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國家「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系統 上海市徐匯區定位科技服務...

2021-01-09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根據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建設示範基地的總體部署,為打造對標國際一流、服務國家雙創的科技服務品牌,建設有特色、有內涵的示範基地,徐匯區制定了年度指標、主要任務、政策舉措、重點工程「四張清單」,梳理岀19個指標、33項具體任務、39條政策舉措、55個重點項目,強化示範基地建設目標管理。徐匯區制定實施《徐匯區著力打造卓越全球城市最優營商環境改革行動方案》,以國家「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示範工程建設為抓手,加速構建家門口、指尖上、一體化的政務服務體系。同時主動融入上海「四大品牌」建設,強化科技服務核心樞紐功能,啟動實施六大「光啟計劃」,著力構建「兩極兩帶」空間布局,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雙創示範基地建設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績,營造聚人氣、促發展的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一、以建設國家「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示範工程為抓手,營造優良營商環境

  徐匯區大力推廣「一號」申請機制,簡化優化群眾辦事流程。推行群眾辦事相關證件、證照、證明等電子化,循序推動證照信息互認共享,讓企業辦事避免重複提交材料和循環證明。在全市率先建立電子證照的分類等級。按照證照的可信程度建立A、B、C、D四個由高到低的等級,便於證照的復用和推廣。在全市率先形成互認共享的電子證照目錄。已初步形成可互認共享的電子證照目錄,涵蓋107類證照。在全市率先試運行電子證照庫系統。建設市區一體化電子證照庫,推進18個部門107類證照證明採集、制證、審核和入庫,率先試點推進互認共享標準,建立電子證照庫和統一身份認證體系,推行辦事證件、證照、證明電子化。實現基礎證照信息的多元採集、互通共享、多方利用,以電子證照庫支撐各部門辦事過程中相關信息「一次生成、多方復用,一庫管理、互認共享」。強化「一窗」受理模式,建設「受審一體化」信息平臺。完成標準化受理系統升級改造,實現「受審分離、即時互動、無縫銜接」,將6個「綜合窗口」受理事項擴大到16個部門的130個事項,企業註冊與服務大廳所有事項實現全科醫生式的「一窗通辦」,加快構建「1+13+X」政務服務體系。與銀行籤訂「政銀聯動」登記註冊合作框架協議,全區共有5家銀行的105個營業網點成為企業註冊登記代辦點,325家新設企業享受到功能區公司、城市綜合體執照代辦服務,佔新設企業的38.05%。積極構建「一網」通辦渠道,暢通政務服務方式渠道。大力推進本區網上政務大廳建設,全面打通網上與網下資源,促進線上辦理與線下窗口服務有機融合,加快網上網下一體化,建立覆蓋全區4.3萬多家註冊企業的「一戶一檔」企業信息庫,203個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實現全程網上辦理,涉企審批事項實現100%網上預審,辦理期限縮短30%以上。完善政府綜合監管平臺,實現事中事後一體化,已形成涉及事中事後審批、處罰、監管事項的「職能三清單」5045條。全面深化「一口諮詢」知識庫建設。開展「一口諮詢」知識庫建設,完成應用和資料庫的建設,實現商事登記領域基本政策的問答,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務服務。全面拓展多渠道延伸服務。開設徐匯「一站通」網站、微信公眾號、APP和自助服務機等多種延伸服務渠道,引入百事通、中智、領英等行業內標杆性服務機構,為企業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

  二、聚焦科技服務核心定位,推進高端產業集聚發展

  徐匯區以科技服務業為核心樞紐,推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建設了智慧財產權服務高地,在全市率先探索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政策集成與服務融合,聚集各類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160餘家,極大地提升了區域智慧財產權服務能級。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建立智慧財產權人民糾紛調解委員會、智慧財產權投訴站、智慧財產權保護協會、檢察官工作室,加強智慧財產權維權投訴管理,完善中小微型企業智慧財產權法律援助服務。積極對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等國際優質服務機構和組織的落地合作,舉辦智慧財產權宣傳周活動、智慧財產權高峰論壇等活動,提升智慧財產權服務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打造智慧財產權服務品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閉環運轉。制訂《徐匯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操作指導規程》,通過流程再造和政策集成,聚焦科研成果轉化中的價值評估、工商登記、股權變更、遞延納稅等重點環節,打通轉化痛點、堵點,構建起科技成果轉化的運轉閉環,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成果。在全市率先開展簡化創業創新企業股權激勵註冊登記流程試點,制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登記註冊操作辦法》,通過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入股的形式,使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不再是「一錘子買賣」,通過科研人員的全程參與,有利於人才、技術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建立從科學發現、專利申請到項目孵化、企業註冊、股權融資的科技成果轉化全生命周期服務的新機制。例如,在上海交大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建設過程中,徐匯區相關部門做到了在科技成果轉化「一件事」上的保姆化、專業化、市場化全流程服務。同步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支撐。積極發揮政府資金對創新創業的引導作用,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累計岀資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60.5億元投向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等區域導向性產業。支持漕河涇開發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擴大科技企業雙無信貸規模,開創了「園區+政府+銀行」聯合服務中小企業的模式,平臺運行10年來,共向417家(次)企業發放貸款,融資額度達17.5億元,沒有一筆壞帳發生,有力助推雙創企業發展。

相關焦點

  • 旅遊局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55號),推進國家旅遊局「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制定本方案。14.加快建設政務服務「一張網」。要依託局門戶網站整合國家旅遊局政務服務資源與數據,加快構建權威、便捷的一體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避免重複分散建設;已經單獨建設的,應儘快與局門戶網站前端整合。國家旅遊局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要主動做好與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的對接,形成統一的服務入口。
  • ...薩迦縣衛生服務中心與徐匯區中心醫院舉行遠程醫療平臺建設籤約…
    引上海優質醫療資源 更好服務藏區百姓——薩迦縣衛生服務中心與徐匯區中心醫院舉行遠程醫療平臺建設籤約… 2020-06-02 0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的通知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建設指南》)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統籌推動本地區本部門「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各省(區、市)要按照本指南要求,結合實際統籌推動本地區「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區特色,開展政務服務相關體制機制和應用服務創新。國務院有關部門要依照本指南相關要求,做好本部門政務服務資源匯聚和審批服務系統整合,推動部門縱向業務辦理系統與地方政務服務平臺安全對接。
  • 上海徐匯區持續建設高品質有溫度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徐匯區作為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歷來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提供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徐匯區文旅局副局長蔣豔介紹,「十三五」期間,徐匯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市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 工商總局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 切實構建政務信息公開的第...
    三、「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情況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55號)的要求,總局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運用網際網路技術,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透明度,為群眾辦事創業提供極大的便利。
  • 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徐匯區稅務局正式掛牌(附重要通知)
    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徐匯區稅務局正式掛牌(附重要通知) 2018-07-07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2020,我們是徐匯政務發展的追夢人!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新的一年,我們加快落實「一網通辦」改革舉措,全力打響「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全力做優「一窗辦成」政務服務體驗,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新的一年,我們勠力同心砥礪前行,聚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改革,著力下好繡花功夫,提升城區精細化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網通治」城市運行平臺。
  • 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快應用上線試運行
    "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方便快捷。部分已上線服務OPPO用戶可在OPPO手機的系統入口便捷地使用到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快應用,如對Breeno語音助手說:"打開政務服務",就可以通過語音啟動該快應用。2020年3月,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配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移動端快應用建設工作,方便企業、群眾通過國內各主流手機終端便捷訪問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政務服務應用。2020年4月,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快應用安全保障體系通過專家評審,開始了緊鑼密鼓的開發、測試等工作。
  • ...等八部門關於印發《上海市推動服務外包加快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
    主要任務   (一)夯實數位化轉型基礎   1.推動建設高質量的數字基礎設施。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級,加快構建面向全球數據服務的信息通信樞紐。推進網際網路應用IPv6升級,提升信息通信網絡承載能力。聚焦特定功能區域,推動建設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和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
  •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 安徽省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總體建設...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方案的通知》(皖政〔2017〕25號)等精神,加快全省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構建統一、規範、多級聯動的「網際網路+運用網際網路思維,調動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政務服務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平臺化過程中,推動政務服務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業務協作。開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藉助社會資源和智力,加快政務服務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創新,為企業和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
  • 上海徐匯區建設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全力打造科技服務業集聚區 [
    海峽之聲上海9月21日訊(記者 王倩)上海市政府新聞辦21日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徐匯區區長方世忠介紹了徐匯建設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相關情況。方世忠表示,徐匯區將全力打造科技服務業集聚區。  今年6月,徐匯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雙創示範基地。按照國家發改委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徐匯區與市發改委、市科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關於全面建設徐匯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方案》,上海市政府也發布了相關實施意見。
  • 讓政務服務更「快」一點 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快應用上線試運行
    據了解,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快應用是一款為廣大安卓手機用戶提供的移動端應用,具有免下載安裝、即點即用、服務直達等優勢,操作上更加簡潔。 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快應用的上線試運行將進一步豐富和拓展政務服務移動端應用的形式,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服務門戶、移動端App和微信、百度、支付寶小程序形成良性互動互補,可以滿足不同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辦事需求,為用戶推送更多場景化、精準化服務,讓企業和群眾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線上辦」「指尖辦」,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實現更大範圍覆蓋。
  • 中智上海外企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張暉榮獲徐匯區政府質量獎個人獎
    上海2020年12月3日 /美通社/ -- 12月2日上午,2020年徐匯區政府質量獎頒獎儀式在西岸美術館舉行。中智上海外企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張暉榮獲徐匯區政府質量獎個人獎。此次徐匯區政府質量獎的共16個獲獎者,涉及科技、醫療、文化等各行各業,橫跨產品、服務、工程、人居四大質量領域,既有科技醫藥等「硬核」產業的領軍企業,也有新興服務業、文化領域的龍頭單位,這些質量先行者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堅守以創新為靈魂、以品質為生命的初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堅持創新、追求品質是他們共同的價值導向。
  • 徐匯區中心醫院貫眾網際網路醫院醫保網上支付患者使用說明
    徐匯區中心醫院貫眾網際網路醫院醫保網上支付患者使用說明 2020-03-01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7年)》
    國家層面出臺《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方案》,建立國家電子政務統籌協調機制,組織開展國家電子政務綜合試點,持續深化電子政務應用,探索形成可借鑑推廣的電子政務發展經驗,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網際網路+黨建」服務黨的建設。
  • 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致公黨深圳市委會:  《打造先行示範區科創新方位,加快創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議提案》(第20190718號)收悉,現就提案辦理有關情況答覆如下:  一、意見建議採納落實情況  (一)針對提案「加快完善深圳數據立法」建議,答覆如下:  為推動制定數據管理相關法規,2018
  • 青海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 推進「一網一門一次」改革
    央廣網西寧10月14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日報記者花木嵯)青海省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網際網路+政務服務」 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加快構建「一網、一門、一次」優質高效網上政務服務體系。
  • 上海市徐匯區——先服務再治理 合力構建好社區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上海市徐匯區——先服務再治理 合力構建好社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本報記者 田 泓金秋午後,居民柴秀英和幾位老鄰居,坐在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樂山六七村小區西門的「緣驛站」,聞著桂花香,嘮著家常。
  • 智城十載,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鋪開數位化轉型之路
    ——智慧城市體驗周2020火熱進行,上海城市峰會壓軸舉辦2010年上海率先在全國開啟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作為智慧城市的先行者,上海近十年在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等多個方面建設成果顯著。在近日舉行的全球智慧城市大會2020上,上海從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座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世界智慧城市大獎」,這是中國城市首次榮膺該獎項。
  • 家門口的早教服務機構,上海市徐匯區「向日葵親子小屋」開門啦!
    近日,上海市計生協「向日葵親子小屋」在徐匯區華涇鎮建設完成,並迎來了第一批「小學員」。該親子小屋在原華涇鎮科學育兒指導中心基礎上,升級和完善功能區,增加配套設施,整合師資,主要面向華涇鎮外來流動人口嬰幼兒家庭提供親子早教公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