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中網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連鎖餐飲行業的影響調研報告》顯示,從2020年3月1日起,5%的受訪企業帳上沒有現金支撐運營;79%的企業表示依靠自有現金無法支撐3個月;而僅16%的樣本企業表示現金流儲備豐厚,且能支撐6個月。
餐飲業迎來至暗時刻!
4月5號,微博網友曝出的一張海底撈漲價後的帳單:「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作為「餐飲界保姆」的海底撈被推到輿論的風口,一時間疑問聲、指責聲紛至沓來。
與此同時,麥當勞在4月5日當天推出了半價全家桶優惠券,全家桶僅需39元,此舉引發用戶瘋狂搶購。
同處於餐飲業的至暗時刻,海底撈和麥當勞為何反應如此不同?
1.收入差異
餐廳經營是海底撈的主要收入來源,2019年餐廳營收為人民幣256億元,佔總收入的96.3%。疫情影響下餐廳閉門謝客,海底撈的業務必然受損。
根據中信建投研報,這次新冠疫情將造成海底撈2020年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歸母淨利潤損失約5.8億元,相當於減少了海底撈2019年近1/5的營收,近1/4的淨利潤。
而麥當勞的收入來源卻不同於海底撈。麥當勞財報顯示,2019年麥當勞營收210.77億美元,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於經營餐館和特許餐館這兩個部分,營收分別為94.2億美元和116.6億美元,佔總營收的45%、55%。
(數據來自2019年麥當勞財報)
「經營餐館+特許餐館」是麥當勞採用的商業模式。
經營餐館由麥當勞負責管理,全部收入歸麥當勞所有。另一種是特許經營店,也就是類似於「加盟店」的存在。麥當勞買下商業區的土地開店,然後把店鋪「賣」給加盟者,麥當勞從中收取特許經營費和租金,這樣可以維持較為穩定的現金收入,而付出的成本卻很低。2019年報顯示,麥當勞在全球有38695家餐廳,其中有36059家是特許經營店。
這樣看來海底撈和麥當勞的收入根本就不在一個維度。疫情「黑天鵝」降臨,海底撈歇業但麥當勞的特許經營費和租金仍在收取。
疫情影響下,餐飲業堂食收入大幅度減少,外賣業就顯得極為重要。
海底撈外賣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人民幣3.2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人民幣4.5億元,但只佔營業收入的1.7%。並且由於火鍋的性質,火鍋外賣業務對食材新鮮度、品質控制以及標準化操作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海底撈想在短時間提升火鍋外賣業務去拯救營收266億的「龐然大物」還是有一定難度。
與海底撈的火鍋相比,麥當勞這類快餐品牌的堂食要求就會相對較少,因此受疫情影響也相對較小。除此之外,起源於1955年麥當勞,外賣服務相對於海底撈而言更為成熟。據麥當勞年報,全球外賣業務有40億美元,佔總營收的19%。麥當勞外賣平均每次下單價格遠高於堂食價格,但是重複購買率卻很高。
2.成本懸殊
人工成本在餐飲行業裡是第一筆巨大的支出。
悉數2015年-2019年近五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分別為15.72億元、20.44億元、31.2億元,50.16億元和79.92億元,佔海底撈年度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7.3%、26.2%,29.3%、29.56%以及30.1%。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在節節攀升。
2019年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海底撈共有102793名員工。扣除董事薪酬後,員工成本共計79.04億,除各項福利外,員工拿到手的工資和津貼部分約有64.97億,平均個人年薪約為6.32萬元。
麥當勞與海底撈相比,人力成本相對較少。麥當勞的人力成本佔據總費用支出的22%,遠低於海底撈。麥當勞安裝大量自助點餐機,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又可以減少人工成本。
中餐的物業租賃費用普遍偏高,據東興證券研報顯示,餐飲行業的物業租金佔比普遍在20%左右。海底撈在這方面已經做得很不錯,2018年海底撈的物業租金佔比為4.0%,2019年則更低至0.9%。同為火鍋頭部品牌的呷哺呷哺物業租金佔比為12%。
關於麥當勞的定位,創始人雷.克洛克明確無誤地說過:「麥當勞不是做漢堡的,真正的業務是做房地產!」麥當勞,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房地產商。
麥當勞公司的收入分為房地產營運收入、從加盟店收取的服務費和直營店的盈餘三部分。麥當勞收入的1/3來自直營店,其餘來自加盟店,其中,房地產收入佔這部分收入的90%。
麥當勞做生意用自己的房子,海底撈租的房子,這種底氣能一樣嗎?
餐廳經營是海底撈營收的絕對支柱,受疫情影響,海底撈元氣大傷。面對原材料價格的飛漲,員工成本的持續走高,海底撈的生存之路只有一條,就是:漲價。但受輿論影響,4月10日海底撈出來道歉,並恢復原價。
而「財大氣粗」又自帶房產的麥當勞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趁著海底撈、西貝等企業漲價搞一波優惠活動,既收穫了口碑,又促進銷售量增長,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