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古代人民智慧的最偉大結晶,長城,又稱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而現存的長城為明長城。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長城上面著名的:
山海關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萬裡長城的入海處。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長城西端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黃土夯築而成,外包城磚,堅固雄偉。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33500餘平方米,城牆總長733米,高11.7米。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北京的重要屏障。1961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接受萬裡長城為「世界文化遺產」。1991年8月,八達嶺長城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
黃崖關
黃崖關長城地處薊州區北30千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築特點是:臺牆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臺水關,接山跨河,布局巧妙。景區擁有中國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和一座當代長城碑林。
大境門
大境門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是唯一一座以門命名的長城關口,長城四大關口之一,修築於明成化年間,坐落在東、西太平山間,據長城之要隘,扼邊關之鎖鑰。大境門門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西側有明萬曆年間開鑿的西境門(小境門)。景區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遠堡,小境門,關帝廟,二郎廟,山神廟等眾多明清歷史遺蹟。
角山長城
角山長城距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約3千米,系燕山餘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為大平頂,平廣可坐數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龍首戴角,故名。角山是萬裡長城從老龍頭起,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萬裡長城第一山」。角山長城建於明洪武初年,從山腳旱門關到大平頂共1536延長米。城牆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築,局部為城磚和長條石砌壘,角山長城的高度和寬度,有明顯的隨山就勢特點。
青山關
青山關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北部,因關口兩側的大青山而得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把守的道路外達塞北草原,內地直抵薊州鎮府三屯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與蒙古朵顏部在此發生兩次戰役,在原有基礎上親自督修了青山關長城,形成了現有格局。青山關水門被稱為萬裡長城第一門,是長城沿線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提拉式水門。
大同長城
大同長城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建於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重要。大同長城東起天鎮縣鎮口臺,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全長335千米。據《三雲籌俎考·大同總鎮圖說》統計,大同鎮先後修大邊、二邊516.3裡;城堡72座(城20,堡52);邊城776個;火路墩833個。
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48千米處的關溝峽谷之中,是萬裡長城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關隘之一。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也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以北約20千米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