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為何敢怒懟皇帝,修宮殿巡遊通通不行,看皇后晚上私下做什麼

2020-12-18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大臣為何敢怒懟皇帝,修宮殿巡遊通通不行,看皇后晚上私下做什麼?唐太宗能夠縱容魏徵開懟模式,皇后也服軟,這就是造就一代明君原因

大唐王朝歷經玄武門之亂後,政治局勢開始趨向穩定,大唐第二任皇帝李世民也順理成章地繼承皇位;但很多玄武門之變的功臣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為何太宗會對建成太子身邊的重要謀士魏徵青睞有加呢?我們知道,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這本身就是一個鋌而走險的處境,如果諸多環節有一環出現問題,那麼帶來的後果就是,李世民身負輿論漩渦,並擔負起反叛的後果。

其實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李世民的成功根源上,是因為秦王府和天策府上下團結一心,共同為秦王潑灑熱血,假如秦王府的某一個人洩露了風聲,那麼造成的結果就是太子立馬發動京城重兵,齊王發動長安周邊所有部隊,在當時那個處境下,秦王只有身邊800人左右,而太子和齊王則手握京師兵權以及戍邊兵權。

最終,李世民的先下手為強取得了成功,而這之後,秦王府的重臣們本以為李世民會開始清算太子、齊王所屬的幕僚官員,但等了好久,也只看到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家眷被株連九族,其他的謀士、幕僚卻一個沒動,其中太子身邊第一謀士魏徵竟然也沒有動他,到了後來,更是賦予了魏徵諫議大夫的重任。

為什麼李世民能夠縱容魏徵的所作所為,甚至一個敵對勢力的官員在後期竟然多次頂撞皇帝,這其中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魏徵的賢才,出謀劃策途徑很光明正大

魏徵在跟隨竇建德時期,李世民還正在徵討王世充,後來竇建德救援王世充,李世民無奈分兵去防禦竇建德;在這期間還並不順利,甚至一次伏兵差點把李世民當場給誅殺,後來打聽到竇建德背後有一個很厲害的智囊:魏徵。

房玄齡也是十分推崇魏徵,這就給了當時李世民極大的好奇心和招攬意願、能夠在緊迫的局勢下,還能想出一條圍魏救趙的毒計,這就是魏徵的大手筆,不用再去攻打李世民,轉兵長安,既能打下長安,又能解決王世充的麻煩。

李世民當聽說魏徵這一招狠招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更加欣賞魏徵,這也是後來為什麼李世民千方百計的尋找魏徵,最終聽到他卻在太子門下,回到府中更是憤憤難平;在武德後期的魏徵更是多次貢獻計謀,不過大多數都是很光明正大的計謀,雖然李世民沒中招,都是往往是笑的和幕僚說:「這又一定是魏徵的策劃。」

魏徵的諫言更多的是具有戰略全局性角度

魏徵在成為諫議大夫後,每天平均都要唐太宗幾次,前期還好,李世民還能接受,後來由於李世民的成就越來越大,開始有些好大喜功;魏徵就開始頻繁唐太宗,甚至一天能夠完全否決唐太宗的所有提議。修建宮殿?不行,沒錢。出巡遊玩?不行,耽誤國體。大赦天下?不行,有違法規制度。賞賜魏徵?不行,老臣家中不需要。

很多時候,李世民被魏徵氣的臉都紅了,就連房玄齡都看不下去了,多次提醒魏徵別太過分,但是魏徵從未手下留情。但是李世民每次氣完仔細一想都能發現其中的道理所在,並且魏徵所建議的往往是一項政策最優的處理方式,人家是夫妻吵架,床頭吵架床尾和。

李世民和魏徵的吵架是早上吵架,晚上就和好了,甚至有的時候魏徵不僅要上早朝,還要上晚朝,晚朝就是被李世民拉著一起討論早上的國事,有時候討論了很晚,魏徵回去還沒睡多久又得上早朝了。這其實也有李世民的一點小心思,讓你多辛苦一下,不睡好也沒精力來懟我。但是很多時候,魏徵第二天還是精神奕奕地繼續和太宗吵架。

歷史中魏徵的大多數諫言都是極富戰略全局意義,他並不是毫無理由的唐太宗,從孝順、從國家本身、從軍隊本身、從制度本身、從禮法本身,魏徵的諫言更是唐太宗的反思錄,魏徵的存在一直先限制著唐太宗放縱自己,也讓許多國策在根本上實現臣下總結,君王決斷的有序順序,至少在魏徵時期,唐太宗是很放心國家發展。

宮中皇后的背地裡全力支持

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髮妻,也是李世民人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很多人把長孫皇后與武則天相比較,其實兩人是無法比較的,武則天更適合皇帝這個職位,而長孫皇后就立足於皇后,從未僭越朝堂之事,但長孫皇后卻很多時候通過一些道理來釋懷李世民心中的一些戾氣和不滿。

長孫皇后為何會對魏徵全力支持呢?其實每次李世民受委屈了,晚上就會在長孫皇后身邊說,甚至多次揚言要殺了魏徵這個老匹夫,有意思的是,長孫皇后每次也不會直接和李世民說道理,而是講一些歷史典故和聽到的一些小故事,用這些典故來釋懷皇帝的內心。

李世民是什麼樣的人,他當然知道皇后的意思,長孫皇后不願意僭越朝政,也只能通過講故事來告訴君主何為對?何為錯?其實長孫皇后是十分推崇魏徵,她的哥哥長孫無忌也多次被魏徵懟,氣得幾天吃不下飯,後來皇后來到哥哥身邊,給他說了很多道理,才讓長孫無忌心裡好受多了。

但魏徵可不會因為皇后的良苦用心,而停止懟人模式,甚至魏徵還懟過皇后,這直接把李世民氣得鬍子都豎起來了,又不好意思說他什麼,氣得直接罷朝了;後面還是長孫皇后服軟。長孫皇后很多次幫助魏徵,她知道這個大臣是朝廷唯一的鏡子,如果沒了他,這個朝廷會變成什麼樣?也因此,皇后對魏徵的保護可謂深遠,直到去世,皇后都對李世民說要善待魏徵。

大唐的貞觀盛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魏徵的強力監督下的,魏徵用生命來為大唐保駕護航,也讓一代明君李世民成為真正的明君。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相關焦點

  • 故宮中那麼多宮殿,為何偏偏皇后住過的坤寧宮無人敢住?
    在偌大的故宮中,有一座宮殿,從清朝中期開始就不再住活人了。那座宮殿就是明朝和清朝初期皇后們所居住過的坤寧宮。按理說,皇后作為後宮之主,應該是最懂禮制的人。好好的皇后宮不住,跑別處去湊什麼熱鬧?其實,不是後來的皇后們不想住,而是不敢住。
  • 太后的宮殿為何不住太后,不是因為鬧鬼,是因為皇帝的孝順?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故宮裡面慈寧宮的故事,慈寧宮是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嚴父慈母,那麼這座宮殿的意思也就很好理解呢,就是皇上的親生母親,就住在這個慈寧宮裡頭。而這慈寧宮,也就是太后所住居的場所。那麼這裡就有人要問了,那這個雍正的皇后,我們看過連續劇的老爺們就知道是鈕祜祿甄嬛,這個乾隆的母親,怎麼她就住在那個什麼壽康宮裡面呢?這怎麼回事呢?據說是因為孝莊之後呢就說這慈寧宮不乾淨。宮裡有口井,白天往井裡看呢就是雜草枯枝什麼的;晚上一看呢,井裡不是有人嘛,就反射人的臉,但是你自己一看呢,不是自個的臉。聽聽,多嚇人,所以也就有人說慈寧宮不住人是這個原因,今天就來講講這個真實的慈寧宮。
  • 皇后出殯,大臣為何必須拿辣椒洋蔥?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個事情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五胡十六國時期,有這麼一位皇后,在她出殯的當天,皇帝要求群臣都要參加送葬,這個荒誕的皇帝就是燕國皇帝慕容熙,這個被極其寵愛的女子,就是他的皇后苻訓英。皇后出殯,大臣為何必須拿辣椒洋蔥?原因其實」很簡單「其實這個皇帝慕容熙本來不該登上皇位的,但是因為他和當時的丁太后兩個人有私情,慕容盛剛好因故去世,本來應該他的太子登基,但是丁太后的極力反對,讓他的小情人成功坐上了皇帝。
  • 顧命大臣:臣等恭請皇后垂簾聽政!皇后:這多不好意思
    而這些女人的手腕,通常都比較鐵腕,而且不受朝廷那些元老們認可,只是因為背後的勢力各自盤根錯節,才不得不忍讓,可見,就沒有一個大臣願意女人理政的。不願意歸不願意,總有一位皇后是特別的,在史海鉤沉中,顯得那麼與眾不同。褚蒜子,東晉時期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后,就是這樣一位特別的皇后。
  • 皇帝死後,大臣對皇后說:你為何不殉葬?她一刀砍下右臂扔進棺材
    後來阿保機做了皇帝,述律平就做了皇后。這個女人很有野心,她不滿契丹還是選舉制,想將遼國變成她自家的天下,於是攛掇阿保機將選舉制改為世襲制,讓她兒子繼承大統。阿保機當然偏心她兒子,畢竟也是他自己的骨肉,所以兩人暗中準備這事。
  • 小皇帝不足為奇,居然還有小皇后?
    小皇帝不足為奇,居然還有小皇后?大家都知道,在歷史上皇帝的位子不做到去世是不會傳位給下一代的。就導致了很多問題,孩子們都長大了還好說,有的皇帝走的早,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兒子還沒成年呢,就當皇帝了。所以小皇帝是很常見的,但是你們聽說過小皇后嗎?
  • 故宮中那麼多宮殿,為何偏偏皇后住過的坤寧宮無人敢住?
    在偌大的故宮中,有一座宮殿,從清朝中期開始就不再住活人了。那座宮殿就是明朝和清朝初期皇后們所居住過的坤寧宮。按理說,皇后作為後宮之主,應該是最懂禮制的人。好好的皇后宮不住,跑別處去湊什麼熱鬧?其實,不是後來的皇后們不想住,而是不敢住。
  • 皇帝讓皇后當眾赤身躺著供大臣欣賞,一次1000金,大臣不知所措
    今天要說的就是一位曾經是皇后的女人叫馮小憐,她是當時全國出了名的美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馮小憐自小就入了皇宮,長大之後由於長得傾國傾城,猶如天上的神仙一樣,可謂有著仙女般的面容,凹凸有致的身材,還有著雪白的皮膚。如此一個長相美麗的女人,實在不能不讓人感到心痛,就連當時的皇帝高維都看到馮小憐之後都心動不已,每天都十分的寵愛她,就連上朝都要把馮小憐抱在懷裡。
  • 歷史上摳門的皇帝,道光用炸醬麵打發大臣,趙匡胤捨不得吃羊肉!
    這道政令剛發布,各省大臣都懵圈了,聽從安排吧,進貢屬於禮節性問題,不進貢不大合適;不聽從安排吧,又怕違抗命令。於是大臣們私下商議:法不責於眾!所有大臣一起進貢,這樣就算違抗命令,皇帝也不可能把所有人殺頭,這個對策相當不錯。誰知道固執的道光皇帝並沒有輕易收下貢品,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原本收1000匹絲絹,現在只收200匹。其他物品一樣,在數量上減少。為此,宮中人們議論紛紛:200匹絲絹夠誰用。
  • 乾隆生病為何非要皇后侍疾?皇后此舉反映出二人的真實感情狀況
    乾隆是我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一位皇帝,所以我們對他的了解明顯要比對清朝的其他皇帝多一些。每次提到乾隆的時候,人們都覺得他身為皇帝,整天能吃好的穿好的,一定不容易患上各類疾病吧!但是實際上,乾隆的物質生活再怎麼好,也沒有辦法保證他一生都不得病。曾經有一次,乾隆患上了一種疾病。
  • 乾隆皇帝的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為何遭到乾隆皇帝討厭厭惡?
    不過因為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參與到儲爭當中,最後被太子一黨的王公大臣給強迫為努爾哈赤殉葬。烏拉那拉的第二個皇后便是雍正帝的孝敬憲皇后,要說雍正的至愛那一定是這位孝敬憲皇后。在雍正還是王爺的時候烏拉那拉氏便是他的嫡福晉,在之後的奪嫡鬥爭中烏拉那拉氏也是毫不猶豫的相信雍正並站在她身後。
  • 這個大臣竟敢懟太后?宮殿失火,太后想修,他說乾脆全燒了省得修
    這樣一來,不少文官是不怎麼怕所謂的皇家威儀的,感到不滿就說,哪需要管皇帝開不開心。這種事情,在宋初皇帝較為開明時更為常見。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年),玉清昭應宮被雷擊中起火。古代的房屋大部分都為木質結構,所以火勢很快蔓延,最終將玉清昭應宮燒得七七八八,也沒剩下什麼了。
  • 乾隆為孝賢皇后辦喪事,葬禮當天,為何眾多大臣腦袋搬家?
    乾隆皇帝是個專情的人,尤其是對自己的皇后,孝賢純皇后可謂可謂夫妻情深。在各個方面看,乾隆都對這位皇后很有好感,但這位被皇室寵愛的皇后,命運多舛,並沒有活多久。正是在這位皇后去世的葬禮上,乾隆皇帝的愛妻之痛讓他感到有點恐懼。
  • 北齊一皇帝昏庸無道,讓大臣花錢看皇后赤身,之後誕生一個成語
    可以說,北齊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朝代,這個國家的皇帝經常裸奔、亂倫、殺人成性,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令人吃驚。最早與北周交戰時,北齊佔了上風,但皇帝實在是不太高明,昏招輩出。最終將祖先留下的家底用光了。在整個北齊,開局一張王炸,結果打出一張好牌。
  • 皇帝:雨衣用什麼材料做更好啦?大臣:用瓦做最好,皇帝聽了大賞
    在古代可沒有什麼合成材料,但古人十分聰明,他們將桐油塗抹在布上製成了油衣。油衣的防雨效果當然比不得現代的雨衣,即便穿上了油衣也難免不會被打溼。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就曾因為油衣滲雨的問題問過大臣。說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不會陌生。李世民乃是歷史上有名的聖君,他一手開創了享譽後世的「貞觀之治」,被後人所敬仰。
  • 古代皇后為什麼叫月亮,為何只有月圓時才能和皇帝在一起?皇帝晚上...
    今天當我們讀到這句詩時,恐怕很難想到古代皇帝晚上去哪裡居然是月亮說了算,嬪妃級別越高享受的月亮越圓。科學家研究發現,月亮對人類影響比預想要大得多,長久以來,人類的某些行為跟月亮之間存在神秘的聯繫。比如月亮能夠導致飯量、酒量增減,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甚至影響人本激素分泌,心臟、膀胱類疾病以及生育系統的問題都與它有關。
  • 自稱朕的契丹皇后,為何在皇帝死後能嫁給大臣
    而這個硬生生把敗局挽回的人就是遼國的太后蕭綽,也叫蕭燕燕,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即大名鼎鼎的蕭太后。而在檀淵之盟前,十八年前,也是在她的指揮下,擊敗曹彬,俘虜楊業,大破大宋的北伐軍,楊業不降,絕食而死。蕭太后確實不簡單。蕭燕燕16歲做了皇后,幾年時間,給遼景宗生了三雙兒女。遼景宗的情況和唐高宗類似,多病,所以蕭燕燕就幫著他處理事務。
  • 大明皇帝前赴後繼修宮殿,朱棣建的紫禁城,到明朝滅亡還在修
    別看明朝的皇帝們能派大船遠航海外,能對外族說出「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能有不用漢女和親的豪橫,可是說到給自己蓋房子,修皇宮這事,就難免有些英雄氣短。為什麼呢?北京原本就是朱棣在做燕王時候的封地,是他政治基礎的根據地,在朱棣眼中,北京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龍興之地」,自然會更加重視。然而,明朝開國定都之所為南京,現在要重新打造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沒有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是不行的,這其中最為重點的建設項目,自然是要建造一座新皇宮。
  • 乾隆為去世皇后辦喪事,為何葬禮當天,眾多大臣腦袋搬家?
    乾隆皇帝是位專情的人,特別是在對待自己的皇后,孝賢純皇后時可謂是夫妻情深。從各方面看乾隆對這位皇后都是情深意切,可是這位受帝王寵愛的皇后卻命運多舛,活得並不久。就在這位皇后去世的葬禮上,乾隆皇帝可能是因痛失愛妻而變得有些恐怖。
  • 皇后被大臣毒死,皇帝次日立大臣女兒為後,忍辱5年誅殺大臣全族
    在大多數人眼中,皇帝身為一國之君,擁有旁人想都不敢想的權力。但殊不知,即便當上九五之尊,皇帝也有自己的無奈,在皇權不夠穩固或是其他權力過大的時候,皇帝還要看別人的眼色行事。漢朝時期的劉詢就是如此,他心愛的皇后不幸被大臣毒死,為了報仇,他只能暫時將大臣的女兒立為皇后,就這樣忍辱負重5年,最後終於誅殺了大臣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