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臺灣老兵手繪地圖成功找到東至親人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我爺爺是來自大陸的老兵,想找到在安徽老家的親人。」近日,一位名叫周亞慧的臺灣網友幫助85歲的爺爺周召男尋找原籍安徽池州東至縣家人下落的新聞在媒體熱傳。

    「親人們,你們在哪裡?」離鄉68載、臺灣八旬老兵、手繪東至老家地圖尋親,很快,這些信息在東至人的微信朋友圈、驢友圈、姓氏圈、鎮村圈、志願者群迅速傳播,「勝利鎮」、「新華村」,範圍在不斷縮小,老人家鄉最終鎖定在「東至縣勝利鎮新華村前周組」。

    勝利鎮新華村周玉霞是周召男大陸老家孫侄女,周亞慧是周召男在臺灣的孫女。尋親中,她們兩個既欣喜又焦急,當她們接上頭確認的一剎那,激動萬分。近日,記者幾經輾轉,通過電話、微信分別採訪了兩位尋親當事人。

    根據戶口檔案記載,周召男生於1932年12月21日。父親周滿澤在他4歲時去世,母親在生下女兒周召雲三個多月後改嫁。周召男由奶奶和伯母養大,伯母還給他抱養了一位童養媳。周召雲從小就被抱養給別家收養。

    周召男14歲時開始離家謀生。1949年,18歲的他到臺灣,從此與大陸家人失去聯繫。到臺灣後,周召男改名周照南,定居臺中,與妻子育有兩女一子。「他非常思念家鄉,一直記得家鄉『安徽東流縣中龍堡周家村』這個地名。」孫女周亞慧說,爺爺經常提起家鄉的人和事。

    地名是回家的路。離鄉68載,周召男始終將家鄉地名深埋心底。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兩岸三通、擴大交流等主張。兩岸關係開始從隔絕走向鬆動、緩和,繼而雙方探親、交流不斷升溫。尤其是兩岸全面實現「三通」以來,兩岸人員往來更加密切頻繁,有許多因歷史原因分開的親人得以重新團聚。

    2016年,東至籍臺灣老兵回勝利鎮姜東村探親成功,激勵著新華村前周村的周家人。周召男的侄子周新德叫家人寫了一封信,委託那位臺灣老人帶回臺灣,幫忙尋找周召男的下落。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都杳無音訊。「一直都在找,特別關注臺灣同胞回來尋親的消息。」周玉霞說。

    今年5月,湘籍臺灣老兵找到長沙親人的新聞,重新點燃了孫女周亞慧幫爺爺尋親的念頭。於是她向媒體發出了尋親信息,經媒體、志願者及社會人士的努力,很快雙方就得以聯繫。

    81歲的周召雲老人住在大渡口鎮新豐圩村,得知兄長的消息後,泣不成聲。據老人回憶,「當時哥哥走的時候背著行李,像是一口鍋扣在背上,我正在放牛,我哥說,『召伢,過兩天來接你』。」說到動情處,老人情緒激動流下熱淚,她說想儘快見到哥哥,與其相認,「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時隔多年,雖然老屋換新瓦,但老家依舊在周召男記憶中的地方。周亞慧說爺爺非常想知道離開多年的家鄉現在發展什麼樣,她期待陪爺爺回到他的老家看看。  (池州市臺辦)

相關焦點

  • 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原標題: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歡迎回家,老兵的長沙親人找到了!    5月24日,新湖南客戶端聯合今日頭條公益尋人發布《離鄉70年夢裡常喚媽 九旬湘籍臺灣老兵尋親》消息,引發強烈反響。    不到一天時間,經記者多方努力和現場查訪,並由家屬初步確定,在長沙縣青山鎮賽頭鋪村找到了湘籍臺灣老兵劉舜楠要找的親人。
  • 三代人苦尋 川籍臺灣老兵失散70年的大陸親人找到了
    73 歲的鄒貴良希望通過成都商報客戶端轉達他的歡迎詞:「隨時歡迎臺灣親人回來,看看家鄉翻天復地的巨大變化。」1949年鄒紹雲到臺灣,1968年因病離世,由於當時兩岸尚未開放交流,他畢生都沒有辦法重回四川仁壽故土,但他生前一直想找到故鄉的親人。
  • 失散69年 三代人苦尋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找到親人
    從村口到房前,牽起親人的手就沒再放開。今年3月,成都商報獨家報導了臺灣孝孫為川籍爺爺尋親的故事,記錄下已故老兵鄒紹雲一家三代的尋親堅守。而今,終於團聚。失散69年今重聚,可嘆老兵已故50載。這是一段承載著無盡思念,飽含親情的歸途——川籍臺灣老兵鄒紹雲對故土的思念,三代人對親情的延續和尋覓,還有海峽兩端的彼此牽掛。今年3月15日,「頭條尋人」發文《臺灣孝孫替爺爺尋四川家鄉親人:「這是我們三代人的心願」》,記錄了臺灣鄒岱庭女士的求助。鄒岱庭介紹,爺爺鄒紹雲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曾就讀空軍學校,在大陸最後留下的地址是四川成都市桂王橋東街51號。
  • 92歲老兵手繪3張中國遠徵軍作戰地圖
    李重培和他繪製的遠徵軍作戰地圖合影今天清晨6點,當年的遠徵軍老兵李重培將會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後,從都江堰市崇義鎮新華村2組出發,轉幾趟公交車再轉一次地鐵,趕赴成都市人民公園參加抗戰老兵聚會雖然他已經92歲高齡,但身體健朗,看上去只有70來歲,因此此行他沒讓人陪伴。今天,他將給老夥計們帶來3張地圖——中國遠徵軍抗戰時期第一次入緬作戰圖、中國遠徵軍與盟軍撤退路線圖和滇緬反攻路線圖。這3張地圖,是李重培於今年8月手繪而成。「今年,以立法形式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日,我高興。」李重培說,他用手繪當年抗戰地圖的方式紀念首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日。
  • 河南潢川籍101歲臺灣老兵沈有志認親成功
    此前,愛心人士在朋友圈為臺灣老兵沈有志發布尋親信息。經多方努力,潢川縣桃林鎮蘇營村沈偉一家認親成功。目前,此事引起多方關注。兩岸熱心人士紛紛愛心接力,幫助尋親並籌劃視頻會面。潢川縣統戰部、桃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前往沈偉家了解情況。沈偉一家希望在政府的幫助下,大爺爺沈有志能夠早日回到大陸。
  • 國臺辦:今日頭條已成功促成19名臺灣老兵與大陸親人團圓
    中國臺灣網12月27日北京訊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今天表示,大陸的網際網路公司今日頭條公司與臺灣有關媒體合作,通過精準的網際網路推送技術,發布臺灣老兵的尋親信息,幫助臺灣老兵尋找失散多年的大陸親人。截止目前,共發布了相關信息40餘條,並且成功促成了19名臺灣老兵與大陸親人團圓。
  •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遂寧籍臺灣老兵後人代亡父找到大陸親人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 國臺辦:願助臺灣老兵返鄉 樟樹正全市尋找老兵親人(圖)
    大江網訊 記者邱輝強報導:10月31日上午,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楊毅說,願助臺灣老兵返鄉。此外,大江網記者從樟樹市委臺辦獲悉,他們已在全市鋪開尋找老兵親人。  國臺辦:願助臺灣老兵返鄉  在31日的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在重陽節的時候央視推出了一檔節目,播出了一位臺灣百歲老兵的採訪,他最遺憾的是沒有回大陸看看,兩岸的媒體對此進行了跟進,並且報導說有很多臺灣老兵存在這種情況,請問您對此如何評論?
  • 念念不忘是家鄉 義烏籍臺灣老人生前留下手繪故鄉地圖和配文讓人淚奔
    找到爺爺的老家親人,可以說是我們三代人的心願。」小王介紹,爺爺王春生1926年出生,2016年去世。據小王提供的信息,王春生1949年到臺灣,之後在臺灣娶妻生子。雖然在臺灣生活,但從未停止對大陸親人的思念。30多年前,王春生曾安排家人千裡迢迢趕到義烏尋找親人,但沒有結果。此後,老人一直念念不忘尋親之事,曾嘗試各種途徑打聽消息。
  • 尋親70年三代人了卻夙願 川籍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多年以來,來自臺灣的鄒岱庭家中有這樣一樁心願——幫助爺爺鄒紹雲找到四川的親人。1949年,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的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其後結婚生子。1968年,鄒紹雲因病離世後,唯一的心願,便是與故土親人再見一面。
  • 一灣海峽隔不斷68年的思念 臺灣老兵後代大陸尋親
    在臺灣,隨著在世老兵人數越來越少,像方志鵬這樣「代父尋親」、「代母尋親」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漸漸成為兩岸尋親的主力。4小時找到分離68年的親人對方志鵬來說,找到父親在大陸的兄弟姐妹既是尋親,也是尋根。「父親十多歲就到了臺灣,他終其一生,都沒有等到回鄉的那一天。我希望能幫他尋根,找到他在大陸的親人。」
  • 尋親70年 臺灣老兵後代與大陸親人端午團聚
    多年來,身在臺灣的鄒岱庭一直有一樁心願:幫助爺爺鄒紹雲找到四川的親人。1949年,老家位於四川仁壽縣朱家橋的鄒紹雲隨部隊遠赴臺灣,其後結婚生子。1968年,鄒紹雲因病離世後,唯一心願是與故土的親人再見一面。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不過劉德文的跑腿工作比較特殊,他是將赴臺老兵的骨灰罈帶回大陸,完成老兵生前魂歸故裡落葉歸根的遺願。有人稱,劉德文就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擺渡人,在臺灣與大陸之間架起了一座通往故土的友誼之橋。劉德文本來是臺灣屏東縣高樹鄉人,後來去祥和裡打拼,最終定居在了這裡。祥和裡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這裡退伍老兵非常多。
  • 91歲臺灣老兵孤身大陸尋親 鎮江多警聯手成功助其圓夢
    3月30日,91歲的臺灣老兵韓先生終於回到了闊別70餘年的家鄉丹陽市後巷解家村。當晚7點半,市公交治安分局站前派出所接到110指揮中心指令:火車站南廣場計程車待客區有人需要幫助。民警陳斌等趕到現場,發現是一名行動不便的老人拄著拐杖,隨身還攜帶了一個大行李箱。當時,老人準備乘坐計程車去丹陽。駕駛員見其年事已高又是獨自一人,擔心有隱情就報警求助。
  • 臺灣90歲女軍官湖南尋親:老家烏鴉廟的親戚找到了!
    5月9日下午,90歲湘籍臺灣女軍官王淑蘭終於通過手機視頻與家鄉親人見上面了,與她視頻的是小她12歲的堂妹王榮華。這一刻,王淑蘭等了半個多世紀,幸運的是她等到了。5月7日,今日頭條公益尋人聯合紅網發布《90歲臺灣女軍官尋親:17歲從軍從中尉退伍,老家在湖南邵陽烏鴉廟》消息,引發強烈反響。
  • 臺灣老兵後人德陽創業找到失聯70餘年的親人,未來將定居德陽
    替離世多年的外公找到大陸親人,一直是金慧臣的最大心願。2017年5月,臺灣女子金慧臣隨成都臺商會來德陽考察,並決定來德陽創業發展。她還帶著一份家人的囑託:一定要找到德陽的親人。經過半年的苦苦尋找,金慧臣終於在2017年年底,找到了外公在德陽的親人。
  • 請擴散丨離鄉70年夢裡常喚媽 九旬湘籍臺灣老兵尋親
    (現在的劉舜楠老人已滿頭白髮) 新湖南客戶端5月24日訊(記者 唐能 周紅泉 朱玉文 今日頭條 鄧卓 魏思佳 )人生已進入90歲關頭的湘籍臺灣老兵劉舜楠,記憶開始模糊,身體日漸虛弱,日夜思念離開1949年,劉舜楠去了臺灣,並於1954年退伍,後來作為機械師在泰國、越南多地參與架橋鋪路。 「 因為已經90歲高齡,對於自己的經歷和信息,爺爺已大多說不清了。」潘盈璇表示,身份信息上的出生日期可能也並不準確,因為爺爺說過出生日期是錯的。家人只知道他今年也是90多歲,具體哪一年出生已不可考。
  • 用網絡為歷史遺憾畫上句點——臺灣青年周思妤助老兵兩岸尋親
    九旬高齡的王淑蘭奶奶與從湖南跨海而來的11位親人一一握手,接受晚輩的問候。看到這溫馨一幕,客廳一角的臺灣女孩周思妤溼了眼眶。這是她負責的大陸「今日頭條」網站「兩岸尋親」項目的第34個成功案例。該項目致力於幫助海峽兩岸失散家庭團聚,累計已成功幫助54個家庭。「我們在用科技彌補歷史帶來的遺憾,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 漢川籍臺灣老兵三年前離世,在大陸的弟弟盼迎回骨灰
    近日老人告訴記者,二哥胡四元於1949年去臺灣,直到1987年才與大陸取得聯繫。2016年在臺灣去世後,骨灰一直留在那裡。圖為年已85歲的胡五元少小當兵離鄉去臺1946年,漢川縣城隍鎮閘口村的胡四元還是一名15歲少年。
  • 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
    戳視頻,看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011949年4月,15歲的李榮華隨國民黨軍撤退到臺灣。到臺灣之後,國民黨政府聲稱「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然而時間一年年過去了,1987年最後宣布解除戒嚴令時,戒嚴已達38年,而人們日日期盼返鄉團圓的夢卻未實現,李榮華已是鬢髮花白、垂垂老矣。40年來,李榮華在臺灣孑然一身,不曾結婚,亦無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