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重要角色「凌美琪」的扮演者、演員孫僑潞突發心梗去世,年僅25歲;
無獨有偶,一名就職於拼多多旗下多多買菜業務的23歲女性員工近日在凌晨1點下班路上猝死;……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年輕人因突發心梗猝死的報導屢屢見諸報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猝死?是否能採取有效防範措施?針對上述話題,記者日前採訪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李僑。
四川在線記者李寰
現象
心腦血管疾病80%的猝死與之有關係在城鄉居民死亡原因中佔首位
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個人發生心源性猝死
在心源性猝死人群中有43%是18-39歲的中青年
原因
平時並無症狀年輕人猝死多與本身患有某種基礎疾病有關
過度飲酒、抽菸、熬夜、缺少運動、過度勞累、壓力焦慮
應對
降低猝死風險建議定期體檢在早期就發現問題要有科學、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過度飲酒,開展合理運動,注意作息時間規律等
平時活蹦亂跳 也可能暗藏某種基礎疾病
「年輕人『猝死』已不是個案。」在李僑看來,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務必要引起重視。「在中國,平均每分鐘就有一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其中,有43%的人屬於年齡在18至39歲的中青年人群。」
所謂猝死,即突然死亡,一般指非因自殺、他殺或事故而發病,24小時內意外出現的內因性死亡,有的整個過程僅有幾分鐘到幾十分鐘。
「雖然有些猝死難以尋找原因,甚至需要通過屍檢找問題,不過80%的猝死都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係。」李僑說。
2020年9月出版的《心肺血管病雜誌》指出,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國民生活方式變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對居民健康的影響越加顯著,相關疾病發病率持續增高,心血管病死亡已居我國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首位(其中農村地區佔45.91%,城市地區佔43.56%),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現實中,遇到身邊有人特別是年輕人猝死,大家總是難以接受。相關新聞下,「這麼年輕,咋會走了?」「看他平時身體狀況挺好的,沒有感覺有什麼問題啊!」等留言不少見,更有猝死者家屬指出,死者本人生前並沒有出現異常情況。
對此,李僑認為不能糾結於表象。「其中有的人或許本身就患有某種基礎疾病,但平時並沒有出現任何症狀,而這種潛在疾病本身又具有猝死隱患,如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畸形、心肌病及心律失常性心臟病等。當出現某些誘因,病人體內原本的平衡突然被打破,就可能導致疾病突然惡化且威脅生命。」李僑以糖尿病和高血壓舉例,前者當人體血糖突然升高時會引發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後者則易突發主動脈夾層、腦血管意外。
「心臟就像人體的發動機,『發動機』一旦停止工作,人就會面臨死亡。這是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李僑說,「這方面,年輕人也不會例外。」
血管堵塞程度70%以下不會有感覺 多管齊下才能未雨綢繆
除了心臟疾病,過度飲酒、抽菸、熬夜、缺少運動、過度勞累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年輕人猝死的重要因素。「當一個人連續工作或沉溺於某個事項,如整宿整宿地玩遊戲等,就可能會出現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肺栓塞等,也就存在猝死風險。」李僑建議,年輕人一定要養成科學、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菸、避免過度飲酒、開展合理運動、注意作息規律等。
李僑特別舉例,他自己就曾多次參與搶救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輕人,有的甚至只有20來歲。「有一名患者發病之前在網吧泡了一個多月,抽菸、熬夜,吃外賣。送到醫院搶救時,血管幾乎被堵滿,血液幾乎只能在頭髮絲粗細的縫隙中流動。」李僑強調,年輕人總體而言身體素質好,但切勿掉以輕心,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很重要。
儘早、及時發現問題,未雨綢繆是防範猝死的重要方式,這就務必要重視體檢。
「體檢是發現身體異樣『蛛絲馬跡』的重要手段。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從來沒有感覺身體有何不適,沒有做檢查的必要。但疾病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達到一定的程度,身體才會有反應。」李僑舉例,「如冠心病,血管堵塞程度在70%以下患者是不會有感覺的,但其實這時候,患者血管已出現粥樣硬化斑塊。隨著斑塊越來越大,血管堵塞也將越來越嚴重。當斑塊突然破裂,就會導致急性血栓形成,進而引發冠狀動脈急性閉塞,最終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李僑尤其強調,很多人往往錯過了早發現問題的機會,尤其不重視一些不典型的症狀。「曾經有一名患者到口腔科看醫生,他自稱走路時會牙痛。該醫生根據經驗判斷這是一種不典型的冠心病表現形式,於是建議這名患者改看心內科。經過系統檢查,該患者被確診為冠心病。正是及時發現並治療,才拆除了該患者身上的『炸彈』。」
關於體檢,鑑於常規體檢中的心臟彩超還不太容易發現心梗風險,李僑還建議有需要的人士可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做有創冠狀動脈檢查。「此外,對有家族遺傳性疾病或身體已出現症狀的人,更應及時與醫生溝通,通過專業醫生的評估,選擇合適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