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東等地流傳「上轎餃子,下轎面」, 你知道上轎餃子由來嗎?

2020-12-24 美食愛問

婚禮是人生的重大禮儀活動之一,是青年人婚姻生活的開始。這種大喜大慶的事情,在民間已不完全是結婚者本人的事情,而成為一個社區,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慶賀的大事。

在這個氣氛熱烈的活動中,人們同樣要用餃子作為傳達某些願望的工具,在婚禮中起到調節氣氛、活躍場面的作用,使婚禮更加富有情趣,呈現出喜氣洋洋的熱烈局面,也使之更具有濃鬱的民俗意蘊和文化內涵。

在我國北方地區,有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諺,叫做「上轎餃子下轎面」,說的就是餃子在婚禮中的重要作用。上轎餃子是指女兒新婚之日,臨上轎前,父母要用餃子為女兒送行。實際上,餃子在整個婚禮中,幾乎無處不見,它所起的作用也非他物可比。

在河南中部地區,姑娘出嫁的前一天,街坊鄰居要給姑娘家裡送一鍋拍(一種淺圓形的炊事用具)餃子。

餃子包得格外講究,小巧玲瓏,十分好看。哪家捏得好,捏得小,說明那家主人手巧。送餃子的過程也是炫耀包餃子手藝的過程。鄰居間相互比賽,相互競爭。小的餃子只有西瓜子一樣大,而且形狀各異,以元寶等吉祥形為多。這些餃子,是不給待嫁姑娘吃的,多由姑娘的父母下熟後,同送餃子的鄰居一起分食,以此表示他們的祝賀之意,分享新禧之家的歡樂,並期望第二天的婚禮順利進行。

在山東的膠東等地,姑娘成婚的頭一天晚上,父母、親友除了要為姑娘備些第二天穿戴的服裝、飾物外,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由母親親自調餡和面,大家圍在一起包第二天用的「上轎餃子」。上轎餃子,一般包得很多。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將餃子煮熟。此時,前來送行的鄰裡、親友也紛紛來到,一起食用餃子。舊時,姑娘出嫁,是乘坐轎子的。待新人梳妝完畢,臨上花轎前,由母親著手端來熱氣騰騰的餃子,讓女兒吃。因為這是女兒在家吃的最後一頓自家飯,也煺母親為女兒做的送行飯。此時,雖然母女都懷著難捨之情,甚至不能下咽,但至少必須吃上一對餃子。吃完餃子後,女兒先於堂聞拜別列祖,然後拜別祖父母和父母親及前來送行的親友,最後才能上轎,離開家人而去。

轎前吃的餃子,多少不拘,但必須是偶數,常見的是只吃一對。預示著喜事順利圓滿,成雙成對,永不分離。

據說,女兒吃了上轎的餃子之後,就成為男家的人了,以後過年則要在男家吃餃子。所以,民間對上轎餃子特別重視,要包製的形美昧佳,希望給遠嫁的女兒留下永不忘記的印象。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娶親這天,姑娘上轎前,民間有帶餃子的風俗,此餃稱為「隨身飯」。

餃子事先由娘家備好,成婚當天,隨迎親花轎或汽車帶到婆家。餃子的數量根據新娘的年齡決定,若是20歲,則準備20個餃子。到婆家後,新娘入了洞房,婆家嫂子把餃子煮成半熟,媲給新娘吃。嫂子並嬰逗趣地反覆詢問新娘:「生不生呀?」新娘則在嬌羞難啟齒的窘況中,不得不在眾入的質向下,間答說:「生。」然後將半生不熟的餃子倒在新床之下。

此處「生」的意義已由餃子的生熟轉變成為生兒育女的希望。

相關焦點

  • 豫劇陳派經典《三上轎》將搬上銀幕
    霍亞平 攝 人民網鄭州8月18日電(霍亞平)豫劇陳派經典劇目《三上轎》即將搬上銀幕;陳派傳人、豫劇表演藝術家關靈鳳的舞臺藝術生涯79周年專場晚會即將於11月中旬在鄭上演。這是記者從昨日上午在鄭州市舉行的「關靈鳳先生舞臺藝術生涯79周年專場晚會啟動儀式暨豫劇電影《三上轎》劇本研討會」上獲得的消息。 祥符調是豫劇的母調,起源於開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豫劇祥符調代表性傳承人、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關靈鳳是傑出的祥符調傳人,從藝79年,被譽為「汴京金鳳凰」。
  • 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丨祥符調戲曲電影《三上轎》推介發布會舉行
    ,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團長孟祥禮,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關靈鳳義女、國家一級演員、祥符調陳派第三代傳人金麗麗,河南永冠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冠軍以及祥符調戲曲電影《三上轎》的主創團隊等,共同出席推介發布會。
  • 餃子的種類很多,蒸餃、煎餃、水餃,你知道河南人管餃子叫什麼嗎
    這一提餃子大家都知道這過節是一定要吃的,不僅要吃還要吃很多,具體因為什麼大家也說不出來可能就是傳統吧。不過這餃子不僅僅是在大年三十齣現的,畢竟這也算是中國主食文化裡不可忽視的一種主食了,所以餃子的種類就有很多,比如說蒸餃、煎餃、水餃等等,種類就這麼多就更別提餡了,什麼肉的菜的花花草草的,可能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餃子包不了的餡呢。
  • 乘山轎上千佛山
    (原標題:乘山轎上千佛山)
  • 明日冬至吃餃子,你知道由來嗎?這幾種餃子餡最適合冬至吃!
    冬至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都吃了這麼多年,那你知道這其中由來嗎?冬至吃餃子這個「驅寒嬌耳湯」就是最初的餃子,而張仲景就是發明餃子的人。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冬至舍藥,所以在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就被流傳下來。冬至這一天,在外地的人們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而餃子擀皮是圓形的,然後再包上好吃的餡料,寓意就是「團團圓圓」。
  • 餃子的妙處你要知道,帶你領略餃子的古往今來
    年關將至,有一種食物在家庭飯桌上會越來越常見,這就是餃子,餃子多見於北方家庭,北方多以麵食為主,相較於南方,主材料就更容易找到,餃子在北方一年四季都是流行的,還有很多順口溜流傳。「上車餃子下車面」,「出門餃子進門面」,「二月二龍抬頭,要吃素餡餃」,「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由此可見,北方人是多麼離不開餃子。餃子由來也很有趣味性,醫聖張仲景我們都知道。
  • 山東餃子好吃,還是東北餃子好吃?走南闖北,舌尖上的美食品鑑
    今天聊一聊很多人都喜歡吃的餃子。餃子,源自東漢醫聖張仲景的「角子」,據說有1800年的歷史,流傳至今可是中國北方百姓最喜愛的傳統美食了。說起北方的餃子,行走各地都是喜聞樂見的美食,哪個地方不見餃子館呢?但以東北和山東最有代表性。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諺語及順口溜
    「立冬」到,「立冬」峭,立冬來了吃餃子。轉眼間又到了「立冬」節氣的開始,每到這個時節,就意味著,冬天就要到了。為什麼冬至大家都要吃餃子呢?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有關冬至的諺語俗語順口溜。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 刀尖上的媽祖舞蹈——「耍刀轎」
    其中,耍刀轎這一「絕活」,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耍刀轎表演者均為男性 據湄洲島當地民俗專家介紹,耍刀轎是湄洲島群眾在元宵節祭拜媽祖活動中表演的傳統民間舞蹈,也被稱為媽祖舞,舞蹈表演者均為當地男性。 湄洲島的「媽祖元宵」,從每年正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九結束,持續12天,湄洲島上14個媽祖宮廟約定俗成,以繞境巡安布福的形式,祭媽祖鬧元宵。
  • 餃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你知道河南人管餃子叫什麼嗎?
    餃子是中國非常傳統的一道美食,不過因為地域的不同吃餃子的習慣也不同,有的地方喜歡吃蒸餃,有的地方喜歡吃水餃,南方人在吃餃子的時候還喜歡把餃子跟餃子盛在一起吃,感覺好像湯餃一樣,吃法不一樣,每個地方對於餃子的叫法自然也不一樣,不過餃子應該算是大眾的叫法。
  • 大志微轎有三寶
    隨著國家六部委相關政策的發布以及全國各地的電動車上牌,」一級資質」、」北京上牌」成為最受經銷商關注的關鍵詞。車輛上牌、合法上路,必將淘汰一批無資質企業、淘汰一批無目錄車型,從而保障消費者合法路權,規範行業健康發展。
  • 我們吃餃子的歷史長達千年,可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在北方,到了冬天的時候大多數人家裡都會包餃子吃,家家戶戶都在忙活,然而這種傳統已經傳承了上千年之久,可以說是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這可不單單是因為餃子的美味哦,其實這裡還流傳著這麼一個小故事。在漢朝時期,有一年發生了天災,糧食絕收,百姓們紛紛餓死在了街頭,我們都知道瘟疫往往都是發生在饑荒之後,因為許多屍體而因為的傳染疾病,殃及了數十萬人,這個時候在南陽一個地方有一個中醫張仲景,張仲景自幼學醫,醫術高超,無論什麼病都可以治,不管是什麼疑難雜症,張仲景出手肯定是藥到病除。
  • 民間故事:上轎為啥要「哭肉」
    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姑娘,不滿父母包辦的婚姻,又無力反抗,被迫上轎後,在轎內用剪刀自殺了。消息傳開,一些同樣境遇的姑娘,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就學她的樣子。從此,人們稱第一個自殺的姑娘是「花帥」,說後來自殺的姑娘是「花帥」引誘她死的。
  • 冬至:冬至吃餃子的傳統被人熟知,它的由來你也熟知嗎?
    ,今年冬至你回家了嗎?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你知道它的另一個故事嗎?吃餃子前不妨看一看,你會更加的了解它。【餃子的起源】餃子一般將適量冷水倒入麵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麵團,蓋上拯幹的溼紗布或毛巾,等待發麵一小時,揉搓成圓長的劑子,刀切或手摘成若干個小面劑子,將這些小面劑子用擀麵杖擀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上餡料,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燒開水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用漏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覆兩三次
  • 寧波萬工轎即將亮相《國家寶藏》
    「現代人對以前的婚嫁習俗非常感興趣,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站在轎子邊能興奮地欣賞半天。」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範珮玲笑著說。    範佩玲在浙博工作了幾十年,是浙博唯一會拆卸萬工轎的人。她說,萬工轎,顧名思義, 是指用一萬個工時製作的花轎。這頂清末民初時期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還有一個美稱叫「天下第一轎」。木質雕花,朱漆鋪底飾以金箔貼花,萬工轎遠看像一座微型宮殿。
  • 「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出」,扛轎屋是什麼?現在還有道理嗎?
    運轎房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所謂的「吊轎屋」,從字面意義上講,房子的風格就是因為有人抬著轎子,所以被稱為「工字房」!為什麼這麼說,像這樣住在一所房子裡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其中一種說法是,這樣的房子,看上去就像是四個人抬著轎子,用轎子抬著中間的房子。轎可懸掛,但房屋不可懸掛。
  • 中國民間故事-新娘子上轎為什麼要頂蓋頭布
    這個故事主要流傳於河南洛陽一帶。很早以前,南山上有一棵老桃樹。這棵桃樹經過千年,已修煉成一個美麗的桃花仙女。離這棵樹不遠的一個山洞裡,住著一條大黑蛇,是個貪色的妖精,經常來糾纏桃花女。桃花女嫌它長相兇惡、醜陋,又常傷害生靈,所以對它從不理睬。
  •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
    每逢新春佳節,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除夕夜家人團圓一起包餃子、吃餃子,吃美味的餃子是我國大部分地區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在民間可謂歷史悠久,那麼春節吃餃子的由來是怎樣的呢?有什麼寓意呢?聽小編與你一一道來。1、據說三國時期就有一種類似餃子的食品如同今日的「餛飩」,形狀和現在的餃子相似。
  • 曾國藩當三品官,仍乘藍轎,轎前沒有引路官、扶轎人
    曾國藩在道光年間連年被提拔,升遷極快,十年之間連升十級,這是難得的恩遇:在升為正三品大員後,按規定,轎呢要由藍色換為綠色,護轎人也要增加倆人,而且乘轎是需要配備引路官和護衛的。但令百官詫異的是,曾國藩從升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邊不得不增加兩名護衛外,轎前不僅沒有引路官,連扶轎的人也省了去,且轎呢也沒有換成綠色,仍乘藍轎。不久,曾國藩又升為二品大員,下人就為他薦舉了四名轎夫,要把曾國藩的四人大轎換為八抬大轎。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員準乘四人抬的藍呢轎,三品以上官員準乘八人抬的綠呢轎,俗稱八抬大轎。
  • 明朝前期實行「禁轎令」,為何中後期「觸底反彈」,興起乘轎之風?
    轎子是古時候人們一種重要的代步工具,上到一品大官,下到平民百姓都有在使用轎子,還有像結婚、中舉等重要場合都少不了轎子這個東西,到了明朝,轎子也作為官員們的主要交通工具,轎子不僅發揮著他的交通功能,還作為區分身份的象徵,所以研究一個時期的乘轎制度也有利於對朝代階級制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