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中國太保此時成功發行GDR不管對該公司自身還是對保險業乃至對於正在進一步開放的中國金融業,都是一項標誌性事件。
6月22日,中國太保滬倫通全球存託憑證(GDR)正式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保險行業首單GDR,該公司由此成為首家A+H+G上市保險公司。
此前6月17日,中國太保以「雲上市」的形式,同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舉行掛牌交易儀式。當天亦是滬倫通正式開通一周年之日,2019年6月17日,中國證監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發布滬倫通《聯合公告》,原則批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開展滬倫通。中國太保此番發行GDR是滬倫通機制下第二單西向發行。
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大門正越開越大,相關開放政策層出不窮,去年,國務院金融委發布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今年2月,金融30條出臺,4月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知名國際資產管理機構落戶上海。
中國太保此時成功發行GDR不管對該公司自身還是對保險業乃至對於正在進一步開放的中國金融業,都是一項標誌性事件,意味著要更大程度上深入與全球一流機構正面競爭,勢必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對此,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中國太保總裁傅帆。
中國太保成立於1991年,2007年在中國大陸上市。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公司總資產為1.61萬億,該公司連續九年上榜《財富》世界500強,2019年排名前進至第199位。
圖1.中國太保業績報告
《21世紀》:中國太保發行GDR在中國金融行業裡無疑是一件大事,整個過程中,你們的目標、壓力和感受是怎樣的?
傅帆:首先從我們的目的來說,因為太保無論是在資本充足還是在償付能力方面在行業當中都是非常領先的,所以資本這塊沒有太大的壓力。更重要的還是考慮進一步豐富我們投資人的構成,完善公司的治理水平,特別是加強董事會的建設,所以這個是作為我們這次主要的目的。
應該說這個目的也是非常順利就實現了,大家注意到了,瑞再跟我們籤了基石協議,這個也是GDR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當中可能是第一家,因為基石的安排以前在香港交易所是比較普遍的,在倫敦還沒有。
第二,應對資本市場的波動,GDR有一個結構性的安排,四個月之後是可以兌回成A股,所以對資本市場的這些對衝資金會非常關註定價的折扣,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跟A股的套利,再加上整個資本市場自身近期的波動,給我們帶來比較大的壓力。
當時我們也注意到了,隨著我們GDR發行信息逐步的公開,短期內市場上也還是存在一定壓力,所以如何進行合理的定價的,堅持我們的初心,這方面我們也是有很大的壓力。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其實也進一步鍛鍊了我們應對資本市場的波動。一些短期的波動時,我們堅守10%的折扣的底線,我們還是要堅持初衷,改善公司治理的同時也要對老股東負責。
圖2.中國太保主要股東結構
《21世紀》:你剛才提到此次發行GDR一個重要目的是對標國際一流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太保在國內已經是歷史悠久比較先進的公司,你認為國內這些一流公司與國際相比,差距在哪裡?
傅帆:30年的公司在國內應該算是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公司了,但是相對國際市場來看可能還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特別是所經歷的經濟周期各方面,可能包括業務布局還是有比較大的一些局限性。
我們這次通過GDR的發行,引進瑞再等一系列的戰略投資人之後,希望在經營管理上能夠吸取更多的先進的經驗。同時在資產配置方面,在國際化的業務布局上能夠有更加長足的進步,這兩個方面是目前我們比較欠缺的。我們的業務主要還是局限在中國大陸,除了財產險在香港有一定的業務之外,業務分布的局限性跟我們下一步的國際化布局來看還是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圖片來源 / 人民視覺
《21世紀》:經營管理模式上是與國際機構有比較大的差異嗎?
傅帆:經營管理的模式我覺得應該會向更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努力,專業化大家也非常的能夠理解,市場化我想我們隨著我們投資者的結構更加的多元,外部投資人肯定是希望公司未來的發展是以更加市場化的機制來進行保證,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也在做一些積極的探索。
每次我們跟投資人交流的時候大家都會非常關心一個問題,就是股權激勵的問題,是不是能夠把經營管理團隊能夠跟股東的利益更加緊密的捆綁,之前因為有一些監管政策的限制,所以這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但最近上海有一家非常大的金融機構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勵的方案,隨著國資國企改革試點在不斷的推進,機制這方面的突破勢在必行,所以我們在長期激勵方面有更多的探索,我想市場化的步伐肯定是會進一步加快的。
最後就是國際化,這個其實關係到我們保險業務的國際化,也關係到資產配置這方面更大的國際化布局,這個是下一步我們的業務重點。
《21世紀》:在路演溝通的過程中,海外投資人還關心些什麼?
傅帆:他們會非常關注我們的轉型,轉型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定期披露的數據來看也反映出短期經營當中或者轉型當中遇到的一些困難,特別是我剛才提到的比如壽險隊伍的一個優化,新業務價值持續的提升,特別是疫情期間還是有比較大的影響,他們會比較關心我們轉型的目標是不是會改變,我們的策略是不是會做一些調整,這個是被問的比較多的問題。
另外就是下一步的國際化的布局,這個也是他們比較關心的問題。
還有投資端,大家都非常關心長端利率下行之後資產配置收益的問題,因為海外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利率,特別是去年開始疫情之後有很多的負利率,所以他們也非常關心將來的資產如何配置。在不下沉信用放大風險的情況下繼續能夠保持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收益率水平,這個是他們比較關心的,基本主要就是這些問題。
《21世紀》:你剛才提到會加大海外資產配置,尋求海外管理人,這方面目前有些實際動作或者路徑嗎?
傅帆:現在在看,也找到了一些標的,但是需要做比較深入的背景調查。外部管理人主要是海外基金公司,看重他們海外配置的能力,這塊我們原來的投資力量還主要是局限在國內,對於海外市場的理解經驗各方面都還不夠,所以我們會藉助於他們在這方面的經驗。區域上可能主要是集中在歐美。
《21世紀》:你也是今年陸家嘴論壇的發言嘉賓,今年陸家嘴論壇的主題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20:新起點、新使命、新願景」,你怎麼理解這個「新」,有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
傅帆:新機遇,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事務中的話語權繼續提高。二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金融服務提出新需求。三是經濟、貿易、航運和科創中心建設加快推進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四是增設臨港自貿區新片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實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這些都為上海金融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新挑戰,一是對標全球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還存在產品不夠豐富、缺乏全球性的市場定價權和話語權、國際影響力不足、吸引金融人才集聚軟環境欠佳等短板。二是各國際大都市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都紛紛加大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進力度,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三是金融風險防範任務日益繁重。
(作者:方海平 編輯: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