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墨玉是全疆第二大人口縣,處於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是全疆經濟社會發展最滯後、貧困程度最深的縣。買買提明說:「如果沒有生態護林員的政策,墨玉脫貧非常艱難。而現在,無論是政府還是群眾,對如期脫貧都很有信心。」
在墨玉縣阿克薩依鄉阿魯艾日克村,41名生態護林員所在的41個家庭,共190人,年人均收入6400元以上,2018年這個深度貧困村已經脫貧摘帽。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攻堅大數據平臺上可以看到,目前新疆選聘的2.1萬名生態護林員全部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這2.1萬名生態護林員,將帶動8.4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學技
5月14日,在洛浦縣恰爾巴格鄉阿依丁庫勒村的核桃林裡,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科院來的教授伊麗米努爾正在用維語給生態護林員們講課。時而剪枝,時而嫁接,學員們聽得聚精會神。教授還會提問,現場互動。田間課堂,氣氛熱烈。
伊麗米努爾是海外留學的博士,在她看來,能在這林間地頭教貧困戶生產技術,是她最有成就的事。
僅在南疆地區,像伊麗米努爾這樣「下鄉」的林果專家就有105名,他們技術培訓的學生主要是生態護林員。
洛浦縣的生態護林員如則託合提·薩吾提說,2018年2月選聘成為生態護林員以來,已經接受了30多次培訓。過去對林果管理只知道些皮毛,現在他已經基本掌握核桃生產全過程的各項技術。
洛浦縣還編寫了《林果業標準化管理手冊》,以插圖和文字說明結合的方式,製作成口袋書,生態護林員人手一冊,隨身攜帶。
洛浦縣成立了「好幫手」科技扶貧林果業專業技術服務協會,形成三級服務體系,一級協會在縣,抓管理,搞督查;二級協會在鄉,帶隊伍,抓培訓;三級協會在村,田間地頭做示範,發動群眾學技能。洛浦聘請25名林果業土專家帶隊,將全縣985名生態護林員分為25個組,以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以田間學校的方式,對生態護林員進行林果標準和管理全周期的培訓。
洛浦縣制定了一個主要針對生態護林員的培訓計劃,即培訓一批職業農民、培訓一批專業農民、培訓一批科技明白人。
生態護林員學技術,是整個新疆的特色。各地將生態護林員隊伍和現有農民技術員隊伍結合起來,組成林果管理技術服務隊。很多貧困戶因為當上了生態護林員,而成為土專家,成為當地「帶不走」的服務隊。
扶志
託合提庫爾班說:「生態護林員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不苦沒有好日子過。」
巴伊麥說:「當上生態護林員,學了好多技術。」
喀迪爾說:「政府天天到家裡來問,有沒有啥困難,當上生態護林員我家啥困難都沒有了。」
在新疆,當上生態護林員的貧困戶,都幹勁十足。
5月的新疆豔陽高照,又曬又熱。生態護林員蘇提邁在林子裡幹完活,還要回家給兩個孩子做飯。家門口白桑葚樹上的果子已經熟了,她熟練地摘上一小碗,等孩子們放學回來吃。
作為為數不多的女性生態護林員,蘇提邁幹活不比男人差。她最大的心思就是當好生態護林員,學好技術,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
在生態護林員的帶動下,老百姓也學到了很多林果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林果業提質增效從政府主導演化成百姓主動。和田市林業局局長阿布力米提說,自從實施生態護林員政策後,很多林業工作在縣鄉村的落實也更加順暢了。
新疆作為邊疆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特別是南疆,是新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生態護林員政策給南疆帶來了新風貌。行走在南疆多個縣鄉村,記者看到的是硬化的道路,整齊的庭院,綠油油的林果,有事做的百姓,有奔頭的生活。
在南疆,隨處可見脫貧攻堅倒計時牌。還有500多天,新疆的生態護林員以及他們的家庭,將過上嶄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