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遠」還有下半句,一般人不了解。「天高皇帝遠」說的是哪位皇帝?
「天高皇帝遠」是個常用語,最早是指稱偏僻的地方,官府的權力達不到。現在則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語含貶義。
其實,「天高皇帝遠」本來不是一句孤立的話,它最早一首民謠,出自元代無名氏的《臺溫處樹旗謠》。時間在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由於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統治,浙江台州、溫州的百姓起義反元,並樹起了「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後來,被明朝人黃溥收入《閒中今古錄摘抄》,這才得以流傳至今。
「天高皇帝遠」大家都理解,那麼,它的後半句「民少相公多」是什麼意思呢?「民」是指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稱,兩個詞語對應的分別是兩類不同的群體。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元代對漢民族的統治最為殘酷,當時的元代統治者將臣民分為幾個等級,江南漢民的地位是最低的。在元朝,蒙古人無論官民,都可以騎在漢人頭上作威作福,他們被調配到江南各地,成為自霸一方的黑惡勢力,讓漢民不堪其苦。正如俗話所說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由於江南漢民受壓最烈,所以,反元首義才會在浙江發生。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是一次在元朝暴政下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爭。那麼,「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
因為這次反抗事件發生的時間為元朝至正八年,而當時的元朝皇帝是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所以,這裡的「皇帝」不是泛指,而是直指當時的當政皇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元朝一共存在了97年,元順帝就執掌朝政35年,是元朝11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也是對漢民壓榨最多的一位皇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親政初期,也曾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但是,隨著在位時間越久,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越來越「孤芳自賞」、獨斷專行,尤其是脫脫遭饞退位後,國事日非,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怠於政事,荒於遊宴」,一味地沉湎於享樂和女色,紀綱廢弛,官吏貪蠹,財政窘迫,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他寧可專心致志地學「行房中運氣之術」,也不處理朝政;寧可別出心裁地設計船舶、製造宮漏,也不關心國計民生。
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直逼元大都。在上都喘息期間,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讓使者給朱元璋帶去了一首《答明主》: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在詩中,元順帝雖然承認元朝氣數已盡,本來是自己走投無路、倉皇北逃,但卻說是自己有主動禪讓之意,確實有些荒唐可笑。
在大都呆不下去了,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逃回漠北老家。洪武三年四月,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因「痢疾」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廟號「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背城一戰,而是選擇了逃竄漠北,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故稱其為「順帝」,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對他的莫大嘲諷。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