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心中,結婚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也是最大的喜事之一,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一刻本該越開心越好,但是農村有句俗語叫做:「新娘上轎,不哭不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新娘上轎,不哭不發
其實在很多山區農村,如今依然有這種現象,就是女孩在出嫁前要離開家的時候,女方的母親就會放聲大哭,有些是小聲痛哭。人們就以為是女兒要離開家了,養了這麼大就要成為別人家的人了,所以心裡很不舍才會痛哭的,其實最主要的是新娘要哭。
新娘出嫁前「哭」的這種行為叫做「哭嫁」,是一種很古老的習俗,相傳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那時候趙國有個趙太后剛剛掌權,秦國就要攻打趙國,於是趙國只好向齊國求救,但是齊國卻要求趙國把公主嫁給齊國國君,趙太后也只好答應了,在公主出嫁臨行前,趙太后握著公主的腳哭泣著為她送行,並祈禱說:「必勿使返」,意思是嫁出去後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
從此以後就開始流行「哭嫁」的習俗,一方面是傷心女兒遠嫁,另一方面就是祈禱女兒嫁出去後可以婚姻幸福,千萬不要被夫家趕回來。在以前女子被趕回來,也就意味著被丈夫休掉了,也就是違反了所謂的「七出」,這樣也就很難再嫁出去了。
後來「哭嫁」的習俗就到了民間,到了老百姓家裡可是愈演愈烈,在有些地方,新娘出嫁前一個月就開始哭了,當然這時候的哭只是斷斷續續進行的,到了出嫁的前一天晚上,才開始真正的大哭,一直到第二天上轎時,特別是上轎前一刻更是達到高潮。
女兒出嫁時為何要哭呢?
第一:感恩
新娘通過哭來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難捨難分之情,也是孝的一種表現。這時候新娘一般會連哭帶唱:「娘的恩情說不完,一教女兒學煮飯,二教女兒學結麻,三教女兒學背柴,四教女兒學挑花,五教女兒學寫字」,當然還有很多種唱詞,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而母親也會通過哭泣的歌聲來表達對女兒的不舍。
第二:擔憂
新娘在出嫁後,身份從此就由女兒變成了媳婦,因此心裡充滿了擔憂,從哭嫁歌中就能看出來,比如哭嫁歌有這麼一段:「我在娘家是貴人,六月太陽我沒曬,七月行雨我沒淋;我到婆家變賤人,六月太陽天天曬,七月行雨我要淋」。
第三:發洩
新娘在出嫁時,總要發洩一下心中的情緒,於是就用哭來代替了,首先是感慨地位的不公平,在以前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幾乎成了男人的「財產」,家族所有的利益也都與女人無關。其次是罵媒人,比如哭嫁歌中有這麼一段:「你騙我到公婆家,變成人家牛和馬,人家動手就來打,打了罵了不解恨。」說的就是媒人。
通過哭嫁的內容也能看出來,哭嫁也是新娘出嫁前第一次接觸外人,能不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哭嫁是很關鍵的。所以誰家嫁女的時候不哭,或者出現嫁而不哭的姑娘,就會被當成沒有教養,忘恩負義,甚至有出嫁的姑娘不哭還會被母親責打。
所以「新娘上轎,不哭不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新娘上轎的時候,一定要哭,如果不哭的話,會被旁人笑話,讓人覺得不孝,不孝順當然也就很難發財了。要知道以前的不孝可是很嚴重的,所以才有了「不哭不發」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