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的傳說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諸湖,佔得一個恰如其分的「瘦」字。
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長堤春柳、荷浦薰風、四橋煙雨、梅嶺春深、水雲勝概、白塔晴雲、春臺明月、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諸勝,顆顆明珠鑲嵌交織在玉帶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
「煙花三月下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珠簾十裡卷春風」、「綠楊城郭是揚州」。
歷史上李白、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軾、王漁洋、蒲松齡、孔尚任、吳敬梓、鬱達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這一帶留下或深或淺的足跡和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
瘦西湖風景區因其悠久、豐富的人文景觀,秀麗典雅的自然風韻,成為古今中外賓客紛至沓來的著名的遊覽勝地。
2008年,瘦西湖傳說被列入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伴隨著瘦西湖的形成、發展和帝王名人的巡遊,衍生出許多有趣故事,如「瘦西湖名稱由來」、「一夜造白塔」、「關帝顯靈小金山」、「吉亮工徐園題字」等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瘦西湖名稱由來
「瘦西湖」之名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為清初吳綺《揚州鼓吹詞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吳綺(1619—1694),揚州人,字園茨,號聽翁。生於明末,為清初詞人。由書中記載可見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為其水道彎曲狹長,並地處揚州城的西北,故稱為「瘦西湖」。
乾隆元年,錢塘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在飽覽了這裡的美景後,與家鄉的西湖作比較,賦詩道:「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詩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帶的景致與繁華,在詩人眼中,揚州和杭州一樣,市井繁榮,故稱「銷金鍋子」,並通過與杭州西湖的對比,認為瘦西湖之名確實形象而貼切。
一夜造白塔
「一夜造白塔」的傳說出自《清朝野史大觀》。
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遊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裡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遊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
據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間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堆成的。
白塔,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關帝顯靈小金山
小金山入山門後有建築名為關帝殿。很多人不知其意。
相傳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屢次南巡都經過揚州,為了能讓皇帝直接從瘦西湖乘船去平山堂,新開了一段蓮花埂河。督工程夢星堆土成山,屢堆屢塌,三年都沒有堆成功。
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正在帶領士兵打梅花樁,即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就可不塌。
夢醒之後,他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後,終於堆成。為了感謝關帝顯靈保佑,就建了這座關帝殿。
吉亮工徐園題字
「徐園」的書寫運用了兩種不同的字體,卻是和諧成趣。
徐園是大軍閥徐寶山的私人園子,門頭題字的是揚州有名的書法家風先生(人稱為瘋先生)。
風先生,原名是吉亮工,是晚清民國時期揚州最具代表性的書畫家之一。他的狂草尤為出名,許多人都以得到他的一幅書法作品為榮,當時居住在揚州的軍閥徐寶山也不例外。
可是吉亮工不願意與官僚軍閥為伍,多次求字失敗後,徐寶山打聽到吉亮工喜歡喝酒,就大擺酒席,宴請吉亮工。
酒過三巡,徐寶山趁勢提出請吉亮工寫一副對聯「清風徐來 滿園春色」。其中暗含徐園二字,吉亮工一氣呵成寫下「清風徐來」,待他正欲書寫「滿園春色」之時,恰巧一陣清風吹過,酒醒了一半,文人好面子,明白了徐寶山暗中作梗,思來想去遲遲不願下筆,又一陣清風吹來,忽然靈機一動,筆鋒一轉繞了一個草書的「園」。
徐寶山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用上了這兩個字,所以園名一為行書,一個草書。
經別人指點,徐寶山發現這"徐園"二字還有問題,一個是"徐"字中間的一豎是出頭的,是錯字,一是園中間是一虎字,外邊也不是一正規的口字,這不是說我徐某人是籠中之虎嗎?於是對風先生問起罪來。
風先生也能自圓其說,徐字出頭,說明你不是人下之人,總有出頭之日。至於圈中之虎,是說你在當地是一頭猛虎,說明你勢力大啊。徐寶山聽後點頭稱是,一場風波總算過去了,這園上的二字也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來源:非遺揚州
攝影:劉江瑞
作者:張肖迪
校對:王海豔
編輯:李亞晴
嗨!你還「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