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湖,大家都知道在杭州,但提到揚州的瘦西湖,可能就不那麼淡定了,同樣是西湖,為什麼它要在前面加一個「瘦」字呢?難道它比杭州西湖的面積少很多嗎?還是為了區別兩者的關係呢?網友都說:「小唄」、「瘦咯」、「沒有西湖大了」,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單從佔地面積上來比較,瘦西湖確實比西湖少了很多,瘦西湖的面積約1.33平方公裡,而西湖約6.39平方公裡,相當於西湖的五分之一那麼大,可以說是一個縮小版的西湖,那真是這樣的嗎?
瘦西湖原名「炮山河」,由於位於揚州城西,又名「西湖」。其實,它原為唐羅城、宋大城的護城河遺蹟,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為狹長的一條河道,亦名保障湖。河流縱橫交錯,實為京杭大運河的一條支流,與其叫湖,不如叫河,那後來為什麼又叫湖不叫河呢?
原來,在明清時期,這裡富甲一方的鹽業巨商紛紛在沿河兩岸,打造園林風景,構築水上樂園。到乾隆時期,達到鼎盛,沿河出現了二十四景,各種亭臺樓閣,長廊小橋,將兩岸緊密的聯繫成了一個整體,這時,叫它湖或許更加親切,有柔雅、寧靜、包容、歸宿之感。
在乾隆年間,有一位浙江錢塘的詩人汪沆,一次來保障湖遊玩,將這裡與自己家鄉的西湖作對比,說如果杭州西湖是唐朝美女楊貴妃,雍容華貴,那麼揚州西湖則是漢朝美女趙飛燕,輕盈苗條,一個儀態萬千,一個嬌小玲瓏。於是,詩興大發,寫下這樣一首詩《詠保障河》: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此詩什麼意思呢?前兩句是讚美此處優美的風景,而第三句反轉和西湖比較,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在古時西湖有銷金鍋兒的稱號,即花錢之地),第四句則說這裡沒西湖大,便以「瘦」字形象結尾。從此,揚州西湖便以瘦西湖為稱,揚名天下。
其實,「瘦西湖」三字並非詩人汪沆首提,在他之前,清初吳綺的文獻《揚州鼓吹詞序》中記載: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只是詩人汪沆慕名前來遊玩,飽覽了這裡的美景後與家鄉西湖對比,以讚美此湖賦詩一首,才慢慢傳開,名揚四海。
而「瘦西湖」歷經隋唐至明清,引來了無數文人雅士,如李白、杜牧、蘇軾、蒲松齡、鬱達夫、朱自清等,都曾來過,並留下了許多優美篇章,如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又如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是膾炙人口,堪稱經典絕句,流傳至今。
如今的瘦西湖,已成為國家級5A景區,步步皆景,處處有詩。這都是古人的傑作,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經久不衰,人文與景觀結合,確實很美。
當你走在大虹橋邊時,看長虹臥波,若隱若現;當你走在長堤邊時,看楊柳依依,婀娜多姿;當你來到熙春臺時,看皇家園林,宏偉氣派……
總之,瘦西湖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的自然風光。兩岸十裡湖光,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在一片綠波的蕩漾下,連綿滴翠,宛若仙境,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運河的邊上,迎接著八方來客。
從外形上來看瘦西湖,它就是一彎曲而狹長的河流,而一個「瘦」字更能體現它的特徵,所謂一針見血,切中要害,與杭州西湖相比,它顯得更加的清瘦,但又不乏西湖的神韻。「瘦西湖」三字,準確無誤的注釋了它的美,與西湖不相上下,只是「瘦」了一點而已。
網友的說法其實也沒錯,「小」、「瘦」、「不大」,簡單直接,這就是瘦西湖,有一個「瘦」字的緣故,而它的出名,也從這個「瘦」字開始。網友們,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