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慶節為什麼定在7月14日

2020-12-21 澎湃新聞

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節,也是法國最隆重的節日。每年這一天全法國都會陷入狂歡的氛圍中,首都巴黎更是成為慶典的海洋。這一天如何被選為法國國慶節?為何法國每年國慶堅持在香榭麗舍大街上閱兵?煙花為何選在艾菲爾鐵塔附近燃放?這一切必須從兩百年前的法國大革命說起。

從巴士底日到聯盟節:法國國慶節的起源

法國大革命爆發前,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沒有國慶節,天主教節日幾乎佔據節日的全部。大革命爆發後,獲得政權的革命者為了宣揚革命理念,加強民眾對革命的認同,每年設立多個公民節日以紀念革命時期的重大事件。1789年7月14日,巴黎平民武裝起義攻打象徵絕對主義王權的巴士底獄,具有重大象徵意義,也被設立為公民節日。除了7月14日外,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和貴族特權的8月10日,革命軍隊在瓦爾密戰役擊敗普奧幹涉軍的9月22日,末代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的1月21日,以及熱月政變紀念日(「第二個暴君」羅伯斯庇爾的倒臺)也先後成為公民節日。

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

公民節日不僅用來紀念歷史事件,還被賦予獨特的政治內涵,如聯盟(la Fédération)、自由(la Liberté)、理性(la Raison)、人民主權(la Souveraineté du peuple)等。從1790年開始,7月14日,即攻佔巴士底獄紀念日,被定名為聯盟節。巴士底獄和聯盟節聯繫在一起,主要是出於時局的需要。法國外省革命者紛紛效仿巴黎市民起義奪權的行動,不到一年,波旁王朝的地方政權就癱瘓大半,自發而起的外省革命者控制大片國土,法國面臨著被革命分裂的危險。為了整合這些地方革命行動,巴黎國民自衛軍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倡議全國各地的革命者在7月14日在巴黎集會,以紀念攻佔巴士底獄。

拉法耶特侯爵的提議得到了熱烈的響應,全國的革命代表高舉著各個省份和城市的旗幟,從巴士底獄遊行到了戰神廣場。據記載,1790年7月14日,有一萬多名革命代表和大約40萬巴黎平民一起宣誓效忠「民族、法律和國王」。路易十六也親臨現場,宣誓維護「民族」和「憲法」。在禮炮和音樂聲中,民眾自發舉辦了公共舞會,革命氣氛被推向了最高潮。

這次聯盟節意義巨大,首先是民族統一獲得了勝利。其次是在幾十萬民眾的見證下,國王自願服從法律和民族利益,這標誌著絕對王權的結束和人民主權的奠基。為了紀念1790年7月14日的聯盟節,法國國慶焰火都特意選擇在戰神廣場燃放,艾菲爾鐵塔正好毗鄰戰神廣場,往往被誤解為焰火燃放的理由。

從拿破崙帝國到拿破崙三世帝國:7月14日紀念轉入地下

1790年7月14日的聯盟節雖然聲勢浩大,但前後僅舉行三次,聯盟節所象徵的法國君主立憲制度,隨著1792年路易十六被巴黎平民起義推翻而結束。諷刺的是,連聯盟節名字本身蘊含的地區平等團結之意也被雅各賓派實施的中央集權制度所取代。

1790年7月14日聯盟節

1792年後,每年的7月14日作為巴士底日仍然被慶祝,但未優先於其他節日,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拿破崙上臺為止。拿破崙認為法國革命者的一個重大缺點是沒有利用法國人的宗教感情為新制度服務,充滿革命內涵的新節日沒有宗教感情做基礎終究會失去生命力。他上臺後,決定結束教會的分裂,團結天主教徒,以鞏固他的政權。於是1802年8月15日,拿破崙和教宗庇護七世籤署「政教協議」,天主教再次成為合法宗教,大革命時期的公民節日大多被傳統天主教節日所取代。

但必須指出的是,拿破崙沒有全盤複製波旁王朝的節日,反而加入了新的內容,他憑藉1805年奧斯特裡茨戰役大勝之威,於1806年建立起一套帝國節日系統。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節日主要紀念拿破崙皇朝的重大事件和主要功績,其中最重要的節日有兩個,一個是8月15日的聖拿破崙和恢復宗教信仰節,另一個是每年12月第一個星期日的皇帝加冕和奧斯特裡茨勝利紀念日。拿破崙設立的帝國節日一方面反映了第一帝國所推崇的秩序、榮譽、和解等立國原則,也體現了皇帝本人希望聲名永傳的個人夢想。

拿破崙1806年2月19日頒發的設立聖拿破崙節的帝國敕令

帝國節日的興起意味著公民節日的衰落,7月14日逐漸被官方冷淡,因為拿破崙既不喜歡攻佔巴士底獄所象徵的民眾暴力,也不喜歡聯盟節所象徵的君主立憲和地方聯盟。但是,7月14日在官方層面的失寵不代表它會消失,因為大革命已經在法國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法國社會產生了一批真心擁護共和制度的人士。每年7月14日他們會舉行私人聚會和秘密慶祝活動,「巴士底日」成為共和派維繫感情的象徵和紐帶。

從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開始,歷經波旁復闢王朝和七月王朝,直到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倒臺前,除了第二共和國的短暫三年外,7月14日一直是共和派的地下節日。不過在第二帝國末期,流亡的共和派人士常將7月14日和拿破崙生日8月15日做比較,比如雨果認為前者象徵著自由和人民主權,而後者則象徵著暴政和專制,7月14日開始被賦予更高意義。

法國國慶節的誕生:共和制度的確立和共和派的妥協

經歷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倒臺和巴黎公社等一系列戲劇性事件後,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成立為戰爭與革命劃下了句號。7月14日長期作為共和派的地下節日,卻並未在19世紀70年代立即成為國家節日,這和當時法國特殊的政治局勢有關。

雖然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但首任正式總統麥克馬洪元帥卻是一個君主主義者。在議會裡,共和派議員只是議會中的少數,無法推動共和節日的國家化。當時的法國名為共和國,但立法行政大權都掌握在君主主義者手中,有復闢的可能性。幸運的是,由於議會內部的保王黨意見分歧,特別是擁護波旁王朝的正統派和擁護七月王朝的奧爾良派就國王人選問題難以達成共識,君主主義者始終無法把政壇上的優勢轉化為制度上的勝利。

這十年內,因政體發展方向不明,除了第三共和國確立的9月4日外,沒有任何一個政治派別的節日被定為官方節日,同時各派可以公開慶祝各自的政治節日。從1872年起,共和派就在每年7月14日組織公開遊行,政治家甘必大曾在遊行中演講指出,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摧毀的不僅是一座石頭砌成的監獄,而是巴士底獄象徵的中世紀、專制主義、寡頭制和王權。7月14日成了共和派和君主主義者較勁的象徵。

1879年前後,共和派終於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地位,支持君主制度的麥克馬洪總統被迫辭職,法國終於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共和派從掌權開始,就將國歌、節日和公共建築等國家符號置於重要地位,在他們看來,國家符號的「共和化」是共和制度紮根法國的重要保證。共和派很快將《馬賽曲》定為國歌,並在各地廣場修建了具有共和價值的建築,如巴黎共和廣場群雕、裡昂協和宮等。節日的「共和化」也被提上日程,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新的國慶節。

巴黎共和廣場上的共和女神雕像(建成於1883年)、7月14日國慶節及國歌《馬賽曲》,都是當時法國政府「共和化」政策的一部分。

既然國慶節要符合共和價值,共和派就只能在大革命和三個共和國的重要歷史日期中選擇了,第二共和國僅維持三年多一點,紀念意義不大。第三共和國奠基的1870年9月4日雖已慶祝十年之久,然而這一天很容易同鎮壓巴黎公社及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聯繫到一起,這對共和派來說並非光榮的歷史。

共和派只能把目光投向法國大革命,然而爭議仍然存在。因為共和派內部又分為激進和溫和兩派,他們雖然共同反對君主制度和王朝節日,但對法國大革命的評價並非一致。比如溫和派絕不接受前文提到的路易十六處決日(1月21日)定為國慶節,因為這是「無意義的弒君行為」。激進派也決不接受推翻羅伯斯比爾的熱月政變紀念日定為國慶節,因為這是「不折不扣的反革命行動」。

最終雙方達成妥協,定7月14日為國慶日。這一天不但是1789年攻佔巴士底獄紀念日,也是1790年聯盟節紀念日,還是共和派的長期地下節日,雨果曾賦予其崇高意義,甘必大曾為之奔走呼號。它所具備的多重意義足以包容溫和派和激進派之間的分歧。雖然這個節日直到一戰前都未能被所有法國人真心接受,比如很多保王黨執政的省市曾消極抵制7月14日的公共慶祝活動,但當時法國國慶節確實發揮了宣傳共和理念、團結共和派人士的作用。

時至今日,根據法國的官方解釋,法國國慶節仍同時紀念兩個7月14日,這個雙重紀念不僅指向紀念法國大革命具有象徵意義的兩大事件,也延續了 1880年共和派內部不同派別間的微妙妥協。

法國國慶閱兵:共和國與軍隊的聯盟

從1880年7月14日開始,法國國慶節儀式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徵。首先,不同於1790年的聯盟節和法國所有的王朝節日,也不同於英美節日經常出現的「上帝保佑女王」或「我們信仰上帝」的格言,法國國慶節沒有任何宗教因素,也沒有任何神職人員的參與,是一個完全世俗化的節日。

更特別的是,1880年7月14日被打造成為軍隊的節日,法國總統會親自向軍隊授予軍旗,並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不過當時閱兵儀式是在巴黎城西的隆尚賽馬場舉行的。

1914年隆尚賽馬場上的法國國慶閱兵式

軍隊為何在象徵人民主權的7月14日扮演主角?這和普法戰爭有關,雖然這場戰爭是「鐵血宰相」俾斯麥和拿破崙三世共同挑起的,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是法國戰敗的承受者,戰敗的代價是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給普魯士,並賠款50億金法郎。如此奇恥大辱,是當時的法國人無法接受的。出於民意的壓力,第三共和國政府必須公開銘記國恥。巴黎協和廣場的八尊城市女神雕像中,象徵阿爾薩斯名城斯特拉斯堡的雕像被罩上了黑紗,直至一戰爆發才被揭下。除了不忘國恥,對普魯士的復仇戰爭也必須時刻準備。國慶節當天授予軍旗並舉辦閱兵式能很好地表現共和國對軍隊和復仇戰爭的重視。

1919年7月14日的國慶典禮上法國政府把閱兵式轉移到香榭麗舍大街上,做出這項安排是因為這是一戰勝利後第一個國慶節,法國有心將其辦成一個勝利閱兵日。在這一天,一戰法軍兩大統帥福煦元帥和霞飛元帥策馬在前,引導著各兵種方陣穿越凱旋門,在數十萬巴黎民眾和法國名流政要的注視下,進入香榭麗舍大街。這樣的儀式安排表達了法國人對德復仇一舉成功而揚眉吐氣的心情。在當時人看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同時誕生於普法戰爭,經歷五十年的較量,法國終究轉敗為勝,已說明共和制的先進性。從此7月14日被賦予紀念民族勝利的內涵,「共和派的國慶節」成為「全民族的國慶節」。香榭麗舍大街閱兵儀式作為傳統延續下來。

1919年7月14日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勝利閱兵式,為首騎馬的兩人是霞飛元帥和福煦元帥。

21世紀法國國慶節在世人心目中早已遠離革命和戰爭,香榭麗舍大街的閱兵和艾菲爾鐵塔的焰火讓巴黎國慶盛典成為法國盛夏的旅遊名片。但是這段歷史真的遠去了嗎?恐怕未必。

2011年,法國綠黨總統候選人愛娃·若利倡議應取消每年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的國慶閱兵式,認為閱兵不僅代價不菲,汙染嚴重,且脫離法國的價值觀。這種閱兵對應的是尚武、好戰的法國,她建議以「公民遊行」取而代之。法國總理菲永立即表示,國慶閱兵傳統從1880年就開始了,它使法國變得更加團結,否定這一傳統是對本國歷史、傳統和價值的無知。愛娃·若利遭到法國朝野一致猛烈批評,形象大受影響。法國國慶節就是這樣紮根在法國人的政治意識中,它凝聚著兩百年來法國的輝煌和恥辱,是一根不可被隨便撥動的心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慶節都是依照什麼而定,中國為什麼要定在10月1日?
    基於該原因,該時期的國慶大抵都是以獨立日,革命勝利日以及憲法籤署的日期或者其他的重大紀念性的事跡定為國慶日的原型。 譬如每年於7月4日所舉行的美國國慶節,其日期的選擇原因便是在歷史上的1776年的該時期,北美十三州在大陸會議的宣布下終獲獨立,由此帶動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所以美國國慶節便選擇與
  • 國慶節為什麼定在10月1日 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明天就是國慶節了,十一國慶這個沒人不知道,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國慶日為什麼定在這一天呢?其實答案可能和你像的不一樣。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國國慶日定在了10月1日呢?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因為這天舉行了開國大典,一位偉人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
    共和國採用議會制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臺、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後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法國而滅亡。法國國慶日(Fête nationale française),又稱巴士底日,定於每年的7月14日,以紀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從而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
  • 新冠日誌|7月14日:法蘭西不再浪漫的國慶節
    7月14日,法國國慶節,這是一個註定與過去不同的國慶節,一個疫情版的國慶節。過去40年來,國慶閱兵儀式在香榭麗舍大街舉行,而今,換到了共和廣場。她可能也不會預料到,再過幾個小時國慶慶典儀式結束,馬克龍總統就會在受訪中表示,法國將在8月1號開始發布口罩強制令。2、傳統的國慶活動,不是壓縮,就是取消,幾十年來第一回法國今年的閱兵人數只有2000來人,排練的時間也只有兩天,參加閱兵的士兵人數不足往年的一半。
  • 法國國慶節——煙火舞會
    中國網新聞9月28日訊 據法國媒體《網友》報導,傳統節日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載體,彰顯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以及國家民眾的價值觀。各國都有其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法國最盛大的節日就是國慶節,國慶節定於每年的7月14日,節日當天,法國將進行閱兵儀式並燃放煙花,各地將舉行盛大的民間舞會。
  • 法國國慶閱兵式14日在巴黎舉行
    這是7月14日在法國巴黎拍攝的國慶閱兵儀式現場。新華社發 傑克·陳攝法國一年一度的國慶閱兵式14日在巴黎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香榭麗舍大街檢閱部隊,並邀請歐洲十多位國家領導人參加。法國在此次閱兵式上展示的前沿武器裝備受到各方關注。
  • 2020法國國慶節來襲!快戳進來看直播!
    不過在法國眾多節日中,如果說法國國慶節是法國最盛大的節日,那一點不為過,今天7月14日,就是法國的國慶節,來看看在比較特殊的今年,法國人是怎麼慶祝的吧 140年前,1880年,法國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將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國慶節。
  • 法國國慶節閱兵式致敬抗疫公民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巴黎7月14日電(記者唐霽)法國一年一度的國慶閱兵式14日在巴黎舉行。受疫情影響,法國總統馬克龍沒有在香榭麗舍大街舉行國慶閱兵式,而是在協和廣場舉行小型慶祝儀式,向在抗疫鬥爭中做出貢獻的公民致敬。
  • 法國人的「新百年戰爭」:國慶節應該定在哪一天?
    這麼說也許顯得很抽象,舉書中談到的法國國慶節的國民意識演變就很好理解了:在歷史上,圍繞著是否應該有國慶節、國慶節應該定在哪一天、7月4日這一天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不同政治派別都將之視為思想鬥爭的關鍵,曾為之展開長期激烈的爭論
  • 法國國慶節閱兵式展示新式武器裝備
    央視網消息:法國一年一度的國慶閱兵式14號在巴黎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香榭麗舍大街檢閱部隊,並邀請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歐洲十多位領導人參加。法國在此次閱兵式上展示的前沿武器裝備受到各方關注。
  • 血色國慶: 為什麼歷史上法國國慶日總是發生流血事件?
    可以說後來法國在國慶節期間經常爆發的各種騷亂和叛變,就是在國慶節的誕生裡埋下了禍根。在人們攻陷巴士底獄之後,7月14日這個「巴士底日」成為了激進改革派的最愛。可是其中不必要的流血衝突讓保守派實在看不下去,於是他們就創造了一個更為和平的紀念日。1790年7月14號,法國的第一屆聯盟節開辦。
  • 國慶節手抄報內容大全:世界各國國慶節的由來
    國慶節手抄報匯總包括國慶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大全、國慶節手抄報內容、國慶節手抄報圖片大全。國慶節手抄報內容是國慶節手抄報圖片的基礎,請看國慶節手抄報圖片需要的國慶節手抄報內容。  世界各國國慶節的確立各有不同的含義。
  • 免費與肌肉猛男共舞,看閱兵賞煙花,嗨爆法國國慶節!
    7月可以說是法國全年最嗨的月份之一,展覽演出打折季活動無數,小編和朋友的RDV已經排到月末了!當然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本周末7月14日的法國國慶節了!每年國慶節作為法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從13日晚消防員舞會開始就開始全城狂歡!更不用說14日的鐵塔煙花表演!整個巴黎都沉浸在節日的狂歡裡!
  • 2019國慶節放假通知:10月1日(國慶節)至10月7日放假一周
    【國慶節放假通知來了】2019年國慶節放假時間已確定,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今年國慶節放假七天。放假時間如下:10月1日(國慶節)至7日放假一周;另9月29日(周日)和10月12日(周六)上班。請廣大市民提前安排好工作生活,節日期間注意安全,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假期。
  • 為什麼國慶節是10月1日?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有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比如古巴;有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比如海地;有以武裝起義的日子為國慶節,比如法國;有以重要會議日為國慶節,比如美國;有以元首生日為國慶節,比如泰國。10很多人以為1949年10月1日,就是新中國成立的日子。
  • 國慶節的由來50字左右 祖國生日為啥定為10月1日
    相信很多小夥伴回答不出來,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詳細的資料,為大家解釋國慶節成立的時間和地點,一起來文中瞧瞧吧。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天安門廣場聚集了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和慶祝遊行。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 7.14日現場:法國國慶節閱兵日!居然可以這麼玩:同樣送上祝福!
    北京時間7.14日:法國迎來了重大的國慶節日:盛大的節日讓法國人民都沉醉在喜悅之中。大家歡欣鼓舞的一大早就來到現場等待著這盛大的閱兵儀式。現場天剛見亮就圍滿了等待這神聖的一刻。法國人民被稱為世界最浪漫、最幽默的民族。他們開朗的性格,對生活都能以樂觀的角度去對待。正是因為這樣,很多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會第一個考慮法國。然而今天國慶節重大的閱兵儀式上,他們也是表現的特別的樂觀、幽默。
  • 熊建南:法國人怎樣過國慶節
    巴黎高等電子學院電信無線網絡專業研究生熊建南,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7月14日,是所有法國人的節日,也是他們最放鬆的一天,大家會參加各種慶祝活動。 中國青年報:法國人都怎麼過國慶節? 熊建南:我問法國同學這個問題時,他們很興奮地建議我:「你該去現場看看閱兵式,很壯觀!」國慶節臨近時,巴黎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國旗和花環。
  • 國慶節是法國人最放鬆的一天
    國慶節是法國人最放鬆的一天 本報記者 肖舒楠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9-29    [列印] [關閉] 巴黎高等電子學院電信無線網絡專業研究生熊建南,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7月14日,是所有法國人的節日,也是他們最放鬆的一天,大家會參加各種慶祝活動。     中國青年報:法國人都怎麼過國慶節?     熊建南:我問法國同學這個問題時,他們很興奮地建議我:「你該去現場看看閱兵式,很壯觀!」國慶節臨近時,巴黎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國旗和花環。
  • 10月1日是國慶節,這一天真的是祖國誕生的日子嗎!
    古巴、柬埔寨把佔領首都那天定為國慶節;美國則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7月1日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把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