫鵬的尋親之路始終沒有進展,「中間曾經想過要來找,但是老一輩都不在了,現在找的話會有一些隔閡,沒有邁出那一步。」

2017年7月,通過網絡,李豫鵬找到了老家河南許昌的親人。「一開始有些擔心,素未謀面,萬一見到面會不會很陌生。但真正回到老家之後,看到老爸小時候告訴我們老家的樣子,見到我的侄子、侄媳婦兒,非常溫馨溫暖,好像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

文/本報記者 孔令晗

相關焦點

  • 尋親70年 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跨越海峽,一家人70年後在成都相見。異鄉漂泊,葉落思歸。多年來,身在臺灣的鄒岱庭一直有一樁心願:幫助爺爺鄒紹雲找到四川的親人。1949年,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的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其後結婚生子。6月15日晚,鄒岱庭一行4人到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迎接他們的,是近70年來翹首以盼的四川親人。鄒紹雲長女鄒如敏(左二)與大陸親人相見。
  • 失散80多年 唐山籍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近日,一條臺灣老兵袁光鬥後人尋找河北唐山親人的消息牽動著眾人的心,終於在頭條尋人及社會各方的努力下,在與大陸親人失散了80多年之後,終於找到了在唐山的親人。據袁光鬥的女兒袁小英介紹,11月21日,她的弟弟袁興中將搭乘飛機從臺灣飛往河北唐山探望親人,完成她父親一生的夙願。
  •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了卻父親「回家」遺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在四川眉山仁壽縣的老家與鄒氏親人團聚。(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中國臺灣網6月21日成都訊 1800公裡要走多久? 對72歲的臺灣同胞鄒如敏來說,很長,長達70年;很短,搭乘飛機只要幾小時。
  • 今日頭條公益尋人與臺灣ETNEWS合作老兵尋親服務 兩岸媒體共同實現跨海尋親夢
    一灣海峽,阻擋不了兩岸民眾的深厚情誼。
  • 尋親70年三代人了卻夙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跨越海峽,一家人70年後在成都相見不忘遺願孝順孫女接力尋親任務近70年的光陰流轉,足以讓一個垂髫小兒成長為古稀老人,其中割捨不斷的,是兩岸血液裡的血脈相連。鄒岱庭介紹,約1949年,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在臺灣期間,他與妻子育有兩兒三女。1968年,鄒紹雲因病離世,當時兩岸尚未開放交流,爺爺也遺憾未能重回四川,臨走時留下心願,期望後代能找到故土親人。因為父親的遺願,在很多年前,大女兒鄒如敏就有了前往四川尋親的想法。
  • 用網絡為歷史遺憾畫上句點——臺灣青年周思妤助老兵兩岸尋親
    新華社臺北9月2日電(記者陳君 查文曄)颱風將至,八月的午後,臺北長春路上一棟老舊公寓裡,一群人圍著輪椅上的老人,細訴73年的思念。「一家人在一起真不容易。」九旬高齡的王淑蘭奶奶與從湖南跨海而來的11位親人一一握手,接受晚輩的問候。看到這溫馨一幕,客廳一角的臺灣女孩周思妤溼了眼眶。
  • 失散69年 三代人苦尋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找到親人
    今年3月,成都商報獨家報導了臺灣孝孫為川籍爺爺尋親的故事,記錄下已故老兵鄒紹雲一家三代的尋親堅守。而今,終於團聚。失散69年今重聚,可嘆老兵已故50載。三代尋親「回家的路好難啊,我找了好久都沒找著」15日晚10時許,由臺北松山機場起飛的3U8978次航班順利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這是一段承載著無盡思念,飽含親情的歸途——川籍臺灣老兵鄒紹雲對故土的思念,三代人對親情的延續和尋覓,還有海峽兩端的彼此牽掛。
  • 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原標題: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5月24日,新湖南客戶端聯合今日頭條公益尋人發布《離鄉70年夢裡常喚媽 九旬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消息,引發強烈反響。    不到一天時間,經記者多方努力和現場查訪,並由家屬初步確定,在長沙縣青山鎮賽頭鋪村找到了湘籍臺灣老兵劉舜楠要找的親人。
  • 西瓜視頻聯合湖南電視臺推出公益節目《尋親記》
    《尋親記》,探索融媒體環境下,優質內容的打造之道。《尋親記》第一季以「海峽尋親」為主題,每集八分鐘左右,旨在講述跨越海峽兩岸的真實尋親故事。節目內容涵蓋臺灣老兵們、老兵們的後代從尋親前到與內地親人相認的過程。目前,《尋親記》節目已在西瓜視頻播出。  據西瓜視頻相關負責人介紹,《尋親記》將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海峽兩岸的「回家」故事,用鏡頭記錄下那些遺憾和圓滿。
  • 三代人苦尋 川籍臺灣老兵失散70年的大陸親人找到了
    找到爺爺的大陸親人,可以說是我們一家三代人的心願。」近日,今日頭條旗下「頭條尋人」收到一封來自臺灣鄒岱庭女士的求助郵件 ,她想要替離世的爺爺鄒紹雲尋找在四川的家鄉親人。15日,頭條尋人發布了《臺灣孝孫替爺爺尋四川家鄉親人:「這是我們三代人的心願」》,將尋人信息彈窗推送到四川成都和眉山兩地,並聯繫成都商報,請求協助尋找鄒紹雲在仁壽的親人。
  • 102歲臺灣老兵網上尋親 海安多部門為其圓夢
    1949年,國民黨撤退臺灣時,他跟著部隊來到臺灣,此後,一生沒再踏上故土。日前,「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發出「臺灣102歲抗戰老兵尋親」的帖子,被各大微博和網站競相轉載,海安當地媒體、公安等部門及志願者通力協作,共同演繹了一場動人的跨越海峽的尋親故事。
  • 85歲臺灣老兵手繪地圖成功找到東至親人
    「我爺爺是來自大陸的老兵,想找到在安徽老家的親人。」近日,一位名叫周亞慧的臺灣網友幫助85歲的爺爺周召男尋找原籍安徽池州東至縣家人下落的新聞在媒體熱傳。    「親人們,你們在哪裡?」離鄉68載、臺灣八旬老兵、手繪東至老家地圖尋親,很快,這些信息在東至人的微信朋友圈、驢友圈、姓氏圈、鎮村圈、志願者群迅速傳播,「勝利鎮」、「新華村」,範圍在不斷縮小,老人家鄉最終鎖定在「東至縣勝利鎮新華村前周組」。    勝利鎮新華村周玉霞是周召男大陸老家孫侄女,周亞慧是周召男在臺灣的孫女。尋親中,她們兩個既欣喜又焦急,當她們接上頭確認的一剎那,激動萬分。
  • 離家77年,97歲臺灣老兵回到四川省親,邊防警察給老兵敬禮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這是一首許多人都熟知的現代詩,其字裡行間都表達了作者余光中對親人與故鄉大陸的思念,而這種思念對於那些在解放戰爭時期去往臺灣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大陸的人來說是感同身受,胡定遠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他離開大陸長達77年才得以回到故土。
  • 年過九旬的臺灣老兵,七十年後回家尋親,兄弟姐妹均已過世
    這一耽擱,三十年光陰荏苒,去世的去世,搬家的搬家,雙方都失去了對方的聯繫方式。 隨後,記者在重慶界石鎮找到了50多歲的蕭邦華,當聽說臺灣的大伯來尋親,他有些激動,可是自己的父親蕭家祿以及幾個叔叔姑姑已經全部過世了。
  • 臺灣90歲女軍官湖南尋親:老家烏鴉廟的親戚找到了!
    7日,今日頭條公益尋人將該條尋親消息精準彈窗到湖南邵陽。面對堂妹王榮華在視頻這端發出的回鄉邀請,王淑蘭脫口而出,「我們都是一家人,臺灣和大陸是一家人,希望有機會可以回去看看。」王淑蘭近期的照片這場時隔73年的重逢,讓相隔一灣海峽的王家人都感到相當興奮。
  • 臺灣百歲老兵要回大陸 何以引發多人認親
    海峽之聲網10月27日福州訊(記者王宗磊 特約記者童夢寧)日前,央視《新聞聯播》播放了一段在臺北街頭的隨機採訪,百歲老兵陳光華對著鏡頭說:「年輕時最看重的就是當兵,跟日本打仗。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回大陸。」節目播出後,老人「遺憾沒回大陸」的話牽動了兩岸眾多網友和媒體的心。
  • 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赴臺老兵,一個即將被時光遺忘的群體。1948年到1950年,中國開啟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離別,上百萬人從大陸湧向臺灣。當年去臺灣的士兵最小的才13歲。離開家門時,所有人都以為還會回到故鄉,和父母共享天倫之樂。
  • 臺灣老兵後代:回到大陸才發現「老家」沒有了
    第2頁:少年時理想是解救大陸同胞 第3頁:謝侑霖:事隔二十年才知道奶奶死於饑荒 當時他們都不會想到,這一去將困守孤島四十年,兩岸杳無音信,望眼欲穿。  一場突如其來的撤退,製造了中國幾百年來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移民潮,也釀成了人倫悲劇。臺灣迎來一百萬背井離鄉的遊子,大陸留下一百萬破碎的家庭。20世紀80年代末,臺灣終於開放老兵回鄉探親,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隔開親人的不再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故鄉雖在,但已物是人非。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臺灣海岸風光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描述了海峽兩岸的深深離愁。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攜帶家屬渡過海峽,前往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
  •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