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后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內亂呢

2020-12-14 騰訊網

說起古代的皇后,大家大多想起的是呂雉、武曌之流,這兩人皆是女中諸葛人物,有勇有謀,比起丈夫劉邦和李治,也並不差毫分。

倆人不僅在政治上極有遠見,呂雉臨朝聽政,在劉邦死後一度稱為漢朝的新的掌權者。武則天更是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將國號改為周。但是對於這兩個人的評價,後世褒貶不一,好像一旦女人與政治扯上了關係就再也不能與好名聲掛鈎。

實際上臨朝聽政的皇后不僅這兩個,宋代的皇后多有垂簾聽政之舉,但是在歷史上對這些皇后的評價卻不差,相反大都歌頌她們賢德,這是為什麼呢?

上圖_ 宋真宗,趙恆(968年-1022年)

1.垂簾聽政的皇后大都是效仿先制,本人意願不大

北宋與南宋共有十八位皇帝,據歷史記載,垂簾聽政的皇后就有九位(包括皇妃),在這麼一個僅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朝代中,數量的確不少。從宋真宗駕崩後,下詔令章獻太后也就是他的皇后劉氏協助幼小的皇帝處理政務,於是各位大臣商量出了太后垂簾聽政的制度:「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簾決事」。也就開了宋代皇后垂簾聽政的先河。

於是後來宋仁宗皇后曹氏、宋英宗皇后高氏、宋神宗皇后向氏、宋哲宗皇后孟氏、宋高宗皇后吳氏、宋寧宗皇后楊氏、宋理宗皇后謝氏和宋度宗淑妃楊氏皆有垂簾聽政之事。

但大多都是因為借鑑章獻太后垂簾聽政的先制,所以先帝在去世之後倘若嗣子幼小,就需要皇后去協助處理政務。就好像生活中你的奶奶從你太奶奶那裡得到了一個鐲子,你媽媽又從奶奶手裡繼承了這個鐲子,理所當然你母親會以為等你娶了媳婦這鐲子也應該留給她。

上圖_ 慈聖光獻皇后曹氏(1016年-1079年),北宋宋仁宗趙禎的第二位皇后

曹皇后僅垂簾聽政十三個月就撤簾歸政給英宗。神宗皇后向太后聽政時間也不長,當時宋徽宗趙佶即位時,特意請向太后聽政,「權同處分軍國事,辭,帝固請,乃從」。

向太后此人頗有想法,對於治國理政,據史書《宋史·列傳第二后妃下》記載「令外間不避家諱,不立誕節名,不通使遼國,輔臣不於小殿奏事。才六月,即還政」。所以說,有野心的向太后也不過六個月的聽政時間就還政了。足以見得其實皇后聽政不過是形勢所迫,她們本人倒是沒有那些想當女帝的心思。

其次也都是因為繼位者年齡尚小,她們謹遵遺詔,防止臣子因帝主年幼而禍亂朝綱,一心一意地也不過是為了丈夫曾守下的天下。

上圖_ 趙佶(1082—1135),即宋徽宗

2.出身名門,受理學和傳統女德影響大

這些垂簾聽政的太后大都是名門出身,例如仁宗皇后曹氏是北宋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曹皇后曾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評價說「已輔乾坤成化育,終符日月繼光華」。而宋英宗的皇后高氏則是曹皇后的外甥女,出身勳貴世家,她曾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但被後人評價說她是「女中堯舜」。向皇后是宰相的孫女,孟皇后、謝皇后也皆出身名門官宦世家,從小都習得詩文教化,頗有文化素養。

而另一些出身不詳的垂簾聽政的皇后也大都有學識,接受詩書禮儀與傳統文化教化,遵守三從四德。我們常說的「三從」出自《禮記.喪服.子夏傳》,指的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而「四德」則由《周禮.天官.九嬪》記載,指的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四德。遵從三從四德是古代閨房女子的基本功,同樣也是成為皇后的基本操作。

上圖_ 高滔滔(1032—1093年),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趙頊之母

除此之外,宋代程朱理學盛行,這種新的儒學重視對人的個性和私慾的控制與壓制,要求人「存天理滅人慾」更對婦女提出了節操意識,要求婦女重視貞操,從而壓抑了女性的訴求。出身門第和具有知識素養的皇后們,作為萬民之表率,則極其重視個人的言與行。在垂簾聽政的時候也深受理學影響,常與輔臣一同討論軍國大事,而不隨意武斷判決。

所以說古代傳統女德和理學也是規範皇后行為的一大準則。

上圖_ 劉娥(968年—1033年),章獻明肅皇后,宋真宗趙恆皇后

3.雖然垂簾聽政但是權力不大

雖然皇后在成為垂簾聽政者之後,被先帝賦予垂簾聽政的作用,幫助幼小的新君處理政務,擁有一定的權力,但仍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成為宋代權力的中心。

宋真宗皇后劉皇后共垂簾聽政了11年,直到她去世時,23歲的宋仁宗才親政。但是在劉皇后當權的時候,對政治極其具有欲望,宋臣均擔心她會「行武后故事」,即害怕武則天稱帝類似的事情再次出現,於是都極力阻攔。在群臣的阻攔之下,劉娥只能壓抑本心,僅僅成為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而不是女帝。但是劉皇后在臨終的時候竟然還打算令宋真宗的莊惠太妃楊氏繼續聽政,群臣只能隱瞞遺詔,最終歸權給了宋仁宗。

上圖_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

後來聽政的太后們皆因有這樣的先例而被多加限制權力,又加上後來的太后們大都沒有劉娥這樣獨攬大權的野心,對政治也都是一副群臣說什麼就是什麼的態度,權力雖聽起來大但也不怎麼在乎,等皇帝大了或者檢驗期過了,都會還政給皇帝。所以倒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

而至於有些喜歡大包特攬的聽政的皇后們,小皇帝們和群臣都是十分寬容的,小皇帝們只要最後熬到太后們壽終正寢將權力還給自己,雖然這頗有些臥薪嘗膽的意味,但也會對太后說盡好話,畢竟是自己親爹或者親爺爺的老婆。

對於大臣們來說,只要最後願意還政給皇帝,皇后都是好皇后,倘若還有點作為造福於民,憑啥不能說她賢德呢。

文:瑞秋

參考文獻:《宋史》《禮記.喪服.子夏傳》《周禮.天官.九嬪》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宋朝那麼多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不會發生內亂?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晚清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不過垂簾聽政在清王朝只是特例而已。倒是在宋代,頻繁出現太后臨朝的例子,垂簾聽政幾乎成為常態。 宋朝共有十八位君主,卻出了九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章獻太后(宋真宗皇后劉氏)、慈聖太后(仁宗皇后曹氏)、宣仁太皇太后(英宗皇后高氏)、欽聖太后(神宗皇后向氏)、昭慈太后(哲宗皇后孟氏)、憲聖太皇太后(高宗皇后吳氏)、恭仁太后(寧宗皇后楊氏)、理宗皇后謝氏、度宗淑妃楊氏。
  • 宋朝: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為什麼卻沒有煽亂朝綱?
    但是宋朝出現多位皇帝並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因為宋朝有的皇帝並無子嗣,無奈之下只能從宗族中進行選擇,這時其帝位合法性就受到了質疑。所以皇帝本人甚至大臣就找人輔佐,來證明帝位的合法性,進而穩定政局。但是為什麼選擇太后進行輔政呢?在之前朝代會由大臣來輔佐新即位的小皇帝,而宋朝當出現一些不利於國家政權正常運轉的情況時,都選定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來垂簾聽政。這和以往朝代對女性的限制不同。
  • 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
    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時間:2020-12-04 14:0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 在封建時代,男性位於權力的核心,而女性則處於從屬地位,但歷史上還是出現了女性幹預朝政的現象。
  • 北宋人物:那些垂簾聽政的皇后
    電視劇《清平樂》裡,宋仁宗為考驗曹評,對福康公主說:要問曹評可不可以一輩子不從政。這裡就交代了宋朝的政體,即為了防止外戚做大,對駙馬只給待遇,不授實職,可以吃喝玩樂一輩子,但要做官就別想了。同樣,皇后不得幹政。但還有一種現象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皇帝年幼時,皇太后可以垂簾聽政。
  • 明朝有不少奇葩皇帝,為何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太后
    朱由校不愛處理朝政,卻對製造木器有極濃厚的興趣。心靈手巧的他,製作了一批精良的家具和娛樂工具。真是一位被皇位耽擱的能工巧匠; 比如,沉湎於酒色之中的明神宗朱翊鈞,因為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在執政後期竟然長達30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明世宗朱厚熜同樣喜歡不上班,長達20年不理朝政……
  • 女人的王朝:九位太后垂簾聽政,一位差點稱帝,最終斷送江山
    在封建時代,男性位於權力的核心,而女性則處於從屬地位,但歷史上還是出現了女性幹預朝政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就是非常特殊,我們可以甚至可以稱之為「女人的王朝」。這個朝代先後有九位太后臨朝聽政,行使皇帝的權力,最終這個王朝毀在女人的手中,那麼這究竟是哪個王朝呢?
  • 宋朝能垂簾聽政大權在握的皇后,僅此一人,最後下場很悽涼
    縱觀北宋王朝,能有機會垂簾聽政的太后,太皇太后不少,其中也不泛有權利慾望的。但是他們誰都不能,也不敢掀起大風浪.北宋最後一位對皇權有重大影響的后妃是宋神宗元配夫人向氏。正是在他的力主之下,端王趙佶才能繼承皇位成為趙佶。他也從垂簾聽政半年卻並未干涉朝政。
  • 《清平樂》中太后垂簾聽政,這一制度如何形成,起到怎樣的作用
    宋朝垂簾聽政宋朝有九位垂簾聽政者,北宋四位,南宋五位。其中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是仁宗時期的劉太后,英宗時的曹太后、哲宗時的高太皇太后,徽宗時的向太后。宋代能夠多次出現太后垂簾聽政,根本上是因為其聽政沒有對朝政造成危害,當國家處於特殊時期時,她們垂簾聽政,保證了皇位的順利傳承、穩定了政局。以往朝代的太后大多採取不正當的手段、培植外戚和朝中勢力進而控制朝政。而宋代太后垂簾聽政多是在大臣或皇帝的請求下才勉強答應聽政。且垂簾期間能謹慎行事,自我約束,對外戚也有所抑制。
  • 宋朝傳奇皇后,被逐出皇家,落髮為尼,卻兩次救國於危難
    宋朝有這麼一位皇后,兩度被廢,備受冷落,但是她並沒有記恨在心。反而兩次救宋王朝於危難之中,她就是宋朝孟皇后。孟皇后出身於官宦世家,她的父親歷任宗儀使、榮州刺史。孟皇后20歲時被高太后安排嫁給了宋哲宗成了皇后。
  • 垂簾聽政不亂政,宋代的制度設計真厲害!
    比如太后不再登臨外朝,只在內東門小殿垂簾;太后不立生辰節名, 不遣使契丹,以示同天子有所區別等。這是在劉氏之後宋朝的垂簾制度逐漸完善的結果。但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垂簾聽政的太后或太皇太后始終備受尊榮。更重要的是,這種尊榮不僅是禮儀上的尊貴,還有前朝文人士大夫由內而外的認同和尊敬。比如《鐵圍山叢談》中稱仁宗皇后曹氏,「乃本朝后妃間盛德之至者也。」
  • 宋朝時有過多達八位太后垂簾聽政,為何沒能出現武則天和慈禧?
    宋朝時有過多達八位太后垂簾聽政,為何沒能出現武則天和慈禧?,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娥是宋仁宗時期的皇太后,執政時間長達十一年。   宋仁宗駕崩時,因為繼任的宋英宗精神上有點問題,以宰相韓琦為首的文官們請宋神宗正妻曹太后垂簾聽政,可不到半年,當曹太后逐漸準備進入角色時,文官們又逼迫曹太后還政,司馬光還以當年的劉娥劉太后的例子要曹太后不要貪戀權勢
  • 宋朝垂簾聽政的三位太后,都和小皇帝反目,身後事差點沒保全
    01大宋朝,幾位太后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都曾垂簾聽政、輔佐君王,最後都和扶助的皇上心存芥蒂,彼此隔閡。劉娥是宋真宗的皇后,也是出身將門,可是襁褓之中父母雙亡,只能寄養在外祖家,長大後,成了一個歌女。02曹丹姝是趙禎的第二個皇后,第一個郭皇后是劉太后勉強趙禎娶的,劉太后去世之後,郭皇后被廢,不久離世。曹丹姝出身名門,一輩子沒有子嗣,但是也穩穩地做了皇后幾十年,後來又做了太后,太皇太后。
  • 皇后被「廢」而太后卻能「垂簾聽政」?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之中,皇后和太后之間有著極大的差距。在中國的歷史上,太后可以稱之為最強大的一個團體,在後宮之中升級為最頂端的人物。因為大多數的皇后很容易就會被廢掉,而太后就能夠掌握大權。為什麼兩者的身份有著如此大的差距?
  • 不愛權力,主動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們,清朝孝莊太后沒資格垂簾
    凡國家重務,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後施行。張太后輩分高,所以她活著時,如果要有垂簾聽政的話,肯定是以她為首,張太后的口碑不錯,算是個賢后,而且,張太后的丈夫明仁宗對文官集團特別好,有這個恩情,執政的文官集團也樂意讓張太后垂簾聽政。
  • 宋代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慈禧的偶像,她是怎麼逆襲的
    章獻皇后——劉娥 說起這位叫劉娥的皇后,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說起宋仁宗年幼時垂簾聽政的太后、民間戲劇「狸貓換太子」,大家就會恍然大悟了。
  • 大臣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被拒絕 她是不敢還是不願
    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政治奇觀。自戰國、漢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現了宣太后、趙太后、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唯獨明朝近300年,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現象。明朝沒有垂簾聽政,得益於朱元璋出臺的防止外戚幹政的一系列制度。不過,明朝本來有一名皇太后,本可以光明正大地垂簾聽政,卻被她果斷拒絕。這名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姓張,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皇后本是京城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她嫁給朱高熾為妃後,張麒因女兒貴,被追封為彭城伯。
  • 與武則天相比,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劉娥為何不稱帝
    同武則天相比,宋真宗的皇后劉娥和其有太多相似性。 比如兩人都是曾嫁過人,都是二婚,都出身不好,都受到當時輿論的堅決反對,都是嫁給了王朝的第三位皇帝,都是以為皇太后的名義把持朝政。
  • 垂簾聽政的太后,不止慈禧,還有鹹豐帝的正皇后慈安
    一說到垂簾聽政,大家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慈禧,其實除了慈禧,還有一位太后也喜歡垂簾聽政,而且和慈禧是一起垂簾聽政的,她就是鹹豐帝的皇后慈安,同治即位後的東太后。鹹豐死後,東西二宮垂簾聽政。同治大婚,選擇皇后一事上,同治堅持選所愛的阿魯特氏為皇后,得到慈安支持;而生母慈禧卻不同意,讓其選擇富察氏為後,同治不從。這讓慈禧深深地恨上了慈安。
  • 武則天做皇后的第20年,開始垂簾聽政,並幹了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
    其中有一個重要節點就是「垂簾聽政」。公元674年,也就是武則天做皇后的第20年,一道帘子出現在了大唐王朝的朝堂之上,也正是這道帘子,使簾前的李治開始逐漸喪失了皇權,大唐帝國真正的權柄也逐漸掌握在了武則天手中。在中國歷史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最著名的當屬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但武則天的垂簾聽政有自己獨特的特點。
  • 清朝兩位垂簾聽政的皇后,一位流芳千古,一位遺臭萬年
    清朝兩位垂簾聽政的皇后,一位流芳千古,一位遺臭萬年女性在我國古代男權社會中的地位非常低下,有的朝代更是不允許女性出門,男性才是社會的主導著,政治上更是明令禁止不允許後宮女人參政,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的結束,不過在清朝的時候出現了兩位非常有名的參理過朝政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