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不少奇葩皇帝,為何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太后

2020-12-14 騰訊網

明朝立國276年,傳了16個皇帝。這16個皇帝裡面,有不少「奇葩」。

比如,被稱為「蟋蟀天子」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賢君,他卻有一個愛好:鬥蟋蟀。為了滿足他的愛好,各地官民紛紛採集上等蟋蟀送入宮中;

比如,被稱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不愛處理朝政,卻對製造木器有極濃厚的興趣。心靈手巧的他,製作了一批精良的家具和娛樂工具。真是一位被皇位耽擱的能工巧匠;

比如,沉湎於酒色之中的明神宗朱翊鈞,因為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在執政後期竟然長達30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明世宗朱厚熜同樣喜歡不上班,長達20年不理朝政……

奇怪的是,儘管明朝出了這麼多奇葩皇帝,卻沒有一個太后趁虛而入,以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握皇權。

垂簾聽政,指太后或皇后代替皇帝處理朝政,殿上用帘子遮隔,以示避嫌。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政治現象,自戰國、漢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現了宣太后、趙太后、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只有明朝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現象。

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朱元璋提前打了「預防針」。

朱元璋在創建明朝之初,為了防止皇帝的母族、妻族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把持朝政,導致皇權旁落,特意作出了一個制度性安排:為皇子和公主安排婚事時,特別留意不會選取實力雄厚的家族進行聯姻,而是與開國功臣、中低級官員甚至平民家庭通婚。

與此同時,朱元璋還明確規定「后妃不得幹政」,否則將面臨嚴厲的處罰。

二是明朝皇帝大多數都是成年繼位。

朱元璋就不說了,建文帝朱允炆22歲繼位,明成祖朱棣43歲繼位,明仁宗朱高熾47歲繼位,明宣宗朱瞻基28歲繼位,明英宗朱祁鎮9歲繼位,明代宗朱祁鈺 22歲繼位,明憲宗朱見深18歲繼位,明孝宗朱祐樘18歲繼位,明武宗朱厚照15歲繼位,明世宗朱厚熜15歲繼位,明穆宗朱載坖30歲繼位,明神宗朱翊鈞10歲繼位,明光宗朱常洛39歲繼位,明熹宗朱由校16歲繼位,明思宗朱由檢17歲繼位。

垂簾聽政一般是因為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大事,只能由太后「代勞」。在皇帝繼位時已經成年的情況下,太后顯然沒辦法進行垂簾聽政。

三是明朝打造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構架。

明神宗朱翊鈞繼位時,年僅10歲,是明朝繼位時年齡最小的皇帝。由於明朝已經有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政治構架,在高拱、張居正等人的輔佐下,很多朝政大事,不需要朱翊鈞親自處理,就能夠處理得妥妥帖帖。因此,朱翊鈞得以按部就班地學習和培養處理朝政大事的能力。

不過,明朝也有一次垂簾聽政的機會。

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朱瞻基的長子、年僅9歲的朱祁鎮登基為帝。皇帝年幼,無法處理朝政大事。怎麼辦呢?有大臣提出,請朱祁鎮的祖母張太后垂簾聽政。此前,朱瞻基在遺詔中明確表示,朱祁鎮在國家大事上要請示皇太后和皇后再施行。

照說,張太后有明宣宗的遺詔和大臣支持,完全可以正大光明地進行垂簾聽政。但張太后拒絕了,她回答:「不要破壞祖宗法。」

不過,張太后雖然拒絕了垂簾聽政的建議,但並沒有撒手不管,而是盡心盡責地輔助朱祁鎮。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焦點

  • 除了大明王朝,為何各個朝代都有太后垂簾聽政的情況?是皇帝的錯
    末期的慈禧太后,執掌朝政四十多年,統治了大清國半個世紀之久,將大清王朝帶入了滅亡。可是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個王朝,在史書雖然出了不少荒唐的皇帝,卻沒有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這個朝代就是明朝。01明朝皇帝多荒唐,可是太后都沒有幹預朝政。
  • 宋朝時有過多達八位太后垂簾聽政,為何沒能出現武則天和慈禧?
    宋朝時有過多達八位太后垂簾聽政,為何沒能出現武則天和慈禧?,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娥是宋仁宗時期的皇太后,執政時間長達十一年。劉太后欲給劉家立七廟祭祀(古代只有皇帝家族才能立七廟),也是因魯道宗堅決反對而放棄。當時僅僅是秘閣校理的範仲淹還多次上書要求劉太后還政給皇帝,即使被劉太后所不喜將他外放到地方做官,依然不停上書。正是這些文官們持續不斷的給劉娥壓力,才保證了皇權順利的延續到宋仁宗親政。
  • 宋朝:太后「垂簾聽政」最多的朝代,為什麼卻沒有煽亂朝綱?
    還有宋朝社會崇尚孝道,更容易為母后垂簾聽政找到合理的道德依據。這五位皇帝有四位垂簾太后,分別是劉太后輔佐仁宗,高太后輔佐哲宗,謝太后輔佐恭帝,楊太后(度宗楊淑妃)輔佐端宗、懷宗。其中劉太后和高太后聽政時間較長、影響較大。謝太后和楊太后都是在南宋社會動蕩時垂簾聽政,並沒有什麼作為,可以說雖有垂簾之事,但無聽政之實。
  • 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
    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時間:2020-12-04 14:0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出現九位太后垂簾聽政的王朝 到底是哪個朝代? 在封建時代,男性位於權力的核心,而女性則處於從屬地位,但歷史上還是出現了女性幹預朝政的現象。
  • 不愛權力,主動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們,清朝孝莊太后沒資格垂簾
    張太后輩分高,所以她活著時,如果要有垂簾聽政的話,肯定是以她為首,張太后的口碑不錯,算是個賢后,而且,張太后的丈夫明仁宗對文官集團特別好,有這個恩情,執政的文官集團也樂意讓張太后垂簾聽政。有了張太后的先例,她的兒媳婦,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也就不好搞什麼垂簾聽政了,張太后死時,明英宗也才十五歲,可群臣提都沒提讓孫太后垂簾聽政的事,而且,孫太后的名聲也沒有張太后好,《明史》還記載孫太后非英宗生母,暗示她害死英宗生母,和影視劇中描述的正面形象完全不同。
  • 宋朝那麼多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不會發生內亂?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晚清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不過垂簾聽政在清王朝只是特例而已。倒是在宋代,頻繁出現太后臨朝的例子,垂簾聽政幾乎成為常態。但宰相團隊認為,皇帝已經成年,沒有必要由太后聽政。所以沒有將劉太后留下的「預政遺誥」公布出來,僅遵遺命將楊太妃晉封為皇太后。要不然,宋王朝會有十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
  • 武則天為何能成為女皇帝?為何慈禧已經垂簾聽政,最後沒有稱帝?
    說,如果軍中有大事,可以與天后商量。這道聖旨也成為了她親政的尚方寶劍。但是在武則天以後沒有女皇帝了呢?武則天這個女皇帝都是咱們現在每個人都知道的吧的吧。她可是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實,在歷史,也不缺少那些後宮有權力的皇后、太后之類。就比如北宋的劉太后,慈禧太后。她們儘管有很大的權力,但是僅僅止步於垂簾聽政。不同的是,武則天手裡有權利,也是成功的當了女皇帝的人。
  • 漢之呂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為什麼唯獨明朝無太后專權之事?
    明朝也多有小皇帝即位,為什麼卻沒出現類似呂后、武后太后專權?歷朝歷代,如果碰到皇帝年少,朝廷無主,經常會出現太后垂簾聽政的現象,其實這事情也無可厚非。在封疆王朝,皇權的級別最高,如果皇帝無法親政,最親近的就是皇帝的母親,也就是太后,為了防止皇權旁落,那麼權力就成太后獨享。
  • 大臣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被拒絕 她是不敢還是不願
    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政治奇觀。自戰國、漢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現了宣太后、趙太后、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唯獨明朝近300年,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現象。明朝沒有垂簾聽政,得益於朱元璋出臺的防止外戚幹政的一系列制度。不過,明朝本來有一名皇太后,本可以光明正大地垂簾聽政,卻被她果斷拒絕。這名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姓張,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皇后本是京城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她嫁給朱高熾為妃後,張麒因女兒貴,被追封為彭城伯。
  • 《清平樂》中太后垂簾聽政,這一制度如何形成,起到怎樣的作用
    太后臨朝的制度,始於漢朝,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后臨朝。漢殤帝出生不過百日就繼漢和帝為帝,皇后鄧氏以皇太后臨朝。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后也曾經臨朝稱制。唐朝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甚至廢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宋代有多位皇太后曾臨朝稱制。但垂簾聽政的制度卻要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開始。此前的太后臨朝不需垂簾。
  • 宋代太后垂簾聽政的很多,為何沒有形成專權?
    宋朝也有很多太后垂簾聽政而沒有形成後宮專權,我認為是沒有專權的土壤,制度健全。 宋朝後宮嬪妃 後宮專權的兩大因素 遍觀我國古代,後宮想要專權幹政必須滿足兩個因素,一個是家族勢力,俗稱外戚;另一個是後宮必須要有可堪使喚的人手
  • 宋朝垂簾聽政的三位太后,都和小皇帝反目,身後事差點沒保全
    趙禎心有不甘,總想著自己能生出兒子來。一直到50歲之後,才不情不願地將趙宗實接回宮裡。趙宗實也並不想回去,以丁憂為名拖了很久,最後無奈進宮。而且,總覺得別人要害自己。趙禎葬禮上,趙宗實就出現了幻覺,大鬧了一場。那時,趙宗實已經被趙禎改名位趙曙。
  • 皇后被「廢」而太后卻能「垂簾聽政」?
    古代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事情都是由母親進行裁決,而母親也幫著皇帝維護朝政。所以相對而言,太后是一個王朝的守護者,得到臣民認同之人。而太后就不一樣了,已經在皇宮之中升級打怪多年,是後宮的冠軍,所以兩者之間就有著極大的實力差距。不像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武則天,他就是從才人一步當上太后,最後當上皇帝經歷了幾十年,打敗了無數的正極和位置,每一步都走在刀刃上。
  • 歷史上沒有女人幹政的朝代,你知道是哪個朝代嗎
    在中國封建社會,權力最大的自然是皇帝,但是在很多王朝,太后和太監幹政的現象屢見不鮮。如漢朝的呂后、唐朝的武則天、宋朝的劉太后、清朝的慈禧太后、元朝的皇太后答己。看到列舉發現了吧,對了就是沒有明朝。秦朝可不是從秦始皇開始老秦人女人幹政的就多了所以沒有舉例。明朝大太監出了不少比較出名的就有劉瑾、王振、魏忠賢等,但是奇怪的大家沒有聽到明朝後宮的那些女人幹政的情況,即使皇帝年幼也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明朝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難道明朝的那些太后們都不喜歡權力?
  •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后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內亂呢
    ,據歷史記載,垂簾聽政的皇后就有九位(包括皇妃),在這麼一個僅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朝代中,數量的確不少。從宋真宗駕崩後,下詔令章獻太后也就是他的皇后劉氏協助幼小的皇帝處理政務,於是各位大臣商量出了太后垂簾聽政的制度:「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簾決事」。也就開了宋代皇后垂簾聽政的先河。 於是後來宋仁宗皇后曹氏、宋英宗皇后高氏、宋神宗皇后向氏、宋哲宗皇后孟氏、宋高宗皇后吳氏、宋寧宗皇后楊氏、宋理宗皇后謝氏和宋度宗淑妃楊氏皆有垂簾聽政之事。
  • 垂簾聽政的太后,不止慈禧,還有鹹豐帝的正皇后慈安
    一說到垂簾聽政,大家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慈禧,其實除了慈禧,還有一位太后也喜歡垂簾聽政,而且和慈禧是一起垂簾聽政的,她就是鹹豐帝的皇后慈安,同治即位後的東太后。鹹豐帝去世時,慈安太后年僅25歲,成了清宮未亡人,她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鹹豐帝生下兒子,位於她之下的因生 下載淳(這個鹹豐唯一的兒子,身份地位很快上升。鹹豐死後,東西二宮垂簾聽政。
  • 史上最著名的10位垂簾聽政太后
    一提到垂簾聽政,人們就會想到發生在清朝的「辛酉政變」,就會想到統治了中國47年的慈禧太后。其實,在慈禧垂簾聽政之前,中國歷史上這種女人執政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她們不僅是封建社會的女中豪傑,而且也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女強人」;不僅是少見的政治家,而且也是罕見的政變家。在權欲的驅使下,她們成了向封建禮制挑戰的急先鋒。
  • 慈禧垂簾聽政46年,為何在臨終前,要將年僅3歲的溥儀立為皇帝?
    在清朝時期,曾經出現過一位權力最大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慈禧太后,在清朝晚期的政局中,慈禧太后幾乎是掌握了整個大清王朝的決策權。而當1908年,光緒帝「重病」離世後,73歲的慈禧也漸漸走到了她生命的盡頭。
  • 女人的王朝:九位太后垂簾聽政,一位差點稱帝,最終斷送江山
    在封建時代,男性位於權力的核心,而女性則處於從屬地位,但歷史上還是出現了女性幹預朝政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就是非常特殊,我們可以甚至可以稱之為「女人的王朝」。這個朝代先後有九位太后臨朝聽政,行使皇帝的權力,最終這個王朝毀在女人的手中,那麼這究竟是哪個王朝呢?
  • 歷史上垂簾聽政的太后那樣多,為何同樣的事情,她卻遭世人嫌棄?
    我們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垂簾聽政這個詞語的時候要追溯到戰國時期。那時候戰國君王去世以後,繼位的君王年齡太小,然後就由其母親輔助他管理朝政。但是根據古代的宮廷制度,女子是不能在朝廷上露面的。於是,這種由母親輔助君王管理朝政的制度,被後世人民稱之為垂簾聽政。在我國古代時期,垂簾聽政的現場發生過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西漢呂雉呂太后,西漢竇姬竇太后,清朝慈禧太后。先來說一說西漢的太后呂太后,呂雉作為漢高祖劉邦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