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明朝第一皇太后,比馬皇后更賢德,大臣下跪求她垂簾聽政

2020-12-14 騰訊網

朱元璋的原配髮妻馬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但明朝並不只有馬皇后一個賢德女子,明仁宗的嫡妻張氏也相當出色,她更是明朝第一個皇太后。朱元璋小時候貧苦,靠徵戰得來了江山。他在位的時候定下規矩,那就是皇室子孫選妻不看女方的出身,最好是平民女子,豪門貴戚之女不能入宮。

這是因為朱元璋擔心如果女方的娘家勢力過大,很可能會生出不該有的異心,動搖了老朱家的江山。朱棣上位之後,給自己的兒子,當時的太子朱高熾選妻也遵循了朱元璋定下的這條規定。張氏出身不高,她的父親只是一個手無實權的小官吏而已。朱棣的妻子徐皇后十分喜歡張氏,覺得她樣貌出色而且舉止有度,欽點她做了太子妃。

而朱棣對張氏也很滿意,經常在朱高熾面前誇獎張氏。有一次,朱高熾辦砸了一樁差事。朱棣把他叫過來嚴加訓斥。他甚至對朱高熾說張氏賢德,讓他有拿不定主意的國家大事都先詢問一下張氏的意見,足見朱棣對張氏的重視。而張氏所生的兒子朱瞻基,也頗得朱棣的喜愛。朱瞻基無論是長相還是性格,都更像自己的生母張氏,而非父親朱高熾。

他文治武功俱佳,這一點讓朱棣頗為滿意。朱棣雖然冊立兒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是其實幾度動了想要廢黜他太子之位的心思。最終沒有廢他,一方面是因為實在是太滿意張氏這個兒媳,另一方面則是如果他廢黜了朱高熾,孫子朱瞻基就永無登上皇位的機會了。

朱棣過世之後,朱高熾登上了皇位。可惜他實在是壽命不長,僅僅在位一年時間就崩逝了。明朝是有殉葬制度的,朱高熾的所有妃嬪在他死後都為他殉葬。但是張氏的身份頗為尷尬,因為在她之前,朱元璋的皇后馬氏、朱棣的皇后徐氏,都比自己的丈夫死得要早。而只有張氏比自己丈夫活的還長,所以張氏身為皇后到底該不該殉葬,是沒有任何先例可循的。

但是張氏的人緣很好,大臣們都很敬重她,而朱瞻基也捨不得讓自己的生母殉葬。於是他就遮遮掩掩地把這件事應付過去,轉頭就把母親冊封為皇太后。朱瞻基很孝順,張氏過了幾年平靜的生活。但是沒想到兒子朱瞻基最終也死在了她的前頭。兒子去世之後,張氏冊立自己的孫子,當時年僅9歲的朱祁鎮為皇帝。

她本不想幹涉朝政,提拔了好幾位大臣輔政。但是群臣卻在她殿前長跪不起,要求張氏垂簾聽政,教導新帝。但是張氏卻不願意,她說自己絕對不會公然幹涉朝政,要求大臣們好好輔佐新帝,自己則在新帝面前做個慈祥的祖母就是了。張氏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一生從不貪慕權力,最終安度晚年,死後與丈夫朱高熾合葬。

相關焦點

  • 大臣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被拒絕 她是不敢還是不願
    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政治奇觀。自戰國、漢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現了宣太后、趙太后、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唯獨明朝近300年,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現象。明朝沒有垂簾聽政,得益於朱元璋出臺的防止外戚幹政的一系列制度。不過,明朝本來有一名皇太后,本可以光明正大地垂簾聽政,卻被她果斷拒絕。這名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姓張,她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張皇后本是京城指揮使張麒的女兒。她嫁給朱高熾為妃後,張麒因女兒貴,被追封為彭城伯。
  • 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大臣要求其垂簾聽政,她卻斷然拒絕
    皇太子朱瞻基即位,也就是明宣宗,張氏成了明朝第一位皇太后。不過一向身體強壯的朱瞻基卻也在位10年就離奇病逝了。而父子倆雖然在位時間很短,卻非常勤於政事,促進明朝的繁榮。明宣宗駕崩後,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即位,也就是有名的明英宗,張氏也被尊為太皇太后。
  • 不愛權力,主動拒絕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們,清朝孝莊太后沒資格垂簾
    史書上明文記載的有資格垂簾聽政,但被本人明確拒絕的皇太后是明朝仁宗時期的皇后、宣宗時期的皇太后、英宗時期的太皇太后張氏,也就是熱門歷史劇《大明風華》中的那個時常念叨家長裡短的太子妃張妍。還有一個就是張氏的兒媳婦,宣宗之妻、英宗之母孫氏(孫若微)。
  • 漢之呂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為什麼唯獨明朝無太后專權之事?
    明朝也多有小皇帝即位,為什麼卻沒出現類似呂后、武后太后專權?歷朝歷代,如果碰到皇帝年少,朝廷無主,經常會出現太后垂簾聽政的現象,其實這事情也無可厚非。在封疆王朝,皇權的級別最高,如果皇帝無法親政,最親近的就是皇帝的母親,也就是太后,為了防止皇權旁落,那麼權力就成太后獨享。
  • 明朝的大腳皇后馬皇后,是一位有傳奇色彩的勤勞勇敢的女子
    明朝的大腳皇后馬皇后,是一位有傳奇色彩的勤勞勇敢的女子。歷史上有一位皇后,她有一個稱號,大腳皇后,後人們對她充滿尊敬和喜愛的感情。大腳皇后是朱元璋的皇后,作為明朝開國的皇帝的妻子,大腳皇后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在後人的印象中,大腳皇后馬皇后是一個很溫和,寬容的女人。
  • 中國古代十大賢后
    文德皇后--劇照 文德皇后長孫無垢,北魏拓跋氏的後代,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史上著名的賢后,生性節儉、深明大義,唐太宗開創李唐江山和"貞觀之治",與長孫皇后的賢淑是分不開的
  • 明朝有不少奇葩皇帝,為何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太后
    奇怪的是,儘管明朝出了這麼多奇葩皇帝,卻沒有一個太后趁虛而入,以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握皇權。 垂簾聽政,指太后或皇后代替皇帝處理朝政,殿上用帘子遮隔,以示避嫌。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政治現象,自戰國、漢朝、唐朝、宋朝至清朝,出現了宣太后、趙太后、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等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只有明朝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現象。
  • 與武則天相比,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劉娥為何不稱帝
    而劉娥卻始終沒有稱帝,以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的身份載於史冊,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我們一起看一下。 由於宋仁宗年幼,故而宋真宗在遺詔中詔令「尊其後劉娥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 作為皇太后的劉娥,憑藉宋真宗的遺詔,垂簾聽政達 11 年,在宋代 8 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中,是聽政時間最長、權力最大的。 她不但形式上擁有了皇權,還真正實施了皇權。時「事皆決於後」,以致「中外為憂」。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
  • 宋代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慈禧的偶像,她是怎麼逆襲的
    但是她出身卑微,在宋真宗的第一任妻子死後,娶了郭氏,封了郭氏做皇后,但是劉娥不急,她在等時機。 終於,郭皇后去世,劉娥37歲,是宮中資歷最老的了,與皇后之位就差一步之遙。 因為聰明的她知道,硬來只會讓這群文人更反感,所以,來了一招以退為進,上表對宋真宗表示,自己可以不做這個皇后的。
  • 歷史上垂簾聽政的太后那樣多,為何同樣的事情,她卻遭世人嫌棄?
    所以就會在君王的旁邊設置一間小房間,然後君王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后就在這個小房間裡與眾多大臣討論國事。於是,這種由母親輔助君王管理朝政的制度,被後世人民稱之為垂簾聽政。在我國古代時期,垂簾聽政的現場發生過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西漢呂雉呂太后,西漢竇姬竇太后,清朝慈禧太后。
  • 馬皇后:被譽為「四大賢后」之一,朱元璋的得力助手,難得的好人
    第一:跟朱元璋一樣布衣出身,20歲出頭嫁給了朱元璋,輔佐成就霸業1:馬皇后和朱元璋作為開國夫妻,都出自布衣,這點難能可貴我們來看古代封建歷史上的布衣皇帝,大家往往首當其衝想到的是漢高祖劉邦。馬皇后不一樣,她跟朱元璋一樣是個農民。史書記載她的父親叫馬公,連基本的名字都沒有。如果出身達官貴族不可能沒有順口的名字,二人經歷非常相似。據說馬公跟郭子興是好朋友,當時郭子興決定起兵造反推翻暴元統治。馬公為了響應他,也跟著起事。
  • 南懷瑾老師:她是歷史上排第一的最了不起的仁慈皇后
    佛經說有轉輪聖王出世,必定有七寶呈現,就是七個條件:輪寶(聖王拿在手中的金輪)、玉女寶(賢惠的皇后)、象寶、馬寶(好的交通工具,高明的戰爭工具)、摩尼珠寶、主藏寶(能幹的財務大臣)、主兵寶(有計謀的臣子、武將)。用這種標準來衡量,那麼中國三千年歷史中,好皇帝不多,算得上輪王的恐怕不到十個。好的皇后倒有好幾個,像明朝朱元璋的馬皇后就是一位,當時的人稱她是馬如來。
  • 明朝一代賢后孫皇后以及她的朋友圈
    ,和成化皇帝(朱見深)的主要撫育人,對宣德以來的朝政,尤其是「土木之變」後處於非常時期的明朝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再核奪門功,惟繼宗侯如故」,使孫繼宗成為歷史上長期以執掌兵權的武職為首議政的實際「宰相」(明朝不設宰相)。
  • 北宋人物:那些垂簾聽政的皇后
    宋真宗去世了,有遺詔由皇太后處理軍國大事。宋仁宗趙禎登基後,皇太后劉娥開始垂簾聽政。劉娥的特點就是強勢。她先是貶黜了宰相寇準,而後又收拾了權臣丁謂和曹利用,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在《清平樂》裡,我們看到少年宋仁宗不能認自己的母親,當然這段與史實有出入,更沒有民間的「狸貓換太子」之說。
  •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這個男人為她打響了第一槍,結果竟肖聲覓跡了
    更有甚者,在清朝最鼎盛時期,其版圖西部到達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部到達漠北和西伯利亞,東部到達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部到達南沙群島。共包含了五十多個民族,國家呈現出空前的統一。這一期間,清朝的帝王們也將專制主義推向了最高峰。
  • 朱元璋嚴禁后妃幹政的鐵律為何對馬皇后不起作用?主要有三個原因
    明代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丙戌日(1382年9月18日),馬皇后去世,享年五十一歲。朱元璋抱著愛妻痛心疾首,發下了此後不立皇后的誓言。馬皇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后,與長孫皇后齊名。她不僅是朱元璋的髮妻、皇后,更是朱元璋創業開國、治理天下的賢內助。
  • 明太祖馬皇后:山野女子成賢后,位高終守仁智 拒絕服藥受折而亡
    從今天起,我準備寫一個明朝后妃的系列,如果您喜歡歷史及后妃故事,敬請關注我。第一篇肯定要寫一寫明朝的第一位皇后:她的諡號簡稱孝慈高皇后,不過我們習慣叫她大腳馬皇后。如果沒有馬皇后,那位官員全族上千人,都得被冤判。三朱元璋經常對眾人稱讚馬皇后是自己的好伴侶,並拿她與唐朝的公孫皇后相比。馬皇后潛心學習女德,把歷代的賢后烈女事跡彙編成冊,發給後宮的嬪妃誦讀、學習。
  • 宋朝垂簾聽政的皇后不在少數,為什麼不會出現內亂呢
    實際上臨朝聽政的皇后不僅這兩個,宋代的皇后多有垂簾聽政之舉,但是在歷史上對這些皇后的評價卻不差,相反大都歌頌她們賢德,這是為什麼呢? 從宋真宗駕崩後,下詔令章獻太后也就是他的皇后劉氏協助幼小的皇帝處理政務,於是各位大臣商量出了太后垂簾聽政的制度:「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簾決事」。也就開了宋代皇后垂簾聽政的先河。 於是後來宋仁宗皇后曹氏、宋英宗皇后高氏、宋神宗皇后向氏、宋哲宗皇后孟氏、宋高宗皇后吳氏、宋寧宗皇后楊氏、宋理宗皇后謝氏和宋度宗淑妃楊氏皆有垂簾聽政之事。
  • 宋朝那麼多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不會發生內亂?
    這裡的皇太后即真宗皇帝的皇后劉娥,真宗去世後,她便成了皇太后。她也是宋朝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太后,創下了垂簾聽政的先例。 根據真宗的遺詔,眾大臣議定了太后垂簾聽政的禮儀與制度:「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在,太后位右,垂簾決事」。劉太后垂簾聽政長達十一年,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去世,二十三歲的宋仁宗才得親政。
  • 糟糠之妻馬皇后去世以後,明太祖朱元璋為何不再重新立一位皇后?
    換句話說,朱元璋事業上的第一桶金來自於郭子興,他和郭子興之間的聯繫紐帶則是馬皇后。他和郭子興之間曾經有過矛盾,多虧馬皇后在養母面前周旋,才算解了雙方之間的嫌隙。子興嘗信讒,疑太祖。後善事其妻,嫌隙得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