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被拒絕 她是不敢還是不願

2020-12-14 勇哥讀史

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政治奇觀。自戰國、漢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現了宣太后、趙太后、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唯獨明朝近300年,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現象。

明朝沒有垂簾聽政,得益於朱元璋出臺的防止外戚幹政的一系列制度。不過,明朝本來有一名皇太后,本可以光明正大地垂簾聽政,卻被她果斷拒絕。

這名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姓張,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皇后本是京城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她嫁給朱高熾為妃後,張麒因女兒貴,被追封為彭城伯。

朱高熾雖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但差點沒當上皇帝。原來,朱高熾性格溫和,舉止沉穩,但因為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不受朱棣喜愛。朱棣是一名馬背上的皇帝,熱愛在戰場上廝殺,因此更滿意英勇善戰的次子漢王朱高煦,打算改立朱高煦為皇太子。

張氏精明能幹、處事周到,她很清楚朱高熾的處境,便在為朱高熾出謀劃策的同時,「事成祖及仁孝徐皇后,甚謹重,得仁孝心」,獲得了朱棣與徐皇后的好感。朱棣對張氏讚不絕口:「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張氏生育的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朱棣寵愛。最終,朱棣於1404年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張氏同時被立為皇太子妃。

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張氏被冊封為皇后。朱高熾命真是不好,他的皇太子之位一直懸著。被確立為皇太子後,還熬了整整20年,才如願以償地登上帝位。可是,朱高熾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因為身體原因,於1425年患病去世。

朱高熾去世後,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朱瞻基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屈指算一下,張太后是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位皇太后。

朱瞻基跟父親一樣,在做了10年皇帝後,就突然患病去世。難能可貴的是,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他們共同創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朱瞻基去世後,年僅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任,是為明英宗。張太后又被尊為太皇太后。皇帝年幼,顯然無法處理朝政大事。怎麼辦呢?有大臣提出,請張太后垂簾聽政。照說,張太后有明宣宗遺詔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垂簾聽政。但她拒絕了,回答:「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張太后雖然拒絕了垂簾聽政,卻並沒有撂挑子,什麼事情都不管,而是盡心盡責地輔助朱祁鎮。當時,由於明英宗朱祁鎮寵幸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宮中太監勢力開始冒頭。為此,張太后感到憂心忡忡,決定將王振及早清除。

一天,張太后把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人召來,委任張他們為輔佐大臣,又對明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

隨後,張太后又召來王振,聲色俱厲地呵斥他:「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一旁的女官拿出刀劍,放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被嚇得半死。這時候,明英宗跪下來為王振求情,諸位大臣也跟著跪下來,張太后這才說:「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在那以後,張太后密切關注王振的動向。一次,她得知王振對奏章獨斷專行,沒有將之交給內閣審議,立即派人召來王振,對他進行責備。因此,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始終沒有翻浪的機會。

直到張太后去世後,王振才逮到機會,將明英宗送給了蒙古人。

【參考資料:《明史·卷十·本紀第十》《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等】

相關焦點

  • 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大臣要求其垂簾聽政,她卻斷然拒絕
    朱瞻基出生的時機比較巧合,還是燕王的朱棣正好做了一個夢,夢見朱元璋要將大權交給他,並可以延續下去,朱瞻基就在這時出生了。朱棣認為是大吉,又覺得朱瞻基眉眼像極了他。皇太子朱瞻基即位,也就是明宣宗,張氏成了明朝第一位皇太后。不過一向身體強壯的朱瞻基卻也在位10年就離奇病逝了。而父子倆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卻非常勤於政事,促進明朝的繁榮。明宣宗駕崩後,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即位,也就是有名的明英宗,張氏也被尊為太皇太后。
  • 不愛權力,主動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們,清朝孝莊太后沒資格垂簾
    史書上明文記載的有資格垂簾聽政,但被本人明確拒絕的皇太后是明朝仁宗時期的皇后、宣宗時期的皇太后、英宗時期的太皇太后張氏,也就是熱門歷史劇《大明風華》中的那個時常念叨家長裡短的太子妃張妍。還有一個就是張氏的兒媳婦,宣宗之妻、英宗之母孫氏(孫若微)。
  • 她是明朝第一皇太后,比馬皇后更賢德,大臣下跪求她垂簾聽政
    但明朝並不只有馬皇后一個賢德女子,明仁宗的嫡妻張氏也相當出色,她更是明朝第一個皇太后。朱元璋小時候貧苦,靠徵戰得來了江山。他在位的時候定下規矩,那就是皇室子孫選妻不看女方的出身,最好是平民女子,豪門貴戚之女不能入宮。 這是因為朱元璋擔心如果女方的娘家勢力過大,很可能會生出不該有的異心,動搖了老朱家的江山。
  • 與武則天相比,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劉娥為何不稱帝
    由於宋仁宗年幼,故而宋真宗在遺詔中詔令「尊其後劉娥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 作為皇太后的劉娥,憑藉宋真宗的遺詔,垂簾聽政達 11 年,在宋代 8 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中,是聽政時間最長、權力最大的。 她不但形式上擁有了皇權,還真正實施了皇權。時「事皆決於後」,以致「中外為憂」。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
  • 宋朝那麼多皇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不會發生內亂?
    這裡的皇太后即真宗皇帝的皇后劉娥,真宗去世後,她便成了皇太后。她也是宋朝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太后,創下了垂簾聽政的先例。根據真宗的遺詔,眾大臣議定了太后垂簾聽政的禮儀與制度:「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在,太后位右,垂簾決事」。劉太后垂簾聽政長達十一年,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去世,二十三歲的宋仁宗才得親政。
  • 宋朝: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為什麼卻沒有煽亂朝綱?
    英宗初即位,病重,曹太后垂簾聽政。《宋史》載:「帝感疾,請權同處分軍國事,御內東門小殿聽政。」嘉祐八年四月乙卯,大斂,上疾增劇,號呼狂走,不能成禮。韓琦及投杖褰簾,抱持上,呼內人,屬令加意擁護,又與同列入白太后。下詔,候德政日,請太后權同處分。
  • 北宋人物:那些垂簾聽政的皇后
    宋真宗去世了,有遺詔由皇太后處理軍國大事。宋仁宗趙禎登基後,皇太后劉娥開始垂簾聽政。劉娥的特點就是強勢。她先是貶黜了宰相寇準,而後又收拾了權臣丁謂和曹利用,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在《清平樂》裡,我們看到少年宋仁宗不能認自己的母親,當然這段與史實有出入,更沒有民間的「狸貓換太子」之說。
  • 歷史上垂簾聽政的太后那樣多,為何同樣的事情,她卻遭世人嫌棄?
    所以就會在君王的旁邊設置一間小房間,然後君王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后就在這個小房間裡與眾多大臣討論國事。於是,這種由母親輔助君王管理朝政的制度,被後世人民稱之為垂簾聽政。在我國古代時期,垂簾聽政的現場發生過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西漢呂雉呂太后,西漢竇姬竇太后,清朝慈禧太后。
  • 宋朝那麼多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不會發生內亂?
    這裡的皇太后即真宗皇帝的皇后劉娥,真宗去世後,她便成了皇太后。她也是宋朝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太后,創下了垂簾聽政的先例。 根據真宗的遺詔,眾大臣議定了太后垂簾聽政的禮儀與制度:「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在,太后位右,垂簾決事」。劉太后垂簾聽政長達十一年,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去世,二十三歲的宋仁宗才得親政。
  • 明朝有不少奇葩皇帝,為何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太后
    垂簾聽政,指太后或皇后代替皇帝處理朝政,殿上用帘子遮隔,以示避嫌。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政治現象,自戰國、漢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現了宣太后、趙太后、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只有明朝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現象。
  • 《清平樂》中太后垂簾聽政,這一制度如何形成,起到怎樣的作用
    《清平樂》中,宋仁宗13歲登基,劉太后垂簾聽政,大權獨攬,直到仁宗長大後才在大臣的請求下,還政於仁宗,結束聽政,那麼,太后垂簾聽政這一制度始於何時,如何形成,在歷史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我們逐一探討。宋朝垂簾聽政宋朝有九位垂簾聽政者,北宋四位,南宋五位。其中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是仁宗時期的劉太后,英宗時的曹太后、哲宗時的高太皇太后,徽宗時的向太后。
  • 為什麼會有垂簾聽政?垂簾聽政有時為什麼會亂?
    在古代封建王朝,垂簾聽政一般發生在上任皇帝去世,新皇帝年幼的情況之下,是一種幼主親政之前權力過渡方式。既然是一種方案類的東西,那便不存在褒義、貶義之別。歷史上有很多時候靠這一方案,成功實現了權力的平穩過渡,皇帝親政後王朝依然生機勃勃;還有很多時候垂簾者聽政一段時間,嘗到了權力的甜頭,便不願再輕易撒手,甚至在權力欲的驅使下,使出種種毒辣手段。
  • 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
    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時間:2020-12-04 14:0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 在封建時代,男性位於權力的核心,而女性則處於從屬地位,但歷史上還是出現了女性幹預朝政的現象。
  • 北宋太后的垂簾聽政
    皇帝年紀輕輕去世,太子還未成年,這時候,就需要皇太后輔政,幫未成年的皇帝執掌朝政,這就是所謂的「垂簾聽政」。而在北宋一朝共有九位皇帝,卻出現過五位垂簾聽政的太后,但終北宋一朝,無論太后垂簾聽政時權力有多大,始終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其無法專權獨斷,最後只能將權力還給皇帝,退出權力中心。
  • 女人的王朝:九位太后垂簾聽政,一位差點稱帝,最終斷送江山
    在封建時代,男性位於權力的核心,而女性則處於從屬地位,但歷史上還是出現了女性幹預朝政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就是非常特殊,我們可以甚至可以稱之為「女人的王朝」。這個朝代先後有九位太后臨朝聽政,行使皇帝的權力,最終這個王朝毀在女人的手中,那麼這究竟是哪個王朝呢?
  • 史上最著名的10位垂簾聽政太后
    和帝死,她先後迎立殤帝、安帝,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她明辨是非、親斷冤獄、釋放宮女,關心人民疾苦、重視教化,在東漢外戚和宦宮交替專政時期,她的執政還是比較清明的,當時社會也比較安定。121年死,臨朝執政16年。 4、北魏馮太后:名淑儀,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文成帝死後,獻文帝繼位,馮皇后被尊為馮太后,首次臨朝稱制。
  • 中國歷史上十位垂簾聽政的太后,漢朝有三位,清朝這兩位最出名!
    呂雉是漢高祖劉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開啟了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在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呂后起了很大作用。
  • 為阻止垂簾聽政 顧命大臣以此相要挾 終迫使慈禧就範
    另外,鹹豐還指定了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為顧命大臣,並「贊襄一切政務」。但究竟如何「贊襄一切政務」,之前並沒有先例,因而對此有個討價還價的過程。對「顧命八大臣」而言,贊襄一切政務,自然是總理一切朝政。
  • 宋朝為什麼會有九位后妃垂簾聽政?
    看表可知,孟太后的第二次垂簾聽政是在張邦昌建立的偽政權時,宋朝垂簾者的身份有兩種: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因為皇太后、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更加有微信。表中除謝太后和楊太后(度宗淑妃)外的其他垂簾太后皆享有四字諡號。
  • 在南宋給元朝的投降書上簽字的是謝道清,她是怎樣一個女人?
    其實當元軍過江,南宋武將損兵折將,文臣獨自為了活命打算,令謝太后又悲又氣,曾在朝堂之上立榜詔示,譴責「爾大小臣工,未嘗有出一言以救國者」,可見當時南宋文武大臣都是些什麼角色,窮途末路呀,令寡母孤兒無奈又悲愴。謝道清俯首降元,也是迫不得已呀,正如她所說:「倘能為生靈計,此一字(臣)亦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