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一紙調令,沒有猶豫,她走上了特教崗位;19年中,幾度風雨,百折不撓,她與孩子們相伴左右、不離不棄;19年後,累累碩果,灼灼其華,她成為眾人心目中的「校長媽媽」。
她,就是福建省三明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黃金蓮。
荒山上的宏圖大計——
「我熱愛這項可以創造奇蹟的工作」
「當時三明市沒有特教學校,三明的聾生、盲生都要到200公裡外的福州、古田等地上學,而且每年只有兩三個名額。想想這些孩子,你說我能不去嗎?」1991年,已經在梅列區洋溪學區當了8年校長的黃金蓮,在接到調令的第三天就到三明教育局報到了。
坐落在麒麟山上的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在當時還是一片長滿野草的荒山,牛羊來這裡吃草,不時有蛇從草間遊過。為了讓學校儘快建起來,黃金蓮每天早晨6點起床,趕第一趟班車,下了車再走半小時山路,一個人開始了奮戰。教育局、市政府,她每天上山、下山好幾個來回,一個月走壞一雙鞋。
「討錢校長」是許多人對黃金蓮的「愛稱」,學校要發展,黃金蓮得經常到各個部門「討經費」。
特殊兒童的「校長媽媽」——
「孩子們離不開我」
對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來說,每一次放假並不開心,因為放假就意味著要離開「校長媽媽」。
平日裡,這些殘疾兒童吃住都在學校。與健康兒童相比,這些孩子是非觀念較差,愛跑愛鬧,容易生氣,愛發脾氣,對他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愛心和細心。每逢遇到孩子們晚上想家哭鬧、生病或者從學校偷跑,黃金蓮和老師們就得忙活到半夜。「學生就是我們的孩子」,正是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學校成了這些兒童的家,黃金蓮也成了他們共同的媽媽。
「一個人,肢體可以殘疾,但是,心不可以殘疾。只要我們都給他們一點幫助,他們就會有希望。」1995年8月,黃金蓮在招生過程中了解到一名叫江華的盲童,因為家境貧寒,後媽虐待,只好上街乞討。當天,黃金蓮就趕到他家,讓他免費上學。入學後,這個孩子性格孤僻,鬱鬱寡歡,黃金蓮就經常找他談心,幫他樹立自信。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用6年時間學完了所有課程,於2001年考入河南中醫學院,現在成為了市殘聯的按摩老師。他在給黃金蓮的信中寫道:「校長媽媽,是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永遠不會忘記您……」
大愛鑄偉業,深情結碩果。目前,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已送走的10屆畢業生中,有19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其餘畢業生全部就業,有的還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每當這些畢業的學生結婚時,他們定會攜著新婚的愛人來看望黃金蓮和老師們。
舍小家為大家——
「學校就是我的家」
「親愛的媽媽:當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踏上了去往福州的列車。親愛的媽媽,您是個好媽媽,我知道您事業心很強,一定是到鄉下招生趕不上車,要不您一定會趕回來送我的,對嗎?媽媽,我現在真的很想您啊,我多想在走之前再看看您,再抱抱您……您的兒子:小勇。」
這是1991年12月15日黃金蓮的獨子入伍前留給她的一封信。兒子走時,她正在泰寧招生,沒趕上送兒子,為此,她整整內疚了19年。
「疲憊時,看到兒子的信就又有了動力。」說這些話時,黃金蓮忍不住淚溼眼眶。
黃金蓮幾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獻給了學校這個大家庭。為了更好地管理、照看學校的特殊孩子,她和愛人一直堅持住在學校裡。對自己的家人,黃金蓮常常有種愧疚感,可她實在放不下學校裡那群喊她「校長媽媽」的殘疾孩子。
這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表彰,北京之後的下一站是上海世博園。「我不能去上海看世博了,13號新生入學,我得回去。除了聾啞生及盲生,今年我們又招了智障高中班,加上12名智障生,我們要有220個孩子了。」說到學校和她的孩子們,黃金蓮神採飛揚,「我會用我畢生的精力,去關愛殘疾學生的健康成長!」
採訪手記
一根麻花辮從腦後繞到胸前,發梢束著一朵頭花,這是黃金蓮幾十年不變的裝扮。不管是在孩子們中間,還是國家領導人接見,她都坦然不迫,笑容明媚。她身邊的人這麼評價她:用心做事、用心做好事、用心做好於他人有益的事,才會有如此的恬淡和從容。
大愛無形、大音希聲。黃金蓮經常說,「這都是些平凡的事,誰都能做好」。但是,想想看,在這樣艱苦的工作崗位,又有幾個人能如她一樣不惜用盡全部心血?
採訪完黃金蓮,記者不禁在想,除了以愛作信仰,還能有什麼可以讓一個人擁有如此的動力和堅忍?向所有工作在特殊教育戰線上的老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