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遠」還有下半句,一般人不了解

2021-01-20 蘭臺夜讀

「天高皇帝遠」還有下半句,一般人不了解。「天高皇帝遠」說的是哪位皇帝?

「天高皇帝遠」是個常用語,最早是指稱偏僻的地方,官府的權力達不到。現在則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語含貶義。

其實,「天高皇帝遠」本來不是一句孤立的話,它最早一首民謠,出自元代無名氏的《臺溫處樹旗謠》。時間在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由於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統治,浙江台州、溫州的百姓起義反元,並樹起了「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後來,被明朝人黃溥收入《閒中今古錄摘抄》,這才得以流傳至今。

「天高皇帝遠」大家都理解,那麼,它的後半句「民少相公多」是什麼意思呢?「民」是指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稱,兩個詞語對應的分別是兩類不同的群體。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元代對漢民族的統治最為殘酷,當時的元代統治者將臣民分為幾個等級,江南漢民的地位是最低的。在元朝,蒙古人無論官民,都可以騎在漢人頭上作威作福,他們被調配到江南各地,成為自霸一方的黑惡勢力,讓漢民不堪其苦。正如俗話所說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由於江南漢民受壓最烈,所以,反元首義才會在浙江發生。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是一次在元朝暴政下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爭。那麼,「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

因為這次反抗事件發生的時間為元朝至正八年,而當時的元朝皇帝是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所以,這裡的「皇帝」不是泛指,而是直指當時的當政皇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元朝一共存在了97年,元順帝就執掌朝政35年,是元朝11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也是對漢民壓榨最多的一位皇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親政初期,也曾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但是,隨著在位時間越久,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越來越「孤芳自賞」、獨斷專行,尤其是脫脫遭饞退位後,國事日非,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怠於政事,荒於遊宴」,一味地沉湎於享樂和女色,紀綱廢弛,官吏貪蠹,財政窘迫,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他寧可專心致志地學「行房中運氣之術」,也不處理朝政;寧可別出心裁地設計船舶、製造宮漏,也不關心國計民生。

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直逼元大都。在上都喘息期間,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讓使者給朱元璋帶去了一首《答明主》: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在詩中,元順帝雖然承認元朝氣數已盡,本來是自己走投無路、倉皇北逃,但卻說是自己有主動禪讓之意,確實有些荒唐可笑。

在大都呆不下去了,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逃回漠北老家。洪武三年四月,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因「痢疾」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廟號「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背城一戰,而是選擇了逃竄漠北,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故稱其為「順帝」,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對他的莫大嘲諷。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多數人都將「天高皇帝遠」的意思理解錯了,原文竟然跟朱元璋有關
    大多數朋友都認為:諺語「天高皇帝遠」指的是「處於遠離中央的地區,皇權無法覆蓋到當地」的意思。實則不然。這句話的出處,是《閒中今古錄摘抄》,原文是:「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這裡面突出了一句「不反待如何」,象徵著封建社會勞苦大眾揭竿而起的鬥爭。
  • 拿破崙:中國是沉睡的雄獅,其實還有下半句,聽完你就笑不出來了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起,總共存在了296年,傳了十二位皇帝。要說清朝國力發展到最巔峰的時期,那還得數乾隆時期了。好傢夥,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將中國人口突破到了3億的程度。但是乾隆卻曾做了一件讓清朝提早滅亡,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百年歷史走向的事情。
  • 色不迷人人自迷,其實還有下半句,千萬別說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俗語:色不迷人人自迷,你知道它的下半句嗎?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酒不醉人人自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確實是一句俗語,跟「色不迷人人自迷」也很是對仗,但是卻並不是它的下半句,它的下半句很是出名,你一定知道。
  • 拿破崙:中國是沉睡的雄獅,其實還有下半句,聽完笑容逐漸凝固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起,總共存在了296年,傳了十二位皇帝。要說清朝國力發展到最巔峰的時期,那還得數乾隆時期了。好傢夥,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將中國人口突破到了3億的程度。但是乾隆卻曾做了一件讓清朝提早滅亡,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百年歷史走向的事情。
  • 詩鬼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現下半句
    他寫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竟然沒有詩人可以接出對仗工整的下半句,宋朝才下半句才出來。李賀生於中唐時期,祖籍河南。原本家裡是名門望族,後來隨著歷史變遷,他家族衰落了。至於衰落到什麼程度,就像是沒有一樣。
  • 天高皇帝遠
    同事姓高,在清朝同治年間以前,他們家姓陳,陳家在湖南做著大官,忽一日不知何事得罪了皇上,犯了朝廷的死罪,杖打三百後流放雲南永昌,就是今天的保山,永不返回。舊時的保山系蠻荒之地,古諺說「要過潞江壩,先把老婆嫁。」瘴氣肆虐,多少朝廷命犯在那裡有去無回。
  • 中國所有諡號「高」的皇帝,僅有6位,還有3位追尊的高皇帝
    高皇帝是古代中國皇帝諡號之一,簡稱「高帝」,是一個評價非常高的諡號。根據諡法,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所以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能得到諡號「高」,最著名的那位當然就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中國歷史上,高皇帝的數量不多,僅有6位,還有3位是追尊的,沒有做過皇帝。
  • 「老牛吃嫩草」帶貶義,下半句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一句經典諺語
    中國的文化很深厚,四字成語就可以體現出來,這也是當初的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除了一些成語之外,還有一些俗語和諺語流傳襲來,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句諺語,這句話演變到現在,已經變成了貶義的意思,但是這句話的下半句,卻非常經典。
  • 寧德的「山高皇帝遠」可笑,但我頭一回聽說貪官藏錢原來是為了遏制通貨膨脹…………
  • 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實下半句更美,為何知道的人卻很少?
    桂林是作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已經成為了喜愛遊山玩水的人必去之地,這裡的山層巒疊翠,有著&34;的美譽。這裡的水清澈透明,乘著小船在江面上划過,驚起細細的漣漪,印在水面的倒影也隨之蕩漾,令人心曠神怡。因此才有了&34;這句人盡皆知的詩句。
  • 俗話說「桌上不擺三盤菜」,其實還有下半句,看看老祖宗怎麼說的
    既然現在吃什麼都不那麼講究了,那吃幾道菜更是隨意了。現在的人想吃什麼,想做什麼菜都是隨心的,條件允許的話,一頓多做幾個菜也是沒什麼的。不過一般是過年過節或者家裡有什麼喜事的時候,會比平時要多做很多的菜,而菜也大多是些雞鴨魚肉,素菜就少了一些,一道道菜擺在桌上,滿滿當當的,看著很是誘人。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很多人都不知道下半句,直擊人心
    俗語,就像個民間萬花筒,有關於天氣氣象的;有關於人生百態的;有感嘆歲月蹉跎的;還有描寫人性的,就比如說這句「誰人背後無人說」,人們往往只聽說過這句俗語的上半句,而它的下半句更是堪稱經典,直擊人心。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說:「三更莫貪色」,其實下半句更重要,能做到的人太少了!
    俗語,閃爍著古人智慧的光芒,指引著現在人更好的生活。熟讀俗語,了解其背後的意義,能讓人生走得更加通順。我們通常會聽到許多關於健康的俗語,比如一日三棗,長生不老;每天一蘋果,疾病不找我等。有些說法可能沒有科學依據,但大多數說法都是通過我們的經歷。
  • 還有下半句,那才是經典
    還有下半句,那才是經典!那麼這究竟又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讓小編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釣魚窮三年,玩鳥毀一生,在古代的時候已經有了這種說法,而這句話的後一句就是,一朝學會狗攆兔,從此踏上不歸路,若是戀上鷹,兩眼含淚望天空。而從這句話中大家也可以看到這就是古代人的四種方式:釣魚,遛鳥,狗攆兔,玩鷹。而這四種娛樂方式不是窮三年,就是毀一生。
  • 我們把它當誇獎,卻不知還有下半句
    我們把它當誇獎,卻不知還有下半句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中國是只沉睡的獅子」,很多人都會以為這是對中國的讚嘆,將地大物博的中國比喻為深林之王獅子,代表了力量和野性。這一度讓眾多國人深以為傲!祖國,多麼令人感動的詞語,曾經歌手的一首歌曲《我的中國心》點燃了無數人的愛國之心。更不必說還有諸多偉大的名人為了祖國的發展而毅然決然放棄優渥的外國待遇。
  • 俗語「女人當家,房倒屋塌」,有何深意,而它的下半句又是啥意思
    俗語「女人當家,房倒屋塌」,有何深意,而它的下半句又是什麼意思文/小玉在傳承至今的一些話語當中,有一些語句因為包含豐富的生活哲理,因此被人稱為俗語,這些俗語大多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從這句俗語來看的話,就可以看出,在古時,女性的職責應該的相夫教子,輔佐丈夫和孩子,是不可以處理家務的。這在我們現代人來說無疑是男尊女尊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理想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不管在古時還是現在,女性都非常的容易感情用事,做事憑藉自己的感情,從而忽略的所謂的大局觀念,而男性在處理事物上就比較謹慎、理性很多了。
  • 俗語:「近水樓臺先得月」,其實還有下半句,出處你可知道?
    俗語:「近水樓臺先得月」,其實還有下半句,出處你可知道?範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嶽陽樓記》相信大家都背過,他所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也是相當令人敬佩的。他在杭州做官時,權力很大,對工作認真負責,提拔了很多有才幹的人,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他好評如潮。當時有個巡查官叫蘇麟,雖然有些才能,可是因為常年在外,所以範仲淹沒有注意到他,因此也沒有得到提拔。可是見到身邊人都紛紛晉升了,蘇麟心裡也開始犯愁了,覺得不公平:「我當官也沒出過什麼差錯,一直兢兢業業,就因為不在範大人身邊,所以沒有得到提拔。
  • 廣東茂名男子被人浸豬籠:山高皇帝遠不是落後愚昧的藉口
    有點本事的人,都想著在珠三角安家。我也問過我哥們為什麼。 城市發展的規劃太讓人失望。他沒具體說,籠統地用城市發展代替。 現在看看浸豬籠這種古老的私刑都鬧出來了。見微知著,我勉強能理解他為什麼不想回家鄉,也不鼓勵什麼建設家鄉的說辭。 山高皇帝遠不是落後愚昧的藉口。
  •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的下半句出處及翻譯
    大多數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一句很有名的諺語或成語: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但是恐怕知道這個諺語/成語的下半句的人不會很多。所以,一個很有意思的想像出現了,明明大家都知道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而且也要身體力行去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但是卻有很多人連這個諺語的另半句是什麼都不曾努力去了解和理解,更不需說去做去實踐了,難道不也是一件危險的事嗎?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 常說「酒是穿腸毒藥」,它的下半句是啥?為什麼人們都不願意說
    常說「酒是穿腸毒藥」,它的下半句是啥?為什麼人們都不願意說歷史的絢麗長河璀璨斑斕,為後世人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名言,但是隨著時光的洗禮,很多名句俗語只是被一部分人們所熟知,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比如:常說「酒是穿腸毒藥」,它的下半句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