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揚州人該全文背誦的古詩,短短28字,讓蘇軾服氣,讓揚州揚名

2020-12-17 美詩美文

唐代詩壇,有個不大不小,卻惹起過挺大爭議的詩人,名叫徐凝。徐凝擅長寫絕句,七絕寫得很是高妙,代表作有《牡丹》、《七夕》等。

徐凝雖有才,脾氣卻挺怪,他為人十分清高,早年拜在韓愈門下時,得不到韓愈的重視,直接留詩一首就拂袖而去。雖是怪才,但唐代的詩人們都挺豁達大氣,哪怕是詩寫得不好,脾氣再怪,也不會有人出來挑釁,但偏偏徐凝寫詩卻招來了不少是非。

首先,白居易為了捧他得罪了杜牧。當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無意間看見徐凝在開元寺題寫的一首詠牡丹詩,很是喜歡,從此便與徐凝結為好友。後來徐凝和另一位張祜一同求白居易舉薦,白居易當時只有一個名額,便捧了徐凝棄了張祜。恰好這張祜是杜牧的好友,這下子白居易算是把小杜給得罪了,小杜甚至專門在七言詩《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中諷刺白居易沒長眼睛,分不清好賴。

而後,徐凝還因為寫了首《廬山瀑布》,引起了蘇軾的不滿,稱他這首詩是惡詩。按理說,蘇軾在世的時候徐凝早就離世了,為何蘇軾偏要和他過不去?原因是蘇軾認為這首詩是模仿自己的偶像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而且仿得還很沒有水平。

對於徐凝和張祜誰水平更高,以及他的《廬山瀑布》是不是真的寫得很差勁,後世文壇名家們一直是見仁見智,觀點不一。但對於徐凝的另一首七言絕句,大家卻很是服氣,這首詩名叫《憶揚州》。筆者認為這是一首揚州人都該全文背誦的詩作,全詩短短28字,讓蘇軾服氣,讓揚州揚名:

《憶揚州》蕭娘臉薄難勝淚,桃葉眉頭易覺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這是一首懷念故人的作品,前兩句中的「蕭娘」和「桃葉」都是指詩人思念的佳人。詩的前兩句,詩人不直接寫自己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在想著遠方的自己,這是唐詩中慣用的寫法。佳人臉薄承受不了眼淚,那細眉長長的顯得十分憂愁,這兩句用一個「難」字,加一個「易」字,寫出了佳人心中的萬千不舍和相思。

後兩句就是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徐凝用這個千古名句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因為這個名句,揚州城得了一個很美的稱號叫「二分明月」,直到如今提起哪裡的明月最美,很多人還是會想到揚州,所以說徐凝這首詩確實是讓揚州揚名了。徐凝用天上的明月,來烘託地上的相思,並用三分和二分兩個數量詞,讓這份相思充滿了別樣的美感,可謂是出神入化了。

雖然蘇軾對徐凝模仿李白的詩,氣不打一處來,但對於這首詩他卻是很服氣的。他甚至在自己的詞作《水龍吟》中放下身段模仿了這首詩,他寫道:「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很顯然這是受到了徐凝的啟發。

用一首28字的小詩,一個千古名句,就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徐凝確實是夠有水平。大家如果有機會去揚州,可以去二十四橋等地,看看揚州的明月是否真的和其它地方的不一樣,是否真的能找到點詩情畫意?一首詩就能讓一個偌大的城市有了一個如此美麗的稱號,這就是古典詩詞的魅力,也是漢字的魅力。

相關焦點

  • 一首揚州人該全文背誦的古詩,短短28字,讓蘇軾服氣,讓揚州揚名
    而後,徐凝還因為寫了首《廬山瀑布》,引起了蘇軾的不滿,稱他這首詩是惡詩。按理說,蘇軾在世的時候徐凝早就離世了,為何蘇軾偏要和他過不去?原因是蘇軾認為這首詩是模仿自己的偶像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而且仿得還很沒有水平。
  • 南宋末年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全文一共28字卻出現了5個「幾」字
    從少年時代我們開始接觸古典詩詞以來,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幾首背過去的古詩。而且對於古詩的格式,古詩的格律要求和詩詞內容、常表達的情感、字數等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產生於南宋末年的古詩,全文只有28個字,但是卻出現了五個「幾」。即便如此,讀起來並不讓人覺得有重複之感,反倒是更增添了幾分俏皮的意味兒。且看: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蘇軾一首28字的古詩,形象說明了「當局者迷」的哲學意蘊
    這首古詩就是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關於這首古詩,我們很早就背誦過去了。其中的字詞用語非常簡單,所表達的哲學意蘊看似容易理解,但我們很多時候去也並不能跳出這個圈子來看待。蘇軾的這首古詩,最精彩的就是後兩句。
  • 蘇軾在初冬寫給好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今天要講的是蘇軾在初冬寫給好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根據《石林詩話》記載,王安石任江東提舉刑獄時,巡查到此處,原本對劉景文的政績十分不滿,想要治罪於他,但是看了其堂上屏風所題的一首詩,詩云「呢喃燕子語梁間,底事來驚夢裡閒」,大為讚賞,便不再過問酒務一事。 後來蘇軾出任杭州太守時,和他相識相交,稱其為「慷慨奇士」,甚至向朝廷上表推薦。
  • 杜牧夢揚州,蘇軾醉揚州,他卻要死在揚州,結果讓他自己寫中了
    據統計,唐代著名詩人一半以上到過揚州,如張若虛、李白、孟浩然、韋應物、劉禹錫、白居易、徐凝、張祜、杜牧、許渾、溫庭筠、韋莊等;宋代的韓琦、歐陽修、趙以夫、蘇軾、辛棄疾、姜夔等對揚州也是一往情深。其中最突出的是杜牧、蘇軾和張祜,他們三人,一個夢揚州、一個醉揚州、一個卻要死在揚州!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他用一首28字的小詩,打造西湖金色名片,杭州人為他建生祠
    不過,當時,叫金牛湖的,大約以社會下層的人居多,而像白居易這樣的文化人,更喜歡文化味道濃厚的名字。而杭州古稱錢塘,西湖本是錢塘江的一部分嘛,所以文化人更喜歡稱之為錢塘湖。這就要提到大文豪蘇軾了。那是蘇軾任杭州太守的時候,他以白居易為榜樣,為民辦實事,其中一項大工程就是疏浚西湖,灌溉萬頃良田,造福杭州百姓。在蘇軾的治理之下,杭州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此時的蘇軾,也是春風得意,每日跟詩友唱和,酒局自然是少不了的。可惜蘇軾酒量不佳,只喝少許,就暈暈乎乎不知東西南北了。
  • 揚州瘦西湖的出名,源於這個「瘦」字,你知道嗎
    提到西湖,大家都知道在杭州,但提到揚州的瘦西湖,可能就不那麼淡定了,同樣是西湖,為什麼它要在前面加一個「瘦」字呢?難道它比杭州西湖的面積少很多嗎?還是為了區別兩者的關係呢?網友都說:「小唄」、「瘦咯」、「沒有西湖大了」,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 一首28字寫月亮的唐詩,全文無「月」字卻字字寫「月」
    我們之前品讀過李商隱和杜牧的兩首古詩,他們在古詩當中都在寫雨,但是全文當中並沒有出現一個雨字,堪稱是詩人別具匠心。古典詩詞當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詩人們描寫一種景物或者一種自然現象,除了題目當中有所交代之外,全文都是儘可能的避開這些字眼,而是採用對其特點的描繪反襯其自身的規律。讀起來是很有趣味的,甚至很多時候可以當做一個成語來猜,謎底就是這古詩的題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嶠的《風》。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唐詩,就是一首寫月亮的古詩。
  • 晚唐杜牧一首送別唐詩鮮有人知,但是最後14個字卻讓人印象深刻
    一提到晚唐詩人杜牧,我們就會想起他的「霜葉紅於二月花」、「春風十裡揚州路」、「豆蔻梢頭二月初」、「玉人何處教吹簫」。讓我們從這28個字的唐詩當中,感受到「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意蘊,感受到「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悠遠,感受到「十年一覺揚州夢」的遺憾。今天我們所分享的是杜牧的一首不太為人所知的送別詩。
  • 蘇軾28字古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蘇軾在送給好朋友的一首古詩當中,用28個字間接的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且看這首古詩的全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古詩的題目是《贈劉景文》,蘇軾一首非常精彩的作品。寫這首古詩的時候,蘇軾已經是知天命之年。
  • 語文最怕的四個字「背誦全文」,文言文到底該怎麼學?
    第2步:註解生詞,從頭讀第二遍第二步主要是疏通文意,讓古詩文與現代文相結合。把之前第一步標出來不懂的詞語分別對照註解梳理了一遍,這時再逐句翻譯文言文,(可以先嘗試自己翻譯,之後再看參考書上的翻譯),當你發現語句也差不多理通順時,再重新通讀全文,此時你應該大概明白全文在講什麼了吧。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臨死前寫一首詩,短短28字提起蘇軾,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詩人,但他還是一個身有官職的朝廷官員。二十歲那年他就考中了進士,稱得上是年少有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卻並不平坦,做官期間他有過三次被貶的經歷。
  • 歐陽修想起揚州的平山堂,寫下了一首有名的送別詞,讀來很感人
    「揚州太守例能文」,說的就是歐陽修在揚州留下的的佳話,這與蘇軾在杭州留下的「杭州太守例能詩」一樣的為人津津樂道。這兩句話交相輝映,成為鑲嵌在這兩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五彩斑斕的篇章 。歐陽修與朋友在這裡吟詩作賦,度過工作之餘的閒暇時光,既放鬆身心,又陶冶情操,可見他在揚州的詩酒之樂。自歐陽修之後,其後又有北宋著名史學家的劉敞於1056年知揚州,之後大文豪蘇軾於1092年出知揚州。這段時間揚州文壇風景瑰麗多彩,熱鬧非凡,璀璨的文化為美麗的揚州錦上添花。歐陽修的學生蘇軾,曾三次來到平山堂。
  • 常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在唐代詩人眼中,揚州是什麼樣的?
    尤其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兩句,更是揚名於當代廣為流傳於後世。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有很多人,會用這兩句詩來代指揚州。「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揚州是一個隱沒於青山被綠色環抱的城市,即使已經到了深秋時節,這個地方的花草樹木依然沒有凋敝。
  • 1-12年級需要背誦的208篇古詩文,教育部權威發布,值得收藏!
    1-12年級需要背誦的208篇古詩文,教育部權威發布,值得收藏!其中最受關注的看點是,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從14篇猛增至72篇!   其實,中小學階段推薦背誦的古詩文遠不止這72首。
  • 南宋末年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全文一共28字卻出現了5個「幾」字
    從少年時代我們開始接觸古典詩詞以來,在漫長的求學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幾首背過去的古詩。而且對於古詩的格式,古詩的格律要求和詩詞內容、常表達的情感、字數等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產生於南宋末年的古詩,全文只有28個字,但是卻出現了五個「幾」。即便如此,讀起來並不讓人覺得有重複之感,反倒是更增添了幾分俏皮的意味兒。且看: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寒假背誦逆襲:掌握這些古詩詞曲名句,中考多得8分
    認真背誦,逐字逐句,做到爛熟於心。很多考生由於考場過於緊張導致「眼前一亮,背誦全忘」,因此平時學習中多默寫,多運用,才會記憶更牢固。因為閱卷時若書寫的答案中出現漏字、加字、錯別字,該句便不得。此類知識點善用於寫作中,不僅能夠凸顯你的文採,更能給閱卷老師留下好印象。
  • 蘇軾「俗氣」之作,開篇5字就令人捧腹,大俗大雅中寫盡不凡氣質
    而到了北宋文壇一哥蘇軾這,該怎麼形容?說他雅似乎不妥,畢竟吃著東坡肉寫下《豬肉賦》,剝著荔枝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他,似乎並沒有文人常見的雅。說他俗似乎也不恰當,在《和董傳留別》中他寫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哪怕是一世粗衣裹身,只要詩書在腹自有不凡之氣。所以用一個「大雅大俗」來形容他,或許再合適不過了。
  • 高中古詩文背誦增至72篇 你背過哪篇?
    高中古詩文背誦增至72篇 你背過哪篇?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在推薦的72篇古詩文背誦篇目當中,你還記得自己曾經背過哪一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