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洲街道推廣文明新風。白沙洲街道供圖
中新網長沙12月18日電 (記者 劉雙雙)「過去一年的人情紅包至少6到8萬元,現在一年人情開支不超過1000元。這不僅為村民真正減了負,也杜絕了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翻開村裡的「紅黑榜」記事本,長沙市望城區白沙洲街道黃田村黨總支書記龍澤文感慨道,這種改變得益於網格化管理下推行的移風易俗改革。
毗鄰湘江的黃田村總面積3.9平方公裡,總人口4275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直處在項目開發、建設前沿陣地的黃田村城鄉面貌、村民生活條件都發生了極大改善。但受傳統觀念影響,婚喪嫁娶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現象卻普遍存在,人情消費成為沉甸甸的家庭包袱。「建設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革除陳規陋習已經勢在必行。」龍澤文直言。
2020年4月30日,望城區法院在白沙洲街道同心園社區授牌成立「訴源治理工作點」第一站。白沙洲街道供圖
聽取意見、專題調研,大小會議開了20餘次,黃田村頂著壓力制定了《黃田村村規民約》《黃田村紅白理事會章程》《黃田村移風易俗獎懲辦法》,並於2019年6月25日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自此,全村紅白喜慶事宜操辦有了詳細的標準,甚至對香菸、酒和非親屬禮金都有了具體要求,鄰組不做「人情」也成了一條紅線。
有了村規民約,如何確保執行到位?龍澤文告訴記者,網格員挨家挨戶上門宣傳,對全村人員生日進行臺帳管理;遇到整壽的老人,提前告知規定和耐心溝通。部分人員思想觀念一時難以改變,網格員不厭其煩多次登門。如有違規,一律黑榜通報。
有了啃「硬骨頭」的拼勁,沿襲多年的陳規陋習也「敗」下陣來。統計數據顯示,過去黃田村每年宴席不低於200次,全年至少有3000萬元用於操辦各種事宜。2020年1月至11月,黃田村操辦婚喪嫁娶59例,48例符合標準,相較於往年,節省了三分之二的人情往來費用。
黃田村移風易俗改革只是白沙洲街道推行網絡化管理、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一個縮影。白沙洲街道黨工委書記資涵表示,「有事找網格」在白沙洲已成為新常態,通過建立健全街道、村社、「580」組團(諧音「我幫您」)三級網格,實現自治固本、法治立規、德治潤心的「三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如今正在全國各地推行的網格化管理,在白沙洲街道已堅持開展六年。目前,全街道已形成「1+5+44」的三級網格模式,即1個街道一級網格,5個以村社為單位的二級網格,44個村社下屬的三級「580」網格組團。2020年以來,各網格累計接待群眾1萬多人次,舉辦鄰裡活動、技能培訓、文化講座等各類活動100多場次,讓人民群眾在網格中共享發展成果。
農村變城市,從熟人社區到陌生人社會,白沙洲街道的複雜情況無疑給社會治理精細化帶來挑戰。面對新問題,白沙洲街道探路法治立規,化被動為主動,通過「普法前移預防糾紛,探頭前移捕捉糾紛,調解前移處置糾紛」。
2020年4月,湖南首個訴源治理工作點在白沙洲街道同心園社區掛牌成立,實現了社區綜治中心、網格化管理中心、法律服務工作點與法院信息管理系統的無縫對接。「這是社會基層治理中法治實踐的重要探索。」望城區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江革表示。
同心園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月恆介紹,網格員反映到社區的問題,社區可迅速分類分層進行梳理。社區層面難以調解的矛盾,可聯通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利用專業調解室專業審判團隊、社區法律顧問律師和社區指派專幹擔任特邀調解員,進行訴前調解。自今年4月建立社區訴源治理點以來,成功調解3起物業糾結,1起家庭糾紛,案件均在訴前妥善解決。
小網格撬動「大治理」。以網格為紐帶,聚焦一線,強化法治意識,引導群眾共建共治,這是長沙白沙洲街道開展社會治理的積極探索。資涵說,六年的紮實推進,資源在網格集成,任務在網格落實,問題在網格解決,感情在網格升華。白沙洲街道通過發揮網格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努力打造多元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