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前赴後繼修宮殿,朱棣建的紫禁城,到明朝滅亡還在修

2020-12-16 闡史官曉悅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能夠當上皇帝,自然會住進豪華的皇宮裡,壓根兒就不需要為自己的住房問題費腦筋了。這話要放到其他朝代中,講的或許是實際情況,可是要放到明朝皇帝身上,恐怕就不那麼適用了。

別看明朝的皇帝們能派大船遠航海外,能對外族說出「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能有不用漢女和親的豪橫,可是說到給自己蓋房子,修皇宮這事,就難免有些英雄氣短。為什麼呢?

原來,雖不能說是全體皇帝,但確實是明朝皇帝在修建皇宮上花費精力最多,可以說在明朝當皇帝,不是正在修建皇宮,就是奔赴在去修建皇宮的路上,似乎整個大明朝修建皇宮的工程,就未曾間斷過。這麼看來,這裡面的事兒,還真是值當說道說道的。

一、充滿雄心壯志的朱元璋

1366年,當時還是吳王的朱元璋,就感覺需要一座氣派的宮殿,來烘託自己的威儀了。於是他和大助理劉伯溫商量後,決定在南京開建自己的「住房」。

這時候,朱元璋還沒有稱帝,所以在建造成本上,並沒敢太張揚。可即便如此,這座王宮也是按照《周禮》中的規格和禮數進行設計和施工的。整個宮苑佔地大約59萬多平方米,也算得上宏偉了。

不過這座王宮剛剛建好,朱元璋便在南京稱帝了,這時候身為一國之君的明太祖,開始「嫌棄」自己的居住條件過於簡陋了。再加上南京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安,難以形成對廣大北方地區的震懾,於是洪武皇帝便有建造一個新都城的想法。

1369年,朱元璋下旨在濠州以西二十裡的地方,開始建造中都府。朱元璋對新都的建立極為重視,為了建好這座新城,特地派了專家前往洛陽、開封和長安,對不同時期的宮殿進行實地考察,並在皇宮的建造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按照朱元璋的想法,他是想把中都府建造成史無前例的皇宮精品。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建造中都府耗費的財力過大,大明建國之初,剛剛從連年戰亂中得到了喘息之機,各個方面都是百廢待興,這樣浩大的工程,國力實難承受,不得不在1373年時,被迫放棄。

不過建造中都府受挫,並沒有改變朱元璋對「第一皇宮夢」的追求,他轉而下令擴建南京的明故宮。朱元璋吸取了中都府失敗的經驗教訓,棄奢侈華麗,改走返璞歸真的路線。《明太祖寶訓》中就記載了他這樣的心路歷程:「朕今所做,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至於臺榭花囿之作,勞民費財,以事遊觀之樂,朕決不為之。」

就這樣南京故宮的擴建工程,只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便大功告成。雖說三次皇宮建造,費勁吧啦地來回來去折騰一溜夠,也沒有實現朱元璋建造遠勝先人宮殿的夢想,但是卻積累了大量宮苑建造,以及城市規劃方面的經驗,也在實踐中培養了大批建築人才,為大明朝後續連綿不絕的皇宮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繼承老爸遺志的朱棣

明成祖,也就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繼位後,決定遷都北京,這在當時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北京原本就是朱棣在做燕王時候的封地,是他政治基礎的根據地,在朱棣眼中,北京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龍興之地」,自然會更加重視。

然而,明朝開國定都之所為南京,現在要重新打造一個國家政治中心,沒有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是不行的,這其中最為重點的建設項目,自然是要建造一座新皇宮。

想來不管朱元璋對朱棣篡位的舉動是否滿意,但在建設皇宮這件事情上,明太祖應該是可以含笑九泉了,因為朱棣對北京故宮不遺餘力的建造,應該是圓了朱元璋那個沒有實現的,建造「史無前例」巍峨皇宮的夢想。

自永樂四年開始,朱棣為了營建紫禁城,動用舉國之力,花費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將這座震驚世界的皇宮建造完成。不管歲月如何流逝,這座宮苑作為一個奇蹟被舉世矚目,都是當之無愧的。

如果要把北京故宮的建造過程分段的話,那麼前面十年都是處於工程的準備階段:收集建築材料,徵調工匠,製作不同的宮殿裝飾工藝品。而後期真正的施工階段,大致為四年時間,整個故宮建造期間,不僅徵用了大量的民間勞動力,而且還動員了軍隊和囚犯參與建設。

在故宮建造的過程中,不僅匯聚了當時國內最頂級的建材和建築人才,還做出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創舉:

比如:為了運輸從房山開採的漢白玉,在隆冬時節,從石料廠到北京城的道路上,一路潑水成冰,再將以噸計數的巨大漢白玉石料,放在冰面上,一路滑行進入工地現場。

比如:建造太和殿的巨型支柱,選用的都是直徑一米以上的上等楠木,為了搜集這樣的木材,不少官員和民夫都被派往四川、湖廣等地的密林中作業。由於環境惡劣,擔任這項工作的,往往進山者多,出山者少。在民間,當時流傳著「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可見這項工作的危險性之高。

如果要對故宮的建造做出總結和評價,那麼借用《明史》中的一段話,則是最為貼切的:「工大費繁,調度甚廣,冗官蠶食,耗費國儲。工作之夫,動以百萬。」

雖說經歷了千辛萬苦,但北京故宮確實是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非凡成就,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中體現。

三、紫禁城的完工,僅僅是個開始

紫禁城順利完工了,大明朝也有了新國都,可是您要是以為從此就萬事大吉,大家可以消消停停過日子,那可就草率了。從某種角度看,紫禁城的完工,只是按下了明朝皇帝前赴後繼修建皇宮的啟動鍵。

新建好的紫禁城巍峨壯闊,看起來應該是超越了朱棣之前,無數前任的居住水平,永樂皇帝帶著無比的喜悅和榮耀感,搬進了新家,然而,令人鬧心的事情接踵而至。

1421年,朱棣的喬遷之喜才過了一年時間,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因為遭到雷擊引發火災,熊熊烈焰持續了兩天兩夜,三座大殿徹底化為灰燼。不過起火時朱棣並不在大殿裡面,算是逃過一劫。但是這也把永樂皇帝嚇得不輕,心中暗自覺得是自己篡位又遷都觸怒了祖宗,趕緊跑到太廟去懺悔,溜溜跪了一整天。

不過祖先們似乎並不打算就此原諒朱棣,過了兩年乾清宮又走了水。咋辦?只能重修了,只不過這次重建的工程,比起之前新建的進度可是要慢太多了,畢竟之前的工程太過浩大,國力消耗太多,要再重修,不管財力還是人力,都有些捉襟見肘了。

直到明英宗繼位之後,才下定決心,動員了七萬餘人,集中物力人力將三大殿和乾清宮徹底修繕完成。紫禁城又恢復了昔日的威儀和氣派,明英宗好不愜意。

但老天爺似乎並不打算放過大明的皇帝,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火災再次降臨紫禁城,這次不僅前三殿,基本上整個外朝都化為灰燼,其狀況之慘烈,真是觸目驚心,以至於火災後,光是清理災後現場就用了一個多月,所調動的人力,有三萬之多。

這場火災,把嘉靖皇帝鬱悶壞了,病了三個月,不過即便如此,也沒有消磨掉嘉靖皇帝修復皇宮的意志力。病癒後,他大肆調集人力物力,用了四年的時間,總算是把紫禁城重新修好了。

然而,明神宗的時候,紫禁城又走水了,這回的修復工作進展得比較緩慢,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十年之久。

您可別以為,紫禁城只是有過以上這麼幾回火災,只做過這麼幾次大規模的維修,因為篇幅和時間的關係,咱們只能挑重要和重大的幾次來說。實際上,紫禁城中的小型火災經常發生,幾乎貫穿整個大明朝。

據說,紫禁城中的每個角落,都至少被火災光顧過一次。所以說,即便沒有大興土木的皇帝,平日裡的小修小補,也從來沒有間斷過。要不說明朝的皇帝們,在位時不是在修皇宮,便是在修皇宮的路上,還真是一點都不冤枉。

時間到了1644年,也就是崇禎皇帝殉國的那一年,紫禁城再次遭到毀滅性的大火,不過這次並非老天降罪,而是因為縱火:李自成一怒之下,放火燒了紫禁城。

明朝滅亡了,可維修皇宮的工作卻並沒有停止,清朝的皇帝前赴後繼地接管了這項工作,在一片廢墟上,繼續修建著命運多舛的紫禁城,直到康熙執政的時候,紫禁城的維修工程才算徹底結束,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

相關焦點

  • 大明皇帝前赴後繼修宮殿,朱棣建的紫禁城,到明朝滅亡還在修
    別看明朝的皇帝們能派大船遠航海外,能對外族說出「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能有不用漢女和親的豪橫,可是說到給自己蓋房子,修皇宮這事,就難免有些英雄氣短。為什麼呢?三、紫禁城的完工,僅僅是個開始紫禁城順利完工了,大明朝也有了新國都,可是您要是以為從此就萬事大吉,大家可以消消停停過日子,那可就草率了。從某種角度看,紫禁城的完工,只是按下了明朝皇帝前赴後繼修建皇宮的啟動鍵。
  • 何解:明明有老爹在南京的豪華別墅,朱棣為啥還要費力修紫禁城呢
    對紫禁城,許多人都有了解。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有著高牆,城外還有護城河,有大小宮殿70多座,9000多間房。也被稱為如今佔地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的古建築。01永樂18年,紫禁城完工後,便成為明清兩代帝王居住的宮殿。
  • 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崇禎皇帝一共有七個兒子。那麼,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的皇子去哪了?崇禎皇帝的七個皇子中有四個在明朝滅亡前就已經離世了,他們是皇二子朱慈烜、皇五子朱慈煥、皇六子朱慈燦、皇七子(名字不詳)。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資料上將皇五子朱慈煥和後來遭迫害的皇四子朱慈炤搞混淆了,本文後面將會詳細說明。所以,當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時,崇禎帝在世的皇子只有三人。
  • 漢有未央宮,唐有大明宮,明清有紫禁城,為何宋朝沒有大型宮殿?
    到了元,北京得以成為大一統王朝大元的國都。之後明清兩朝也都定都於此。不過紫禁城卻是明朝時期的產物。 其中未央宮是漢朝的宮殿,大明宮則是明朝的宮殿,而奇怪的是,宋朝居然沒有著名的大型宮殿,這其中原因何在? 建造背景 未央宮修建的時候,劉邦已經完成了天下的一統。因此,劉邦委任蕭何負責在長安修建未央宮。之後二個世紀時間裡,未央宮都是西漢王朝的權力中心。 大明宮的修建背景和未央宮雷同。
  • 明朝北京紫禁城宮殿群為何被5次大火焚毀?
    明成祖朱棣在擊敗建文帝後不久,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為了抗擊蒙古,經營東北地區,決定遷都北京,隨後開始對北京城的建設,紫禁城也在元大都皇宮上增建,成為現在故宮的基礎規模。 但是,明朝的紫禁城命運多舛,部分宮殿群慘遭5次焚毀。
  • 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豎碑立傳
    說到明朝,很多朋友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十個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僅用十個字就可以看出明朝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的統治實力,這十個字是對明朝氣節的真實寫照,也是最好的總結。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宮殿,你了解多少?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秦朝,修的宮殿。阿房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可惜,到死秦始皇都沒有修完阿房宮,秦二世繼位後繼續修建阿房宮,直到秦朝滅亡,都沒建成。據傳說項羽攻入鹹陽後,曾派人火燒阿房宮。但現代考古發現,阿房宮殿的遺址上並沒有太多火燒的痕跡,所以有人猜測項羽並沒有火燒阿房宮。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傳承
    如果說「修文物」著眼匠心,那麼「修古建」則聚焦傳承。誰在故宮六百年?在導演梁君健看來,故宮六百年的「我」是在紫禁城佇立百年的宏偉建築群,一磚一瓦,一石一木;是代代相傳的設計者與匠人,人能弘道,文以人傳;是紀錄片外的每一個你,看見了歷史,也參與了歷史。
  • 紫禁城是明朝建立的,那你知道紫禁城下面埋有什麼秘密嗎?
    故宮也叫做紫禁城,而現在人們把這裡叫做故宮博物院。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這裡參觀遊覽。故宮最早是由明朝建立的,明朝滅亡以後,清朝建立新的政權。他們依然沿用故宮最為皇帝的住所。從明朝開始,到清朝滅亡,這裡一共居住了二十四位皇帝。
  • 大新聞大歷史:紫禁城秘史
    故宮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建的。 這朱棣,本來不是皇帝。他老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立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所以朱元璋死後是朱允炆繼位。朱允炆一登基就開始一個一個收拾他的叔父們。朱元璋生了26個兒子,朱允炆登基時,他的二叔三叔都已經過世,住在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對朱允炆威脅最大,那時候北京不叫北京,叫北平。
  • 明朝滅亡後,琉球為何對大明念念不忘
    文/寂寞的紅酒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存在近300年的大明王朝滅亡。大明帝國滅亡後,很多大明的藩屬國紛紛改弦更張,不過有兩個國家始終對大明念念不忘,一個是朝鮮,另一個是琉球。
  • 中國最宏偉的4大宮殿排名,阿房宮竟然第二,第一大家都去過
    那些帝王也不例外,有錢的就修個大宮殿,沒錢的就修個次一點的。雖然我們不能從宮殿的大小評判一個帝王的功績,但是身為帝國的統治中心還是要有些氣派的。四、劉邦的未央宮劉邦的成功算得上創業的典範,他本是秦國一個小小的亭長,卻富有雄才大略,斬白蛇起義,與諸侯爭霸,跟項羽角逐,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 故宮為何又被稱作紫禁城?其內有條人工河,修它的原因又是啥?
    故宮為何又被稱作紫禁城?其內有條人工河,修它的原因又是啥?中華歷史悠久,並且文化非常的博大精深,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並且一直在傳承下去。然而就在華夏大地上也從此出現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而且前景非常的好。
  • 漢有未央宮,唐有大明宮,明清有紫禁城,為何宋朝沒有大型宮殿?
    到了元,北京得以成為大一統王朝大元的國都。之後明清兩朝也都定都於此。不過紫禁城卻是明朝時期的產物。其中未央宮是漢朝的宮殿,大明宮則是明朝的宮殿,而奇怪的是,宋朝居然沒有著名的大型宮殿,這其中原因何在? 建造背景 未央宮修建的時候,劉邦已經完成了天下的一統。因此,劉邦委任蕭何負責在長安修建未央宮。之後二個世紀時間裡,未央宮都是西漢王朝的權力中心。 大明宮的修建背景和未央宮雷同。
  • 乾隆為自己修了座小紫禁城,極盡奢華珍玩無數,可他卻一天沒住過
    導讀:乾隆為自己修了座小紫禁城,極盡奢華珍玩無數,可他卻一天沒住過帶你日行三千裡,吃貨相見泯恩仇,RR帶你看世界,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靠臉吃飯的小R。這些之外還包括了東西兩側的東林宮,以及西六宮是封建時期皇帝與后妃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小夥伴們所俗稱的三宮六院,但是小夥伴們知道哪個區域被稱之為小紫禁城嗎?聽到這個小紫禁城的名字,小夥伴們一定會非常好奇,都知道故宮是紫禁城,為什麼又出現了一個小紫禁城呢?
  • 故宮風雨六百年,帶你走進皇帝的紫禁城
    興建十四年,輝煌「紫禁城」現存的北京故宮興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歷時十四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皇家的宮殿,總歸有二十四位皇帝在這裡生活。古人認為皇帝是受命於天,是為「天子」,《後漢書》記載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 明朝命運悲催的宮殿:宮女殺皇帝、皇帝放大火,地位卻重要
    "一入紫禁城,終身不得出。"紫禁城就是現在的故宮,它建設於明朝,是明清兩代皇帝和妃嬪居住的地方。關於它的傳說,有人嚮往,想看看傳聞中繁華的紫禁城是何等風貌,有人覺得它悽涼,稱它是囚籠,是四四方方的天,遠也出不去。當然也有各種牛鬼蛇神的故事,編造也好,事實也好,雖無從考證,也為紫禁城蒙上了一層神奇的面紗。平添了些許神往。
  • 明朝滅亡是崇禎皇帝打破魏忠賢與東林黨平衡關係造成的?
    公元1617年,天啟皇帝朱由校暴病而亡,年僅十六歲的朱由檢繼位,成為了大明王朝新的主人。當年誰也沒有料這位英姿勃發的少年竟最終會淪落為亡國之君,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漢族帝王。儘管明王朝的衰落在當時已經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但以明朝多年積累的實力和人才基礎絕不至於短短十七年時間就突然隕落。
  •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世人喜歡將那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歸屬於英雄,他們胸藏文墨,腹有良謀,進可以治國安邦,退可以修身齊家。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於是,梁君健和他的小夥伴們,把鏡頭對準了各色各樣的人,宮裡的,宮外的,甚至北京城外的,他們與紫禁城在2020年發生了什麼。2020年春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接到了一項不是修房子的任務——他們要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策劃籌備一個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紀錄片第一集就記錄了策展過程中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