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牆護佑一城子民
公
古城牆
園
要想了解一座城,
或許走她最繁華的街道,
再品她最古老的地方,
便可對她了解一二。
463年歷史,
一座城牆護佑著一城子民,
一磚一石見證著一段段烽火歷程。
沿新川路一直往東到東門大橋,右側便是上海僅存的7座古城牆之一:川沙古城牆公園。
園外石牆上,四幅石雕簡要圖介紹著古城牆建造之初的地形、樣貌,簡筆雕琢間已讓人領略到了一絲古色韻味,為品古城牆做好了鋪墊。
步入園內,一塊迎客石鎮於臺階東側,像極了古時衛兵護城牆的模樣。沿著臺階而下,呈V字形排列的磚塊地面更顯古樸,如雨後踏遊,更能在油潤的磚泥間領略到韓愈那句「天街小雨潤如酥」的詩詞意境。公園廣場上時常能見到兒童三兩嬉戲、年輕人結伴留影、老者健身踱步其中。
穿過廣場,便能一眼望見城牆之上灰牆黑瓦的嶽碑亭。碑亭兩邊對聯上書:「精忠報國挽狂瀾,保大宋江山半壁。片石書碑題絕唱,存忠臣武穆孤吟。」
亭中豎著一塊高165公分、寬82公分的石碑,上刻七絕詩並題:「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甕頭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商丘狂學士李夢龍索餘書**大梁之舞劍閣。」落款「嶽飛草」,留「嶽飛」「鵬舉」兩印。其中「索餘書」後二字因年代久遠,早已磨損,無法辨識。
往前一路,滿眼大小不一的築牆青磚,這也是川沙古城牆與其他城牆不同之處——築牆所用磚石,均來自當時每家每戶造房所用石材捐贈,因此用料大小不一,在之後的百年風雨洗禮中,也帶來了牆體結構的加速損壞。
信步牆端樹下,仿佛讓人在橫豎青磚間嗅到了古時工匠手中泥土的氣息。輕撫一路,又似乎觸碰到了古人執磚砌瓦的手——粗糙厚實、堅硬如鋼。
磚石鋪設的小路兩邊是綠葉繁花,再往前便是飛簷翹角的三層寶塔,即魁星閣,目前上海地區僅存兩座。
魁星,中國古代神話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傳說魁星神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鬥,如「魁」字中間的「鬥」字,一手執筆,可點定中試人的姓名。
1849年,進士何士祁在古城牆東南角上建造了魁星閣,以求奎宿能光顧川沙,接受人間香火,保佑書院世代學子人人學有所成。但在建成117年之後,原有的魁星閣毀於一旦。隨後的1987年,旅居香港的陶伯育先生重回故裡,踏上城牆,面對損毀的魁星閣痛心疾首,慷慨解囊按照原址、原貌重建,最終於次年建成現今的魁星閣。
魁星閣往外,架有一座油潤古樸的火炮,是當年抗擊倭寇的12座炮臺中唯一留存的一座。
火炮的引信孔、炮尾清晰可辨,孔上已被人撫摸得盡露銅色,在陽光照耀下無比顯眼,似乎伴著光線的反射,還能隱約見到火星四濺的情形。
如今火炮雖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它留給後人的警示教育、科學研究價值,卻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強。
魁星閣西側,石梯伴著城牆彎曲而下,牆邊的石群假山為了防止城牆外傾而建,石群上攀著藤蔓綠植,著實添了幾分獨有情調。
沿路左側是建於1834年的觀瀾書院敬業堂。門楣上的兩幅對聯概括了觀瀾書院的歷史:「何士祁建書院造福四方子弟;黃炎培辦學堂培養四海人才」「先哲建堂觀瀾累代培桃李;後生敬業學子連年出英才」。
由於古城牆原先「包含」在觀瀾小學內,2010年,以青瓦白牆為界,將古城牆與觀瀾小學校園進行了分隔,開闢了通道進入古城牆公園。
繞回公園廣場至城牆東側,可見縱深近70米,高約9米的城牆主體,綠植「包裹」著牆體,好似披上了一層「偽裝網」,鬱鬱蔥蔥間幾株百年老樹生長於牆體中,這也被園林專家譽為「上海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盆景」。整座城牆古樹繁多,且均寄長於牆體,與牆融為一體的奇觀也唯有親臨現場方能體會到它的獨到。
當年,為了防禦倭寇,抗倭英雄喬鏜受軍門楊宣之命,於嘉靖三十六年正式興築動工。人們夜以繼日,僅花三個多月便築牆竣工。建好的川沙城牆周長2公裡,高9米,牆基寬近10米,開設東(鎮海門)、南(迎瑞門)、西(太平門)、北(拱極門)4個城門、4座吊橋、372垛雉堞、12座炮臺。
城牆外,一條36米寬、5米深的護城河,把城堡緊緊圍住,更增添了川沙城的雄偉氣勢,也為防禦外侵增加了又一道堅固屏障。憑藉古城牆、護城河,川沙人民成功地擊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襲。
如今,見過老川沙城模樣的人已不多,從留存的幾幅老照片中還能一覽當時古城韻味。
古人用智慧築就了川沙古城,用英勇守護了一城百姓,讓後人驚嘆之餘,何嘗又不是對深厚文化的品讀呢?
文字/攝影:鄭峰
視頻:陸傑
原標題:《古樹/寶塔/炮臺…這座牆曾護一城人,如今一路遺蹟都訴說著歷史…【國慶體驗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