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是人生的重大禮儀活動之一,是青年人婚姻生活的開始。這種大喜大慶的事情,在民間已不完全是結婚者本人的事情,而成為一個社區,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慶賀的大事。
在這個氣氛熱烈的活動中,人們同樣要用餃子作為傳達某些願望的工具,在婚禮中起到調節氣氛、活躍場面的作用,使婚禮更加富有情趣,呈現出喜氣洋洋的熱烈局面,也使之更具有濃鬱的民俗意蘊和文化內涵。
在我國北方地區,有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諺,叫做「上轎餃子下轎面」,說的就是餃子在婚禮中的重要作用。上轎餃子是指女兒新婚之日,臨上轎前,父母要用餃子為女兒送行。實際上,餃子在整個婚禮中,幾乎無處不見,它所起的作用也非他物可比。
在河南中部地區,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街坊鄰居要給姑娘家裡送一鍋拍(一種淺圓形的炊事用具)餃子。
餃子包得格外講究,小巧玲瓏,十分好看。哪家捏得好,捏得小,說明那家主人手巧。送餃子的過程也是炫耀包餃子手藝的過程。鄰居間相互比賽,相互競爭。小的餃子只有西瓜子一樣大,而且形狀各異,以元寶等吉祥形為多。這些餃子,是不給待嫁姑娘吃的,多由姑娘的父母下熟後,同送餃子的鄰居一起分食,以此表示他們的祝賀之意,分享新禧之家的歡樂,並期望第二天的婚禮順利進行。
在山東的膠東等地,姑娘成婚的頭一天晚上,父母、親友除了要為姑娘備些第二天穿戴的服裝、飾物外,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由母親親自調餡和面,大家圍在一起包第二天用的「上轎餃子」。上轎餃子,一般包得很多。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將餃子煮熟。此時,前來送行的鄰裡、親友也紛紛來到,一起食用餃子。舊時,姑娘出嫁,是乘坐轎子的。待新人梳妝完畢,臨上花轎前,由母親著手端來熱氣騰騰的餃子,讓女兒吃。因為這是女兒在家吃的最後一頓自家飯,也煺母親為女兒做的送行飯。此時,雖然母女都懷著難捨之情,甚至不能下咽,但至少必須吃上一對餃子。吃完餃子後,女兒先於堂聞拜別列祖,然後拜別祖父母和父母親及前來送行的親友,最後才能上轎,離開家人而去。
轎前吃的餃子,多少不拘,但必須是偶數,常見的是只吃一對。預示著喜事順利圓滿,成雙成對,永不分離。
據說,女兒吃了上轎的餃子之後,就成為男家的人了,以後過年則要在男家吃餃子。所以,民間對上轎餃子特別重視,要包製的形美昧佳,希望給遠嫁的女兒留下永不忘記的印象。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娶親這天,姑娘上轎前,民間有帶餃子的風俗,此餃稱為「隨身飯」。
餃子事先由娘家備好,成婚當天,隨迎親花轎或汽車帶到婆家。餃子的數量根據新娘的年齡決定,若是20歲,則準備20個餃子。到婆家後,新娘入了洞房,婆家嫂子把餃子煮成半熟,媲給新娘吃。嫂子並嬰逗趣地反覆詢問新娘:「生不生呀?」新娘則在嬌羞難啟齒的窘況中,不得不在眾入的質向下,間答說:「生。」然後將半生不熟的餃子倒在新床之下。
此處「生」的意義已由餃子的生熟轉變成為生兒育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