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支持光明科學城建設 加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0-12-20 澎湃新聞

4月14日上午,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聯合深圳發布在市民中心舉行《深圳市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光明區政府等相關領導和負責人向媒體介紹《若干意見》的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和亮點,以及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目標。

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光明區區長劉勝、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等出席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王楚宏主持會議。

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首先介紹了《若干意見》出臺背景、主要內容等情況。

曾堅朋介紹,去年2月,中央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離不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關鍵和核心的支撐。去年8月,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期,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高看一眼和厚愛三分。

此次市委市政府出臺《若干意見》,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充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戰略意圖,從全市層面統一思想,搶抓機遇,集中資源,整合力量,主動作為,全力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有力支撐「雙區」和「雙中心」建設。「雙區」是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中心」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若干意見》共十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規劃管理和空間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

曾堅朋介紹,《若干意見》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為「五個新」:

一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借鑑國內外知名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系統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產業諮詢高端智庫,強化服務產業、成果轉化導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效率和共享水平,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二是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大灣區擁有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緊扣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依託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催生能夠取得實際應用效果的標誌性成果。

三是打造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交流的新平臺。《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四是建立充分激發創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機制。光明科學城建設除了打造科學研究的「硬條件」之外,還將積極營造制度創新的「軟環境」。《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科研項目經費改革,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新路、形成示範。

五是開創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的新局面。產城融合已成為現代科學城建設發展的趨勢,《若干意見》從資金和空間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供給等方面提出系列創新舉措,全面提升光明科學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質,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對於光明科學城的目標,曾堅朋表示,根據《若干意見》,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將分三步走:

一是到2022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三是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光明科學城的宏偉藍圖離不開重大的項目支撐。曾堅朋表示,光明科學城的建設,絕對不是搞房地產開發。目前,光明科學城重大項目庫已形成項目儲備—前期—開工,滾動、梯次推進的機制,已入庫的政府投資項目約50個,總投資約1700億元。主要包括面向重大產業需求集聚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規劃建設創新載體等五類項目。

從項目推進情況來看,一批重大項目正全速開工建設,很多都是百億級項目,包括綜合粒子設施、深圳灣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超算二期等項目,不僅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也拿得出手。

光明科學城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其近兩年的規劃建設和下一步工作情況備受矚目,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和區長劉勝就此做出詳盡介紹。

王宏彬表示,通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從完善規劃政策、建設大科學裝置、集聚創新平臺、攻堅土地整備、提升城市品質等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光明區著力打造不一樣出彩的科學城。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搭建規劃政策體系「四梁八柱」。目前,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空間規劃綱要已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以「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為空間格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區,「兩區」即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藍綠為底、組團鑲嵌、樂居宜業」為原則,將建設一座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

二是堅持科學先行,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2018年,為了加快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首批設施落地,僅用6個月即完成項目審批、用地手續、方案設計及工程招投標全部程序,目前裝置土建工程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年內可全面封頂。此外,還有綜合粒子設施、材料基因組、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等正抓緊推動具體建設事宜。

三是堅持創新平臺集聚,加速構建全鏈條的創新生態。去年,光明區與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兩家省實驗室籤署了合作協議,目前正在裝修改造或加快組建。除了集聚一流基礎研究機構,光明科學城內還布局了中山大學·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兩所研究型大學,可為科學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四是堅持土地整備先行,著力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科學城土地整備任務,為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騰挪出發展空間,是貫穿這兩年光明科學城建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去年全區整備入庫土地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裡,總量連續4年全市第一。

五是堅持城市配套先行,不斷提升城市品質。按照「科學之都、灣區之芯、綠色之城」的建設目標,圍繞完善科學服務配套、加快建成醫療和教育高地、全面建成公園之城、軌道6號線三大站點,高起點謀劃光明中心區規劃和城市設計,著力打造深圳北部「城市心臟」。

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光明區高標準完善城市綜合配套不遺餘力。

劉勝介紹,城市環境對於吸引高素質人才非常關鍵。光明區對標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高起點規劃建設,打造獨具風情的城市環境,「兩橫兩縱」主幹道路建設按下「快進鍵」,努力建成「公園之區」和「世界著名花城」;打造一流的教衛文體配套,未來5年新建擴建改建32所公辦學校,新增學位5.9萬個。醫療方面,中山大學附屬七院已建成,市中醫院光明院區也正在建設之中;打造完備的人才住房體系,未來5年預計將陸續建成18個公共住房項目,可提供各類公共住房超過4萬套;打造便利的交通出行環境,對兩條連接市內的主要高速道路進行市政化改造,軌道交通方面也將連通光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形成名副其實的科技線路。

王宏彬表示,光明區根據《若干意見》,明確了八個方面45項重點任務,審議通過了《光明區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2020年工作方案》,正在抓緊制定落實《意見》的三年行動方案,確保光明科學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接下來,光明區將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總牽引,全面落實《若干意見》要求,以主陣地作為加快推進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爭取「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跨越」,推動光明創新水平、產業能級、城市品質實現大發展、大提升、大跨越,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作出光明貢獻。

4月14日上午,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聯合深圳發布在市民中心舉行《深圳市政府關於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新聞發布會。市發改委、光明區政府等相關領導和負責人向媒體介紹《若干意見》的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和亮點,以及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和發展目標。

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光明區區長劉勝、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等出席新聞發布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王楚宏主持會議。

市發改委副主任曾堅朋首先介紹了《若干意見》出臺背景、主要內容等情況。

曾堅朋介紹,去年2月,中央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離不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關鍵和核心的支撐。去年8月,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近期,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大灣區尤其是深圳的高看一眼和厚愛三分。

此次市委市政府出臺《若干意見》,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充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戰略意圖,從全市層面統一思想,搶抓機遇,集中資源,整合力量,主動作為,全力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有力支撐「雙區」和「雙中心」建設。「雙區」是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雙中心」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若干意見》共十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加強規劃管理和空間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供給、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組織保障體系等內容。

曾堅朋介紹,《若干意見》的主要亮點可以歸納為「五個新」:

一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借鑑國內外知名科學中心的建設經驗,《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面向產業需求構建綜合科研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系統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產業諮詢高端智庫,強化服務產業、成果轉化導向,提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效率和共享水平,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

二是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大灣區擁有高度市場化的優勢和雄厚的產業基礎,《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緊扣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依託高水平綜合科研體系,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以科研經濟為主導的新型產業園,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和製造業創新中心,催生能夠取得實際應用效果的標誌性成果。

三是打造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和團隊匯聚交流的新平臺。《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引進管理機制,推行精準引才創新舉措,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集聚全球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四是建立充分激發創新要素活力的科技管理新機制。光明科學城建設除了打造科學研究的「硬條件」之外,還將積極營造制度創新的「軟環境」。《若干意見》提出光明科學城將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圍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科研項目經費改革,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新路、形成示範。

五是開創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的新局面。產城融合已成為現代科學城建設發展的趨勢,《若干意見》從資金和空間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供給等方面提出系列創新舉措,全面提升光明科學城的城市功能和品質,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對於光明科學城的目標,曾堅朋表示,根據《若干意見》,光明科學城的規劃建設將分三步走:

一是到2022年,初步形成世界級科學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初具雛形,國際一流大學和一流科研機構建設加快推進,成長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國際化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形成學科與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

三是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持續產出大量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策源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擎。

光明科學城的宏偉藍圖離不開重大的項目支撐。曾堅朋表示,光明科學城的建設,絕對不是搞房地產開發。目前,光明科學城重大項目庫已形成項目儲備—前期—開工,滾動、梯次推進的機制,已入庫的政府投資項目約50個,總投資約1700億元。主要包括面向重大產業需求集聚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規劃建設創新載體等五類項目。

從項目推進情況來看,一批重大項目正全速開工建設,很多都是百億級項目,包括綜合粒子設施、深圳灣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超算二期等項目,不僅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也拿得出手。

光明科學城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其近兩年的規劃建設和下一步工作情況備受矚目,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和區長劉勝就此做出詳盡介紹。

王宏彬表示,通過兩年的不懈努力,從完善規劃政策、建設大科學裝置、集聚創新平臺、攻堅土地整備、提升城市品質等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光明區著力打造不一樣出彩的科學城。

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搭建規劃政策體系「四梁八柱」。目前,光明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空間規劃綱要已經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光明科學城規劃面積99平方公裡,以「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為空間格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區,「兩區」即裝置集聚區、產業轉化區,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以「藍綠為底、組團鑲嵌、樂居宜業」為原則,將建設一座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

二是堅持科學先行,牢牢抓住大科學裝置建設這個「牛鼻子」。2018年,為了加快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首批設施落地,僅用6個月即完成項目審批、用地手續、方案設計及工程招投標全部程序,目前裝置土建工程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年內可全面封頂。此外,還有綜合粒子設施、材料基因組、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等正抓緊推動具體建設事宜。

三是堅持創新平臺集聚,加速構建全鏈條的創新生態。去年,光明區與深圳灣實驗室、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兩家省實驗室籤署了合作協議,目前正在裝修改造或加快組建。除了集聚一流基礎研究機構,光明科學城內還布局了中山大學·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兩所研究型大學,可為科學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

四是堅持土地整備先行,著力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加快推進科學城土地整備任務,為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騰挪出發展空間,是貫穿這兩年光明科學城建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去年全區整備入庫土地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裡,總量連續4年全市第一。

五是堅持城市配套先行,不斷提升城市品質。按照「科學之都、灣區之芯、綠色之城」的建設目標,圍繞完善科學服務配套、加快建成醫療和教育高地、全面建成公園之城、軌道6號線三大站點,高起點謀劃光明中心區規劃和城市設計,著力打造深圳北部「城市心臟」。

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光明區高標準完善城市綜合配套不遺餘力。

劉勝介紹,城市環境對於吸引高素質人才非常關鍵。光明區對標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高起點規劃建設,打造獨具風情的城市環境,「兩橫兩縱」主幹道路建設按下「快進鍵」,努力建成「公園之區」和「世界著名花城」;打造一流的教衛文體配套,未來5年新建擴建改建32所公辦學校,新增學位5.9萬個。醫療方面,中山大學附屬七院已建成,市中醫院光明院區也正在建設之中;打造完備的人才住房體系,未來5年預計將陸續建成18個公共住房項目,可提供各類公共住房超過4萬套;打造便利的交通出行環境,對兩條連接市內的主要高速道路進行市政化改造,軌道交通方面也將連通光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形成名副其實的科技線路。

王宏彬表示,光明區根據《若干意見》,明確了八個方面45項重點任務,審議通過了《光明區推進光明科學城建設2020年工作方案》,正在抓緊制定落實《意見》的三年行動方案,確保光明科學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接下來,光明區將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總牽引,全面落實《若干意見》要求,以主陣地作為加快推進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爭取「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跨越」,推動光明創新水平、產業能級、城市品質實現大發展、大提升、大跨越,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作出光明貢獻。

相關焦點

  • 將建設全國第四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憑什麼?
    今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明確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一重大機遇引發各界高度關注。然而,一系列利好下,被譽為中國「創新之都」的深圳,依舊存在諸多短板。
  • 委以重任 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這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最新進展。自國家部委3月正式發文以來,深圳科技創新圍繞這一核心目標不斷優生態、厚基礎、聚人才、活市場、促開放,在2020年成功開新局。、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的能力建設。
  • 創:委以重任,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行列!
    優生態、厚基礎、聚人才、活市場、促開放,深圳科技創新的2020不斷開新局,夯實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基礎。深圳被委以重任,由此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行列!
  •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深圳,給坪山帶來什麼?
    來源: 南方網近日,科技部等國家五部委聯合下發的最新文件《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確提出:北京、上海、粵港澳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應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建設。
  • 深莞兩大科學城攜手 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記者今日從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獲悉,於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於松山湖科學城城舉行之際,松山湖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帶隊,於10月30日下午赴深圳光明科學城調研交流,並同深圳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副區長姚高科,以及光明科學城建設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座談。雙方圍繞兩地科學城建設過程中,涉及的統籌規劃、機制創新、人才引進和融通對接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深入討論,互相借鑑經驗以取長補短。
  • 深圳光明:郊區農場蛻變科學之城
    40年前,深圳經濟特區的成立,徹底激活了這片土地。浩浩蕩蕩的徵程中,科學的光芒,又為它照亮一條康莊大道。   踏實奮進的幹事創業者正將這座科學之城帶向世界一流的高度。人們期待的深圳北部中心逐漸成形。   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主引擎」   從深圳市民中心出發,驅車1小時左右,駛出龍大高速,便來到光明區。
  • 青島「十四五」重要目標: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
    這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青島在「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中明確提出,以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這意味著,在山東省明確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支持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外,山東省將支持濟南和青島一起創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讓光明「生態綠」和「科學藍」交相輝映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楊曦)12月7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秦宜智率隊到光明區調研,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區領導周輝參加活動。 當天下午,秦宜智一行首先來到左岸科技公園展廳,漫步周邊茅洲河碧道,清風吹拂,流水潺潺,禽鳥掠岸,優美的生態令人賞心悅目。
  •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光明科學城再添新引擎
    12月19日至20日,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在光明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副市長艾學峰,光明區委書記、區長劉勝,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曾堅朋,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副院長呂建成,光明區領導姚高科等參加活動。
  • 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
    原標題:打造科學中心,深圳要做什麼深圳商報2019年01月17日訊 不久前市委全會提出,深圳今年將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共建行動,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增強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核心引擎功能。
  • 創新之光,照亮科學之城:深圳光明區見聞
    在特區西北部,光明區由昔日的荒涼農場蝶變為如今的科學之城,一座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正在逐漸成形。 增強科創能力,建設創新平臺 過去,光明區「荒山野嶺偏地木,到處都是破廠房」,如今,這裡高樓大廈布局有致,交通路網縱橫交錯。
  • 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之後 下一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會在哪裡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目前,國內已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廣東深圳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位於華北、華東以及華南地區。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
  • 從光明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北部中心」,光明蝶變見證深圳...
    熱氣蒸騰的施工現場,昭示著全面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恢弘畫卷。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而光明科學城,正是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
  • 從光明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深圳北部中心」 深圳光明40年蝶變
    2018年9月,光明行政區成立,下轄6個街道,轄區總面積156.1平方公裡。此時的光明,即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賦予「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使命,以策應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決心。
  • 廬陽區領導赴科學島拜訪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
    7月21日上午,中共合肥市廬陽區委書記單虎率隊赴科學島拜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院長李建剛,加強交流互動,推進項目合作。中共合肥市廬陽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餘波,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範進及區發改委、區經信局、區投資促進中心、三十崗鄉等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
  • 光明科學城戰略合作暨重大科技項目籤約儀式舉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
    光明區人民政府與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合作匯聚力量、共贏共享,推動光明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貢獻力量。
  • 合肥為何躋身四大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行列?這個數據真的很牛!
    前不久科技部等五部委下文,明確深圳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建設成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分別是上海張江,北京懷柔,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只有一所985大學的合肥,為何躋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關注」光明中心區科學公園建設工程完成設計招標!
    光明君從光明區建築工務署獲悉截至11月16日光明中心區科學公園建設工程已完成設計招標工作順利完成項目前期工作的一大節點據悉,光明中心區科學公園由光明區建築工務署負責建設,項目位於新湖街道辦事處,地處光明科學城的核心區,東臨光僑路,北接公常路,西側為龍大高速,佔地2.2平方公裡,是光明科學城國際化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配套。
  • 逐夢世界一流科創高地 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來了!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下疫情帶來各種不確定性,高新區更應堅定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大幹快上,加速推動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用更大力度鼓勵和支持東莞松山湖科學家和企業家們迎難而上、協同攻關,不斷提高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進展:量子創新研究院1號樓年底交付
    記者近日從市發改委獲悉,當前,我市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基礎上,正有序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項目相關工作。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在進行幕牆安裝等作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中國科大高新園區、合肥離子醫學中心等在建重點項目均已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