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7的秋天,56歲的杜甫在窮困潦倒之際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臺,於是一篇七律壓卷之作《登高》誕生!或許連詩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篇重陽節當天自己信手拈來之作,會受到當世文人如此追捧。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拋開詩中的種種意境的渲染,轉承的巧妙、深刻的蘊意,就只說全詩的「八句皆對」,就已足夠驚豔。七律八句皆對,就是從這首詩開始,正所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它的難度可想而知,因此這首詩被譽古今獨步之作。
差不多就在杜甫作這首詩的前後十年間,唐代詩壇也出了一首類似的詩,名為《徵怨》。詩的作者名叫柳中庸,與柳宗元是本家,但是名氣卻無不如柳宗元,在當時只能算是個三流小詩人。柳中庸存詩只有13首,其中以邊塞詩居多,這首《徵怨》是其中最佳之作,也是其一詩成名的奇詩。這是一首七絕,句句對仗,而且隨便拿出一句都是絕對,可謂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絕。
《徵怨》唐.柳中庸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
這首詩作於766到779年間,大唐西北不安,徵人於邊塞久戌,心中多有怨言,這首詩寫的就是一個徵人之怨。詩的大意是:歲歲年年中,我們戍守在金河和玉關;日日夜夜裡,我們手握環刀策馬奔騰。 這裡的暮春時節,仍白雪紛飛,雪花落在昭君的青冢上;遠處的黃河,萬裡奔騰而下,繞過黑山東流去。
這首詩最難得之處,不只在於它兩聯句句對仗,更妙在句中也是對仗。首句「歲歲金河復玉關「,用」金河「對」復關「,次句用」馬策「對」刀環「,兩句又用」歲歲「和」朝朝「相對,筆法巧妙、氣場全開。短短14個字,不但寫出了徵人離家時間長,也道出了平日金戈鐵馬的心酸,看似只是白描,卻將一腔怨氣藏在了字裡行間。
詩的三、四兩句,同樣是名中對仗,句間再對仗。「白雪「對」青冢「、」黃河「對」黑山「,詩人連用了4種顏色對仗,再加上句間的」三春「和」萬裡「的兩個數字對仗,可謂將對仗進行到底了!在這兩句中,詩人為我們描繪了邊塞的苦寒之景,本該是草長鶯飛的三月,在這裡卻只有白雪青冢、黃河黑山,徵人內心的落寞可見一斑。
全詩四句無一字抒情,句句白描,既有歲歲朝朝的時間維度,又有萬裡的空間維度,無一「怨「字,卻怨情瀰漫,堪稱出神出化。後世不少人拿詩中的上句來作對聯,但卻除詩中下句外,再難有其它可對之語,可謂句句絕對,令人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