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教育特別重要,有時候免不了要扮演「兇惡」的角色。尤其是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難免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大吼一嗓子或者訓上一兩聲都是常有的事。大聲訓孩子管用嗎?那還真得看是什麼事。一位小朋友在日記中寫了媽媽催促自己洗碗的「心酸經歷」,可以說是「催洗碗三部曲」,果然最後一招才管用。
媽媽讓孩子洗碗的第一步,直接要求孩子做。
一天吃完飯後,媽媽讓我洗碗,但我不要洗,要你自己去洗啊,幹嘛要我洗。
媽媽要求小朋友吃完飯後洗碗,但小朋友內心戲夠足啊,反正我不洗,要洗你自己去洗。這是媽媽第一次要求孩子洗碗,語氣肯定還是溫柔的,不然怎麼會有「我絕不洗碗」的氣魄。
孩子拒絕後,媽媽來了第二步講大道理,告訴孩子洗碗的好處。
媽媽說:「你要學會獨立,不要碗都不洗。」我還是不想去。
看見孩子不答應,那媽媽也得另尋他法,用道理來說服孩子,告訴孩子洗碗能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小朋友在媽媽的大道理下,還是有一點軟化的,但還是不想洗碗。
前兩部都不管用,媽媽的耐心耗盡了,那就上第三步吧!
「信不信我一巴掌打過去。」最後我就去洗了。我發現洗碗一點都不難。
溫柔要求沒用,循循善誘沒有,只有直接的力量證明才管用!「一巴掌」的威力不容小覷。在威逼之下,小朋友還是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家長心想:果然還是這一招管用。洗完後,小朋友還自我安慰,洗碗一點都不難。哈哈哈,比起媽媽的「一巴掌」,還是「洗碗」簡單多了。
讀完小朋友的日記,知道了他洗碗前的「心酸經歷」,讓老師哭笑不得。但是,小朋友的日記題目《洗碗》和內容不太相符。從這個題目來看,小朋友應該更注重寫洗碗的過程和感受,而不是洗碗前和媽媽的「三回合大戰」,這也是不少小朋友在寫日記或作文時出現的問題,文章的重點不突出,重點事例描寫不夠,反而其他方面寫得過多,使文章主次顛倒,結構不合理。那麼,在孩子寫日記或者作文時,怎麼幫助孩子提高呢?
一.多閱讀多積累
閱讀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它更是潛移默化的。大量的閱讀能豐富孩子的詞彙和語言的組織,對於一件事情的描寫有更多的話可說,好詞好句、名言諺語信手拈來。而不喜歡閱讀的孩子,詞彙量匱乏,一句寫完不知道下一句怎麼寫,毫無頭緒,甚至對寫作感到厭惡或害怕。
二.寫作前理清結構,寫好提綱
寫提綱對於寫好一篇作文來說有很大的幫助。提綱已經給孩子們明確了要寫的範圍,大致從哪幾個方面寫,哪些事情詳細寫,哪些事情簡單寫,一目了然,避免沒用的寫太多而主要的寫太少,從而導致文章主次不分。
三.多加練習
平時可以讓孩子寫一寫小練筆,或者寫一段話。對於身邊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寫一寫自己的體會。一方面有助於孩子積累素材,另一方面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
小朋友的寫作能力不是一兩天就會突飛猛進,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寫提綱,多閱讀,多積累,多練習,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小朋友的寫作水平會有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