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大臣:臣等恭請皇后垂簾聽政!皇后:這多不好意思

2020-12-14 錢玖玖說歷史

自古以來,後宮裡的女人通常都被限制幹預朝政,如果哪朝的女人幹預了朝政,那麼民間就會流傳不利於國家的言論,所以,無論哪個朝代的大臣都不願意被女人領導。

縱然國家不允許女人當政,或者瞎指揮,但是,歷史上總有些事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比如蕭太后,武則天和慈禧等,這些都是比較出名的女人專權,當然還有一些女人也出於保護皇帝兒子的政權不得不出來把關,像竇太后和呂后等。

而這些女人的手腕,通常都比較鐵腕,而且不受朝廷那些元老們認可,只是因為背後的勢力各自盤根錯節,才不得不忍讓,可見,就沒有一個大臣願意女人理政的。

不願意歸不願意,總有一位皇后是特別的,在史海鉤沉中,顯得那麼與眾不同。

褚蒜子,東晉時期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后,就是這樣一位特別的皇后。她可以說是受到了眾多顧命大臣,三朝元老們的一致推崇,心甘情願地請願,請她臨朝聽政。

圖一|東晉皇后褚蒜子

01.第一次臨朝聽政,來自於男權們的試探

褚蒜子出身望族,而且是那種長盛不衰型的望族,這是由於他們家世代為人低調,而且處事外圓內方,是以沒有得罪過人,多與人交好。

而褚蒜子被封為司馬嶽的皇后只有19歲,帝後二人鶼鰈情深。褚蒜子極為得司馬嶽寵愛,所以他處理朝政的同時,也會經常讓褚蒜子參與。這時候褚蒜子自幼的良好教育得到了體現,面對這些奏摺,夫妻二人經常會進行探討,而且褚蒜子也經常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且大多時候還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足,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這讓大臣們非常信服。

可惜,司馬嶽只做了2年皇帝,就撒手西去,留下了21歲的褚蒜子和2歲的兒子司馬聃。

圖二|好景不長,夫妻天各一方

皇后年輕,兒皇帝更年輕,還是個奶娃娃,這時候朝廷中有些老臣就存了一些心思,於是,他們合計了一下,有一天齊齊上書懇求褚蒜子垂簾聽政。

褚蒜子那是啥人,能當皇后的女人有幾個是草包的,尤其還是這樣名門貴族的女子,當即看出這幫老傢伙的意圖,隨即委婉地回答說,皇帝年幼,我一個婦道人家,不過是出來撐撐場面罷了,還要依賴各位公卿大臣盡心輔佐。

老傢伙們一聽,皇后不錯,雖然這小女子手法厲害,而且對於國家大事也有一定見解,但是咱們不是也得防著點她專權不是,但是現在看這小女子還挺上道兒,那麼好吧,就一起輔佐小皇帝吧。

圖三|第一次臨朝聽政

02.第二次臨朝聽政,來自於皇帝不務正業

話說司馬家的男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本來褚蒜子這個皇后當得好好的,本來她琢磨的是和皇帝生一大堆孩子,再安穩地當個太上皇和太后啥的,可是沒想到皇帝早早地去了。

皇帝早早地去了不說,我一介女流之輩,在這些大臣們的輔佐下也將就管管國家大事了,可是這皇帝的兒子是怎麼回事?好不容易等兒子司馬聃15歲了,可以親政了,也大婚了,怎麼又是不到2年就又領盒飯了呢。

可是她和康帝只生了司馬聃一個兒子,也沒有別的兒子可以繼承皇位了啊,沒辦法,只好和臣子們商量,把一個司馬家的不錯的侄子司馬丕立為皇帝。

這個司馬丕是晉成帝的兒子,當年晉成帝把皇位傳給了褚蒜子的老公晉康帝,現在弟弟的兒子又把皇位傳給了晉成帝的兒子,這也算完璧歸趙了。

可誰成想,司馬丕這小子平時人五人六的表現不錯,一當上皇帝,馬上就開始不務正業了,別人家皇帝不務正業是泡妞吃喝玩樂啥的,這位可到好,小小年紀一不泡妞,二不琢磨生兒子,一心煉丹修道,一心琢磨要成仙。

好吧,由於長時間服用自製的「仙丹」,沒幾年就「飛升」了。

圖四|朕就想成仙

03.第三次臨朝聽政,來自於國難臨危授命

這可怎麼辦啊,褚蒜子無奈,又和臣子們商議把「飛升」的司馬丕的弟弟司馬奕扶為皇帝,然後安排了司馬昱和桓溫輔佐,自己則想好好歇歇,就退居深宮,每天溜溜達達悠哉悠哉。

可惜司馬奕太窩囊,能力不行,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司馬昱又常年在外駐守,所以朝廷上下就變成了桓溫把持。

這人的權力一旦大了,心裡就開始王二小放牛,不往好草上趕了。這小子不是個東西,仗著打架厲害,南徵北戰得了不少地盤,打了不少勝仗,有了軍功開始飄了。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流芳百世,也定要遺臭萬年。果然,很快,他就大權獨攬,還說司馬奕沒有生育能力,開始想廢了他,立自己想立的傀儡司馬昱。

當時褚蒜子已經久居深宮,即使這樣,桓溫也不敢明目張胆,只好不遺餘力地抹黑司馬奕,在得到了群臣的肯定後,一紙申請廢帝的詔書由褚蒜子籤發後,他才放下心來。

圖五|年過半百的司馬昱

奈何,司馬昱當上皇帝都已經知天命了,由於前幾任皇帝都早早地領了盒飯,這小子竟然嚇得只當了8個月皇帝就再見了。

褚蒜子只好第三次出來,當時為了鉗制桓溫,她把司馬昱的兒子司馬耀立為皇帝,桓溫非常不高興,但是他已經歲數不小,有心無力,竟然病死了。

這時候朝廷經常多年的儲位動蕩,很多大臣們再次聯合上表,請求褚太后再次臨朝聽政。

褚太后年齡也不小了,她為司馬耀舉行了婚禮後又舉行了冠禮,在皇帝親政後,她看著不錯,就真的退居深宮安享晚年了。

這個皇帝領導的果然不錯,擊敗了前來攻擊的前秦軍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漂亮大仗「淝水之戰」。

圖六|淝水之戰

結語:

這位在歷史上沒有名氣的褚蒜子,雖然史書記載甚少,但是卻是名符其實的大家閨秀,治國能力不遜於武則天,蕭太后,政治才能也不輸於男人們,她多次在晉朝皇室出現危機之時,不動聲色地來一個「危機公關」,力挽狂瀾,穩定了東晉的江山,矯正了歷史的軌跡,使那時的百姓免於戰爭之苦。

我在想,如果她可以放開手腳去做,歷史會不會就此改變呢?畢竟,能得到封建社會顧命大臣們的幾次請求,那可是相當地不容易的啊。

圖七|深藏功與名的褚蒜子

相關焦點

  • 北宋人物:那些垂簾聽政的皇后
    同樣,皇后不得幹政。但還有一種現象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皇帝年幼時,皇太后可以垂簾聽政。從劉娥到曹太后皇太后的垂簾聽政是從宋真宗的皇后劉娥開始的,也得到宋真宗的首肯。晚年的宋神宗病重,一時糊塗一時明白,皇后劉娥已代他處理政務。但宋真宗又感到劉娥有威脅,對內侍周懷正和宰相寇準交代,要由太子趙禎監國。
  • 同治帝與皇后感情如何呢?皇后是否真的懷有同治帝的遺腹子?
    與皇后。阿魯特氏。夫妻恩愛,奈何慈禧太后從中作梗,上演了一出《孔雀東南飛》。至於說皇后阿魯特氏是否懷有同治帝的遺腹子,正史沒有記載,連同治帝的死因也是清宮迷案,因為正史記載同治帝死於天花,而野史大多載同治帝死於梅毒,按同治帝臨死前的症狀來看,臉上有痘是天花跡象,身上有膿瘡又是梅毒跡象,所以同治帝是這兩種病兼有而亡。
  • 辛酉政變中 顧命八大臣做錯了什麼 導致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但精明的慈禧,很快就看穿了肅順這幫人的歪腦筋。「女子無才便是德」,慈安太后重德行,卻幾乎不識字。慈禧太后雖曾協助鹹豐批閱奏章,但也只是粗通文墨而已。說到玩文字遊戲,她們哪裡鬥得過八大臣中那幾位翰林出身的軍機大臣。慈禧想,若要真正手握權柄,必須徹底除去「顧命八大臣」,實行垂簾聽政不可。
  •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后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內亂呢
    但是對於這兩個人的評價,後世褒貶不一,好像一旦女人與政治扯上了關係就再也不能與好名聲掛鈎。 實際上臨朝聽政的皇后不僅這兩個,宋代的皇后多有垂簾聽政之舉,但是在歷史上對這些皇后的評價卻不差,相反大都歌頌她們賢德,這是為什麼呢?
  • 垂簾聽政的太后,不止慈禧,還有鹹豐帝的正皇后慈安
    一說到垂簾聽政,大家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慈禧,其實除了慈禧,還有一位太后也喜歡垂簾聽政,而且和慈禧是一起垂簾聽政的,她就是鹹豐帝的皇后慈安,同治即位後的東太后。鹹豐死後,東西二宮垂簾聽政。從此之後,這大清國的各種奏章都是由輔政大臣來起草,然後要同時蓋上這兩枚印章才能夠生效。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鹹豐的一片苦心,也是怕同治即位後,母憑子貴,慈安沒有安身之地。從這我們知道鹹豐帝對於慈安是更愛護的。
  • 武則天做皇后的第20年,開始垂簾聽政,並幹了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
    其中有一個重要節點就是「垂簾聽政」。公元674年,也就是武則天做皇后的第20年,一道帘子出現在了大唐王朝的朝堂之上,也正是這道帘子,使簾前的李治開始逐漸喪失了皇權,大唐帝國真正的權柄也逐漸掌握在了武則天手中。在中國歷史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最著名的當屬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但武則天的垂簾聽政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 宋朝能垂簾聽政大權在握的皇后,僅此一人,最後下場很悽涼
    縱觀北宋王朝,能有機會垂簾聽政的太后,太皇太后不少,其中也不泛有權利慾望的。他也從垂簾聽政半年卻並未干涉朝政。到了南宋。開頭的幾個皇帝交接都很順利,雖然中間發生了一次苗劉兵變,哲宗趙煦的隆裕太后孟氏立高宗趙構之子趙旉為帝並垂簾聽政的鬧劇,但是前後連一個月都不到算不得幹政,之後的幾十年間,也沒有出現后妃影響朝政的情況,直到宋寧宗冊立了楊皇后,情況才有所改變。這個楊皇后和劉太后一樣,論家世也沒什麼背景,但是很有計謀,而且又漂亮,也很會討皇上喜歡。
  • 大臣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被拒絕 她是不敢還是不願
    明朝沒有垂簾聽政,得益於朱元璋出臺的防止外戚幹政的一系列制度。不過,明朝本來有一名皇太后,本可以光明正大地垂簾聽政,卻被她果斷拒絕。這名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姓張,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皇后本是京城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她嫁給朱高熾為妃後,張麒因女兒貴,被追封為彭城伯。
  • 為什麼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鬥不過一個26歲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但是鹹豐在安排好八位顧命大臣後又不放心這幾人,康熙時期的鰲拜可就是因為顧命大臣而得以最終成長到對抗皇權的地步。於是鹹豐就又安排了一手,就是分別給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一枚「御賞」的印章,又交給同治皇帝一枚「同道堂」的印章,因為同治皇帝年幼,所以這枚印章就放在其生母慈禧太后手中保管。
  • 皇后被「廢」而太后卻能「垂簾聽政」?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之中,皇后和太后之間有著極大的差距。在中國的歷史上,太后可以稱之為最強大的一個團體,在後宮之中升級為最頂端的人物。因為大多數的皇后很容易就會被廢掉,而太后就能夠掌握大權。為什麼兩者的身份有著如此大的差距?
  • 想當皇后,皇帝竟然說了不算,武則天準備另闢蹊徑
    這不,二次進宮,剛站穩腳跟,就開始覬覦皇后的位置。可廢立皇后是國家政治生活的大事,不僅看皇帝的好惡,還必須得到文武大臣的認可,朝中大臣持何態度,李治和武則天心裡都沒底。為了穩妥起見,他們決定先試探一下。
  • 鹹豐帝駕崩後,26歲的慈禧太后是如何鬥垮顧命八大臣的?
    此即「顧命八大臣」,其實是肅順一個人說了算,其他七人隨聲附和罷了。第三,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諭旨同時加蓋兩枚印章方才有效。鹹豐帝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保持政局風平浪靜,皇權穩定過渡,既不希望八大臣一手遮天,又不希望兩位后妃幹預政事。
  • 鹹豐皇帝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結局如何?三個皇室成員都被殺了
    在彌留之際,鹹豐皇帝對身後事做了細緻的規劃,繼承人是獨生子載淳,這是沒得選。但此時的載淳年僅六歲,是無法處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來輔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 孝毅哲皇后阿魯特氏的家族歷史、封后博弈、婆媳矛盾、崩逝之謎1
    後不知為何,又授了頭等侍衛,任哈密辦事大臣,升內閣學士(從二品),後遷理藩院侍郎、副都統等職務。道光十五年,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成為樞要之臣(1835年,41歲)。鹹豐元年(1851年,57歲)拜文華殿大學士,管理戶部(正一品)。
  • 後宮垂簾聽政不一定是壞事!中國歷史上這些皇后有功無過!
    自古以來,政權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必須是正房所生之長子繼承,但是,有些時候,皇帝年紀輕輕地便駕崩,而所生的太子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這時候,政權就交給皇后來處理。但是很多皇后掌握了政權之後,便開始為非作歹,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導致國力衰退,最好的例子就是滿清的慈谿皇后,但是,事無絕對,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那些有功無過的垂簾聽政的皇后。
  • 富察氏皇后的家族到底有多厲害?非皇族,卻是一門兩郡王
    佟佳氏出過4位皇后,康熙的生母就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赫舍裡氏出過1位皇后,數位宰輔之臣,如索尼、索額圖,數十位一品以上大員,如盛京將軍賽衝阿、兩江總督常鼐等;鈕祜祿氏出過6位皇后,從康熙到鹹豐朝,除乾隆朝鈕鈷祿氏沒出過皇后,其餘5朝皆有鈕鈷祿氏為皇后,甚至道光朝還相繼出現過2位鈕鈷祿氏皇后,其中孝全成皇后還是鹹豐的生母。
  • 鹹豐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贏一個慈禧
    死前他召集八大臣,讓他們做顧命大臣,也記載叫做贊襄政務大臣。這八個人分別是:和碩怡親王,時任宗人府宗令、領侍衛內大臣愛新覺羅·載垣;和碩鄭親王,時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步軍統領、御前大臣愛新覺羅·端華;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理藩院事愛新覺羅·肅順(鄭親王之弟);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時任領侍衛內大臣富察·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託和絡·穆蔭;軍機大臣、吏部侍郎匡源;鹹豐皇帝老師杜受田之子,任軍機大臣、工部侍郎杜翰;軍機處學習行走大臣
  • 宋朝那麼多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不會發生內亂?
    宋朝共有十八位君主,卻出了九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章獻太后(宋真宗皇后劉氏)、慈聖太后(仁宗皇后曹氏)、宣仁太皇太后(英宗皇后高氏)、欽聖太后(神宗皇后向氏)、昭慈太后(哲宗皇后孟氏)、憲聖太皇太后(高宗皇后吳氏)、恭仁太后(寧宗皇后楊氏)、理宗皇后謝氏、度宗淑妃楊氏。
  • 鹹豐帝的顧命八大臣——大多結局悲慘,只有一人的下場最好
    同時為了防止八大臣勢力過大而威脅皇權,鹹豐帝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詔以二璽代替硃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以對八大臣手中的權勢形成牽制。
  • 歷史上垂簾聽政的太后那樣多,為何同樣的事情,她卻遭世人嫌棄?
    我們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垂簾聽政這個詞語的時候要追溯到戰國時期。那時候戰國君王去世以後,繼位的君王年齡太小,然後就由其母親輔助他管理朝政。但是根據古代的宮廷制度,女子是不能在朝廷上露面的。所以就會在君王的旁邊設置一間小房間,然後君王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后就在這個小房間裡與眾多大臣討論國事。於是,這種由母親輔助君王管理朝政的制度,被後世人民稱之為垂簾聽政。在我國古代時期,垂簾聽政的現場發生過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西漢呂雉呂太后,西漢竇姬竇太后,清朝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